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0220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docx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docx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

 

作者姓名李某

专业某某某

指导教师姓名某某某

专业技术职务讲师

 

摘要……………………………………………………………………1

一、大学生就业观……………………………………………………1

(一)就业观的发展………………………………………………………1

(二)当前就业观…………………………………………………………2

二、引发就业观念变迁的原因…………………………………………3

(一)就业形势严峻引发就业观念变迁……………………………………3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问题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4

三、科学就业观…………………………………………………………5

(一)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必要性……………………………………5

(二)树立科学就业观……………………………………………………6

致谢…………………………………………………………………9

 

摘要

就业是人民安居的基础,是国家安定的根本。

大学生作为参与就业的一大主体,其就业问题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由此产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应然状况与实然现状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愈显突出。

这也直接导致了“就业难”这一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能否转变对其能否顺利及时地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就业难大学生就业观科学就业观

1、大学生就业观

(一)就业观的发展

上海大学傅新华,将就业观的发展归结为以下三个阶段

1.服从分配

新中国诞生以后,我国高校毕业生“统包统配”制度的形成,前后经历了十多年时间。

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形式上是“统包统配”,但实际上是“从什么地方来,回到什么地方去”从而将毕业生就业制度推向了一个极端。

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也恢复了文革前“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

从改革开放到1985年,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实行高度集中的招生计划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精英式的教育制度与高度集权的分配制度的相辅相成,成了该阶段的主要特点。

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被动和单一,最主要的是服从分配。

具体表现为:

择业倾向上比较被动、择业评价上偏向政治化、择业意向上偏重政治和社会地位高的行业与岗位。

2.双向选择

从1985年开始,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分步骤、分层次地逐步进行改革。

1989年,国家对毕业生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制度,使毕业生的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化,这是毕业生就业制度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该阶段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主要表现为:

第一,择业倾向上由单一、被动走向多样、主动。

第二,择业评价上由政治化走向经济化。

第三,择业的意向上,由偏重政治和社会地位高的行业与岗位走向偏重经济收入高的行业与岗位。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刚毕业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越来越多,人才的流动逐渐活跃起来,就职岗位出现无序流动。

3.自主择业

从1993年开始,逐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先是出台了“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政策,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构想。

尤其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结构性矛盾和选择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和“自主化”的取向也越来越明显,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流。

表现为:

择业倾向上逐步走向自主化、择业评价上逐步走向个性化、择业意向上逐步走向多样化。

另外,“自主创业”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对促进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激励很大,勇于创业成为部分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

(二)当前就业观

川北医学院任云党总支曾就大学生当前就业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我们不妨也对这一方面做一下分析。

1.求稳定

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都希望找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即过去所说的“铁饭碗”。

这种思想体现在就业价值观上,就会过分注重用人单位的性质,在择业上偏好机关单位、国有企业等。

但是随着人事制度改革,机关单位大规模“精兵简政”,用人需求量减少;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减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测,以后增加的就业岗位主要来自集体企业和个人私营单位。

2.求发财

收入的多少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受教育成本投入过高等因素的影响“,获得较高收入”成为大学生在选择一份工作时首先关注的。

对薪酬的期望值过高就导致在择业上偏好沿海发达地区及大城市,不愿去西部地区和基层发展。

但是,一方面,沿海、大城市传统产业的人才需求已接近饱和状态,需要人才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但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是高学历、高职称、高资历的成熟型人才,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不符合要求,于是“无业可就”;另一方面,广大的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人才缺口很大,有充足的就业需求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却嫌这些地方收入低,不愿意前往,造成“有业不就”的局面。

3.怕吃苦

怕吃苦思想体现在就业心态上,表现为消极就业和等待就业。

每年都有一些大学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不能就业的学生原因有很多,但消极就业和等待就业的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

自己难以找到轻松工作又不愿意吃苦的毕业生,会以待就业的身份回到当地,等到当地政府安排就业。

但是,这部分学生的就业时间往往在毕业一两年之后。

所以,如果消极就业和等待就业的学生数量很大的话,大学生的就业率就很难提高。

二、引发就业观念变迁的原因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学生学理论课题组就“引发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

念发生变化的原因”曾有过列举比较:

以78级为例,当年的全国高考录取率仅为4%,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被称为“天之骄子”,与社会需求量相比高素质人才数量明显呈供不应求的态势。

那时,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等于拿到了“铁饭碗”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反观现在,国家自2002年起开始对大学进行扩招已经过了4个年头,我们国家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7%,进人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但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大学生的就业率仅为80%,与二十年前的100%就业已无法同日而语。

200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长68万;到2005年,进人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突破340万,2006年预计超过360万;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而且这个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002年7月份,全国待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到2006年预计待业人数将达到75万人。

当然,在就业形势整体情况不够乐观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乐观之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到2010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这要求今后5至10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年至少要保持7%的增长速度,专家预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至100万个就业岗位。

另外加人WTO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都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国企等改革的逐渐完成,也将使企业在最近几年大规模储备人才。

同时,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人数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7.5%的人选择毕业后会考研,其中以“以便找到待遇更高的工作为目的的占58.5%以“深造自己,成为所学领域的专家”为目的的占30%考研人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

(一)就业形势严峻引发就业观念变迁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飞速发展给我国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在。

教育方面,为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知识结构,高校教育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在就业市场上,由曾经的天之骄子到现在的无人问津的情况。

全国调查研究统计数据表明毕业生人数2010年为634万人,2012年为660万人,2013年为680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

光明日报《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本科院校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比2011届(90.8%)上升1个百分点。

自本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一路飙升,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竞争压力也愈加严峻。

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难这是高校扩招所致。

有关调查调研结果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上大学提高了其能够参与就业的资格,换句话说就是大学生更具就业岗位竞争力。

高校扩招并没有使得个体就业状况变得更糟糕,相反,它改善了青年就业的状况,提高了就业率。

然而为何依旧存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此现象引人深思。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问题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方面大学生本身能力很成问题。

虽然每年有近700万大学毕业生,但一些用人单位仍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

人才同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大部分的企业因为要追求经济效益,而在招聘人才方面优先选择或直接要求有工作经验的人员。

这样也给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一定困难。

此外,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没有充分利用时间来研究本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并且职业意识单薄,对社会的职业环境了解甚少,往往四年下来,对于所学专业该选择何种用人单位问题上面还很迷茫,因此在就业选择中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

这样导致最后部分学生待业在家或是在并不擅长的职场中徘徊。

据调查,我国有将近60%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

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学习成绩、英语四六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党员身份等,都对就业概率和就业质量有明显影响。

就业能力当然跟大学的教育有关,但同时跟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也有密切关系。

有些学生在大学期间,时间配置不合理,几乎没有职业规划,缺乏自信,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的学生,在激烈的求职市场中,是很难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聘任的。

另一方面就业观念是个更复杂的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问题层出不穷,就业观念落后,无法紧跟经济发展潮流,思想之后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首先,期望过高是众多大学生难就业的自身原因,47%的受调查者的期望的起始月薪3000元以上,其中18%的人期望的起始月薪5000元以上。

更多的大学生向往高端就业、高薪职业或者寻找铁饭碗。

然而,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更希望寻找到一个有工作经验的职员;企业不是非常愿意高薪聘请一个初出茅庐毫无经验的大学毕业生。

因此,现实会与他们的期望值相距甚远,往往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

1985年以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一直执行的是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的分配制度,以及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大政方针。

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作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大。

受此影响,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人成分开始显现出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着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高校的行为对高校毕业生分配机制不产生重要作用。

因为用人单位只是毕业生就业分配的被动接收者,高校也不过是按照政府有关部门的指令开设专业、招收学生,并根据政府制定的就业计划将毕业生分配到用人单位。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及毕业生四者的行为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基础。

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就大学生业体制也在不断复杂化。

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供需不对称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与新就业形势不对称,这双重不对称便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此外,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愿意在大城市或东部发达地区工作,而不到百分之二的受调查者愿意在西部、基层这类对高级知识青年人才需求很大的地方工作。

因为,在他们看来,留在大城市或东部较为发达地区的发展机会更多。

其次,大学毕业生的心态不能适应就业大众化的现状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2月15日报道,权威人士指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已步入大众化阶段。

