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9878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1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充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南充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南充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南充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南充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充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南充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充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充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南充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

南充市2020-2021年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质量相等的两份固体,然后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受热,放出氧气的质量(m)随反应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像(如图,a为纯净的氯酸钾,b为加入了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正确的是()

A.

B.

C.

D.

2.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3.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所致。

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4B.+3C.+2D.+5

4.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

8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乙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5.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6.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7.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

实验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AB.BC.CD.D

8.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9.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在甲骨上刻文字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用石块修筑长城

10.某有机物在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1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

7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D.x的值是7

12.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CO2与O2

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着的情况

B

酒精与白醋

闻气味

C

CaCO3与NaCl

加水,观察是否溶解

D

NaOH与Na2CO3

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A.AB.BC.CD.D

13.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

看B.

听C.

闻D.

14.一种由甲醇为原料的薪型手机电池,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反应原理为:

2CH3OH+3X+4NaOH=2Na2CO3+6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COB.O2C.CO2D.H2

15.用如图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C.氯化氢分子比氨分子运动得快

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16.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17.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a=56%B.b=6%C.c=17%D.d=8%

18.“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19.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继续燃烧,而在呼出的气体瓶内熄灭。

由此说明()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小

C.呼吸过程中消耗了空气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0.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B.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单质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测定室温下氧气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组装实验装置。

②_____。

③把适量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称量试管与高锰酸钾粉末的质量为mg。

④加热,开始反应,直到产生一定量的气体。

⑤停止加热,冷却到室温。

⑥测量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⑦称量试管和残留物的质量为ng。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仪器名称_____。

(2)实验步骤的第②步是_____。

(3)写出试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4)选用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需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_____。

(5)该方法能测量收集到的氧气体积,是依据氧气_____的性质。

如果实验中得到的氧气体积是VL,水蒸气的影响忽略不计,则室温下氧气密度的计算式为_____。

(6)假定其他操作均正确,未恢复至室温就读数会导致实验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2.如图甲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装置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用装置A来制取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若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用收集装置_____(填字母)。

(2)小明同学在装置B中加入1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MnO2制取氧气。

①若用F装置收集O2,则O2应从_____(填“a”或“b”)端通入。

②实验中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小红同学提出可以从两个方面改进:

一是将制取装置B换为图中的装置_____(填字母)。

二是将过氧化氧溶液加水稀释,若把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

(3)选择气体收集方法时,气体的下列性质必须考虑的是_____(填序号)。

①颜色

②密度

③溶解性

④可燃性

(4)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来做家庭小实验,其乐无穷!

小美同学设计了乙图所示的装置(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垂直固定玻璃管的装置未画出)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①乙图中左边友生装置类似于图甲中的发生装置_____(填字母序号),实验室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注射器内的夜体_____用稀硫酸(填“能”或“不能”)代替。

②该实验看到_____处的棉花先由紫色变_____色。

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_____,化学性质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3.某燃料X在7.2g氧气中燃烧,得到9.2g混合气体(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混合气体的成分。

资料:

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②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1)通过混合气体后,A装置增重4.5g,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______.

(2)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3)当观察到______,证明混合气体中有CO.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称量B、C装置共增重3.3g,根据以上数据可确定燃料X中所含元素及元素质量比为______.

24.有一无色气体,可能是由CO、CO2、H2O(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为确定其组成,小明同学按下列方案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无水硫酸铜遇水变成蓝色。

(1)若观察到A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证明原无色气体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

(2)若观察到B中无水硫酸铜不变色,则无色气体中一定不含___________。

(3)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C装置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现象,并不能确定原无色气体中有二氧化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本实验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改进方法是______

25.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

(2)小芸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O2,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下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小洁改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则发生装置应做的改动是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_______,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

(4)实验室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草酸晶体可以制得CO,但是加热时草酸晶体在分解之前先熔化成了液体,如果用这种方法制取CO,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

(5)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甲装置,用鸡蛋壳代替牙齿来探究含氟牙膏能否预防龋齿。

已知:

含氟牙膏(含氟成分为NaF)与鸡蛋壳发生反应,在蛋壳表而能生成氟化钙保护层。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F+CaCO3===CaF2+Na2CO3

实验药品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实验组

1.用牙膏处理过的鸡蛋壳0.50g

2.20mL3.5%稀盐酸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将牙膏处理过的蛋壳盛放在锥形瓶,用注射器抽取20mL3.5%稀盐酸,连接好装置;

3.打开开关,将盐酸快速压入锥形瓶中;

4.关闭开关,测量100s内装置内压强的变化。

记录曲线图如乙所示。

对照组

1.未用牙膏处理过的鸡蛋壳0.50g

2.20mL3.5%稀盐酸

将“未用牙膏处理过的蛋壳”重复上述实验

说明

1.鸡蛋壳预先用牙膏液浸泡、洗涤、晾干;

