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docx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鉴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
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分析】
(1)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所以诗中诗人想舍的是腐朽的朝廷,不想舍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故答案为:
⑴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⑵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
注意掌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运用能力。
此题考生要熟读诗歌,了解诗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了解。
2.古诗阅读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
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
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
(1)清幽恬静
(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分析】⑴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象的理解,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本就充满着清幽的情愫,同时再结合诗句“素舸漫流间”等所描绘的景象,即可得出“清幽恬静”。
⑵本题为对比赏析,在分析的同时应首先对原诗句进行分析理解,“唯应共月还”一句形象描绘了诗人形单影只只有月亮作陪的场景,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同样也是表现作者只有月亮相伴的场景。
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两位诗人虽然孤身一人,但并不因此寂寥落寞,从两首诗的全诗中都不难得出共同情感:
超然物外、安闲自得。
故答案为:
⑴清幽恬静
⑵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意象所寄寓的感情的理解能力。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诗歌的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
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赏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先分别分析两篇文章,再比较其异同,在比较中分清相同点与不同点,再结合理解诗词的内容,选取合理角度,围绕其所用表现手法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人生哲理来进行赏析,言之有物即可。
答题步骤为:
①准确指出赏析的角度(修辞、重点词语、手法等);②结合词句阐释有什么表达效果;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柳条、藤蔓、黄莺。
(2)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
(1)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
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
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2)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系离情”进行分析。
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从修辞手法方面分析,“黄莺久住浑相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欲别频啼”四个字表达出了“惜别”的情感。
故答案为:
⑴柳条、藤蔓、黄莺。
⑵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
答题时应注意,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柳条、藤蔓、黄莺。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霁夜①
(北宋·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⑤。
狂风送雨已何处?
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⑥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霁:
雨雪停止,天放晴。
霁夜:
雨过天晴之夜。
②孔平仲:
北宋诗人,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
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
③寂历:
寂静,疏落的样子,冷清。
④帘栊:
窗帘和窗牖。
⑤戍墙铃:
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
⑥南轩:
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
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因戍墙铃响而梦醒。
B.颔联先实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虚写“淡月笼云”的夏夜景色。
C.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
D.尾联由今夜推想到明朝,想象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视觉方面的朦胧夜色,在夜深人静之时尤显“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之铃的清冷与之映衬,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颔联实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清寂的霁夜之景,虚写之前的狂风暴雨,这就构成鲜明的虚实对比。
C.颈联里秋声堕叶的听觉静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很确切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欣悦的意趣。
D.全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
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
【答案】
(1)B
(2)C
【解析】【分析】
(1)B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B项表述错误,颔联“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是虚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景色是实写。
(2)理解诗歌内容,辨析四个选项可知,C项“表现出”表述错误,颈联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诗人的清秋逸兴,很有艺术效果。
故答案为:
⑴B;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5.阅读下面古词,完成后面小题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
寒灯思旧事,断雁②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
这里是忧郁的意思。
②断雁:
失群之雁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孤身一人客居旅店,不禁忧郁愁闷,悲从中来。
B.颔联是首联“凝情自悄然”一句的具体化,描绘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
C.颈联写由于家乡远隔千山万水,纵然做梦,也梦不到故乡。
D.尾联以设想之词描绘出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
(2)下面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点明了题旨,又为全诗奠定了哀怨愁闷,悲从中来。
B.颔联“警”字极富炼字功夫,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C.颈联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虚实相间,读起来荡气回肠。
D.本诗意象鲜明,画面清晰,抒情明了,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答案】
(1)C
(2)D
【解析】【分析】
(1)颈联中“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的意思是家乡路途遥远,归家时已是梦醒时分天已大明,而在现实中,家人的书信需要隔年才能到此地。
全诗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与家乡的思念及愁思难耐的幽怨。
从内容上看,作者是梦到自己归乡,所以C选项中的“也梦不到故乡”错误。
(2)本诗除了第二句直抒胸臆外,其他都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尤其是尾联,借助设想之词描绘家乡风光图景来衬托远离家乡之愁思幽怨,是乐景衬哀情。
所以D选项中的“抒情明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错误。
故答案为:
⑴C;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内容的理解,对古代诗词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⑵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的初步鉴赏的能力。
6.反复诵读《望岳》,然后回答问题。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为什么又以“望岳”为题呢?
简单说说你的看法。
(2)有人说这首诗是杜甫望岳而想像将来的登岳,是这样吗?
