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期末考试重点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103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邓》期末考试重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毛邓》期末考试重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毛邓》期末考试重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毛邓》期末考试重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毛邓》期末考试重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邓》期末考试重点归纳.docx

《《毛邓》期末考试重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邓》期末考试重点归纳.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邓》期末考试重点归纳.docx

《毛邓》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毛泽东思想的含义: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4、三个代表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十七大)】

它的三个表现是: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7、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会上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

一切从实际出发

(2)根本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

6、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7、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包含两个联盟:

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武装斗争。

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

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四章

1、党在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2、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

1、社会主义本质内容: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

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B、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不成熟,不发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1.第一步:

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

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第七章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3、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

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第八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979年,邓小平提出: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表现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管行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3、为什么说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6、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8、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9、(多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0、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1、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

(1)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3)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分配原则:

兼顾效率。

13、按劳分配的原则是:

(1)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主要的分配原则。

14、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直接原因。

(3)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15、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二,注意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16、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

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1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异,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

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

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

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差异,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8、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

19、健全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的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20、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2、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23、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做到:

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24、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九章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战略。

2、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3、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大陆目前的8个民主党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5、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6、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7、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究竟好不好,要从它的基本国情出发来认识,要从它的实践

果来分析。

8.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9.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事务的权利。

10.少数民族自治权利:

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

11、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明确指出: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12、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13、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4.依法治国的内涵: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5.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16.依法治国的意义作用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一,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7.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8、简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1)“有法可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前提。

(2)“有法必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

(3)“执法必严”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键。

(4)“违法必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保障。

18.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

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19.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20.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21、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第十章

1.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P256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d.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P260……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

e.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第十一章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3.2005年2月,胡锦涛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