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国学讲稿上课用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104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4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散文国学讲稿上课用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先秦诸子散文国学讲稿上课用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先秦诸子散文国学讲稿上课用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先秦诸子散文国学讲稿上课用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先秦诸子散文国学讲稿上课用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散文国学讲稿上课用春.docx

《《先秦诸子散文国学讲稿上课用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散文国学讲稿上课用春.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诸子散文国学讲稿上课用春.docx

《先秦诸子散文国学讲稿上课用春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

我们为什么要学先秦诸子散文,或者说先秦诸子散文的魅力在哪里?

用一句时尚的话来说,为什么要和三千年前的智者对话?

至少有两个理由让我们去重温三千年前的这些鸿篇经典。

第一,先秦诸子的文章充满智慧。

先秦诸子们早已讨论了人类社会现在应该讨论的问题,关于人自身的,关于自然的,关于人与自然的,关于社会,关于人与社会,关于自然与社会的······你现在想到的,这些老人家都想到了。

天上、地下、海里、山中······吃喝玩乐、名利权势······他们都想到了,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且还是原创。

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们文化思想的根。

我们血管里汩汩流淌着的每一滴血,都有诸子们的智慧。

没有根,树木花草没法活。

而如果没有诸子们的智慧,我们傲视天下、睥睨各民族的中华文化,就没有这样繁荣。

树想长的参天耸立,如果没有根的滋养和扎持,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先秦诸子流派众多,思想异彩纷呈。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智慧、思想、文化的“大革命”,应该在先秦。

那时候,各派相互驳难,各逞其雄。

为了得到士人,尤其是个诸侯、王者的赞同、礼遇,他们卯足了劲,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挖深、推广。

这就出现了,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

后世学者,无人能出其右,只是对他们的学说加以阐释、补充、挖掘。

都想从他们的身上找到理由、证据。

后人推崇至极的,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

前一段时间,于丹讲《论语》就火了一把。

虽然错误百出,但是,人们都不知道啊。

不知道就有点神奇,就可以把持话语权。

“五四”的精英们,完全否定了儒家思想,高举“打倒孔家店”的义旗,他们在帮助秦始皇“焚书坑儒”呢。

任何想否定“根”的人,都是别有用心的。

就像谁把自己的母亲说的一无是处,肯定脑子出了问题。

“文革”的时候,我们更是将传统文化视为洪水猛兽,不敢提孔子,即使提了也是一个反面角色。

那时候有句话,就是“打倒孔老二”。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篇文章,《两小儿辩日》。

我的语文老师,夸夸其谈,当然也是那时候的政治气氛造成。

说什么孔子连几岁的孩子都不如,孔子是个科学盲,孔子喜欢皮笑肉不笑。

我估计,孔子站在讲台上,我的老师能给他戴上高帽子,批斗一番。

我们有整整一百年的时间,忘却了先秦诸儒了,错误地理解真正的孔子们了。

上一代人,尤其是文革成长起来的,文化层次低的人,他们的心中还是个坏蛋孔子。

地球本来是围着太阳转的,即使伽利略可以被囚禁,布鲁诺可以被烧死。

从这方面来说,先秦诸子们的学说,仍然还是天上的那轮太阳。

先秦诸子散文与现代社会

说到诸子百家就不能不提到孔孟老庄这两支对后世影响最大而又南辕北辙的流派。

就现在而言:

第一、孔孟的思想主张和平,对促进世界和平意义重大;

第二、孔孟思想主张忠孝,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

第三、孔孟思想主张修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第四、孔孟礼乐思想有助于提高民族的人文素质、精神素质;