2.稀盐酸的目的是模拟形成龋齿的酸性环境。

①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是________。

②图乙中x~y段压强增大的主要原因_________。

③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的理由是___________。

26.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选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用E装置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_______(选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为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选填序号),可用D装置收集CO2的理由是_____。

(4)NH4Cl溶液与NaNO2溶液混合共热可制取氮气,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氨气。

如图是实验室制氮气并模拟合成氨的装置。

①合成氨时参加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________。

②实验中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还可观察到________现象。

27.某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实验(图中夹持已略去),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①缓缓通入CO2,点燃A处木炭粉减少。

D中有气泡产生

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_________

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②点燃B处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

B处玻璃管内______

实验①②说明______有还原性

③停止通入二氧化碳,熄灭A、B两处的火焰

D中液体沿导管进入C中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2)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______。

28.下图是初中常见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A实验中a管中中气体为_________,试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B试验中气球的作用__________,若玻璃管中气体为50mL,要使实验成功注射器中气体至少需要_________mL。

(3)C中水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

(4)实验D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

烧杯中放有热水,实验中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通过实验E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前将白磷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的总质量,引燃白磷,待反应后再称量装置总质量,发现托盘天平保持平衡。

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

综合分析上述五个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①实验A中的水中加入稀硫酸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②实验B中实验结论为空气中氧气质量约为五分之一

③实验C中现象:

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④实验D中的热水只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⑤实验E中的气球起到了平衡瓶内外气体压强的作用

⑥实验E中锥形瓶内事先放少量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瓶底炸裂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为纯净的氯酸钾,分解的温度较高,反应时间较长;b为加入了高锰酸钾的氯酸钾,反应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温度低,生成的二氧化锰又充当氯酸钾的催化剂,能加快氯酸钾反应的速度,所以a分解的速率慢,b分解速率快;

根据氯酸钾生成氧气的对应关系以及高锰酸钾生成氧气的对应关系,

可知等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量是氯酸钾多,所以最终是a产生的氧气量大于b产生的氧气量;分析所给的选项D正确;故选D。

【点睛】

催化剂的特点是只改变反应的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解题时注意本题不是简单的加入二氧化锰,二是利用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同时生成了氧气,进行分析。

2.A

解析:

A

【解析】

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A、气体的分子数不变,C+O2

CO2,故A正确;B、气体的质量应增加,故B错误;C、氧气是过量的,固体质量最终应变为零,故C错误;D、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

3.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亚硝酸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之和为0,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故选B。

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化学反应的一般表达式为:

,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

,依据化学方程式和题干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

A、由图可得,甲的化学式为C3H8,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3:

1ⅹ8=9:

2,故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可得,乙和丙的元素组成不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C、解:

设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要乙的质量为x

故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得,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

4,故不符合题意。

5.C

解析:

C

【解析】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墨汁中含有炭黑,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正确.B、碳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故选项说法正确.C、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气体燃料;CO2可用于灭火,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6.A

解析:

A

【解析】

A、尘土是宏观物质,不是微观物质,不能用微观粒子来解释现象,符合题意;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不可分,不符合题意;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不符合题意;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和特点,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7.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序号

实验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故A正确。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故B正确。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故C正确。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接触面积。

故D错误。

8.A

解析:

A

【解析】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

A、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指南针指引航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用泥土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10.C

解析:

C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8.8gCO2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8.8g×

×100%=6.4g,5.4gH2O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5.4g×

×100%=4.8g,生成物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和=6.4g+4.8g=11.2g,11.2g>9.6g;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11.2g﹣9.6g=1.6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11.A

解析:

A

【解析】

由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4g﹣2g=12g,故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12g;同理可以确定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36g﹣5g=31g;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26g﹣19g=7g。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12g:

19g=12:

19,错误;B、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正确;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D、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26g﹣19g=7g,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A、根据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B、根据酒精具有芳香气味,白醋有酸味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是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详解】

A、取样品,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火焰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取样品,闻气味,有芳香气味的是酒精,有酸味的是白醋,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

C、取样品,加水溶解,会形成溶液的是氯化钠,不溶于水的是碳酸钙,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取样品,滴入酚酞,溶液显碱性,都会变成红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13.B

解析:

B

【解析】

A、量取液体时,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错误;B、收集氢气在试管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轻微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图中操作正确;C、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或刺激性,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凑到瓶口用鼻子闻,图中操作错误;D、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不能用嘴吹,用嘴吹易引发危险,图中操作错误,故选B。

点睛:

一些气体有毒或刺激性,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

14.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类不变。

【详解】

有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2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4个钠原子,反应后有2个碳原子,4个钠原子,12个氧原子,12个氢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则X的化学式为O2,故选B。

1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详解】

A、ab段变红,bc段变蓝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C、b处产生白烟,说明氨分子运动的快,氯化氢分子运动的慢;D、在该过程有新的物质氯化铵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6.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A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B错误;

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错误;

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D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