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113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战略步骤。

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安庆市集聚全市力量,抢抓政策机遇,精心组织《规划》实施,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确保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

一示范区建设成效

示范区建设三年来,安庆经济与社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三年见成效”的阶段性目标任务。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09~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796.17亿元增加到1418.2亿元,按可比价格年均增长12.70%,高出示范区平均水平和规划目标时序进度;人均GDP由12927元提高到22800元,年均增长19.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8亿元,年均增长22.3%;财政收入由96.24亿元增加到197亿元,年均增长20.95%;固定资产投资由601.55亿元增加到1185亿元,年均增长17.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88亿元增加到523亿元,年均增长16.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54元增加到22683元,年均增长14.9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246元增加到7748元,年均增长17.11%;全市进出口总额由4.98亿美元增加到18亿美元,年均增长38%。

表12009~2013年安庆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7.8∶48.7∶33.5调整为2013年的15.1∶53.1∶31.8。

2013年,全市工业化率达到51%,比2009年提高9.6个百分点。

1.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把推进央企合作作为壮大主导产业的有效途径,与中石化、中船、长安集团、神华、中建材等央企进行对接。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械和装备制造打造成“三大千亿产业”。

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石化800万吨炼化一体化、华茂伯斯特2000万米面料、卫康制药标准化生产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

安庆电厂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曙光煤制氢、丹凤5万吨电子纱及1.5亿米基布等项目加快建设。

三年来,三大千亿产业完成投资1273.亿元,2013年实现产值约1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0%以上。

组织城区老工业区以及独立工矿区整体搬迁项目的申报,积极争取安庆列入全国滞缓衰退型城市转型试点。

2.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坚持技术引进为主,注重自主研发,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积极探索与发达地区合作共建新兴产业集中区,瞄准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大引进力度,力争在引进高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农业等方面取得突破。

设立5亿元战略性发展基金,大力支持飞凯高分子、盛运环保、卫康制药等一批企业快速发展。

自2011年统计以来到2013年为止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企业145家,2013年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37家,实现产值297亿元,增长58.8%。

3.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出台了《安庆市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试行)》,设立“安庆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2013年市本级财政安排5000万元,县(市)、区财政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市县两级政府科技投入超过1亿元。

实施科技创新“一招鲜”工程,加大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平台和品牌建设力度。

到2013年,全市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全市建成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个;中国驰名商标23件,总量居全省第二;专利授权量1521件。

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示范项目12个,安徽华茂集团列入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三)产城融合态势明显,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

按照打造带动皖西南、辐射皖鄂赣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三年来,示范区工业集中、人口集聚、产城融合趋势日益显现。

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47.8%,比2009年提高7.7个百分点。

1.启动实施“大宜城”发展战略

启动合安高速两个出入口北移工程以及外环线建设,实施通往怀宁、枞阳、望江3条快速通道一级化改造,老城区改造与新城拓展并举,东部新城、北部新城、大观新城建设初具规模,城市框架不断拓展,三年来,市区城镇建设投资近200亿元。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达到100多万人。

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电、气工程逐步配套完善。

2.城市发展品质不断提升

综合交通、水系整治、环境治理、保障性住房等“十大工程”深入实施,政务、商务、体育、金融“四大中心”加快建设,老城区背街后巷、老旧小区、农贸市场改造工程全面启动。

文物修复、历史民族宗教文化街区整治加快实施。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已通过国家专家组验收、全面启动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

城镇建设投资由2011年的108.8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223.3亿元,累计544.1亿元,年均增长19.7%。

3.新型城镇化体系不断完善

加大对县域分类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激发,以“宜城杯”建设为抓手,加强县城道路、给排水、燃气设施、园林绿化、环卫设施、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县城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以上的有4个,镇级人口超过5万的有28个。

(四)服务业全面发展,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大力实施“三产兴市”战略和民生工程建设,推进服务业政策体系、发展平台和重点项目建设。

