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0671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有关描写传统节日的。

《寒食》一诗借禁火的习俗讽刺宦官得宠;《迢迢牵牛星》一诗借民间故事抒发了内心痛苦忧伤的心情;《十五夜望月》一诗借望月抒发游子的思亲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依据课标理念,依据三首古诗的内容特点,本课教学以一首古诗为例,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联系故事理解古诗―→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这样的学习过程,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其他两首古诗。

有扶有放,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感悟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中,根据古诗教学的特点,注重“读”的学习方式运用,将品析与朗读紧密结合,以读促讲,以读加深感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了解涉及的传统节日及相关的来历、故事、典故等资料。

学生准备:

搜集含有传统习俗的词语。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做一个问卷小调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节日里又有哪些习俗呢?

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过渡: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是丰富文化的一种体现,也使传统节日有了更大的魅力。

3.出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齐读诗的题目。

设计意图:

由畅谈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开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醒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掌握情况。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同桌互相读古诗,检查古诗中的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检测生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指名读。

侯(hóu)章(zhāng)泣(qì)盈(yínɡ)

脉(在本课读mò)栖(在本课读qī)鸦(yā)

4.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好节奏。

5.多种形式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男女生合作读,

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

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是理解古诗的前提。

在此环节中,对字音、节奏加以强调,同时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三、自主探究,了解大意

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好方法?

(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句进行猜想⋯⋯)

2.借助注释,独立理解诗意,对于不懂的字词、句子,圈画出来,准备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3.在小组里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4.全班汇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首诗的意思。

(1)了解“春城”“汉宫”“五侯家”分别是三处地点。

《寒食》大意: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柳絮,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日落天黑,皇宫里传赐的新火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2)理解“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几个叠词的意思。

《迢迢牵牛星》大意: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纹,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道清澈的银河,他俩距离也没有多远。

相隔在清澈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3)理解“中庭”“地白”的意思。

《十五夜望月》大意:

月光照射在庭院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绰宿有几只乌鸦。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5.小结:

同学们能够灵活运用理解诗意的方法,恰当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大意,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设计意图:

六年级学生对于理解诗意有一定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自主理解诗意,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中解决心中的疑问,从而了解古诗大意。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想一想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加强指导。

预设:

(1)注意形近字“侯”与“候”的区别。

(2)强调易错字。

盈:

上边不是“乃”,不要忘写里边的“”。

栖:

右边是“西”,不是“酉”。

3.重点示范“盈”“脉”的写法。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投影展示学生书写情况。

5.学生练习抄写古诗,整体感受书写之美。

6.布置作业:

熟读古诗,查找古诗中的传统习俗及相关的典故。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由生字书写过渡到古诗书写,提高书写能力。

布置查找资料的作业,为深入理解古诗打基础。

第二课时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诵读古诗,复习古诗。

2.还记得这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吗?

(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

3.过渡:

本节课中,我们继续走进古诗世界,去探究诗中典故,想象诗中画,体会诗中情。

相信,从这几方面去学习,你一定会对古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设计意图:

复习古诗,了解对古诗掌握的情况。

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带着一定的目标去学习,从而使学习更有效、更有意义。

二、初赏古诗,引领方法

1.自由读《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说一说这首诗与哪个民间故事有关。

你愿意结合查找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吗?

(这首诗与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有关。

诗人借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内心的情感。

2.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默读古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圈一圈最触动你内心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3.体会分离之痛苦。

(1)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1读这两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仿佛看到了天空中明亮的牵牛星、织女星,它们相隔很远。

2抓住关键词语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迢迢”写出星星距离的遥远,“皎皎”写出了星星的皎洁明亮。

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相爱之人却只能隔河相望,让人悲伤。

(2)课件出示: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读着诗句,你看到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盈盈”写出了河水清澈的样子。

这是一条又清又浅的河。

2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想一想:

为什么这河水又清又浅,却不能见面呢?

