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9365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全国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全国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全国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全国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docx

《全国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docx

全国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B)。

A.管仲B.荀子C.李斯D.孟子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B)的思想。

A.孔子B.孟子C.曾子D.荀子

3.谶纬神学正式被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是(B)。

A.西汉末年B.东汉C.西晋D.南北朝

4.“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其事异域,其用一也。

”出自(C)。

A.《淮南子》B.《新书》C.《春秋繁露》D.《新语》

5.在体例结构上体现了“王政布于上,诸侯奉于下,礼乐抚于中”原则的是(B)。

A.《魏律》B.《晋律》C.《北齐律》D.《大律》

6.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A)。

A.礼B.理C.人情D.经义

7.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是(B)。

A.王弼B.鲍敬言C.郭象D.嵇康

8.“教随时设,政因事论”是谁提出的变法主张?

(B)A.汉文帝B.孝文帝C.隋文帝D.唐太宗

9.隋文帝杨坚的立法思想是(B)。

A.立法简约B.以轻代重C.贵贱同法D.约法省刑

10.柳宗元在其(D)中集中批判了“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谬说。

A.《天说》B.《伐宋》C.《时令论》D.《断刑论》

11.提出“悬法学为上科”、“升法直为清列”主张的思想家是(A)。

A.白居易B.柳宗元C.韩愈D.苏轼

12.认为只有刑、礼、道“循环表里,迭相为用”,才能使“王者之化”成功的是(C)。

A.柳宗元B.韩愈C.白居易D.朱熹

13.“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是我国法律史上最早的关于律、令的明确界说,提出者是(A)。

A.杜预B.张斐C.刘颂D.王弼

14.朱熹的“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思想体现在刑罚手段上为(A)。

A.主张恢复肉刑B.主张取消肉刑

C.主张扩大赎刑D.主张取消赎刑

15.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C)。

A.儒学B.道学C.理学D.“法治”思想

16.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洪仁玕的这一观点体现在哪一著作中?

(D)

A.《资政新篇》B.《英杰归真》

C.《诛妖檄文》D.《立法制喧谕》

17.主张“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三权分立说的是(B)。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

18.1897年,康有为出版了(C),为变法提出了思想理论依据。

A.《新学伪经考》B.《大同书》

C.《孔子改制考》D.《春秋董氏学》

19.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精华是(C)。

A.主权在民B.司法独立

C.直接民权D.自由、平等、博爱

20.提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的理论的是(C)。

A.顾炎武B.王夫之C.龚自珍D.魏源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选项中,墨家的法律思想有(ABDE)。

A.兼爱、交利B.尚同、尚贤

C.无为而治D.非攻

E.一同天下议

2.道家主张实行愚民政策,消除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提出(BCD)。

A.“去甚、去奢、去泰”B.“绝仁弃义”

C.“绝圣弃智”D.“绝巧弃利”

E.“立公弃私”

3.《淮南子》一书的法律思想包括(BCE)。

A.主张无为,即要求积极参加政治

B.兼采儒法,而注重法治

C.“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说

D.“立经陈纪”,刑不上大夫

E.“中程者赏,缺绳者诛”

4.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BE)。

A.何晏B.阮籍C.王弼D.郭象E.嵇康

5.体现在《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包括(ABD)。

A.德礼为本,政教为用B.维护等级特权

C.刑无等级,一断于法D.封建纲常的法律化

E.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6.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是(BDE)。

A.严刑峻法B.安人宁国

C.法贵简当D.慎狱恤刑

E.明正赏罚

7.下列是白居易提出的有(ACE)。

A.贫穷是犯罪的根源B.“天人不相预”

C.肉刑可废不可复D.性三品说E.慎选司法官吏

8.黄宗羲的法律思想有(BCDE)。

A.“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学校议政”的设想

D.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

E.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9.谭嗣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ACD)。