第五、孔孟的诚信思想,对建立市场规范意义重大。

第六、孔孟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团结的重要纽带。

儒家强调道德,这对现在的道德建设尤其有意义。

儒家在强调道德的同时,也强调规则、程序,而这正是法制的基础。

儒家的君臣父子讲的是有序、程序,和血统论根本无关。

现代“血统论”、人情走后门登峰造极的年代,是文革彻底诋毁孔孟儒家的年代。

可见,血统论、人情走后门,其根源在于诋毁孔孟思想和儒家道德。

儒家从未禁止竞争,学而优的原则,就是一种通过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的原则,就是,儒家主张正当的竞争。

儒家所强调的秩序,其实就是反对混乱的恶性竞争,本质上是在保护通过正当手段竞争的人的利益。

庄子反对人为物役,不为权贵礼法所拘,追求个体身心自由。

在中国历史上,庄子第一个揭露了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认为世人追逐物质利益和权贵礼法是“危身弃生以殉物”,是人生一个大悲剧。

因此,庄子强烈地反对物质利欲、权贵礼法对人身心自由的束缚,要求“不以物害己”(《壮子:

秋水》)“不以物挫志”(《庄子:

天下》),“宁游戏于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人生态度是最乐观的,庄子超迈旷达的人生观,培养了中国人的乐观精神和豪放性格。

在贫富问题上,庄子主张虽“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履,搞项黄首或”(《庄子:

列御寇》),也不要为富贵所动,而是视利禄如粪土,不以物役为快。

庄子这种对个体身心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在魏晋时期引起强烈的反响。

阮籍《咏怀》中说:

“膏火自煎煞,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油脂可以点火,所以自讨燃烧;一个人钱财太多,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宠禄不足以维生,布衣反而可以终养天年。

从阮籍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无用之用”的处世哲学对魏晋名士的深刻影响,也验证了现代社会亿万豪富动辄就会葬身在“多财为患害”上,以及贪官的下场说明“宠禄岂足赖”的过眼云烟。

在生死问题上,求生畏死,求长寿不老是人之所望,庄子却比较超脱,“不知说生,不知说死”,甚至以死为乐。

妻死庄子鼓盆而歌,就是自己死后,也主张天葬,让自己的尸体成为鸟鸢、蝼蚁的食粮。

主张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连生死埋葬都不在乎,亦可想见庄子人生观的旷达了。

封建士大夫仕途受挫、生活困顿时,往往以旷达的庄子人生哲学作为自己苦闷心情的安慰和寄托。

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流放时,也从庄子思想中吸取力量,他在《读庄子》一诗中写道:

“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为寻庄子知归处,记得无何是本乡”。

这种身处逆境而“少忧伤”的开朗豁达,显然是得之于庄子的思想。

庄子超旷的人生态度,又可以陶冶人们豪放的性格。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李白,要求彻底摆脱世俗的羁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的乐观豪放的性格是深受庄子影响的。

明中叶被时人目为“狂士”的徐渭,对庄子“旷达古无比”的人生态度十分推崇,徐渭不拘礼法,“疏纵不为儒缚”,性豪爽通脱,常与“群少年昵饮市肆,每每大醉而归”。

庄子强调人们在养生处世时,要“依乎天理”,适应环境,自然无为。

在庄子看来,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

天道》)由于庄子把自然无为看作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因此,他反对有为,反对用外力去改变和破坏人的自然天性。

这是一种消极的避世、厌世、遁世的思想,不是积极地去改变现实,而是消极地顺应环境,逃避现实斗争。

在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去努力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前进。

庄子这种寂静无为、消极忍耐、随遇而安、祈求心理解脱的人生哲学似乎与现代社会的行程相违悖,但在拜金主义盛行、物欲横流的今天,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能稍稍平抑人们过度的物质欲望吗?

也许能给人们以某种精神的安慰,从而保持人们心灵上的宁静和心理上的平衡,并最终促使现代社会协调发展,为人生提供一个理想的生存空间。

我认为这就是老庄哲学的现代价值。

讲了儒道两家对现世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看法家。

法家讲的这个驾驭术,就是驾驭领导的技术。

以法家的思想制国,这是一个伟大的低级状态,法家的祖宗怎么死的?

