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959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程课标解读专题培训]

“开放、自主、合作”小学常识教学

——学习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体会

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钱金明

作为一名县(市)级教研员,经常组织和参加一些教学研究活动,有机会听到许多的常识课,有时自己也深入课堂执教几节,听后、教后也经常在反思,21世纪的常识课该是怎么样,当前常识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什么问题,这样突破?

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我,最近一段时间,我学习了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和《历史与社会课课程标准》,使我豁然开朗。

用新的理念来反思当前我们的常识教学,我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问题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往往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切割成许多1、2分钟,3、4分钟,总是牵着学生鼻子一二一齐步走的现象。

例如《认识岩石》一课,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教会他们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教师总是牵着学生走,由颜色——结构——硬度——遇酸反应都是由教师带着学生一步步地去观察、去实验,这样虽降低了学习难度,铲除了学习上一些障碍,使学生很容易得到正确的结论,却使学生失去了“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影响了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问题之二:

很多课都是全班同学面对同一个问题,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实验方法,经历同样的研究过程,面对同样的实验现象,然后去思考同样的问题。

没有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开放的空间,自主的余地,个性化的选择,没有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殷志杰老师在《关于自然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一文中指出:

“既然所有的学生都使用相同的材料进行研究,学生还需要动什么脑筋,在研究的方法上也就无自主和创新可言了;既然所有的学生研究方法全相同,观察到的现象就会大体相同,归纳的结果也大体相同,学习的结果也就没有什么自主和创新可言了。

问题之三:

当一堂常识课结束后,学生的研究活动也就随之而止,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即使教师有这方面的意识,往往也只是走走形式。

一节公开课结束时,最容易听到的总结就是:

这个问题下去之后,大家再进行研究。

调查表明,这类话通常是讲给听课的老师听的,它似乎已演化成一节完整的课中的一个“程序”。

而学生对些也早已心领神会,只需高声响应而勿需投入行动。

但由此可以看出大家已意识到,对于一个问题的探究存在着一个研究后研究的问题,这是一节好的常识课的必须结果。

在一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必然会有新的认识,新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显然重视不够。

口头上要求下去之后再研究,实则形同空话,因为下一节课教师会有新的教学内容,并且可能与上一节课的内容根本无关。

有些学生可能下去之后按老师的要求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但教师出于时间,任务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对于这种好的现象也只能爱莫能助,久而久之,学生也就自然地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学内容了。

如何克服当前常识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

我认为必须加强对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小学常识课的教学改革。

首先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再说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了解教材所选择材料及包涵科学道理,而最主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去认识更多的东西,了解更多的科学道理,并以此为起点去探究身边的事物。

因此,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要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的前伸后延,如观察实验材料的搜集、实验工具的准备和探求前知识上的准备等等,特别是学生在课后更有意义的后续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把常识教学与大自然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课堂之中,直接接触自然事物,根据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拟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活动。

其次,要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实施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自己总结、评价学习效果的自主学习。

实施自主学习,是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根本,没有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小学常识倡导的指导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中的“自行”就是自主,在探究知识过程中,探究什么,用什么方法探究,有什么发现,获得什么结论,都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盲目效仿书本和别人,学生就会有创新的表现,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对探究学习的过程、方法研究得比较多,而对“自行”研究得比较少。

所以,小步子一二一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十分普遍,要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我认为,一是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等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机会。

例如《种子萌发条件》一课,全班各组研究的问题可以不一样,有的组可以重点研究种子萌发要不要水分,有的组可以重点研究种子萌发要不要阳光,有的可以重点研究种子萌发要不要土壤等。

各组研究的问题的数量也可以不同,容易的问题、能力强的组、研究顺利的可以多研究几个;反之,可以少研究几个,各组研究问题的顺序也可以自己决定。

总之,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问题,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和准备研究用的材料去探究,致以研究材料可由学生自己准备,也可师生共同准备,如老师准备的应是“自助餐式”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组合,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

二是要增加探究活动的时间。

“想办法”需要时间,想出办法再付诸行动也需要时间,在行动中用种感官来感知每一个细微之处更需要时间,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探究活动时间长短与他们在活动中的自主程度正比,时间越短的探究活动,往往要求学生的自主水平越低。

只有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探究,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在《蜡烛会熄灭吗?