(河水又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却不能见面,是因为有像王母娘娘这样的势力的阻隔。

尽管银河又清又浅,牛郎织女却只能含情脉脉地隔河相望,难诉衷肠。

(3)指导朗读。

(指名读,配乐齐读。

4.体会思念之痛苦。

(1)课件出示: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织女的心情?

预设:

“札札”是织机发出的响声,体现织女织布的忙碌。

“弄”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织布,只是抚弄着机杼。

“泣涕零如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织女思念牛郎的悲切之情。

②织女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呢?

(织女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但却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表现了织女愁苦至极的心情。

(2)指导朗读。

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织女的思念之苦。

(指名读,齐读。

5.配乐创设情境,教师引读古诗。

师:

遥望星空,那两颗明亮的星星不禁引发我们的遐想——

(课件出示,生齐读“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师:

织女看似忙碌,却无心织布。

听,那传来的叹息声;看,那令人心痛的泪滴——(课件出示,生齐读“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师:

清清的河水呀,虽然你又清又浅,但有情人却只能相隔两岸——(课件出示,生齐读“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总结方法。

(1)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的呢?

(2)教师小结,出示方法归纳:

①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联系故事理解古诗。

②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中的画面。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

选择较难体会的《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做范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习古诗的过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归纳,从而为自学做好铺垫。

三、自主品析,运用方法

(一)自主理解,合作探究。

1.过渡:

请同学们运用刚才习得的方法,自主品析感悟《寒食》《十五夜望月》。

2.小组合作,运用刚才习得的方法品析古诗。

以学生汇报学习成果为主,不要变成零碎的提问。

(二)小组汇报,相机指导。

1.汇报《寒食》的学习成果。

(1)联系故事理解古诗。

①请学生汇报寒食节的来历,相机播放动画介绍。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相传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定的节日。

②《寒食》中体现了哪种传统习俗?

(禁火)

(2)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中画面。

①在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由“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想象到了柳絮飞舞、鲜花盛开、杨柳随风摆动的美丽画面。

②指导朗读。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①介绍背景。

(《寒食》是一首讽刺诗,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②体会诗中的讽刺意味。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得到宫中传赐的新火。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4)整体朗读古诗。

2.汇报《十五夜望月》的学习成果。

过渡: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

”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在《十五夜望月》中你又有哪些收获呢?

(1)赏析“望”之画面美。

①体会“白”的妙处。

预设:

师: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呢?

哪些词语的使用很巧妙?

生1:

“地白”二字,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

生2:

使人不由联想到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②体会“栖”的妙处。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树栖鸦”让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惊动,扑棱棱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声音逐渐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有很多古诗中都描写了这样的意境,鸦鹊在月光树荫中由惊惶喧闹到安定入睡——课件出示“月皎惊乌栖不定”。

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山涧——课件出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体会“湿”的妙用。

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4小结:

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

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2)体会“望”之情深。

过渡:

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

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

①“秋思”指的是什么?

(秋天的情思,在这里指游子的思亲之情。

②拓展相关《秋思》的诗句。

课件出示: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萧悫《秋思》③体会“落”的妙处。

“落”这个字能否换成“在”?

(不能换成“在”。

“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小结:

“落”字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3.指导朗读。

(配乐朗读,竞赛读。

设计意图:

以学生汇报为主,练习迁移学习方法,自主品悟古

诗的意境。

同时,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做相机的点拨、引导,指导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分享交流

1.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把你搜集到的古诗和大家分享一下。

同时,借助资料说一说诗中都写了哪些传统习俗。

2.将含有传统习俗的古诗进行整理,办一期手抄报进行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

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于传统习俗的古诗,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同时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古诗与传统节日的习俗有关系,同时,也包含一些典故,所以资料的搜集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了解了相关的习俗,了解了相关的传统故事,对古诗的内容也就产生了兴趣。

对于方法的引领,一些学生能够迁移运用所学的方法,学习很有效果。

但是,在诗意的理解上,学生仍有一定的困难,不能要求学生字字对译,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即可。

课堂创设的朗读还是很成功的,达到了以读促讲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