商鞅是被自己制造的世界级奔驰车压死的,他当时定的那个法家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品牌的社会制度,世界级别的奔驰制度,让秦国的生产经济飞速的发展起来了,最终战胜了六国。

但是大家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他是被五匹马拉死的,他制造的那架社会制度的车子太强大了,以至于他没有一个跑的地方,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后,商君所立的制度象铁箍一样继续在秦国运行,商君在他所立的制度下英雄的去了,但他的制度却了不变的。

所以法家的制度,是变法图强的基础。

商君是比西方的尼采理智的一个战争论者,商君留下了几卷《商君书》,也称《商子》鼓吹好战,将战争抬高到压倒一切的地位,以为战争可以解决一切。

如果将战争上升到法的地步,那他是要完蛋的,希特勒也把当时的德国的国家危机以法的形式转嫁给侵略战争。

所以法只是一个工具,不是一个目的。

法家也讲权术诡道,它所说的法是为是为权术诡道服务的。

他所说的法也就是驾驭术,权术诡道是服务于驾驭术的工具。

儒家“吾执御矣”的以术“御”世,他的那个术是最好的术,终于碰到一个伪知音,孔子死后三百多年的汉武时代,董仲舒发现其中的三纲五常可以驾驭人民愚弄人民,这一驾驭愚弄,把个中华帝国愚弄驾驭了二千多年,但是中华还是必须再走到低级境界,再努力进入一个法制国家。

社会的前进也有一个法的原则,螺旋式的法的原则,最基础的原则就是“法”的原则,这是最低级的管理,没有了“法”什么也行不开,大车无轮,小车无軏,行之不远,因此我们行了两千年又倒退到找法大哥帮忙。

所以当今时代,国家要富强,人民要民主,我们只有再回到二千年前寻找我们的老祖宗,在他老人家的墓前三思,我们该回到那个最低级的状态,法的状态了。

恩格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我们如今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正在解决很多问题,包括我们要向二千年前寻找我们的老祖宗,在他老人家的墓前认罪,重读他老人家留下的经典解释:

法繁则刑省。

民治则乱,乱而治之又乱。

故治之于其治则治,治之于其乱则乱。

民之情也治,其事也乱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法家的驾驭术是多方面的,这只是其中之一点,供有识者三思。

法家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的认识以及对人的管理,在许多方面,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和西方的某些管理思想相吻合的。

因此,有些学者主认为,如果中国不是以儒家为其正统文化而是以法家为正统文化的话,那么中国有可能在13世纪就进入了工业革命的时期。

法家的的特点:

主张用客观的、具体的、铁定的法律,通过铁面无私的奖惩制度,进一步强化司法的威严和检查的力量,确保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位置都必须达到最高和最大限度的工作效率,同时对没有达到甚至是消极怠工、腐败浪费等现象进行最严厉的惩罚。

管理的核心:

以奖惩赏罚的强制手段来求得公平这一社会理想,赏罚的公正来源于可观的可靠的资料。

法家管理思想存在的问题:

远古时代信息的不发达,难以获得可靠的资料;在高压作用下,没有任何的人情味。

长期会对人的心理和身体都可能产生麻木不仁的结果。

法家的管理思想在短期内能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但长期实行,或实行得不彻底,反面的效果会逐渐暴露,而且可能是破坏性的。

历史上最著名的商鞅变化可供研究。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法家是有相当地位的,”用儒家的心肠,法家的手段“来进行管理被认为是管理的最优状态。

看看还满意吗?