》一课中,就这样去尝试了,对于学生提出的只要2分钟就能可以完成的探索实验,教师却给了他们25分钟,实践证明,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保证学生能使用好材料,能享用自己的每一个奇思妙想的结果。

第三,在实施“自主学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常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引进课堂相对比较早,但在平时教学中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许多教师只是追求形式上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

因此,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愿结合小组,让他们相对独立地对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展开研究。

学生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创新精神相互激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体的智慧使创新方法更多更完善,所谓“智慧撞击”“头脑风暴”等创造手段,就是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的。

常识教学中的分组活动和研讨活动,都是实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很好的形式,当前的任务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要通过间接的指导——唤起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组织他们通过相互合作,完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创设组与组交流、评价活动,使他们的研究方案不断完善;提供学生必须的研究资源,以及应付学生在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上,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变措施等等,使其在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本文发表在《实验教学与装备》02年第5期上

 

[新课程学科培训专题培训]

学习体会

谈对科学、科学探究与科学课的一点认识

庆云中心小学朱晓清

记得2002年的11月,我第一次参加科学课的学科培训。

当看完了郁波老师关于《科学课程标准解读》的讲座后,我的内心一直无法平静。

我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科学技术、科学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重大影响。

从此我便常想:

科学教育的重任落在我们每个科学教师的肩上,我该如何上好科学课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然而要上好科学课,困挠我的第一个问题是:

究竟什么是科学?

对学生来说科学又意味着什么呢?

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找来了整套《科学五千年》。

当人类五千年的科学文明史展现在我的面前时,我不禁惊叹人类的伟大智慧,然而我却不明白科学究竟是什么,因为书中记载的内容五花八门:

从人工取火到石头工具到大禹治水;从陶瓷制作到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从古希腊的天文学、数学、力学到古中国的圆周率、不定方程的求解;从万里长城、金字塔到古代的中西建筑;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医到四大发明;从哥伦布到哥白尼……“科学”这个概念到底该如何概括?

经过长时期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阅读、钻研,我最终领悟到:

其实科学就是不断地认识自然,不断地发现自然规律,不断地发明创造,不断地改善自身生活。

人类所固有的好奇心驱使人类通过观察,探究认识自然,进而发现自然规律。

当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发明与创造便水到渠成了,人类的生活也因此而得到了改善。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步步前进的。

我想,科学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通过观察认识自然和通过实验发现自然规律,至于发明创造与改善生活,那是后续,而前面这两项,又都是比较简单易于观察与实验的,因为这要受小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学校、课堂等等的限制,所谓的科学启蒙教育,那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观察能力、实验动手的能力等等各方面的科学素养,让他们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这也正是这门课设置的宗旨。

而当我翻开《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时,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则变得更加明朗了。

标准给学生的课程目标定为三个方面:

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

这就是说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习得了科学技能,同时也培养了情感态度,形成了价值观。

可以说,对于学生,他们的科学学习就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他们学习科学的方式与途径。

是整个科学学习的核心。

而整个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至于探究的内容,标准又给它划分为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与宇宙,这不正是人类科学探究的主要内容吗?

解决了什么是科学的问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科学探究是怎样的?

对学生来说,它又有哪些要求呢?

《解读》指出:

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

任何科学探究活动都包括如下一些基本步骤,即:

A.提出问题与明确问题;B.猜想与假设结果;C.制定计划并通过观察、制作、实验等手段来搜集并整理有关信息和证据;D.得出结论;E.表达与交流探究结论。

科学家要通过这些步骤去发现真理,学生也能通过这些步骤去接近真理。

在科学探究方面,标准中对学生提出了下列明确的要求:

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经获得的科学资料;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但《标准解读》同时又指出: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那么,我们的科学课又该怎样上呢?

解读中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2000年组织编写出版的科学探究专著中,不仅对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进行了概括,而且对每一类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分别进行了划分和描述。

根据这样的划分,教师在活动中起组织作用的程度和学生自主设计进行探究的程度可以各有不同。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学科教学中,要组织起在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交流五个方面都具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这样的境界。

如对探究的问题来说,要是探究的问题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那当然很好,而且在科学教学中也必须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

相反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如果这样的程度也不容易达到,就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而且只要学生真正加入了探究知识的过程,他们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想事实上真正的科学家所研究的问题开始也不一定都来自本人,如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继哥白尼之后继续研究太阳中心说,从而证实它的正确性。

又如托里拆利研究大气压力与真空存在的问题也不是来自本人。

总之,虽然探究是由问题引导的,但问题不一定非要出自探究者本人,探究一个现成的问题仍有很大意义,然而对于科学教学活动来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问仍是很重要的。

关键是要看学生对情境的理解程度,如果学生能提的问题不得要领,或根本无法用实验研究,则完全可以由教师提问学生来探究,这反而是符合学生实际的。

通过这一年多的学习,我仿佛略有领悟:

其实一堂科学课,只要把科学探究的各个步骤区分清楚了,各步骤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把握好了,符合了学生的实际,又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提高与锻炼,就该算是一堂好课。

就让我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吧!

