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9253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3.docx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3.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3.docx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3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3

古典诗文

2011-10-010743

5d56b7b40102drzj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3

 

     一、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 

    2、感知“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艺术风格 

    二、相关知识链接 

    1、花间词派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2、

(1)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双眼明秋水润。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2)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宋)欧阳修《诉衷情》 

    (3)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宋)阮阅《眼儿媚》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宋)王观《卜算子》 

    (5)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3、

(1)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花冠不整下堂来。

 

    ——(唐)白居易《长恨歌》 

    

(2)有个女孩名叫婉君,明眸如水绿鬓如云。

 

    ——琼瑶《婉君》 

    (3)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杜牧《阿房宫赋》 

    (4)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三、诱思导学 

    1、整体感知,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在这首词中,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具体分析)

    3、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四、课堂检测 

    1、词,又称()()等,滥觞于(),兴盛于(),主要有()和()两个大的流派。

2、温庭筠,字(),()派之开山鼻祖,与()并称“温李”。

 

    五、拓展阅读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ó)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试分析“皱”字的好处。

 

    

(2)试比较本词与温词《菩萨蛮》的异同。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

《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

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

  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

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

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

此正嘉祐用摩诘诗。

”(《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

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

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

”(《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

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

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

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

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野老是诗人自谓。

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

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

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参看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

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

——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

快感乎?

否!

从哪里可以看出?

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

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

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

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

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

“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

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

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4、艺术特色。

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

  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

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

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

此正嘉祐用摩诘诗。

”(《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

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

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

”(《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

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

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

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

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野老是诗人自谓。

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

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

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参看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

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

——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

快感乎?

否!

从哪里可以看出?

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

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

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

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

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

“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

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

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4、艺术特色。

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

  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

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

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

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

    李白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

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

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

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

(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

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

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2、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

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

(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

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

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

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

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

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

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

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

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

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

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新城道中(其一)》

    [文本扫描]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之,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问题导引]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