希望能帮到你启迪。

先秦诸子散文与作文素材

新课程将《先秦诸子选读》作为高中教材,显然是看到了古代圣贤的这些思想对现代人的重要性,用它们照亮中学生的心灵,让涉世未深的孩子们提前学习这些看上去似乎高不可及但却也是最为朴素和温暖的人生道理,它或许是一句话,甚或几个字,但也足以点亮人的智慧之光。

《先秦诸子选读》,我们在教学中,暂且放下文言字词的疏通和讲解,而更关注这些文字厚重的内涵,让我们的透过文字看到这些思想的真正价值,让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迷惑的时候有所指引,帮助自己走出泥淖。

当前我们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滥于模仿而少创造,情感虚假苍白而少真情,宿构套写已成为高考作文的通病。

许多中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

社会的道德标准没有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真善美的指向没有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认同,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日趋压抑,心灵曰渐冷漠。

先秦诸子散文是作文的重要资源。

当前中学生作文中,反映生活深度不够,缺乏思想内涵,对写作技巧的认识和运用存在不能很好地为文章的内容服务的现象。

先秦诸子这种深入现实社会生活,思考社会、人生乃至自然之哲理,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受的写作实践经历及其作品,指导我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有着积极的意义。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这部经典之作,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现代生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好好地学一学《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

 

第二讲孔子概说

(1)

我们所熟知的“百家”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要学习儒家的(礼乐兴国,仁义道德),学习道家的(清净无为,辩证超脱),学习墨家的(兼爱天下,兼爱非攻),学习法家的(法制严明,法治变革),学习名家的(正名辨义),学习纵横家的(辩才无碍),学习阴阳家的(深观阴阳)杂家(博采众长)农家(立足耕战)小说家(杂记街谈巷议)兵家(兵法谋略)还有,诸子百家之中……没有医家。

儒者,在当时就是读书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我想谈孔子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思想内容。

大家常常听人说到“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理、智、信”。

这些就是孔子教学的思想内容,当然当时他没有这样总结出来,是西汉的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里提出了的。

“三纲”我们现在不谈,会在以后谈到。

先说说“五常”,这是现在乃至以后很长时间内,作为中国人或作为人所要了解,并且要践行的。

“仁”,是孔子思想人格的核心。

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话,“仁者爱人”。

作为一个人,要有仁慈的心,有仁爱的精神,要关爱别人。

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当然孔子的“仁”,有更广泛的思想。

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仁”还包含着克制自己、懂得礼义。

“义”,不是我们常常说的要懂得义气,这是墨家干的事情。

儒家的“义”,是正义、道理、自然的规律,按照现在来说,还有道德和法律层面的东西。

“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和“仁”一样被孔子看中。

我们读《论语》,会发现孔子三句话不离“礼”与“仁”。

“礼”,当然也不能浅层次的理解为礼貌。

我们是高三的学生,有些知识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道听途说,学这本书就要在较为高的层次来学习古代经典。

礼”,是孔子宣扬的规范人的一切思想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哲学范畴的东西。

比如说国君可以乘八匹马拉车,公卿就不能。

国君的城堡的墙高十米,公卿就只能六米以下。

那时候公务员可以穿着华丽的衣服,老百姓就不行。

老百姓只能穿黑色和白色的衣服,就是没有染过的,所以后人称呼百姓为“布衣”或者“白丁”。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称呼自己没有做官时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些就是“礼”。

它远远超出我们头脑中的,“以礼待人”的“礼”。

我们对“智”的理解,错误就多了。

我们常常会受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什么,是知也。

”以为“智”,就是智慧,其实不然。

如果智慧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那么那些乱臣贼子,欺世盗名的高智商的坏蛋,就是君子了。

孔子所说的“智”,是学习的方式、方法、准则、条件等,当然当时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修身方面的。

所以“智”,也是一种品德,就是养成美好品行的方法和原则。

绝不等同于聪明或狡诈之类的智商。

“信”就是讲究信用。

当下这个时候,“信用”二字,确实难得。

我们看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甄嬛传》就可以知道,在职场、在宫廷,在朋友间、同学间、家庭里,信用被破坏到了何种模样。

孔子的一个学生去做官,问孔子,“老师,教化百姓什么最重要?

