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9224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docx

《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docx

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流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1天,最长7天。

(二)临床分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

鼻炎、咽炎、或鼻咽炎,极少数患儿以结膜炎为主要体征。

2.败血症期:

起病急,突发高热,恶心呕吐,头痛及全身痛,惊厥,精神极度萎靡,面色苍白或发绀,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并呈红色针尖大,迅速增多,扩大,互相融合成片,常见于肩、肘、臀等皮肤受压部位和口腔粘膜或眼结膜。

病重时出血点可在数小时遍布全身,并融合成大片瘀斑,其中央呈紫黑色坏死。

3.脑膜脑炎期:

多数患儿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重者昏迷。

此期仍有高热和出血点,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

由Nm引起的混合性败血症-脑膜脑炎较单纯性脑膜脑炎更常见,临床上既表现为败血症症状,又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

4.免疫反应期:

由免疫复合物反应所引起的一些临床表现。

多见于病后7~14天,以关节炎较明显,多侵犯膝、腕、肘或踝关节,可同时出现发热,亦可伴有心包炎。

关节积液或心包积液多为无菌性,关节积液有时可检出IgM、C3或Nm抗原。

(三)临床分型

流脑病人病情轻重程度明显不同,临床症状亦轻重悬殊,可分为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普通型此型约占发病者的90%。

起病急、寒战、高热、头痛、全身痛和呕吐,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脑膜刺激征阳性。

婴幼儿表现多不典型,常表现为烦躁、啼哭不安、惊厥、拒食、前卤隆起而无颈项强直。

2.暴发型少数病儿发病更急剧,病情变化迅速,病势险恶,病死率高。

此型又可分为以下三个型:

(1)暴发型败血症型(休克型)严重中毒症状,急起寒战、高热、头痛、惊厥,面色苍白、唇周与肢端轻度紫绀,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

若抢救不及时,病情可急速恶化,出现重症休克,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加重,血压显著下降,甚至测不出。

尿量减少,甚至会出现无尿,神志昏迷。

瘀点迅速增多,且可融合成片,但还应注意有的病儿休克严重,瘀点或瘀斑并不多,常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亦无显著异常,大多澄清。

(2)脑膜脑炎型出现一系列颅内压增高症状,病情变化快,突出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不安、频繁呕吐、惊厥、肌张力增强,四肢强直,重者角弓反张。

神志恍惚,急速转入昏迷。

面色苍白,血压升高。

瞳孔改变,呼吸变慢,甚至会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症状。

部分病人可发生脑疝。

(3)混合型可先后或同时出现败血症型和脑膜脑炎型的症状。

3.慢性型临床上并不多见,成人患者较多,病程可迁延数周甚至数月之久。

常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发热,每次发热历时12小时后缓解,相隔1~4天再次发作。

每次发作后常成批出现皮疹,以红色斑丘疹最为常见,常伴有关节痛、脾大、血液白细胞增多,血液培养Nm可为阳性。

诊断

    凡在流行季节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即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

脑脊液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

    病例定义:

若从其血液、脑脊液或其它未污染体液中分离到奈瑟脑膜炎球菌,则为确诊病例(confirmedcase);若只能从其未污染血液或体液中检出革兰阴性双球菌,则为推定病例(presumptivecase);抗原试验阳性、但培养阴性的病人,则为可能病例(probablecase)。

鉴别诊断

1.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①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成年人,大多继发于肺炎、中耳炎和颅脑外伤。

②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多见于婴幼儿。

③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多继发于皮肤感染。

④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常继发于腰穿、麻醉、造影或手术后。

⑤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易发生于颅脑手术后。

此外,上述细菌感染的发病均无明显季节性,以散发为主,无皮肤瘀点、瘀斑。

确诊有赖于细菌性检查。

2.结核性脑膜炎多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晚,无瘀点、瘀斑,以及脑脊液白细胞数较少且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和氯化物减少,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可检查抗酸染色阳性杆菌,容易与流脑鉴别。

治疗

(一)普通型

1.一般治疗强调早期诊断,就地住院隔离治疗,密切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

保证足够液体量及电解质平衡。

2.病原治疗尽早、足量应用细菌敏感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近年来脑膜炎球菌已出现耐药菌株,应引起注意。

常选用以下抗菌药物。

(1)青霉素:

至目前,青霉素对脑膜炎球菌仍为一种高度敏感的杀菌药物,尚未出现明显的耐药。

虽然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即使在脑膜炎时也仅为血中的10%~30%,但加大剂量能在脑脊液中达到治疗有效浓度,治疗效果满意。

剂量成人20万U/kg,儿童20万~40万U/kg,分次置5%葡萄糖液内静滴,疗程5~7d。

(2)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脑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毒性低。

头孢噻肟剂量,成人2g,儿童50mg/kg,每6h静滴1次;头孢曲松成人2g,儿童50~100mg/kg,每12h静滴1次。

疗程7d。

(3)氯霉素:

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为血浓度的30%~50%,除对脑膜炎球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外,对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也敏感,但需警惕其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故用于不能使用青霉素或病原不明患者。

剂量成人2~3g,儿童50mg/kg,分次加入葡萄糖液内静滴,症状好转后改为肌注或口服,疗程7d。

(4)磺胺药:

磺胺嘧啶或复方磺胺甲噁唑,由于耐药菌株增加,现已少用或不用。

3.对症治疗高热时物理降温及应用退热药物;如有颅内压升高,可用20%甘露醇1~2g/kg,儿童每次0.25g/kg,脱水降颅压,每4~6h一次,静脉快速滴注。

(二)暴发型

1.休克型

(1)应尽早使用有效抗菌药物:

青霉素每日20~40万U/kg,用法同前。

(2)迅速纠正休克:

在纠正血容量和酸中毒的基础上,如休克仍无明显好转,应选用血管活性药物。

首选副作用较小的山莨菪碱(654-2),每次0.3~0.5mg/kg,重者可用1mg/kg,每10~15min静注1次,见面色转红,四肢温暖,血压上升后,减少剂量,延长给药时间而逐渐停药。

阿托品可替代山莨菪碱。

亦可使用多巴胺,剂量每分钟2~6ug/kg,根据治疗反应调整浓度和速度。

如休克仍未纠正,且中心静脉压反有升高,或肺底出现湿罗音等瘀血体征时可考虑应用酚妥拉明(苄胺唑啉)治疗,剂量5~10mg/次,以葡萄糖液500~1000ml稀释后静滴,开始宜慢,以后根据治疗反应调整滴速。

(3)肾上腺皮质激素:

短期应用,减轻毒血症,稳定溶酶体,也可解痉、增强心肌收缩力及抑制血小板凝聚,有利于抗休克。

氢化可的松成人每日100~500mg,儿童8~10mg/kg,休克纠正即停用,一般应用不超过3d。

(4)抗DIC治疗:

如皮肤瘀点、瘀斑不断增加,且融合成片,并有血小板明显减少者,应及早应用肝素治疗,剂量每次0.5~1mg/kg加入10%葡萄糖100ml内静脉滴注,4~6h可重复一次,多数病人应用1~2次即可见效而停用。

高凝状态纠正后,应输入新鲜血液、血浆及应用维生素K,以补充被消耗的凝血因子。

(5)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如心率明显增快时用强心剂。

2.脑膜脑炎型

(1)应尽早使用有效抗菌药物:

用法同休克型。

(2)减轻脑水肿及防止脑疝:

本型病人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颅压升高,及时脱水治疗,防止脑疝及呼吸衰竭。

用20%甘露醇,用法同前。

如症状严重,可交替加用50%葡萄糖静脉推注,直到颅内高压症状好转,同时注意补充电解质。

(3)肾上腺皮质激素:

除上述作用外,并有减轻脑水肿降颅压作用,常用地塞米松,成人每日10~20mg,儿童0.2~0.5mg/kg,分1~2次静脉滴注。

(4)防治呼吸衰竭:

对呼吸衰竭病人,予以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吸氧。

在应用脱水剂同时,应用山梗菜碱、回苏林等呼吸兴奋剂。

如呼吸衰竭症状仍不见好转反而加重,甚至呼吸停止,则应尽早气管切开及应用人工呼吸器。

并应进行血气分析监测。

(5)对症治疗:

有高热及惊厥者应用物理及药物降温。

并应尽早应用镇静剂,必要时行亚冬眠疗法。

(一)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1天,最长7天。

(二)临床分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

鼻炎、咽炎、或鼻咽炎,极少数患儿以结膜炎为主要体征。

2.败血症期:

起病急,突发高热,恶心呕吐,头痛及全身痛,惊厥,精神极度萎靡,面色苍白或发绀,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并呈红色针尖大,迅速增多,扩大,互相融合成片,常见于肩、肘、臀等皮肤受压部位和口腔粘膜或眼结膜。

病重时出血点可在数小时遍布全身,并融合成大片瘀斑,其中央呈紫黑色坏死。

3.脑膜脑炎期:

多数患儿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重者昏迷。

此期仍有高热和出血点,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

由Nm引起的混合性败血症-脑膜脑炎较单纯性脑膜脑炎更常见,临床上既表现为败血症症状,又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

4.免疫反应期:

由免疫复合物反应所引起的一些临床表现。

多见于病后7~14天,以关节炎较明显,多侵犯膝、腕、肘或踝关节,可同时出现发热,亦可伴有心包炎。

关节积液或心包积液多为无菌性,关节积液有时可检出IgM、C3或Nm抗原。

(三)临床分型

流脑病人病情轻重程度明显不同,临床症状亦轻重悬殊,可分为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普通型此型约占发病者的90%。

起病急、寒战、高热、头痛、全身痛和呕吐,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脑膜刺激征阳性。

婴幼儿表现多不典型,常表现为烦躁、啼哭不安、惊厥、拒食、前卤隆起而无颈项强直。

2.暴发型少数病儿发病更急剧,病情变化迅速,病势险恶,病死率高。

此型又可分为以下三个型:

(1)暴发型败血症型(休克型)严重中毒症状,急起寒战、高热、头痛、惊厥,面色苍白、唇周与肢端轻度紫绀,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

若抢救不及时,病情可急速恶化,出现重症休克,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加重,血压显著下降,甚至测不出。

尿量减少,甚至会出现无尿,神志昏迷。

瘀点迅速增多,且可融合成片,但还应注意有的病儿休克严重,瘀点或瘀斑并不多,常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亦无显著异常,大多澄清。

(2)脑膜脑炎型出现一系列颅内压增高症状,病情变化快,突出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不安、频繁呕吐、惊厥、肌张力增强,四肢强直,重者角弓反张。

神志恍惚,急速转入昏迷。

面色苍白,血压升高。

瞳孔改变,呼吸变慢,甚至会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症状。

部分病人可发生脑疝。

(3)混合型可先后或同时出现败血症型和脑膜脑炎型的症状。

3.慢性型临床上并不多见,成人患者较多,病程可迁延数周甚至数月之久。

常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发热,每次发热历时12小时后缓解,相隔1~4天再次发作。

每次发作后常成批出现皮疹,以红色斑丘疹最为常见,常伴有关节痛、脾大、血液白细胞增多,血液培养Nm可为阳性。

 

欢迎您下载我们的文档,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致力于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主要经营:

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公司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

感谢您下载我们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