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174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二”组成。

五篇课文中,《开国大典》、《明天更辉煌》、《山海关》是精读课文,《望大陆》、《太阳与士兵》是略读课文。

因此,教师在教学本单元中应注意将有声之阅和无声之读结合。

首先把课文生字的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做到正确流利,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课文要朗读得有感情,这是“有声阅读”。

同时,要加强静心默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把课文读懂,这是“无声之读”。

在安排教学流程时,应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去设计,提出朗读和默读的不同要求。

另外要将理解内容与领悟写法结合。

阅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抓重点语句去理解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要关注不同课文在表达上突出的特点,领悟写作方法,吸收课文语言,以利于在自己的口语交际、书面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达到学习语言的高层次要求。

而且还要将阅读文字与观看插图结合。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二”中编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三个栏目。

“温故知新”有“理解与运用”“拓展与交流”“积少成多”三项内容。

“理解与运用”练习,一是读句子体会词义,认识比喻修辞;二是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

这是训练学生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的一项基本功。

“拓展与交流”采用宁宁和丫丫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本单元各课后的感受和收获。

“积少让学生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认识又一位“爱我中华”的古代名人。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24个,会写生字2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或指定的自然段。

阅读相关的“学习链接”,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

3.感受炽热的爱国情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认真体会课文中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

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单元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或指定的自然段。

阅读相关的“学习链接”,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

2.感受炽热的爱国情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认真体会课文中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单元课时数13——14课时

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耸、渠、钮、枳、聂”;会写“防、耸、旗、擎、渠、钮、徐、枳、融、司、缓”;理解“典礼、城防部队、擎、徐徐上升、缓缓、就位、肃立、瞻仰”等词语。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11个生字,理解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

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

建立新的国家;典: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

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

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

到会群众范围广:

“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

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

成了人海;热情高:

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

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

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

(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

(1)教师适时引导

(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看书上插图:

这是董希文的著名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

指导朗读:

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

自己读、朗读、齐读

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

 

 

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理解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理解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二、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第三部分。

思考:

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

2.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三、总结全文

四、小练笔:

写一段话:

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教学反思:

 

 

7*望大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

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

注意字的音和形。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

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

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

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

“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

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板书设计:

7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爱国)

望大陆

教学反思:

 

 

8明天更辉煌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2.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重点语句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们谁能找出香港的位置?

你们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吗?

  2.是的,1997年7月1日,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一天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出示欢庆场面的图片)人民群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你能想到什么方式?

  3.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时刻而写的诗。

  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老师出示香港的资料和图片,学生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渎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4.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划分段落

  1.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赞歌。

请试着给它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划分段落。

  全诗共三节,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思念之情,盼望着香港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部分:

回顾了香港人民饱受的沧桑,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关心与帮助,体现了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三部分:

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香港饱受沧桑的关爱之情,赞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并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节,画出重点词句。

  2.你从“漫长的岁月”里读出了什么?

  漫长的岁月指香港自19世纪中期至20实际末一百多年的日子,从后面的“一串串故事”可以看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发生了好

多的事情。

 五、布置作业:

1.通读课文摘抄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2.了解香港回归这段历史,激发爱国情感。

  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具准备

  香港相关资料,重点语句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听写词语。

1.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明天更辉煌》。

  听写词语:

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2.学生互相检查,不会写的练习巩固。

  3.你们课下搜集了哪些资料呢?

  二、学生课文第二部分

  1.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香港饱受了屈辱和苦难,那香港人民又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句子:

  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

  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

  香港人民在艰苦的环境里利用一切机会改造自己的生活,寻找着自强不息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把香港建设成为“东方之珠”,这都是几代香港人用辛勤的汗水凝聚成的。

  3.不管香港被分割多久,它都是祖国母亲的一部分,香港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祖国的帮助,是全国人民对香港的关心和爱护,才使香港有了今日的辉煌。

  出示句子:

    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

    在你的发展和繁荣中,融进了母亲的泪水、乳汁和力量。

 

 

 

 学生齐读这段话,感受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中,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

邓小平,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启动了同英国政府的谈判,并最终签定合约,规定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

  出示句子:

    在亿万炎黄子孙中,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

    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它表达了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赞颂,说明邓小平同志为香港回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是啊,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将更加繁荣、昌盛。

  出示句子:

    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

    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

表现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对香港明天的美好祝愿。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的第三节。

 板书设计

8.明天更辉煌

祖国的思念  期盼归航

香港百年回顾 受辱的历史 血脉相连 明天更辉煌

教学反思:

 

 

9.山海关

教学目标:

1.学会六个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懂得文章的写作思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

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天下第一关”指的是什么关口?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峻青一起领略一下山海关的风光。

 介绍山海关。

二、初读课文,理解新词。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熟悉一下课文内容。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名不虚传 气势磅礴 广袤无垠 干戈扰攘 浑然一体 捍卫忠贞 慷慨悲歌

 3.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指名板演生字,其余同练。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了课文之后,你对山海关有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谈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

 2.山海关气势雄伟,历史悠久,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山海关?