为什么?
(3)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圣”之称。
你还读过他的哪些诗作?
请你摘抄两首你最喜欢的。
【答案】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看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
“齐鲁青未了”——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2)是这样。
诗中有“会当”一词,意即“一定要”。
(3)略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联系诗歌的结构、内容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字里行间来揣摩诗人情感的能力。
从“会当”表示“一定要”可以理解诗人望岳而想象将来的登岳。
⑶本题考查考生平时的积累。
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归类,并且要熟读记诵。
如《春望》、《春夜喜雨》等
故答案为: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看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
“齐鲁青未了”——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2)是这样。
诗中有“会当”一词,意即“一定要”。
(3)略
【点评】⑴考生要读懂诗歌,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所处环境来分析。
⑵考生要注意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从关键字词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考生要注意积累,在默写时注意不要记混,不要写错别字。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________,实则为了衬托出________之美。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答案】
(1)荷花(芙蓉)
;人(采莲女)
(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罗群,芙蓉人面恍若一体,稍一错神,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了踪影,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诗歌赏析试题。
(1)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单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
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乱”写出了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的感觉,写出了采莲女的天真活泼。
故答案为:
(1)荷花(芙蓉);人(采莲女)
(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罗群,芙蓉人面恍若一体,稍一错神,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了踪影,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点评】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技巧,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作者的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文本写作的缘由;三是读注释,帮助我们疏通诗歌内容;四是读诗歌,找出关键词句,推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做题。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________的画面。
(2)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答案】
(1)凄冷、迷蒙
(2)“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解析】【分析】
(1)这首诗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一幅朦胧而又清亮凄冷的水乡月夜图画。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笼”“月笼沙”是说迷蒙。
“寒水”是说凄冷。
(2)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读诗的我们感觉到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这也是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
故答案为:
⑴凄冷、迷蒙;
⑵“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中景物所展现的画面,作答时要理解诗意;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9.诗歌赏析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
(1)诗中展现的是一幅①________(填季节)风景图,从②________这一景物可以看出。
(2)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字填入诗歌结尾“□”处,并简述理由。
A眠 B憩 C玩
我选(________),理由:
________
【答案】
(1)初夏(夏季);杨花(或荷叶)
(2)选A;“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偎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
(1)“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是写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由漫天飞舞的杨花以及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可知,此诗表现的季节是初夏。
(2)这是一首绝句,要求押韵,故排除B;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结合“笋根雉子无人见”可知,表现的是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所以此句应是写小凫雏偎依在母凫身边的亲密和安然,而“眠”字更符合此意境。
故选A。
故答案为:
⑴初夏(夏季);杨花(或荷叶)
⑵选A;“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偎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
难度不大,考生只要读懂诗歌,稍加分析就能得出答案。
⑵标题考查诗歌押韵特点的理解。
考查的是诗歌的基本知识,考生要注意平时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并且要灵活运用,阐述理由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请解释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该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案】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在该诗中的意思”就是诗句的本义,即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后来衍生的意义”就是此句比喻义,即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故答案为:
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1.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画面。
(2)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古风存”的具体表现。
【答案】
(1)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2)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解析】【分析】
(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道路依稀难辨时眼前豁然开朗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2)可分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这是说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
再如“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这是说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将以上内容整合起来就是答案。
故答案为:
⑴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⑵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词皆写春光,上片写特定环境的春景,下片写对春天总的印象。
B.“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写出了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争奇斗艳的景象。
C.“笋迸苔钱嫩绿”的意思是春雨之后新笋从点点如钱的绿苔地中进发出来。
D.词的下片后两句描绘了早春园林夕照的美景。
(2)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景状物色彩鲜明,花团锦簇,柳丝夕阳,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
B.词的上片“得意”和“竞”等词语通过拟人手法浓墨重彩地表现出了热闹的春意。
C.“花偎雪坞浓香”与“笋迸苔钱嫩绿”对仗,景致互相映衬,香色尽现。
D.这首词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答案】
(1)A
(2)D
【解析】【分析】
(1)A理解有误,正确的理解应为全词皆写春光,上片写对春天总的印象,下片写特定环境的春景。
BCD理解正确。
(2)ABC赏析正确。
D赏析不正确。
作品描绘的是成都的的风光和生活。
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没有表达此人的远大抱负。
故答案为:
⑴A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思考理解诗歌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