就业大众化必然使大学毕业生由过去所谓的社会精英逐步转变为普通劳动者,现实发展需要大学毕业生不断调整心态和转变就业观念来适应这一变化。

一般来说,就业大众化首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

由此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仍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就业大众化不是高等教育普及的结果,而是以上诸多原因综合起作用的被逼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使我国大学毕业生提前进入了就业大众化的阶段。

大学毕业生由过去的社会精英变为普通劳动者,这在心态和就业观念上势必是个极大的跨度与挑战。

所以,就业机制不完善,客观上虽然不同程度地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但是客观条件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而就业大众化的现实势必从主观上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心态的转变上升为现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科学就业观

(一)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于大学生的招收和分配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福利、保障“三和一”体制,大学毕业即可参加工作,并不存在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着手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崭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这种经济体制相适应,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允许大学生自主择业,使得大学生就业具有了主动性和竞争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大学生摒弃传统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有了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空间。

2.高等教育背景的转变。

1999年高校扩招之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0%,属于精英教育阶段。

1999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规模迅速增大,至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长,成为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就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趋势的新型就业观。

3.社会就业体制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支配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

精英就业、被动就业、终身就业等旧的就业观念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实施双向选择制度,新的就业机制的创建,要求大学生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就业观念。

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坦然应对就业危机,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4.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时期,大学生属于社会稀缺人力资源,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当时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之小,就业环境之宽松。

在此种情况下,大学生抱有何种的就业观念无足轻重。

眼下,就业形势变得相当严峻,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树立新型就业观势在必行。

大学生就业形势由宽松转为严峻,是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树立科学就业观

1.要树立劳动者就业的观念

国家已经完全取消了包分配就业政策,大学生不应自视为天之骄子,破除专业一定要对口的就业观念,把自身看作有知识的劳动者,先就业后择业,自己到劳动力市场或用人单位寻求职业。

大学生应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素质、拓宽自身知识、丰富人生经验和加强岗位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

同时大学生应珍惜和把握平凡的就业机会,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2.要树立自主择业观念。

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主择业权,把就业机遇掌握在自己手中。

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和动向制定明确的目标,把个人目标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要对自我进行认真的分析,分析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劣势与不足,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在此基础上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

第三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等。

第四要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与措施。

最后要行动起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3.要树立多渠道就业的观念

事实上中国目前面临的有事无人做的现象大量存在。

大学毕业生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渠道入手。

要树立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自己的知识和才智能得以施展,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就业就是光荣的信念。

青年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应当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勇于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基层和群众需要的地方去,从眼前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怕艰苦、不怕挫折,始终保持蓬蓬勃勃的朝气与活力,惟其如此,方能够在磨砺中成才成功!

4.要树立多层次就业的观念

大学毕业生就业要克服一步到位的思想,必要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引发劳动者工作岗位的流动与职业的变换。

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和多层次就业的新观念,努力克服一步到位的思想,为了生存,先就业,并在工作中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后再选择职业,求得发展。

5.个性化就业观念

在找工作时,需要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需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有何潜质等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此外,还应深入了解所学专业适合到什么样的岗位去工作、性格特长爱好应该怎么跟专业结合起来,学会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在择业过程中坚定立场,不随波逐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自身特点去选择职位。

大学生正确、健康的就业观念,只有建立在对社会需要的正确认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基础上,建立在对自身条件、素质、发展方向的客观评价上,才能逐步形成和确立。

6.要树立自主创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应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自主创业观念。

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

然而创业带动就业光靠学生个人具有创新观念,具有勇于拼搏、大胆创新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来自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社会应该给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形成创业与就业同样光荣有出息的社会共识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制度;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因此,大学生要立创业之志,走创业之路,建创业之功,树创业谋职的新观念。

大学毕业生不仅是社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且应该是新的岗位的开拓者;不仅是需要就业机会的人,而且应该是带来就业机会的人。

大学毕业生只要能利用所学专长,坚定走“立志创业之路”的信心,大胆创业,就一定能创出一番业绩。

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达关键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优势也逐渐显现,大学生作为中国新一代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应当充分发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专业知识、做事能力,然后根据客观形势和自身条件,作好求职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制定完善的就业计划,抱着积极主动的乐观的就业心态,采取行之有效的就业步骤正确择业。

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不平凡的心态,成就非凡的事业!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直起一片晴空!

 

致谢

本论文在某某某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

不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

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

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

老师,谢谢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