  (学年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指导理清课文脉落。

 

 

 

(1)城楼

(2)山海关所处地理位置(3)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4)现在的作用。

   学生交流。

四、课堂练习

  出示问题(小黑板)

  比一比,组词语。

  嘱(   ) 泳(    ) 抢(    ) 员(    )

  瞩(   )脉(   ) 沧(   ) 贞(    )

 给带着重号的字注音。

  铮铮响  嗬    渤海  嘉峪关    纵缰驰马

  广袤    盔甲  干戈  扰壤殷红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

板书设计:

9.山海关

城楼

地理位置

    历史作用

   现在的作用

教学反思:

 

 

   

10.太阳与士兵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太阳与士兵的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之情。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五个生字。

4.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读后练习,用书信的形式写出读后感。

教学重点:

用书信的格式写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读

  谈话:

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可是,你听过这样的对话吗?

  板书:

太阳与士兵

二、初读对话。

  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

三、再读对话,一边读,一边想:

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

 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四、巩固练习。

 1.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料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

 

 

  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祖国!

 2.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

 3.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10太阳与士兵

士兵神圣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教学反思i:

 

 

 

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

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语文大课堂活动“今日家乡”。

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学习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方式。

5.不限内容范围、文体样式,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

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2.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温故知新”、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理解与运用:

(1)体会出句中带点词语所采用的打比方修辞方法,把句子描绘的情景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

让学生在比喻句子中体会比喻修辞的作用。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比喻)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有一阵十分响亮的掌声。

(形容)”

(2)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3)反馈交流:

第1个句子中,采用“海洋”来比喻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很多很多,就像宽广无比的大海:

后用“海上的波浪”来比喻天安门广上的红旗也很多以及飘扬翻动的样子,就像大海上翻滚的波浪。

 

第2个句子中,用“雷明”来比喻会场上人们的鼓掌声特别响亮,就像打雷的声音那样震天动地。

(4)学习用比喻的方法来写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词。

2.拓展与交流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二人的对话。

(2)各自说说自己的认识,或是产生共鸣的收获,或是与之不同的感受。

(3)教师酌情进行点评。

3.积少成多

所选诗的作者龚自珍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开新风气的人物。

他48岁时因主张革新受到清政府顽固派的打击迫害,终以父亲老等借口辞官归乡。

这首诗是他回家途中,读陶潜诗的有感而发。

他有力地批判了即将灭亡的封建制度,抗击朝政,表现他期盼变革现实、振兴国家、以抵抗外敌的意愿,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1)对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注解去解决。

(2)指导朗读并能背诵。

(3)可以让学生搜集、抄写有关表达“爱我中华”之情的诗句、格言等。

例如: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

(宋。

岳飞)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

(明。

李梦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趁之?

(清。

林则徐)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

(清。

秋臻)

人在异域最思念家乡,人在异国最怀念祖国。

(侠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大课堂

教学过程:

二、调查与采访

(1)组成小组,组成小组,走进商店、

(2)围绕调查对象,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书店,还可以上网查阅、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资料。

有条件的可以搜集实物、图片、或录像等。

三、整理与分析

以“今日家乡的。

为题,

写一份表格式的调查报告。

四、交流展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习作

教学过程:

一、审题:

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题目要求有四句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说明这是自由作文:

“可以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第一句话);第二层解释“两不限”的具体含义:

“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你特别熟悉的景物或物”——这是“不限内容范围”,“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日记或诗歌”——这是“不限文体样式”(第2句话);第三层提出写作要求:

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题目恰当,自作修改等(第3、4句话)

二、看“平台”,参与习作讨论。

可按“习作讨论平台”的四点,先个体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三、自动笔,进行初步试写。

根据各人选定的内容、文体动笔的练习,可先列提纲,也可直接写,选例文,组织交流评改。

教师审阅全班学生的初作,从中选择内容、不同的问题理文若

 

 

干篇,分类与点评,使学生从别人的习作中的优点或不足受到启发。

注意:

要让学生也参与点评、发表意见。

大街、蔬菜大棚、家庭等地进行调查和采访。

四、修改作文

五、反馈情况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