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9157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docx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docx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

在中国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的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强国御侮,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先后成为主流思想。

特别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把它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的了重大的胜利。

一、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

鸦片战争以前,在思想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被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加上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死气沉沉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思想界开始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序幕。

导致新思潮萌发的原因主要有:

①随着清朝末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一部分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动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这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到“中体西用”,到自由平等博爱,再到民主和科学,最后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最终找到了一条真正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思想领域的探索

主要活动或主张

认识

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其中,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魏源依据《四洲志》而编写的《海国图志》是当时影响最大、最为详实的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专著。

此外,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影响也很大

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序幕,但是他们的基本着眼点在于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保留了浓厚的纲常色彩。

他们对西方知识的认识尚处于模糊状态,还未涉及政治制度

农民阶级

洪秀全为代表

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是历史上农民阶级反封建思想和平均主义思想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小农社会,这违反了社会的发展规律

洪仁玕为代表

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其主要内容如下:

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发展工商业,奖励发明创造,兴办保险事业;反对迷信,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先进性,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但是,它既不是农民革命的产物,又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条件,所以没有产生实际的政治影响。

但同时也说明了农民阶级也可以接受资本主义的方案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思想领域的探索

主要活动或主张

认识

地主阶级洋务派,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继承和发展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体西用”的思想,即主张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落后的封建和封建纲常名教

这一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势力陈腐守旧的观念,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客观上有利于西学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早期维新派,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

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这都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是进步的,他们的一些观点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思想领域的探索

主要活动或主张

认识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代表

主张进行维新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他的代表作,从而奠定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译》等论文。

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指出只有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严复在介绍西学方面成就最突出,他翻译介绍了许多西方社会科学和政治理论的名著,其中以《天演论》最重要。

它宣传社会进化理论,呼吁救亡图存,自强保种。

《天演论》的出版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在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充分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以后,得到迅速传播,极大的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孙中山为代表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思想的核心就是以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进一步总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三民主义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

前期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猛烈的冲击了儒家思想和封建纲常伦理,鼓吹文学革命;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的道路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以上是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探索情况,是近现代思想史的复习重点。

除了上述的知识要点总结以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总结如下:

(一)19世纪40~60年代:

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

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

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

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

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

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2)特点:

①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②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③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

注意: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用批判的继承的观点,大胆扬弃,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吸收合理因素,作到古为今用

对待世界文化首先要有理解、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反对盲目排外;其次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作到洋为中用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步曲

 自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二十余年间,这是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只有个别人开始接触到机器生产上的技术。

 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

这是第二阶段。

从19世纪60年代中叶到70年代,是围绕军事技术摸索西学的时期。

这一时期,洋务派在“求强”口号下开始兴办军事工业,为了制器而不得不翻译西学。

通过翻译,数学、声、光、化、电等学问开始渐入中国。

近代著名的科学家徐寿、李善兰、华衡芳等,其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从19世纪70~80年代,随着民用工业的大量兴办,“西学”的内容越出了军事技术的狭隘范围,西方科技知识开始大量传入。

 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

这是第三阶段。

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西艺”,又要学“西政”。

向西方学习开始由科技学问推而及于上层建筑的教育政治体制。

此后,革命派也在这一层次上进行了不懈努力。

接着,激进民主主义者向西方学习又深入到比政治体制和教育更深一层的哲理学说。

中国近代前期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与不断融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两个阶段:

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三个层次:

技术成果(器物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近代前期思想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发展特点

(1)影响:

①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导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和面对现实。

其对中国的影响重在思想,没有具体实践改造。

②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创办近代军事、民用企业、新式学校,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引进一些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和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③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百日维新的发生。

其伟大作用在于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推翻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是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二次潮流。

⑤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后来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⑥中国近代前期思想并未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这一任务是由中国共产党最终完成的。

(2)特点:

①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联的,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是在西学影响下进行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③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渐领悟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

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

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文化上感觉出”。

④每一步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经验,都有继承和发展的联系;每一步探索都集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⑤由于民族救亡的需要,几乎都进行了社会实践,但各种思想演变剧烈,没有形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没有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出路。

⑥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地,使中国有了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

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认识

(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是经济基础,是最根本的原因;二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入;三是先进分子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2)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人中国后,都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使民主思想在中国形成中西结合、中西交融的局面。

如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孙中山在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中加入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基本内容,这与西方资产阶级理论有较大区别。

(3)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内容日益深化,并与封建思想和其他思想进行了激烈斗争,在斗争中不断发展。

同时,内部也分成一些流派,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等是主要流派,民主共和影响最大。

(4)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并不完全符合国情.因此用它指导的中国革命或改革并没有取得成功。

(5)虽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日益广泛,但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在整个近代仍然是儒家思想.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6)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同样不能挽救中国。

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正如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推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民主和科学的提倡,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呼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强大中国的思想武器。

4、20世纪20年代,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后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并以法西斯主义作为其统治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并为先进分子接受,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克服了“左”倾错误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近代后期思想领域的探索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总结,联系上一部分内容具体表现如下:

(四)十月革命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内容:

①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②李大钊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③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④“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⑤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2)特点:

①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②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③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④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广泛流行。

(五)中共成立以来:

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六)改革开放中: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二、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潮

突破了传统的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

戊戌变法,特别是在变法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的思想方面的论战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辛亥革命,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在思想方面的论战

使民主共和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1942年整风运动

这是中共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使中共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整风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复习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重要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解放运动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的斗争;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基础

(2)不同点:

①直接斗争对象不同:

第一次为外国侵略者,第二次为清政府,第三次为北洋军阀政府及儒家思想

②领导力量不同:

第一次为维新派,第二次是革命派,第三次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③主要内容不同:

第一次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君主立宪道路;第二次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第三次是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④作用不同:

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评价

(1)局限性:

维新思想未能把封建制度改革同改造封建经济基础结合起来;民主革命思想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新文化运动虽补上了这一课,但未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道路

(2)作用: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1942年整风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比较

(1)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2)都批判了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

(3)都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4)都为中国革命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20世纪以来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一)三民主义

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同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日益。

1894年兴中会首次提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上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新旧三民主义出现的背景:

(1)旧三民主义:

①政治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寻求救国之路;鸦片战争后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不断碰壁。

②主观上:

孙中山等人不断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思想,实现转变

(2)新三民主义:

①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②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改组了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2、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作用

旧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民权主义

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3、对新旧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

(1)区别

新三民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而旧三民主义主要强调反对满清统治,具有狭隘性;新三民主义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而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国民一律平等”的空洞口号;新三民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具体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工人生活的问题,与“扶助农工”的政策紧密联系,而旧三民主义只空洞的提出了“平均地权”

(2)认识

旧三民主义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中山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指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血,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和体现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所确定的重要政策原则。

孙中山实行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注意: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三大政策是在新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是实践新三民主义的正确方法,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孙中山实行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两者紧密联系

(二)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政权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

中共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