A.《仁学》B.《变法通义》

C.《以太说》D.《报贝元征书》

E.《大同书》

10.在清末礼法之争中,礼教派与法理派争论最激烈的两条是(CD)。

A.亲属相奸B.干名犯义

C.无夫奸D.子孙违反教令

E.存留养亲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的提出,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

2.邓析为了反对周礼,提出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这一口号。

3.张斐以礼率律的法律观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以礼率律的主张上。

4.唐律是一部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法。

它始终贯穿着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精神。

5.柳宗元认为国家和法律起源于势。

6.白居易对传统的宽猛理论进一步加以论述,认为要人民有悦服之心,在司法中必须贯彻理大罪赦小过的原则。

7.朱熹法律思想是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

8.为了保证民主与平等,黄宗羲提出学校议政的设想,这可以说是近代议会政治的雏形。

9.洪仁玕十分重视太平天国的法制建设,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

10.为了维护纲常名教,曾国藩强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秉于礼”。

四、名词解释

1.《春秋》决狱:

指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审理案件时,根据犯罪的事实,考察行为者的动机,只要有犯罪动机,就应当惩罚,不必待其成为行为对首犯要从重惩罚,如果只有犯罪没有犯罪动机就应当从轻处罚。

---实际上是一种原心论罪,一种动机论,在判断一种行为时候,看行为人的动机而不是看结果。

2.理学:

指宋代形成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学术思想,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流,其最高范畴是理,理是宇宙万物最高的本体和产生万物的本原;

它的产生标志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作用和价值在于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

3.《大学衍义补》:

指丘濬的作品,此书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专门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和主张,在广泛汇辑整理前代的关于法律制度,思想的丰富资料基础上,阐述总结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

实际是在理学的立场上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进行总结和发挥;

4.太平之世不立刑-----指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里指出:

公羊三世里的太平世即大同世界,是人类发展阶段的至善至美的理想社会,在那里,人们摆脱了乱世中存在的各种苦道,社会上致人犯罪的政治经济根源消失了,人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社会就可以达到治至刑措,实现太平之世不立刑;

五、简答题

1.简述王安石的“三不足”变法理论。

答:

王安石的”三不足”变法理论

1)王安石提出的变法理论是”三不足”变法理论

2)天人了不相关,”天变不足畏”.”三不足”理论是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只要利国利民,上天.古法与人言都不是障碍.表现了他变法的决心,也是对古代理论的发展.

3)贵乎权时之变,祖宗不足法.王安石认为”礼贵从宜,事难泥古”.

摒弃流俗异论,’人言不足恤.王安石”三不足”的变法理论,是对中国古代变法改革思想的总結和升华,显得相当长底和完整.

2.简述王夫之的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思想。

答:

王夫之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思想:

①立法“必循天下之公”;②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③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

④立法:

以定民意,兴民行,反对为群主立命立言;

3.简述沈家本的法学盛衰说。

答:

法学盛衰说。

沈家本十分重视法理学的研究和宣传,并专门撰写了《法学盛衰说》,剖析了中国法理学不发达的原因。

沈家本专门撰写了《法学盛衰说》,剖析了中国法理学不发达的原因。

首先指出法理学对于立法、司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痛切地批判清代不重视法理的现象,认为在法理虚无主义影响下,人们轻视法理和法学,从而导致法学日衰。

其次明确指出了法律和政治的关系:

政治决定法律,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法盛而政不一定盛,法衰而政必衰。

4.简述章太炎的维护人民权利平等的法律观。

答:

章太炎认为代议制只是间接民权,总统制便于实行直接民权,真正做到主权在民。

为防止总统权力过分膨胀,他提出了“恢廓民权,限制元首”,其办法是:

在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再加教育独立,变成四权分立。

“总统惟主行政、国防,于外交则为代表,他无得与”。

司法与行政分为“两途”,“不为元首陪属”,其长官与总统平起平坐,主管“官府之处分,吏民之狱讼”,“虽总统有罪,得逮治罢黜”。

立法不由议会,而是由“明司法律者,与通达历史、周知民间利病之士,参伍定之”,以摆脱政府、豪右的左右。

“法律既定,总统无得改,百官有司,毋得违越”,凡有不守法者,“人人得诉于法吏,法吏逮而治之”。

六.论述题

1.试述孔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

孔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以“仁”为核心,“仁”与“礼”相结合的法律观。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出发点,其基本含义是“爱人”,特点有广泛性、宗法性、等级性和强制性。

在仁与礼的关系上,孔子提出“克已复礼为仁”,通过纳仁入礼,维护西周以来的宗法等级秩序。

(2)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孔子主张礼治,并对周礼进行了重要修正,强调法律的制定和运用必须以礼为指导,具体表现在:

①主张“正名”,以法律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

②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③主张“父子相隐”。

④反对“铸刑鼎”。

(3)道德教化高于法律强制。

孔子强调德治,表现在法律思想上,则是:

①先教后刑,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

②宽猛相济,以刑罚辅助德教。

③以德去刑,德教具有消灭犯罪的功能。

(4)立法、司法主要靠“贤人”。

孔子提倡人治,其具体主张有:

①“人存政举”,由圣贤治国立法。

②“身正令行”,执政者应带头遵守礼法。

总而言之,孔丘维护“礼治”,重视“德治”,提倡“人治”,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礼治”和“明德慎罚”思想,奠定了整个儒家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起到了为封建制度立法立言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其构筑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为古代伦理主义的封建文化奠定了基础,并且奠定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使之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2.试论法家推行“法治”的方法。

答:

法家推行"法治"的方法.法家从立法、执法、运用上法,处理法与权势,法与策略手段的关系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方法。

(1)立法原则:

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

(2)执法主张:

明法;任法;壹法法。

(3)运用赏罚:

"信赏必罚";"厚赏重罚";"赏功罚罪"、"赏勇罚怯"、"赏富刑贫";"赏誉同轨,非诛俱行";少赏多罚和轻罪重刑。

(4)法、术、势相结合:

"法"指法令,"势"指权势、权力,"术"指统治策略和手段。

法家对于如何处理这三种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前期法家重,商鞅重"法",慎到重"势",申不害中"术"。

后来韩非总结前期法家德得失,强调必须"以法为本",使法、势、术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法治"。

首先,以法为本;其次,法与势相结合;最后,法与术也要结合

2004年7月全国统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B4.C5.B6.A7.B8.B9.B10.D11.A12.C13.A14.A15.C16.D17.B18.C19.C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2.BCD3.BCE4.BE5.ABD6.BDE7.ACE8.BCDE9.ACD10.CD(P411)

 

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时期,使神权法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思想命题是(   )

A.天命无常B.致天之罚C.以德配天D.天下大同

2.西周宗法等级制的核心是(   )

A.分封制B.世卿世禄制C.嫡长继承制D.君权神授制

3.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当时反对最为激烈的是晋国的(   )

A.韩非B.邓析C.公孙侨D.叔向

4.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是(   )

A.礼B.仁C.政D.德

5.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

A.天志B.尚贤C.功利D.兼爱

6.下列各项,不属于道家法律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B.道法自然C.提倡人定法D.绝圣弃智

7.法家将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概括为(   )

A.法B.术C.势D.道

8.东汉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清算和批判谶纬神学的思想家是(   )

A.仲长统B.刘秀C.王充D.董仲舒

9.最早提出“礼法名教和君臣制度是一切祸乱的根源”的魏晋玄学家是(   )

A.阮籍B.嵇康C.王弼D.鲍敬言

10.在唐代,集中批判“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理论的思想家是(   )

A.韩愈B.白居易C.魏征D.柳宗元

11.宋代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

A.有治人,无治法B.无为而治C.存天理,灭人欲D.德礼政刑

12.在丘濬看来,“明刑弼教”是刑罚的(   )

