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太阳光照图的判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0944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 太阳光照图的判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三讲 太阳光照图的判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三讲 太阳光照图的判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三讲 太阳光照图的判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三讲 太阳光照图的判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讲 太阳光照图的判读.docx

《第三讲 太阳光照图的判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 太阳光照图的判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讲 太阳光照图的判读.docx

第三讲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第三讲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判读方法】

一、判读的基本要求

1.“四看”

(1)看投影方位;

(2)看经纬度;

(3)看昼夜情况;

(4)看运动状态。

2.“三定”

(1)定出反映的日期或时刻;

(2)定出考查对象的空间位置;

(3)定出相关要素极其运动变化趋势。

二、阅读的基本信息

1.阅读地理坐标;即重要的点、重要的线(如00和180o经线、赤道、回归线、极圈、晨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和经线、6时、12时、18时、24时所在经线等);

2.阅读地球自转方向和南北极;

3.阅读昼夜状况;太阳光线来自何方;

4.阅读重要的面(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昼半球、夜半球、极昼和极夜范围等)。

5.找出直射点的位置,因为直射的经线反映出经度和时间,而直射的纬线则反映出纬度和季节。

【考点要求】

通过光照图考查的内容

1.确定日界线、时区;

2.区分东西及南北半球、相对方位;

3.计算线或点(直射点)的经纬度值;计算日期,地方时及区时;

4.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

5.判断直射点的位置极其移动;

6.区分昼夜分布、晨昏线、昼半球、夜半球、极昼与极夜范围及其变化;

7.计算昼夜

长短及其变化;

8.确定日期、节气、季节、五带的分布;

9.确定物体水平运动

偏向;推断公转速度状况;

10.联想并发散相关季节的气压带与风带、洋流、气候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内容要点】

日照图也叫光照图,即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表面所形成的白昼和黑夜的分布图形。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日照图的形式变化较多,该类试题能很好地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大,对日照图的判读属于高考复习中不能回避和必须熟练掌握的主干知识,归纳和总结这类试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显得尤其重要。

一、光照图与太阳的视运动和日影

1.同一地点(以40°N某地为例)在不同的日期时间内物影的指向状况:

(1)春分日或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如图①a所示),在40°N地区,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以50°仰角经过正南天空,后从正西方向落下(如图①b所示)。

(2)夏至日:

太阳直射23°26′N(如图②a所示),在40°N地区,太阳从东北偏东方向升起,以73°26′仰角经过正南天空,后从西北偏西方向

落下(如图②b所示)。

(3)冬至日:

太阳直射23°26′S(如图③a所示),在40°N地区,太阳从东南偏东方向升起,以26°34′仰角经过正南天空,后从西南偏西方向落下(如图④b所示)。

2.正午时刻不同纬度地区在一年中物影的指向状况:

(1)热带地区(以0°为例):

从春分日到秋分日(3.21—9.2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赤道上的物影在正午时刻始终指向正南方向,且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往北移动,物影逐渐变长,当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北开始逐渐往南移动时,物影则逐渐变短(如图④所示)。

从秋分日到春分日(9.23—第二年3.21),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赤

道上的物影在正午时刻始终指向正北方向,且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往南移动,物影逐渐变长,当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南开始逐渐往北移动时,物影则逐渐变短(如图④所示)。

所以:

一年中正午时刻,赤道上的物影有一段时期指向正南方向,一段时期指向正北方向,且影长分别在春分日和秋分日(直射时)出现最小值(两次),在夏至日和冬至日出现最大值(两次)。

同理:

在位于北半球(或南半球)的热带地区,一年中正午时刻,物影有一段时期指向正南方向,一段时期指向正北方向,且影长在直射时出现最小值(两次

),在冬至日(或夏至日)出现最大值(一次)。

(2)温带地区(以40°N为例):

一年中没有太阳直

射,物影在正午时刻始终指向正北方向,且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往北移动(12.22—6.22),物影逐渐变短;当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北开始逐渐往南移动时(6.22—12.22),物影则逐渐变长(如图⑤所示)。

因此:

一年中正午时刻,北温带(或南温带)上的物影始终指向正北(或正南)方向,且影长在夏至日(或冬至日)出现最小值(一次),在冬至日(或夏至日)出现最大值(一次)。

(3)寒带地区(以70°N为例):

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物影在正午时刻始终指向正北方向(出现极夜现象时除外),太阳直射点愈靠北物影则愈短,太阳直射点愈靠南物影则愈长,若出现极昼现象,在午夜零点时物影则指向正南方向(如图⑥所示)。

因此:

一年中正午时刻,北寒带(或南寒带)物影始终指向正北(或正南)方向,且影长在夏至日(或冬至日)出现最小值(一次),在冬至日(或夏至日)出现最大值(一次);若出现极昼现象时,在午夜零点时刻物影则指向正南(或正北)方向。

(4)北极点:

往任何一个方向都是正南,因此在一年中只要有光照的情况下,物影始终是指向正南方向(如图⑦所示)。

同理在南极点只要有光照的情况下,物影始终是指向正北方向。

总之:

物影的长短和指向与光源的空间位置密切

相关,光源的空间位置越高,物影愈短;反之愈长。

且物影的指向与光源所在的方向任何时刻都相差180°。

二、日照图涉及的问题

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

(1)东西半球:

明确20°W和160°E两条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2)南北半球:

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

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互垂直。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要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就要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经度。

(1)纬度位置:

一般有三种情况,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和赤道上,判断的依据是观察极圈内的昼夜状况。

(2)经度位置:

太阳直射点位于地方时12点所在的经线上。

4.日期、节气(季节)

由日照图确定日期和节气(季节),日期主要有四种: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时,日期为9月23日或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北半球对应的节气依次是夏至、秋分或春分、冬至;季节是夏季、秋季或春季、冬季,此处应注意节气和季节的区别。

判断推理的过程是:

由极圈内的昼夜状况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再到日期节气(季节)。

5.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0,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

(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一是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是季节分布规律:

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首先要明确两个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所求地的纬度,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和该地间的纬度差(或纬度和),可用线段法分析计算)。

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同时还要分清回答昼夜状况还是昼夜变化趋势,这就要注意以下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

长夜变短。

7.判断晨线(黎明)或昏线(黄昏)

首先明确图中给出的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太阳光线的方向,如果地球自转方向向着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如果地球自转方向背向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8.日出、日落

(1)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

(2)根据某地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刻,先计算出该地昼长的时间,然后以正午12时为起点,减去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出时间,加上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落时间。

9.

判断相对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向着北极是北方,向着南极就是南方;纬线指示东西,即左西右东。

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

(1)自转:

自转的角速度各地相同,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公转:

夏至日速度较慢且还在变慢,冬至日速度较快且还在加快,因为地球公转,7月初经过远日点时速度最慢,1月初经过近日点时速度最快。

11.计算区时、地方时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o,地方时相差4分钟。

再结合图中给出的经度信息,可计算区时。

12.计算昼夜长短

计算某地的昼夜长短,首先应明确过该点的纬线圈在昼夜半球上各跨了多少经度,按每隔15°为1小时可计算出昼夜长短。

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

气压带的移动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因而气压带在夏至日向北移,在冬至日向南移。

以地中海气候为例说明,夏至日日照图可表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炎热干燥;冬至日日照图可表明西风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温暖湿润。

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

的方向

夏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低压,北太平洋气压是夏威夷高压

,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冬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高压,北太平洋气压是阿留申低压,东亚盛行西北季风,南亚盛行东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方向流动。

由于观察的角度和位置不同,日照图种类众多,大致可分为公转位置图、侧视图、俯视图、平面图、坐标图、直观图和变式图。

三、日照图的类型

由于观察的角度和位置不同,日照图种类众多,大致可分为公转位置图、侧视图、俯视图、平面图、坐标图、直观图和变式图。

1.公转位置图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同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一致,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公转位置图有多种变化。

读这类图型的关键是看三点:

一是自转和公转要一致,二是逆时针转为北极上空的俯视图,顺时针转为南极上空的俯视图,三是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

如右图中,A点位于近日点附近,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南半球,图中画出赤道,便可看出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按节气划分,A点为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B点为北半球的春分(3月21日),C点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D点为北半球的秋分日(9月23日)。

再如上图中,自转和公转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为南半球上空俯视图,A点为近日点附近,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在图中画出赤道,便可看出地球位于A点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按节气划分,A点为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D点为北半球的春分(3月21日),C点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B点为北半球的秋分日(9月23日)。

2.侧视图

首先从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判断南、北极,如果是逆时针方向转,那么,图的上端为北极,如果是顺时针方向转,则图的上端为南极,有些图需要根据经度来判别地球自转方向,向东度数越来越大为东经,反之为西经。

其次,观察南北极地区的极昼和极夜情况,整个北极圈内为极昼时(整个南极圈内为极夜),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日期为6月22日,反之,整个南极圈内为极昼时(整个北极圈内为极夜),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日期为12月22日。

晨昏线和经线重合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日期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如果北极圈内部分地区极昼(南极圈内部分地区极夜),则太阳的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

3.俯视图

首先根据自转方向判断南北极点,俯视图圆心为北极点或南极点,最外的大圆为赤道,如果自转方向是逆时针的,则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