孔子说,让他们有粮食吃,加强战备,让他们做一个有信用的人。

学生又问了,“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去掉那个呢?

孔子说,就去掉“兵”吧。

“再去掉一个呢?

孔子想都没有想,去掉“食”吧。

大家想一想,一个人即使非常强大,即使衣食无忧,如果他不讲究信用,这些对于国家来说,有什么用呢?

做起坏事来,破坏力不是更强大吗?

所以信用很重要,它是立人之本,更是立国之本。

当然孔子的思想中,不光是“仁、义、理、智、信”,还有“勇”“恕”“忠”“孝”等人类所有应该具有的美德。

第三讲孔子概说

(2)

二、“中庸”之道。

孔子所谓“中庸”,指的是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做什么事请都有个“度”,不用力,消极对待当然是不对的。

但是过于用力,超出了人们可接受的范围,也会令人生厌。

在学习上,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成绩。

如果过分自卑,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既比不上张三,又比不上李四。

就会失去动力,就会失去发掘自己内在潜质的力量。

但是,我们也反对过分自信,过分自信就是狂傲。

他不但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

我们知道,我们在自然的面前不是全知全能的神,没有人会是常胜将军。

我们会失败的,失败了就会有挫折感。

过分自傲的人,挫折感比常人要强大,那些得了精神狂躁症的人就是这个原因。

过分自傲的人,往往拒绝反省。

他们常常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他人或社会。

一旦失败,怨天尤人、满腹牢骚。

项羽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他刚愎自用、狂傲自大。

失败后不思悔改,不思进取,却说“非战之罪,天亡我也。

”他哪里知道,“灭六国者,六国也。

”是他自己把自己的小命弄丢了。

“真理向前多迈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

”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最好注脚。

太过了,不好;不及,也不好;做一个骑墙派更不好。

凡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做个和事老,想当滑头。

也不是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中庸”,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不是没有原则,敷衍塞责,和稀泥。

在社会上,想做个好好先生;在官场,想做个太平官。

那是平庸,而不是中庸。

作为学生,看见班中有人做了坏事,只要没有触及自己的利益,就装着没有看见。

既不制止,也不向老师汇报,怕得罪人,这绝非孔子所谓的“中庸”。

孔子是积极强调担当的,是个有责任意识的人。

他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就应该挺身而出。

三、社会制度。

前面曾谈到“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就是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学生绝对听从老师,这是后人发挥的,这不是孔子的本意。

孔子所说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责任是两个方面的,不是谁绝对服从谁的问题。

当国君的要像个当国君的样子,要勤勉正直,要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要关爱子民,不要胡作非为。

当臣子的要忠于国家,尽力做好国君交办的事情,向上要负责,向下也要负责。

同样,父父子子,就是父亲要像个做父亲的样子,你天天吃喝玩乐、不理家务,就不配做父亲。

儿子当然要孝顺父亲,赡养老人。

父母给了你生命,还有什么比生命更为重要的吗?

还有比生命更有价值的吗?

不应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吗?

古人常有,“羊尚有跪乳之恩”的说法。

做人也应该这样。

我国刚刚出炉一部法律,“常回家看看”,就是要子女像个子女的样子。

孔子的君臣父子关系,更不是后人理解的那么偏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绝对服从。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之所以被后人理解的那样偏颇,当然是后世君王想借着孔子的名声,为自己张目。

但是,我们也从其中看到了,孔子提出的这种思想,对于后世社会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的强大影响力。

可以说,他为建立强大的君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为几千年的中国宗法制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这也是我们几千年的“家国天下”思想的雏形,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第四讲孟子概说

(一)

民间一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这当然是一种唯心的说法。

但是,它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与我们这两天说的儒家的两位巨擘有关。

据说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孟子活了八十四岁。

而人们对这两个人又无比的推崇,心里想,连他们都无法迈过这两道坎,普通人就更麻烦了。

在坐的都是有判断能力、有知识的学生,当然不用相信这些。

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先人们对于孔子和孟子的尊崇。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被称为孔圣人;孟子生于战国时期,便仅次于于他,被称为“亚圣”。

