部编八上语文46单元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210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上语文46单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八上语文46单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八上语文46单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八上语文46单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八上语文46单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八上语文46单元复习.docx

《部编八上语文46单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上语文46单元复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八上语文46单元复习.docx

部编八上语文46单元复习

第四单元基础知识复习

1、重点词语必会

狼藉(jÍ)踌躇(chÓuchú)差(chāi)使赋闲交卸蹒跚(pánshān)颓唐琐屑簌簌(sù)触目伤怀秀颀(qí)主宰倦怠

倔强虬枝鄙视旁逸斜出婆娑(suō)不折不挠坦荡如砥(dĭ)妙手偶得潜滋暗长恹恹(yān)欲睡纵横决荡洗涤卑微牛犊消逝繁殖凋谢遏制濒临(bīn)俯瞰(kàn)深渊星辰辟邪鲜腴鸡枞(zōng)篱笆吆喝苔痕连绵不断张目结舌

2、文学常识背诵

1、朱自清: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有《春》《背影》《荷塘月色》等。

2、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第五单元知识点复习

1、重点词语默写

雄跨记载残损古朴桥墩推崇侵略序幕巧妙绝伦

交头接耳惟妙惟肖(xiào)轩榭(xiè)映衬丘壑(hè)

嶙峋(línxún)依傍蔓延蔷薇芭蕉雕镂斟酌因地制宜自出心裁重峦叠嶂俯仰生姿喧嚣(xiāo)不怀好意无动于衷

题跋擅长纤维(xiānwéi)顾忌岔道簇拥摄取遒劲(qiújÌng)春寒料峭长途跋涉摩肩接踵(zhŎng)络绎不绝

2、说明方法背诵

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

说明文复习

一、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

例如:

1、《中国的石拱桥》------事物说明文

5、《向沙漠进军》--------事理说明文

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1、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有的事物的特征显露在外面如形态、方位等:

有的特征在内部,如性质、功能等。

 

例如《死海不死》主要说明了死海为何不死的原因,是因为死海咸度高的特征,死海水中的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海水的23%-25%(这和一般的淡水湖不同)。

(内部)

再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

(外部)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常见的有:

  

1.分类别:

(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例如:

“如何获得食物?

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 

作用: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2 举例子:

(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

例如:

“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

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

作用:

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3.打比方:

(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 

作用: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

(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

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 

作用:

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

(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例如: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 

作用:

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

(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

例如: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 

作用:

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作诠释:

 

作用: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下定义”一般为判断句式,语言简洁,直接。

形式常常是:

“某某是什么”“作诠释”是用一句或几句话对某个概念或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作解释说明。

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

下定义:

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

甲是乙=乙是甲×

一般题型为:

 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说明了什么?

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切忌泛泛而谈。

另外,在说明文的开头文段叙述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

开头:

 ①引出说明的对象。

 

(2)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四、理清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具体次序:

操作程序、发展变化等。

标记词:

表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具体次序:

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

标记词:

表方位的名词。

 

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

具体次序:

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

 

五、体会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理解分析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准确、严密、简明。

 

考查方式:

      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解题方法归纳:

1、表态:

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表态:

不能删+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六单元复习

《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

孟子:

名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共七篇,由孟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

2、课文背诵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城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课文翻译

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

“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你没学过礼吗?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知道。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在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起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4、重点词语识记

诚:

真正,确实是焉得为大丈夫:

这哪里算是

命:

教导正:

准则

由:

遵从淫:

使。

迷惑

移:

使......改变屈:

使........屈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

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

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

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6.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

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通假字

  ⒈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解释:

增加

  ⒉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解释:

阻塞,不顺畅

  ⒊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解释:

辅弼,辅佐

四、古今异义

⒈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

被起用  今义:

送出,发生

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

被举用   今义:

往上托,推举

⒊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

征验,表现  今义:

走远路,打比方

⒋而后喻   古义:

明白,了解     今义:

说明,打比方

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

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⒍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用这些来……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⒎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

在里面,指国内(名词)   今义:

进入(动词)

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

在外面,指国外(名词)   今义:

出去(动词)

⒐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

五、词性活用

⒈必先苦其心志 苦:

使……痛苦⒉劳其筋骨 劳:

使……劳累  

⒊饿其体肤   饿:

使……饥饿⒋空乏其身 空乏:

使……穷困

⒌行拂乱其所为 乱:

使……颠倒错乱

⒍所以动心忍性 动:

使……惊动  忍:

使……坚韧   (使动用法)

⒎然后知生于忧患 生:

使……生存发展⒏而死于安乐也 死:

使……萎靡死亡

⒐人恒过 过:

犯过失,犯错误(名词作动词)⒑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国内(动词作名词)⒒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国外(动词作名词)

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

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六、阅读理解

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

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⒉第一自然段,从议论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

为下文论述论点提供有力的事实论据。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⒊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

概括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生于忧患”这一中心论点,增强语言气势。

⒋从行文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是人”指上述六人及此相似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成钢”、“成器”的境界。

⒌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

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⒎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⒏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⒐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

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⒑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

例:

吴越之战后,越王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⒒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答:

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

将近  2、惩山北之塞塞:

阻塞

3、出入之迂也迂:

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室: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

你们  6、杂然相许杂然:

纷纷许:

赞同

7、其妻献疑曰献疑:

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以:

凭君: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

连……都……损:

削减丘:

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

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且:

连词,况且焉:

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诸:

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夫:

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叩:

敲,凿  15、始龀龀:

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

交换节:

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

思想固:

顽固彻: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

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四、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

古义:

黄河,今义:

泛指一般河流

  阳:

古义:

山之南,水之北今义:

太阳

2、达于汉阴阴:

古义:

山之北,水之南今义:

阴天

3、指通豫南指:

古义:

直,今义:

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

古义:

连……都……今义:

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

古义:

之于,今义:

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古义:

扛,今义:

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古义:

草木,今义:

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

古义:

叹气,今义:

休息

9、虽我之死虽:

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

古义:

止,今义:

已经

11、无陇断焉陇断:

古义:

山冈阻隔,今义:

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苦:

古义:

愁今义:

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五、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面:

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

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六、一词多义

1、方:

(1)方七百里(面积)

(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

2、固: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2)穷凶极恶(极端)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4、许:

(1)杂然相许(赞同)

(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

5、通:

(1)指通豫南(通向)

(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

七、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

(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

“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八、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九、课文内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

“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寓意:

*有远大抱负并不畏艰难险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最终会走向成功。

5、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诚”指的是什么?

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这“诚”指的是移山的决心(毕力平险)和实际行动。

这种决心和实际行动正是我们学习所需要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决心,而且把决心付诸于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6、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

这样写,可以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表达人们美好愿望。

8、本文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愚公和智叟,一愚一智,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

愚公有实现“直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大众和后世子孙的伟大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移山是“不惠”之举。

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在命名上特意加以颠倒:

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一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另外以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衬托愚公的气魄和移山之艰巨,以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衬托愚公不可动摇的决心。

9、鲜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

(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他大智若愚,坚信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代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

在移山的过程中,他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令人可亲可敬。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

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周亚夫军细柳》复习

1.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鲁迅赞《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汉武帝亲自巡视、慰劳细柳军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3.重点字词

棘门(jí)彀弓弩(gòu)弩(nǔ)按辔(pèi)胄(zhòu)

嗟(jiē)曩者(nǎng)被甲(pī)车骑(jì)作揖(yī)

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被”通“披”,穿着。

改容式车“式”通“轼”,扶轼。

可得而犯邪“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词类活用:

军霸上军: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介胄之士不拜介胄:

名词作动词;穿戴盔甲

一词多义

使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使者、使臣

使使人称谢动词,派遣

军军细柳动词,驻军、驻扎

军上自劳军名词,军队、守军

军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军营

诏不闻天子之诏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

诏使使持节诏将军动词,宣告、告诉

为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动词,作为、封为

为天子为动介词,被

之已而之细柳军动词,往,到……去

之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

之称善者久之音节助词,舒缓语气。

以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介词,把

以以备胡介词,用来、来

以将以下骑送迎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

以请以军礼见动词,用、行

古今异义

将军亚夫持兵揖兵(古)兵器;(今)士兵

将军约约(古)规定;(今)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

军中闻将军令闻(古)听从;(今)用鼻子嗅

使人称谢谢(古)告知;(今)感谢

其将固可袭而虏固(古)必定;(今)坚固,顽固

4.重点句子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

不久,(皇帝的车队)前往细柳军营,军营的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挽弓搭箭,(戒备森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译文:

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

“我要进军营慰劳三军。

”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称善者久之。

译文:

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像儿戏罢了,其将士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获。

至于亚夫,岂能被侵犯?

”(说罢)连连称赞不已。

5.重点内容

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答:

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对比一:

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

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