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必修一物理学霸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9137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必修一物理学霸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科版必修一物理学霸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科版必修一物理学霸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科版必修一物理学霸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科版必修一物理学霸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科版必修一物理学霸笔记.docx

《苏科版必修一物理学霸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必修一物理学霸笔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科版必修一物理学霸笔记.docx

苏科版必修一物理学霸笔记

物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结构及运动规律(时间与空间)。

 

1.1质点参考系空间时间

1.机械运动

(1)定义: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分类:

按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运动方式分为平动和转动。

2.质点

(1)定义: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是理想模型并不真实存在)

(2)引入目的:

简化物体的形状大小便于研究运动。

(3)可视作指点的条件:

物体的形状、大小、转动等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极小,平动物体

一般情况下可视作质点。

3.参考系

(1)定义:

描述物体运动时被选作参考的物体。

(2)选取原则:

使研究的运动尽可能简单。

4.空间时间时刻

(1)时刻:

某一瞬间

(2)时间:

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t=t2-t1

1.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1.确定位置的方法

(1)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参考系上建一个坐标系,用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

(→坐标系和参考系相对静止)

(2)坐标系分类:

一维直线坐标系、二维平面坐标系、三维空间坐标系、球面坐标系。

2.位移

(1)定义:

一段时间内物体位置的改变。

(2)表示:

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只取决于始末位置,与中间过程无关)

(3)大小:

始末两点间的直线距离

方向:

由起点指向终点

(4)位移与路程的不同点:

位移为矢量,路程为标量。

位移与路程的联系:

路程≥位移大小

(5)矢量和标量

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

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运算遵循代数法则的物理量。

1.3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

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定义:

位移与发生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描述速度的快慢)。

(2)公式:

v=

(3)方向:

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即为运动方向(位移方向)。

2.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

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

(2)瞬时速度:

某一瞬时(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可以精确地描述运动的快慢,方向即

为轨迹的切线方向。

3.瞬时速度的大小

(1)瞬时速度的大小也成为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2)公式:

平均速率=

1.4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加速度

(1)定义:

速度变化与时间的比值

(2)公式:

a=

(3)意义:

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4)单位:

m/s2(米每二次方秒)

(5)说明:

①a是矢量,方向与△v方向一致

②a与v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a是v改变的原因

2.各种运动的a与v

(1)匀速直线运动:

a=0,v恒定

(2)匀变速直线运动:

a恒定(包括速度和方向),a与v同向匀加,与v反向匀减

(3)变加速运动:

a变化

1.5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试验方法

(1)原理:

每隔相等时间记录一次物体的位置

(2)仪器:

频闪照相,打点计时器

(3)打点计时器:

每隔0.02s记录一次运动物体的位置和时间,使用交流电。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1)推导:

a=

→vt=v0+at

(2)说明:

①t是从计时起点算起的时间

②vt是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

③一般以v0为正方向

 

1.6匀变速时间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1.位移公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x=vt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x=v0t+

at2

(3)推导:

x=S阴=

(v0+vt)t

(4)说明:

①x是t的二次函数

②以初速度为正方向

 

③a=0时,x=vt

2.位移—时间图像

(1)x—t图像

(2)各种运动的位移图像

(3)位移时间图像不表示运动轨迹

1.7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

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下落的运动。

(2)条件:

①只受重力②v0=0

2.伽利略对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

(1)发现问题:

逻辑

(2)猜想与假设:

①v∝t②h∝t2

(3)实验验证:

斜槽实验

(4)结论: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且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与自由落体规律

(1)大小:

g=9.8m/s2

(2)公式:

①速度公式:

vt=gt

②位移公式:

h=

gt2

③速度位移公式:

vt=

1.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

1.位移与速度关系:

vt2-v02=2ax

2.三个推论

(1)中间时刻的速度公式:

(2)中间位置的速度公式:

→无论匀加匀减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据公式:

(xn+1-xn)△x=aT2→可用于纸带的处理

3.v0=0时匀加速运动的特殊规律

(1)等时间均分

①v1:

v2:

v3:

…:

vn=1:

2:

3:

…:

n

②x1:

x2:

x3:

…:

xn=1:

4:

9:

…:

n2

③xⅠ:

xⅡ:

xⅢ:

…:

xn=1:

3:

5:

…:

2n-1

(2)等位移均分

①t1:

t2:

t3:

…:

tn=1:

…:

②v1:

v2:

v3:

…:

vn=1:

…:

③tⅠ:

tⅡ:

tⅢ:

…:

tn=1:

-1:

-

…:

-

2.1力

1.力的概念

(1)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基本性质

①物质性:

一个力对应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相互性: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③矢量性:

力是矢量,运算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作用效果

①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看速度是否变化)

(4)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单位和图示

(1)力的单位:

牛(N)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①图示:

精确描述

②示意图:

粗略描述

3.力的分类

(1)性质:

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分子力、核力等

(2)效果:

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2.2重力

1.重力的大小

(1)定义: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施力物体为地球)。

(2)三要素

①大小:

G=mg(g=9.8N/kg=9.8m/s2)

→用测力计可根据二力平衡测出物体重力

②方向:

竖直向下

③作用点:

重心

2.重心:

(1)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的物体,中心在几何中心上

(2)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本身上

(3)两物体组合撑的物体的重心在两物体重心的连线上

(4)可用悬挂法找到均匀薄板的重心

2.3弹力

1.物体的形变

(1)定义: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分类:

①能否恢复:

弹性形变、范性形变(非弹性形变)

②形变程度大小:

明显形变、微小形变

2.弹力

(1)弹力的产生: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使其形变的另一物体产生的力

的作用。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接触

②发生弹性形变

(3)常见弹力:

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4)弹力的方向

①面面接触:

沿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②点面接触:

沿形变恢复的方向,过点垂直于面。

③曲面接触:

沿形变恢复的方向,垂直于曲面切线。

④绳中弹力:

沿绳指向绳子的收缩方向。

(5)假设法判断有无弹力

3.胡克定律

(1)弹力大小与形变量有关

(2)定律公式:

F=kx

①适用于弹簧的弹性范围内

②x为形变量,非弹簧长度

(3)劲度系数k:

只取决于弹簧本身,单位为N/m

2.4摩擦力

1.摩擦力

(1)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并挤压的物体,沿接触面发生相对运动时,每个物体的接触面上

受到对方作用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条件:

①接触②挤压③发生相对运动

(3)公式:

f=μN

(4)动摩擦因数μ,只取决于接触面的材料及粗糙程度

(5)方向

①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不一定都阻碍物体运动,可以充当动力,但滑动摩擦力一定会阻碍物体的

相对运动。

2.静摩擦力

(1)定义:

两个没有发生相对滑动、但彼此接触并相互挤压的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

势时,在物体的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2)方向:

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大小:

0≤f≤fm→与外力、运动状态有关

→fm与正压力成正比

2.5力的合成

1.力的等效替代

(1)合力:

一个力的效果与几个力的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就称这个力为那几个力的合力。

(2)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

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

(3)共点力:

作用于同一点的力

2.力的合成法则

(1)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同向:

F合=F1+F2

反向:

F合=|F1-F2|→方向与较大力方向相同

(2)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

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3)平行四边形定则

F1

F合

F2

4.讨论二力的合成

(1)当θ=0°时,F合=F1+F2

(2)当θ=180°时,F合=|F1-F2|→方向与较大力相同

(3)当θ=90°时,F合=

,tanθ=

(5)一般情况

①两力大小一定,夹角越大F合越小

|F1-F2|≤F合≤F1+F2

②两力方向一定,其中一力变大,F合不能确定

5.矢量运算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

(1)三角形定则

(2)三力及多力合成(作n-1个平行四边形)

2.6力的分解

1.分力的概念

(1)定义:

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一个力作用的效果相同,则这几个力是那个力的分力。

(2)力的分解:

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

(3)力的分解与合成互为逆运算

(4)合力、分力都是等效力,并不真实存在

2.力的分解方法

(1)力的分解不唯一,欲使分解唯一,需加限制条件

(2)实际中按力的效果分解

3.力的正交分解:

最终目的为合成

3.1牛顿第一定律

1.历史回顾

(1)亚里士多德观点: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直觉+观察)

(2)伽利略观点: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没有任何阻力,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

将永远运动下去(实验+科学推理)

(3)理想实验

2.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

态为止。

(2)理解:

①外力指合外力

②不受力与受力平衡是等价的

③运动状态的改变以速度来衡量

④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的原因

(3)意义:

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3.惯性

(1)定义:

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只与质量这一唯一因素有关

3.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方法:

控制变量法

2.方案:

m→天平

a→打点计时器(△x=aT2)

F合→①平衡摩擦力②当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质量时,绳拉力近似=F合

3.数据处理:

(1)小车质量m一定时:

a∝F

(2)绳子拉力F一定时:

a∝

4.误差分析

(1)平衡摩擦力造成的误差

①a-F图像与y轴有交点→未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不够

②a-F图像与x轴有交点→平衡摩擦力过多或未计托盘重力

(2)未满足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质量造成的误差:

F先变大后不变

5.其他方案

(1)用气垫导轨代替模板→无需平衡摩擦力

(2)在小车拉绳端加装传感器→无需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质量

3.3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

(1)推导

……①

m1a0=m2a2……②

由①②消去a0得

合理外推得

最终可得F=kma(其中比例系数k=1)

(2)力的定义

令k=1,则F=ma

可得1N=1kg·m/s2

(3)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合力方

向相同。

(4)公式:

F合=ma

(5)理解:

①矢量性→F合、a均为矢量

②同体性→作用于同一物体

③瞬时性→a与F合瞬时对应

④独立性→F合与a彼此独立

(6)意义及适用范围

①定量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②给出力的严格定义,为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③只适用于宏观、低速领域

3.力学单位制

(1)基本物理量与基本单位:

选定的七个物理量及单位

质量(kg)、长度(m)、时间(s)、电流(A)、

温度(K)、物质的量(mol)、光强度(cd)

(2)导出单位:

由基本单位和物理公式推导出的单位

(3)单位制:

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单位制

(4)制式:

①国际单位制:

米·千克·秒制

②常用单位制:

厘米·克·秒制

3.4牛顿第三定律

1.相互作用力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

(2)牛顿第三定律

①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F)和反作用力(F’)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

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②口诀:

等大反向一线异体→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③与平衡力的区别

→平衡力同体、相互作用力异体

→平衡力两力性质不一定相同、相互作用力两力性质一定相同

(4)意义:

独立反映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

3.5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

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

物体的受力情况→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运动学规律→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物体的运动情况→运动学规律→物体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受力情况

2.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进行受力分析或运动分析并画图

(3)建坐标系并分解力

(4)看图列方程

3.6超重与失重

1.超重、失重现象

(1)测重力原理:

二力平衡、牛顿第三定律

(2)超重:

视重大于真实重力

(3)失重:

视重小于真实重力

(4)完全视重:

a=g

2.理解

(1)在超重和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未改变,只是支持或悬挂物的弹力发生变化

(2)超重时加速度向上,失重时加速度向下,加速度与物体速度方向无关

(3)完全失重时视重为0,所有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4.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及条件

(1)平衡状态:

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2)平衡条件

①二力平衡:

等大反向一线同体,即F合=0

②探究三力平衡

②共点力平衡条件:

F合=0

(3)研究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①三力平衡:

图解法

②多力平衡:

正交分解法(Fx合=0,Fy合=0)

4.2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两种方法的选择

(1)三力平衡——图示法

画出平行四边形后找直角或特殊角,一般三角形用相似形法

(2)多力平衡——正交分解法

确定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画图→建坐标系并分解力→看图列式并计算求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