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创客我创新我快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0982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励志创客我创新我快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励志创客我创新我快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励志创客我创新我快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励志创客我创新我快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励志创客我创新我快乐.docx

《励志创客我创新我快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励志创客我创新我快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励志创客我创新我快乐.docx

励志创客我创新我快乐

励志创客:

我创新·我快乐

玩家在体验蚁视公司研发的沉浸式头盔显示器。

鲁修在工作室搞研发。

汤洋(右一)和他创客团队的成员何耀(左一)、许磊(中)。

创新发明,人人可为。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潮中,涌现出一批真正从个人兴趣出发、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年轻人——“创客”。

他们以“想法当实现”为口号,用自己的灵感与行动,在快乐中兑现自己的创新梦想,为你我带来意料不到的惊喜。

这些特立独行、身怀绝技的年轻人是如何创新的?

他们的“灵光一现”又如何变成备受欢迎的产品?

目前还显青涩的草根创新群体中能否诞生中国的乔布斯、马斯克?

从今天起,我们推出“走近创客”系列报道,邀请您一起体验创客生活、感受创客精神。

平均每天12—14个小时,耗在实验室里琢磨三维打印机——

鲁修:

“低价”实现创新梦

马剑姜泓冰

“你知道吗?

数字工厂将改变这个世界!

鲁修坐在他略微拥挤的工作室中间,办公桌上画满了各种图形。

他浑厚的声音被空间放大,仿佛在向这个时代宣告着什么,兴奋的表情让人想到哥伦布当年发现新大陆的瞬间。

每天,鲁修都有12小时以上耗在这间位于上海静安区的工作室里,琢磨着如何制作出更方便、性能可靠的三维打印机。

与公司创新不同的是,他的工作并不需要有前期投入巨大的一整套生产线设备、研发团队和工人们,多数时候只是他单枪匹马,依托互联网的开源设计体系及淘宝网上购买的配件来让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遇到了技术问题,他会通过创客平台与其他人探讨,合作解决。

鲁修是巴西人,拥有MBA学位,曾在国内做过律师和采矿场的总裁。

2016年,鲁修带着家人再度来到中国并定居上海,希望在这座城市展开更有趣的人生。

2012年,窝在家里学习中文的鲁修在上网时偶然发现了李大维创办的“上海新车间”。

他激动万分,立马加入了这个为创新提供实践可能的创客空间。

那时,三维打印机刚刚进入普通人视野,很多人都觉得新奇、着迷,鲁修也一样。

不同的是,他想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台。

利用创客网络平台的开源设计,在“新车间”里埋头钻研了3个月,他就成功制作了第一台三维打印机。

消息不胫而走,想要了解和学习神奇三维打印机的新车间会员和非会员们纷至沓来,鲁修顺势开设起工作坊分享经验,学费每人3000元。

但鲁修并不打算仅仅当一名专门靠开工作坊赚钱的技术贩卖者。

让他着迷的,是为三维打印机添加各种新功能、新“特性”:

“我希望设计制造完全属于自己的三维打印机!

”平均每天有12—14个小时,他都耗在实验室继续鼓捣他的三维打印机,凌晨三四点才回家睡觉。

如今,鲁修已经拥有了鲁修牌三维打印机,其最大特点是便携和可折叠,而且还带有电池。

他认为,三维打印机可以卖给那些并非住在城市的人或者借助交通工具远征冒险的人,“他们可以用来打印制造日用品”。

7个月前,紧挨着上海新车间,鲁修开设了一家数字工厂“新Fab”,不大的空间里放满了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设备激光切割、三维打印机等等,以及一个个借助三维打印机制作出来的创意产物。

“我的梦想是数字化工厂能够出现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帮助人们以极低的价格实现自己的梦想。

”鲁修目前还在努力学中文,“掌握了中文,就可以更好地和周围的人们交流创新想法,会有更多梦想得以实现。

既是创客又服务创客,创新成本更低、开发时间更短——

“爱迪森”:

让奇思妙想成真

记者喻思娈

今年9月,英特尔正式向全球发布了一款新产品:

只有一枚邮票大小的爱迪森(Edison)通用计算平台。

Edison能支持多个操作系统,可以直接插进不同大小的各类设备中,可使这些设备联网实现智能化,做成那些以往只能依靠大计算平台完成的事。

让国外同行意想不到的是,Edison的创新最初居然来自中国的几个创客。

为了开发下一代移动计算机系统,2016年清华大学—英特尔联合研究中心开始了相关研究工作,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高级主任研究员宋继强就是其中一员。

宋继强说,中心里除了英特尔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和老师。

工作之余,大家常常有一种“要做出点什么东西让工作和生活更便利”的冲动。

由于没有可插入的小型计算系统,以往要在物体上实现设计效果,需要外部链接设备,这使得功能和美观难以兼得。

有人就提出,能不能在一个小的模块上集成计算、通信等多种功能,同时与设备无缝链接,搭建一个智能设备的计算平台?

“当时我们觉得这个想法太好了,立马就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宋继强说,但问题是,以前没有人做过类似的尝试,这样一个临时组建的草台班子能完成任务吗?

为了实现设计初衷,清华大学的师生们日夜在实验室里从最基础的编程、模块设计做起,失败了又从头再来。

“我们不能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事。

当时还没有创客这个词,从现在看我们做的就是创客的工作,也正是创客的热情让我们坚持到最后。

”宋继强说。

经过近3年的不断尝试,研发团队终于完成了Edison的原型架构。

英特尔副总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表示,除了22纳米半导体工艺和优先开发的CPU是在美国做之外,Edison的绝大部分技术,从底层半导体设计、系统架构到半导体的实现、软件操作系统及多种应用,都是中国研究人员完成的,是对“中国人缺乏创新”的有力回应。

为了展示Edison计算平台的神奇功能,宋继强和团队做了一系列演示,自动加热的温奶器,记录鸟觅食图像的喂鸟器;能够把照片传到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里的数码相机……为了这些演示,研究团队可谓精益求精。

有一次为了找到一个可以实现演示效果的杯子,宋继强专门跑到景德镇,请当地陶瓷名家做胚子,光拿到这十几个杯子他们就耐心地等了近2个月。

在宋继强看来,Edison计算平台不仅可为专业设计师提供便利、开发各式各样的可穿戴设备,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为创客提供一个实用工具,降低了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时间。

小到基于乐高产品原型的盲文打印机、自行车头盔,大到四驱无人机、火箭、气象气球,创客们都可以在Edison计算平台上天马行空,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博士退学搞创新,鼓捣出沉浸式头盔显示器和仿生智能眼镜——

覃政:

像昆虫一样看世界

记者赵展慧

12月9日,一款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研发的沉浸式头盔显示器ANTVRKIT将在国内发售。

“如果发布前没有同类产品发货的话,我们就是这个行业内全球第二家出货的公司。

”这款头戴式显示器的研发者覃政说,他是蚁视科技公司的创始人。

戴上“头盔”——头戴式显示器,拿起“手枪”——游戏手柄,已经感觉像一个战士。

当三维的游戏画面呈现在眼前,仿佛敌人已经向你扑来,转动头部就能控制前进和射击的方向,再扣动扳机打怪兽。

这时候,虚拟和现实已经分不清楚。

覃政把这款产品定义为标准的头戴三维显示器,标准意味着宽领域的应用,可以戴上它体验任何电影和游戏。

这款产品曾经拿来与全球第一款头戴式显示器OculusRift作比较,发布Oculus的虚拟现实技术公司年初以20亿美元被“脸谱”收购。

有人怀疑蚁视的产品是否抄袭的山寨货?