A.一般价值B.普通价值C.特殊价值D.根本价值

13.张居正提出“圣王杀以止杀,刑期无刑,不闻纵释有罪以为仁也,”因此宽容犯罪(   )

A.王者之政B.圣王之仁C.姑息之爱D.明刑弼教

14.元朝初年的立法指导原则是耶律楚材起草的(   )

A.《大扎撒》和《便宜十八事》B.《陈时务十策》和《大扎撒》

C.《元史刑法志》和《大扎撒》D.《便宜十八事》和《陈时务十策》

15.“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主张与下列先秦哪位思想家的观点正好是相对的?

(   )

A.管子B.孟子C.荀子D.韩非

16.提出“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王夫之B.顾炎武C.黄宗羲D.张居正

17.魏源抵御西文列强侵略的思想是(   )

A.民主议政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更法,改图D.广收人才

18.“天下为天下之天下”的主张出自(   )

A.龚自珍B.林则徐C.曾国藩D.魏源

19.太平天国最具发展资本主义倾向的纲领性文件是(   )

A.《天朝田亩制度》B.《原道救世歌》C.《资政新篇》D.《十款天条》

20.在张之洞看来,经术中之“最著者”是(   )

A.禁止刑讯B.亲亲之义、男女之别C.改良监狱D.刑罚平,结民心

21.“戊戌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求强求富B.改革旧律C.共和革命D.救亡图存

22.“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若手足,司法者譬若耳目”的说法直接体现的法律顾问思想是(   )

A.君主立宪B.民主政治C.三权分立D.变法维新

23.在康有为看来,“人之犯罪致刑皆有其由”,而使人犯罪致刑的根源正是(   )

A.大同B.苦道C.欲D.私

24.《大同书》中提出致刑措、达大同的最根本方法在于(   )

A.设议院B.开国会C.去九界D.行立宪

25.在梁启超的观点中,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   )

A.完全不同B.完全相同C.部分不同D.部分相同

26.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完成后,触发了哪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

(   )

A.改良派与礼教派B.革命派与礼教派

C.礼教派与法理派D.洋务派与法理派

27.在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权分立的问题上,康有为着重探讨的问题是建立(   )

A.代议机构B.司法机构C.行政机构D.宪法机构

28.近代中国历史上,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主张的思想家是(   )

A.孙中山B.梁启超C.张之洞D.沈家本

29.孙中山把民生主义归纳为解决哪两大问题?

(   )

A.土地和人力B.资本和土地C.人力和物力D.资本和物力

30.章太炎系统阐述他对代议制的意见的文章是(   )

A.《革命之道德》B.《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代议然否论》D.《与马良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有(  )

A.男女有别B.亲亲C.长长D.友友E.尊尊

32.管仲提出的“国之四维”包括(  )

A.义B.信C.耻D.廉E.礼

33.金世宗慎刑思想的内容包括(  )

A.断案当“以情求之”,不以刑讯为然

B.提高审判效率,勿使滞留

C.确立君主最高权威

D.强调宗室与外戚的区别

E.根据犯罪具体情节,区别对待

34.在王夫之的思想中,“三代久安长治”的主要法度包括(  )

A.封建B.郡县C.井田D.肉刑E.君仁

35.在清末礼法之争中,沈家本为反驳礼教派,主要写了下列哪几篇文章?