1.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截至2013年,累计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95家,金融机构新增存贷款规模、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2013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80.6亿元,贷款余额首次突破千亿,贷款总量和增量均居全省第三。

安庆市被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列为二级物流城市,新建和在建各类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49个,“一核两轴”的物流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有序发展

安庆市整体纳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天柱山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五千年文博园列入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3年,新增4A级以上景区10个;成功引进苏果、家乐福、欧尚等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带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发展。

3.新型服务业态加快培育

安庆市获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积极推进黄梅戏大观园、都市产业园、科技创新园等一批新兴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服务外包、创意服务和会展业加快发展。

迎江区纳入省级服务业改革试点。

潜山县列入全省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试点。

“中国网库”安庆平台投入运营,淘宝网“特色中国·安庆馆”启动建设。

公共保税仓库建成。

2013年服务业比重提高到31.8%。

4.民生工程建设力度较大

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任务。

仅2013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工程支出225.3亿元,增长17.4%,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五)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

三年来,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全面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制

抓好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综合治理,确保污染源达标排放。

坚持“上大压小”,关停了一批中小化工污染企业。

组织开展了千家企业(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全面推行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工作。

实施重大节能工程和公共机构节能试点示范项目10个,新建污水处理厂1家,铺设区域污水管网221千米,实现了各县城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

2.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制定出台了《港口岸线管理办法》,加强对岸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开展土地“三项清理”活动,全市供地能力和用地效率稳步提高。

3.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实施百万亩森林增长提质工程,绿化率提高到39.9%。

落实安庆石化1300米防护区建设工作,关停了一批中小化工企业。

到2013年,万元GDP能耗、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5%。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47%。

安庆市纳入全国工矿废弃地和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试点。

(六)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

围绕打造全省行政审批“项目最少、时间最短、收费最低”的“三最”城市,行政审批项目从280项降到145项,实行企业注册登记“一表通”制度。

免除园区工业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42项,79项经营服务性收费取消7项、降标35项。

进一步推行项目集中审批以及“一站式服务”、“一表式收费”。

2.重点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健全了土地、规划、国资、大建设、市级重大项目以及投融资等6项工作调度制度,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建设、监督“六分开”制度。

做实政府投融资平台,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城市及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

3.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

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初步完成;出台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认真落实“非禁即入”原则,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

201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60%,比2009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

4.招商引资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开展专业招商、产业招商、精准招商,加大招大引强力度。

三年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49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1个。

与中石化、华谊、中船、神华等央企合作取得实效。

三年来全市与央企合作项目70个,投资规模533.0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74.04亿元。

2013年新签约项目13个,投资规模175.6亿元。

三年来,利用省外资金从2009年377.8亿元突破到2013年1185亿元。

累计利用境外资金8.25亿美元,利用外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等领域延伸。

二三年来主要工作

从示范区三年建设的实践看,示范区为安庆的发展带来了深刻而深远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

一是政策效应加快了产业转移步伐,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

尤其是沪苏浙和珠三角企业到安庆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二是由于园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夯实了平台基础,改善了发展环境。

随着18个工业园区的外延扩张和岳武高速、望东长江大桥、宁安城际铁路和城市重点项目的建设,全面拓展了安庆发展空间。

三是促进了央企合作,全面提升了产业层次。

这是安庆承接的突出特色。

随着中石化8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实施,并借助安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安庆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化工新材料基地成为可能。

同时,也促成了上海华谊等大型企业落户和曙光煤制氢、丁辛醇等大项目上马。

四是整体积蓄了发展能量,后发优势十分明显,为“五年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健全机构,成立组织

接到《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后,安庆市成立了市承接产业转移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区的领导、组织的协调工作。

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机构、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同时加强学习宣传,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干部培训等各种方式方法,扎实开展承接产业转移专题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承接产业转移的认识水平,营造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社会环境。

(二)制定《方案》,明确任务

为全面贯彻落实《规划》,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安庆市制定了《关于皖江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