对此,覃政显得非常自信:

“OculusRift只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游戏,兼容范围没有我们的产品广,同时我们的产品像素点的利用率更高,可达100%,图像不会失真扭曲。

从光学方案、产品架构、电子方案和产品功能来看,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

早在2016年,覃政就已经在自家的小实验室里,拿着从电子市场或网上淘来的零件,敲敲打打。

他的业余爱好颇有些“文理兼备”:

美术、电影、光学、电子、机械……这些爱好和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他的创造中。

比如,他爱电影,就自己组装了一套三维电影放映机,在学校给同学放电影。

2013年,积累了许多点子、专利的覃政开始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刚开始做这些事情全凭兴趣,当构想和实践越来越成熟,还有好的商业前景,那么为什么不把它做成产品?

”正在航天五院卫星总体设计专业读博士的覃政顶着家里的压力退了学,当起创新个体户。

覃政为自己的公司取名蚁视。

这个名字包含了他的设计思路:

“像昆虫一样看世界。

”覃政要做一款仿生学的智能眼镜。

受到昆虫复眼结构的启发,覃政仔细研究了复眼的光学机制。

“人眼是依靠柔软可变形的晶状体来看世界的,但是智能眼镜等电子设备的材料通常是玻璃或者硬塑料,难以模仿晶状体变形调焦的机制,而昆虫则是依靠多个瞳孔拼接的复眼来观察世界,这种机制更适合机械结构,用这种方式去做显示和成像,可能会比人眼看到的范围更广。

”覃政与投资者和创客们谈论自己的这一设想,但是“大家觉得想法太超前,不敢投。

他的另一个项目,也就是即将在国内发售的头戴式三维显示器,在筹资上进行得比较顺利。

除了国内的一些天使投资,还在北京创客空间进行孵化,该项目于今年5月在美国知名的众筹网站kickstarters正式上线,1个月筹集到了26万美元。

头戴式显示器上线后,覃政说在改进迭代这一产品的同时,也不会放弃继续研发昆虫复眼式的智能眼镜,“做重复劳动的工匠可能会输,但是做创造者,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 

放弃麻省理工学院的深造机会,与小伙伴一起搞发明——

汤洋:

把“生毛豆”煮“熟”

记者吕绍刚

日前在深圳举办的第十六届高交会上,一款名为“生毛豆”的智能温度计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把“生毛豆”插入智能手机上的耳孔,身边的温度立刻显示出来,其精度可达0.001摄氏度,温测时间最快为0.0025秒!

“生毛豆”研发团队的负责人汤洋告诉记者,他们从2013年初开始研发“生毛豆”,当年3月就在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推出,募集资金33万美元。

今年2月,“生毛豆”在哥本哈根推出,吸引了诸多“粉丝”。

“生毛豆”的设计理念,还是在与几个后来成为团队成员的好朋友一起运动中萌生的。

团队成员许磊说,爬山的时候山下很热,到了山顶则温度下降,但已有的气象服务都只能提供大概的气温情况,对于需要随时随地了解温度变化的登山、骑车等专业运动爱好者来说,意义不是太大。

“以前大家了解天气情况是通过天气预报,现在虽然有了一些手机软件,但都是比较笼统的。

这么重要的领域,却没有人再往前走一步,我们为什么不能发明一个可随时随地获取精确温度的东西?

”许磊说。

好的创意需要行动力强的团队支撑。

为了“生毛豆”项目,汤洋放弃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深造机会,回到深圳与昔日的小伙伴许磊共同创业,组成了创客团队。

目前,团队成员共有5人。

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生毛豆”终于“煮”成了“熟毛豆”。

使用该测温装置的用户都可以在应用中的地图界面体现,精确记录该使用地点的温度。

“每个用户都是一个基站,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我们希望能形成数据库,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汤洋告诉记者,他们根据已有的数据、资料,做了一份400页的报告,就不同温度对人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比如,在特定温度下,人的注意力更集中,适合读书、工作;在另外的温度范围内,则更适宜运动。

汤洋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借助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科研机构、院校等资源,结合中国人的特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资料,为大家提供生活更舒适、工作效率更高的温度数据。

许磊说,作为创客,目前的工作既是创业,也是年轻的、充满创造力的团队成员们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8日20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