这个“亚”是“冠亚军”的“亚”,虽然比不上孔子,但是别人也比不上孟子。

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就是孟子小时候的故事。

一、性善说。

大家熟知的《三字经》的头两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孟子的思想。

他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一样的,都是善良的。

我们也知道,这是唯心的。

人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

孟子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做铺垫的。

《三字经》又说了,“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既然我们大家刚刚生下来都是善良的,那么为什么有人可以成为尧舜,有人成了桀纣呢?

有人大仁大智,有人十恶不赦?

就是教育的原因。

你看,教育的重要性,便表现出来了吧?

而且教育还有个责任问题,不是你想学就学,想不学就不学的。

“养不教,父之过”父亲给你了生命,这还是不够的,还要让你接受教育。

在西方发达的国家,如果孩子在规定的年龄不接受教育,他的父亲等监护人是要受到国家的法律的制裁的。

我国的法律也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当然父母把你送到学校里来了,你是要努力的获取知识的。

让你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力量,还有老师的作用。

“教不严,师之惰。

”我们当然不能光用严肃来对待你。

但是,你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说废话,不做作业,那可不行。

老师批评你,你可以不高兴,但是你要理解老师,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孟子早都说了,先师的话我们哪敢不听呢?

孟子是非常喜欢教育事业的,他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他把父母俱在、心里干净、教育英才,当做人生的三大乐事。

对教育的钟爱可见一斑。

“性善说”的提出,就是为他的教育思想做备份的。

二、民本主义。

说起来让人唏嘘,几千年前我们的先哲们,就发现了“人”这个重要的思想内容,我们到现在才勉强接受。

五四的时候,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他的一部叫做《人的文学》书中,响亮的提出了要重视人、发现人、尊崇人,当时把大家的腰闪了好大一下,其实孟子早都提出了。

我们现在也有“以人为本”的国家策略,虽然和孟子的不是一回事,但是,也有相同的内容在。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就是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孟子说,老百姓比国君重要,即使是现在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也是振聋发聩的。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

“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仔细想想也确实,没有百姓了,哪有国家?

没有国家,哪里会有国君?

他不是光杆司令了吗?

就像如果大家不在这里听课,我讲给自己听啊。

孟子说的太正确了,但是正确的不一定好听,统治阶级就不干,所以这句话被埋没了几千年。

我们现在当然要把它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学习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五讲 孟子概说

(二)

三、仁政思想。

和孔子一样,孟子是大力提倡“仁政”的,这与他的性善论是一脉相承的。

人既然是善良的,就应该爱所有的人,包括那些犯了错误的人。

“以德报怨”是中国人最善良、最悲壮的性格,和耶稣的名言,“当别人打你左脸的时候,你把右脸也给他”,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当然不能盲从,要视具体而定。

爱人就要关爱百姓。

怎么关爱?

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物质的,从生存做起;二是精神的,从教育做起。

大家还记得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在宣扬仁政思想的。

他要求统治者就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做,他鼓励黎民“栽桑养蚕”,喂养“鸡狗猪羊”等,先解决衣食等生存问题。

但是这一切要做起来很容易,也很难。

容易,就是百姓都想衣食无忧,难在统治者的“夺其时”。

统治者或者横征暴敛,或者好战成性,百姓没有时间啊。

实行仁政的第一步,不要过多的骚扰百姓,让他们好好活着,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解决了吃穿的问题还不行,还要解决教养化育问题。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开办学校,让他们知道“三纲五常”。

不然,如鲁迅先生说的,体格健壮了,头脑却愚弱,只能做无聊的看客,或者助纣为虐,还不如让他们饿死呢。

喂养这些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