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脉象梳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0993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7脉象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7脉象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7脉象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7脉象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7脉象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7脉象梳理.docx

《27脉象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7脉象梳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7脉象梳理.docx

27脉象梳理

27脉象梳理

一.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寻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之令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寸浮头疼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伤风感冒·发热头疼·头昏目眩·咳痰受风……风寒咳喘鼻塞流涕自汗体倦)

关浮脾虚肝气旺,(腹满腹胀·胁疼口苦·肝木克脾土……中满不食)

尺中溲便不流通。

(癃闭·膀胱风热·小便涩赤·右尺便秘)

1.浮紧风寒。

2.浮虚中暑·伤暑·右尺浮虚元气不足。

3.浮缓风湿。

风寒入肌肉。

4.浮滑宿食·宿痰·风痰·痰热·痰饮。

5.浮数热·风热入肝。

6.浮芤失血。

左尺浮芤:

男子尿血,女子崩漏,左尺浮迟:

冷疝,脐下疼。

7.浮涩伤血。

右关浮大涩宿食。

8.浮洪虚热。

右寸浮洪:

肺热喘咳。

浮迟咳嗽

9.浮散劳极·心耗虚烦。

10.浮促怒气伤肝,心胸满逆。

11.浮短气病。

肺伤·诸气少。

12.浮弦痰饮。

13.浮虚迟:

心气不足,心神不安。

14.浮洪散:

心热。

15.浮大中风头重·塞流涕。

16.浮洪大:

伤寒。

17.浮细滑:

伤饮。

18.浮洪大长:

风眩癫。

19.浮洪疾紧:

20.浮迟:

脾胃虚

浮脉是临床常见的脉象,一般是外感之象。

取浮脉之法:

《难经》“三菽为浮,九菽为沉”。

王叔和《脉经》:

“浮有轻取微散”之意。

《黄帝内经》仅诉诊脉位置深浅,《脉经》初形脉形边界。

浮脉成了兼具脉位、脉形的复合脉。

崔嘉言《四言脉决》: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当是以部位论浮脉。

又:

“浮紧风寒,浮散虚剧”,前一句以浮论位置,紧论脉的紧张度,当无问题。

后一句中“散”脉本身就已经是浮了。

《蘋湖脉学》中“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

《素问》云:

“浮而散者为眴仆”,浮散同出,故知叔和为非,当尊《黄帝内经》为是。

《景岳全书.杂证》:

“脉诊浮而略有收束之意方是风,紧则有寒,大数为风”,则提示浮是脉的浅出部分。

可知浮脉有两个概念:

一是浮取所得之脉,一是脉的浅出部分

浮脉辩证:

浮紧风寒,以三部分之,寸主气为卫,关主血为荣。

浮紧脉在寸,病在气分,当用麻黄汤散之。

若浮紧在关,病在血分,当用桂枝汤宣通。

浮紧在尺,风寒束表入于足太阳膀胱经,当用败毒散通一身之表。

若脉浮紧,而尺脉略沉,则当用桂枝加附子汤。

浮洪为风热,寸脉浮洪当用银翘散表散,此证当有头痛。

左关脉浮洪,当用桑菊饮通透,以达少阳经气。

热性上浮,若兼尺浮大者必是有积滞,宜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上下宣通。

单纯尺脉浮数必是膀胱有热,当用二草丹以主之。

肿疡浮脉恐多虚,或有风寒在表居,溃后脉浮气外泻,频加补剂始相宜。

《脉经》:

“浮而大者,中风头重、鼻塞。

浮而缓者,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

浮而滑者,宿食。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

浮洪大者,伤寒。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浮而细滑,伤饮。

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

浮滑疾紧者,以舍百病久易愈。

  《千金方》:

“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

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徽而涩,故知有谷气缩食。

关上脉散浮,积热在胸中,呕吐蛔虫,心健忘。

尺散浮者,客阳在下焦。

”《崔氏四言举要》:

“浮鼓风热,浮迟风湿,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濡阴虚,浮弦痰饮,浮滑痰热,浮散虚剧。

”《三因方》:

“浮大为鼻塞,浮缓为不仁,浮大长为风眩癃疾,浮滑疾为宿食,浮大而涩为宿食滞气,浮短为肺伤诸气,浮滑为饮、为走刺。

浮细而滑为伤饮,浮滑疾紧为百合病,浮散为大便坚、小便暾,浮紧为淋、为癌闭。

  《参家枢要》:

“浮大伤风鼻塞,浮滑疾为宿食,浮滑为饮。

左寸浮而虚迟,心气不足,心神不安。

浮散,心气耗、虚烦,浮而洪散,心经热。

关浮而数,风热入肝经,浮而促,怒气伤肝,心胸逆满,浮大胸胁胀满。

尺浮打而芤,男于小俱血,妇人崩带。

浮而迟冷疝,脐下痛。

右寸浮而洪,肺热而咳,浮而迟,肺寒喘嗽。

关浮大而涩为宿食,浮而迟脾胃虚。

尺浮而虚元气不足,浮而数,下焦风热,大便秘。

  《外科精义》:

“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浮而数者热也,浮数之脉应发热其不发热而反恶寒者,疮痘之谓也。

  《濒湖脉学》:

“浮迟表风,浮数表热,浮紧表寒。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诊家正眼》:

“无力表虚。

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医学入门》:

“浮而有力则为风,浮而无力斯为虚。

浮数风热微欲解,浮迟身痒汗亦无,浮紧滑疾百合辜,浮大瘾疹久为癞,浮滑痰饮痛如锥。

  《医宗必读》:

“有力为风,无力血虚,浮迟表冷,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署,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古今医统》:

“浮实为邪,浮虚少气,浮盛按衰,里虚表实,浮有按无,无根之喻。

左寸浮而无力,主表虚自汗,腠理不固,寒气不卫,恶寒寒战、恶风。

浮而有力主表邪盛,头痛发热,目眦赤涩,身疼或口干。

左关浮而无力,主表证,目视不明目生花。

浮而有力表邪证,主胁痛腹胀,目痛目胀。

左尺浮而无力主表虚,为盗汗、为耳聋,膀胱癃、小便短。

浮而有力表邪实,为淋沥、小便难,便赤便浊。

右寸浮而无力表虚证,自汗恶寒恶风,皮肤搔痒,背恶寒,喷嚏流清涕,浮而有力实,邪盛为发热头痛,头风眩运。

右关浮而无力主表虚,四肢不举,倦息嗜卧,或而目浮肿。

浮而有力主表实,主腹胀,胸膈痞满。

右尺浮而无力与左同,浮而有力主肠风、风痹、耳鸣。

  《景岳全书》:

“浮大为伤风,浮紧为伤寒,浮滑为宿食,浮缓为湿滞,浮芤为失血,浮数为风热,浮洪为狂躁。

浮而有力、有神者,为阳有余,阳有余则火必随之,或痰见于中,或气壅于上,可类推也。

若浮而无力空豁者,为阴不足,阴不足则水亏之候,或血不营心,或精不化气,中虚可知也{若以此等为表证,则害莫大矣!

其有浮大弦硬之极,甚至四倍以上者,内经谓之关格。

此非有神之谓,乃真阴虚极而阳无无根,大凶之兆也。

  《脉确》:

“浮洪主风火,浮数主风火,浮弦主风痰,浮滑主风痰、风热,浮长主风热、风癞。

  《脉诀汇辨》:

“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数风热,浮迟风虚,浮虚暑备,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濡阴虚,浮涩血伤,浮短气病,浮弦痰饮,浮滑痰热,浮数不热,疮疽之兆。

  《脉诀启悟注释》: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数风热,浮洪风火,浮涩伤营,浮芤失血,浮短气亏,浮濡气衰。

  《三指禅》:

“浮紧伤寒,浮虚伤暑,浮数伤风,浮迟伤湿。

  《脉学阐微》:

“浮迟表寒,浮洪表热,浮缓中风、风湿,浮濡伤暑,浮滑风痰,浮细气虚,浮涩血虚,浮散极虚。

浮濡脉条下,有主阴虚者,有主气衰、气败者,有主伤暑者,究其脉理为何?

按浮、濡二脉均属浮脉类,轻手按之即得。

但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上浮木。

濡脉浮细极软,如水上浮帛。

浮濡相兼,是脉位浅,轻取即得,脉势弱,按之无有。

故《濒湖脉学》濡脉条下谓:

“浮而柔细知为濡。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根据浮濡脉所见之分部不同,其主病不一。

若见于寸脉,是阳气虚衰;若见于关脉,又常为湿邪所犯;若见于尺脉,是阴虚血伤。

故李时珍说:

“寸濡阳微自汗多……尺伤精血虚寒甚。

”李中梓亦说:

“右关逢之脾虚湿侵,左尺得濡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

”《脉学阐微》谓:

“浮而兼濡伤暑。

”因暑湿外邪,机体为抗御暑湿气血奔集于表而脉浮。

又濡为气阴不足之征,且暑易伤津耗气,所以浮濡为伤暑常见之脉象。

二.浮脉类别之洪脉(大脉。

钩脉):

洪大有力。

洪脉来盛去还衰,满指哄哄在夏天。

若在春秋冬月里,升阳散火莫狐疑。

洪脉阳盛血应虚,火热炎炎心病剧。

胀满胃反须早治,阴虚泻痢可踌躇。

寸洪在左主心火,(寸洪胸胁满,左寸心烦,右寸胸满。

右寸洪时肺不堪。

肝火胃虚察关内,

肾虚阴火尺中多。

1.洪大热病

2.浮洪大伤寒

3.洪实癫

4.洪紧痈疽喘急胀甚

5.浮洪无力虚火,表热

6.沉洪有力实火。

里热·胀满·烦渴·狂躁·斑疹·咽干咽疼·痈疽·口疮·癃闭·动血·甚至关格。

7.洪长壮热

8.腹疼脉洪大,不沉弦,蛔厥。

 《脉经》:

“洪则为气(一作热)。

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

  《脉诀》:

“洪主头痛,四肢浮热,大肠不通,燥粪结涩,口干,遍身疼痛。

关前热在胸,到关反胃,尺中小便赤涩脚酸疼。

  《千金方》:

同《脉经》,从略。

  《活人书》:

“寸口洪,主胸膈烦热,关洪主胃热口干,尺中洪主大小便血,三部俱洪,三焦俱热。

  《四言举要》: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

  《三因方》:

“洪为胀为满,为痛为热为烦。

  《诊家枢要》:

“洪为荣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为表里皆热,为烦为咽干,为大小便不通。

左寸洪,心经积热,眼赤、口疮、头痛、内烦;关洪,肝热及身痛,四肢浮热;尺洪,膀胱热,小便赤涩。

右寸洪,肺热毛焦,唾粘咽干;关洪,胃热、反胃、呕吐,口干;尺洪腹满大便难或下血。

  《外科精义》:

“洪主血实积热,疮肿。

  《濒湖脉学》: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诊家正眼》:

“洪为盛满气察火亢。

左关见洪肝脉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兮水枯便难,右尺洪兮龙火燔灼。

  《医学人门》:

“洪为胀痛,为热烦。

  《古今医统》:

“洪为热候。

  《景岳全书》:

“洪脉为阳,为血气燔灼大热之候。

  《脉确》:

“洪主真阴不足,邪气相攻,寸洪身热兼肤痛,咳唾烦心亦可窍,呕与胀察关中,尺虚宜壮水,泄痢不宜逢。

  《医宗金鉴》:

“洪是火伤。

  《脉诀汇辨》:

“洪为盛满,气察火亢,左寸洪者,心烦舌破;洪在左关,肝脉太过;左尺得洪,水枯便难。

右寸洪者,胸满气逆,洪在右关,脾土胀热;右尺得洪,龙火燔灼。

  《脉诀刊误集解》:

“洪主头痛、四肢烘热,大肠不通,燥热粪结、口干遍身疼痛口洪脉关前热在胸,当关翻胃热失衡,更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涩脚酸疼。

  《脉诀启悟注释》:

“洪为盛满,气盛火亢。

右寸脉洪,胸满气逆;左寸脉洪,心烦舌破;左关脉洪,肝木太过;右关脉洪,胃热胀闷;左尺脉洪,水枯溺涩;右尺脉洪,龙火燔灼。

  《三指禅》:

“洪脉胀兼呕,阴虚火上浮,应时惟夏月,来盛去悠悠。

  《脉义简摩》;“主病为腹满烦渴、为狂躁、为斑疹、为头痛面热、为咽干喉痛、为口疮痈肿、为大小便不通、为动血。

  《脉学阐微》:

“洪脉多为热邪炽盛、深人阳明之候,其脉多右大于左。

热性病,洪脉多现于右关,……若病后久虚,或虚劳失血,而现此脉,为阳盛阴竭之凶象。

左寸洪,口苦、心热、心烦、目眩、目赤、日糜、头痛。

左关洪,肝热、腹胀、胁满痛,头眩晕、心烦、喜怒、关眠、目赤。

左尺洪,淋浊、尿急、尿频、小便赤涩、屎血、腰痛、下肢肿痛,右寸洪,肺热胸胀痛、咳嗽、喘逆、气短、痰多、咽痛。

右关洪,胃热、胱满胀疼、灼心、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嘈杂。

右尺洪,少腹胀满,腰酸疼、便燥、尿血、淋浊。

  洪骑主热证,诸家公认。

寸洪则心脉、胸膈之热,可见心烦、口疮,目赤、头疼,或胸满气逆,咳嗽喘急。

关洪则脾胃、肝胆之热,可见胃热烦满、呕吐,脾土胀热,或肝木太过,头目眩晕,肝热胁痛。

尺洪则膀胱热,小便赤涩淋痛,大便难或下血,或腰脚痛,下肢肿痛,少腹胀满。

若三部俱洪,三焦俱热。

  洪脉主实热证,为临诊所常见,但是,阳胜则阴虚,若病后久虚,或虚劳失血,而见此脉,为阳盛阴竭之象。

张石顽也指出:

“屡下而热势不减,洪脉如初谓之坏病,多不可救。

洪为阳气满溢,阴气垂绝之象。

脉象:

洪脉之象,浮大有力,以大为主要特征。

洪脉古称曰钩,后世以洪脉相称,钩脉逐渐被洪脉所取代。

为什么古代将洪脉称为钩?

关于钩的含义是什么?

遍查各书,均无满意的解释。

余意度之,洪脉盛大,来时如洪波涌起。

波涛奔涌之时,浪头前曲,其状如钩,故古人将洪脉以钩相喻,亦即以洪波喻洪脉。

医家多以来盛去衰描述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