(  )

A.《陈修订大旨折》B.《书劳提学新刑律草案说帖后》

C.《答戴尚书书》D.《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区别》

E.《法学盛衰说》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令顺民心:

管仲主张,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财争利的习性,以建立和保障新的封建经济制度。

只有使法令顺应追求利益的民心,法令的实行才能像源源不断的流水那样通行无阻。

国君的法令越是能符合民众的欲望,就越能巩固自己的地位。

37.惟仁者宜在高位:

孟子继承了孔子“为政在人”的思想,提倡“贤人政治”,主张用贤德的人来实行“仁政”,把君主置于法律之上,提出了“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论。

他特别强调仁者个人的作用,把实行“仁政”的希望寄托在身居高位的仁者身上。

认为国家的治乱,完全决定于国君个人的作用,而不在于法律的好坏、有无。

38.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指:

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根据儒家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思想,以及“阳尊阴卑”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

39.太平之世不立刑:

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里指出:

“公羊三世”里的“太平世”即大同世界,是人类发展阶段上“至善至美”的理想社会。

在那里,人们摆脱了“乱世”中存在的各种“苦道”。

社会上致人犯罪的政治经济根源消失了,人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而,社会就可以达到“治至刑措”,实现“太平之世不立刑”。

40.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黄宗羲在论述君臣共治和限制君权的时候,始终是以君臣平等、同为天下作为基点的。

他认为,君主与官吏同属天下之“客”,即人民的公仆;二者之间只是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臣吏不是君主的“侍妾”,而是其同事或师友,“官”和“君”在政治上是平等的。

由此,各级官吏便只能对“天下之法”负责,而不应为君主个人效忠,即“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四、简答题

4l.简述管子改良周礼的主要内容。

答案:

管仲在继承周礼的同时,又对周礼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造:

一是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

二是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礼来教育和引导民众;同时用削夺封邑的方法打击分封制贵族,加强诸侯的权势。

三是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

四是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以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用赏赐以资鼓励,用刑罚纠正偏颇。

42.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思想。

答案:

荀子继承孔孟人治的思想,认为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统治者个人的作用大于法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认为:

1、“有治人,无治法”,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令。

2、法是人制定的,作为统治者的人决定着作为国家制度的法律的好坏。

3、法要靠人来掌握和执行。

法律不能随实际情况而变化,要靠人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弥补法律的不足。

因此,“有治人无治法”实际上是将封建君主放在封建法制之上。

43.简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

答案: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甲午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盛行,张之洞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矛盾,系统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发挥他的先辈们的思想,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使之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

“中体西用”也就构成了张之洞法律思想的核心。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2)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整顿中法主要为改革刑狱。

他提出了“除讼累”、“省文法”、“修监羁”等情况。

他还建议清政府采用西法,聘请西方律师,博采各国法律,为中国制定矿律、路律、商律以及交涉刑律。

(3)“法律本原应与经术相表里”。

他维护“三纲”,反对民权和男女平权,认为纲常名教是本源,法律是形式,法律应服从于纲常名教。

五.论述题

44.试论《唐律疏议》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

《唐律疏议》是经过唐朝几代皇帝努力,以唐朝早期法律为基础而制定的集大成的律文及释文,代表了唐朝制定法律最高水平。

它包含的法律思想相当丰富,主要体现为礼法结合、维护“三纲”和等级特权等几个方面。

一、“德礼为本,政教为用”的礼法结合的思想

唐代统治者在儒家思想原则的基础上,统一了礼仪道德的作用和法律的作用,大大丰富了儒家礼法结合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礼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思想体系。

《唐律疏议序》中说:

“德礼政教为本,刑罚为政教为用”,正是唐代礼法结合思想的体现。

法律的功效和礼以道德的作用有机结合了起来,礼的精神完全融化在了《唐律疏议》和律文中,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接近完成。

二、封建纲常的法律化

儒家所提倡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我国礼治上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定封建法律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准乎礼”的唐律比汉律更进一步全面而具体的体现了“三纲”的原则。

“三纲”在唐律中具体体现为:

(一)“君为臣纲”置于“三纲”之首,为了确保皇帝的权利及其人身的绝对安全,唐朝的法律作了严格的规定,凡违反“君为臣纲”的犯罪,都处以最严酷的刑罚。

(二)“父为子纲”反映了儒家提倡孝道和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唐律“一准乎礼”,“父为子纲”在法律上反映得最全面、最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