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备战中考语文综合题专练诗歌鉴赏.docx
《烟台备战中考语文综合题专练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台备战中考语文综合题专练诗歌鉴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烟台备战中考语文综合题专练诗歌鉴赏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古代诗词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紧扣“望”字,表达的感情很细腻。
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2.示例一:
“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
“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示例三:
“破”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
“国破”对“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
“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和主旨分析作答。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所以,题目中的“望”,既指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也指诗人对期望和平、企盼家人团聚。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中,一个“破”字写出了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一个“深”字写出了蒿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古代诗歌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①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①十年离乱:
指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使兄弟俩分别已十年。
1.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于唐朝战乱期间,都写到了战争使兄弟离散的痛苦。
B.《月夜忆舍弟》首联写边塞秋景,颔联写望月怀乡,引出忆弟。
C.《喜见外弟又言别》颈联写叙旧时间很长,正面表现欢聚喜悦。
D.两首诗都语言凝炼,朴素自然,感情深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答案】
1.C
2.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解析】
1.C错误,颈联是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说从今夜起进入白露的天气了,天气开始变冷了,十分想念故乡的明月。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律·喜闻捷报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①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注)①度:
通“渡”,过的意思。
1.“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最能表达这层感情的是第______联。
2.这首诗是毛泽东喜闻捷报后诗兴大发而作,诗歌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首联。
【答案】
1.三
2.首联点出时令,铺写近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表现出诗人闻捷报的喜悦之情和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每逢佳节倍思亲”分析,需要找出思念亲人的诗句。
故应该是“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答案是第三联(颈联)。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的意思“暮色苍茫,挟秋带晚的风冉冉从河上吹过,晓来一眼尽收的无边原野渐渐与天地溶为一体。
”分析:
秋风:
点出时令。
度河:
铺写近景;大野入苍穹:
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
从而衬托出领袖的心境和胸怀。
4.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中,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发挥想象,说说诗中画线句描绘出了怎样一幅画面?
3.“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人可以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永不褪色的亲情;可以把雁视为传递音讯的“使者”;可以用雁来表达雄浑悲壮或凄苦伤悲的审美感受……下列选项中,把雁作为传递音讯“使者”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D.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答案】
1.示例:
诗人用“蓬”“雁”自喻,写出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般出使边塞,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抒发了自己的惆怅、孤寂之情。
2.示例:
茫茫大漠,无边无际,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点儿风声,只有一缕袅袅青烟,直升天际;一条大河静静流滴,圆圆的落日孤悬,夕阳下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
3.B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归雁”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作答时要注意突出沙漠的荒凉和景物的单调。
3.本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
A的句意为: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B的句意为: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
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C的句意为: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D的句意为: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
故选B。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2.诗人是为了“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2.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
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形势。
有力烘托了诗人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突出其吊古伤今的悲愤。
据此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是对百姓的担忧和同情。
不是表现了作者对于古建筑的被破坏而感到十分的伤心。
更为百姓在战争中的遭遇而伤心,因此更加伤心。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6.赏析《渡荆门送别》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
1.记叙。
地点、目的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
1.一空,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从“从表达方式看”。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所以明显使用的是一种“记叙”的表达方式。
二空,“渡远荆门外”交代了远渡的出发地(地点)。
三空,“来从楚国游”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2.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送”字,以一当十,容量丰富。
7.诗歌赏析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诗中“山泉”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品格特征?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答案】
1.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2.语言角度:
(1)“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消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写法角度:
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
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构思角度:
首联叙事点题,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且中间两联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立意,构思新颖。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
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
在艺术上,首先,注重形象描绘。
整个诗歌,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清凉丰溢的山间清泉。
其次,拟人手法的运用。
诗人赋予山泉以人的性格品质,拉近山泉与人之间的距离,便于借此抒发了自己情感。
再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可以说,咏物诗往往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这里,诗人借写山泉来明心志,并使二者高度统一,融合一体。
第四,欲扬先抑的手法,提高了抒情效果。
前文的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据此结合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
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结合词的上片,说说这首“壮词”是如何描写“壮景”的?
2.“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示例一:
回忆梦中情景时,调动多种感官,构成形与声的军营画面;示例二:
引用“八百里”的典故,写出官兵分食的豪壮情景;示例三:
“沙场秋点兵”,在特定的自然环境里,写出主帅的威力,组成壮美雄豪的景象。
2.对军营的生活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作者年迈无法实现理想,充满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意思为“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如: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分析:
“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
“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
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
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
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
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
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表达了作者年迈无法实现理想,充满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9.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唐代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②,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③黄鹂语未成。
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⑤减心情。
(注)①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②发:
开花。
③舌涩:
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④不道:
不是说。
⑤衰病:
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B.颔联“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C.第四句中“平”字作用有二:
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D.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案】
(1)A
(2)以乐景写哀情。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
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
【详解】
(1)A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不准确,有喜爱,但主要表达的是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2)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
读懂诗句大意的作答的基础。
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正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诗歌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诗人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写出将土们誓死报效朝廷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自己立志报国的心志。
【解析】
1.欣赏诗句。
题干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
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总之,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极力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运用典故,表达将土们誓死报效朝廷的英雄气概。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1.赏析崔颢的《黄鹤楼》,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的“黄鹤”与楼同名,紧扣题意,与下句形成虚实结合。
B.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C.“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D.本诗传说与现实、景与情结合,意境深远、气势雄大,情感真挚感人。
2.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案】
1.C
2.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
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或(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
【解析】
1.C错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意思是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所以“乡关”的意思是故乡,“故乡在哪呢?
”思乡之愁溢于言表。
2.考查对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理解。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
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题中的“岳”是指______,请写出“五岳”中另一座山的名称:
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青未了”写出了山色郁郁苍苍,连绵无际,浩茫混涵,难以言尽。
B.颔联中的“割”字既写出了山之高险,又表达了诗人志向之远大。
C.颈联中的“层云”与“归鸟”写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巅远眺的景色。
D.尾联中的“凌绝顶”和“众山小”表现诗人勇攀高峰、壮志凌云。
【答案】
1.泰山填写“嵩山”“衡山”“恒山”“华山”任何一个均可
2.C
【解析】
1.考查对诗歌文学常识的理解。
“岳”指泰山。
中国五岳分别是:
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2.C错误,“层云”与“归鸟”是诗人“细望”中所见到的景色,不是登上之后看到的景色。
13.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眉峰聚:
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眼盈盈处:
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
美好的样子。
(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详解】
(1)此题是词语注释题。
是近年来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时需要牢记重点字词释义。
需注意该题要求选择一个回答。
山是眉峰聚: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眉眼盈盈处:
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
美好的样子。
(2)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句子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为:
用准确通顺的语言描绘诗句+作者思想感情把握。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
暮春。
为“又送君归去”铺垫。
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
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
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据此理解作答。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翻:
义同“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