2004年2月

[课堂教学评价分析专题培训]

引导我们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沈士中心沈强

2002年6月,海宁市常识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了。

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课堂教学评价分析技术,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对小学常识课堂教学进行临床观察、分析与诊断,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培训是教师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

因此,不仅我们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更要掌握“诊断性”研究方法,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所作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

先进的教育理论只有在教师个体与其具体实践情境和经验的研究结合起来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有效运用;未经内化的理论很难转化成自己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能力。

课堂教学评价分析是培训者与执教教师合作,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谨的、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的方法。

四天中,我们通过理论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技术,并根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选择了恰当的观察技术和手段,分成了八个观察小组,对《岩石的风化》和《怎样认识岩石》两课进行评价分析,有记录教师提问的,有记录学生回答,有对师生进行深度访谈、问卷的,还有观察教师行动的等。

课后我们分组,运用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教育社会学、行为科学、个体差异学等理论,对观察材料进行多角度的诠释和解读,有针对性地提出讨论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执教者根据我们的讨论形成的报告《岩石的风化课后研究和反思》一文发表在《小学自然教学》02年第12期。

课堂教学评价分析的专题培训,使我们通过现场观察搜集了大量自然情境下课堂教学的真实材料,并运用教学任务因素分析法,对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作出科学的分析,为我们实践反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机会。

本培训不仅使我掌握了一定诊断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反能力,引导我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也将促使我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

[读书体会]

向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迈进

——学习《科学究竟是什么》的体会

伊桥中心小学陆亚红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们更需要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更新自己的观念,把握教改的方向。

钱老师为我们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的每个学员提供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全景式教学方法》等书籍,让我们自学,并在集中培训时,安排一定的时间大家交流学习的体会,受益非浅。

前几天我又拿到了《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花了几个晚上认真地进行了研读,书中对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性质、科学态度及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对照自己确实这样,也催我不断学习。

反思自己的教学,怎样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迈进呢?

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一个科学的问题。

而当前是没有问题或不是科学问题,或不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或问题过度开放,或是在教师“追问”下逼出的问题,为此,我们首先要研究的是如何让学生提出一个科学问题。

书中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如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怎样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提出问题,怎样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等,对我启发很大。

其次就科学过程如观察与实验,学生往往缺乏“公平测试”的规则意识,对“共变因素”关注不够。

怎样让学生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懂得什么是可靠的数据资料,怎样进行观察才能获得客观的、可靠的数据资料。

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和观念,什么是不相关的事实,什么是相关的证据等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书中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操作策略和教学案例,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我的教学也许就是话太多,从现在起得好好地改一改。

对于交流和讨论,它是小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解释的主要过程,能够引发真正的学习活动。

但目前较多的还是流于形式、有教无学;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表达做出适当的回应;教师的角色模糊不清;有证实无证伪,缺乏对质疑精神的鼓励;对“错误”建设性作用认识不足等。

需要我们研究的是怎样抓住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交流讨论,从中内化为他们自己新的信息。

要引导学生向真正意义的探究式学习,需要我们自己具有探究式的技能,在这方面我自己的能力、素质还需不断学习,但只要我们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反思的习惯,我想我一定能成为一名学者型的科学教师。

 

[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培训]

任务中学习其实也是享受

宏达学校费玉华

刚接到参加培训的通知,心里也没有多大压力,想想也不过是去坐四天而已。

然而,第一天培训钱教师不同于平常的培训课确实带给了我一定的思想压力,自学、交流、反思、修正、主动参与等使参加培训的我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因此,这份压力就带给了我异于平常培训的收获。

在这次培训中,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理论上的引领。

教材中所讲到的很多东西,如目标的整合,知识链,内容的呈现方式等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能想到一点,但这种“想”都是来自于自己将近二十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往往是琐碎的,没有一定的关联,也就是只是来自于实践的经验,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次培训既有理论的引领,又有理论引领下的实践反思,二者互相结合,四天培训收获的确很大。

在今后的备课、课堂教学中,我想很多知识点对我是有很大帮助的。

1、主线索以前备课时,我也习惯于课前长时间的酝酿,但这个酝酿多半是“教程”呈现的思考以及教材处理的思考,这次我更多地明白了要上好课先得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梳理出一条主线索,然后再去考虑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程序的呈现,那么这样的课一定能上出特色,告别“平庸”。

2、目标意识更强,用教材教的理念更入人心甘说实在,以前制定目标时更多的是从教材上“借用”过来的,对于教材的处理也有点放不开手脚,课堂教学还是囿于教材,通过培训,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目标的确立更重视,表述会更规范,处理教材时会更大胆一些。

3、“知识链”对于我的启发其实以前改尽管在理念上把握了“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原则,但在设计整个教学板块时更多地考虑到的是“教的主题”,很少从学生学的主题出发,考虑建构他们的知识层面。

通过培训我想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到“学习主题”的构建,使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当然还有很多的地方还是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

四天的收获是不少的,但也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所得还是有限的。

好在培训把如何学习的理念给了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多地去关注一些理论的知识,再说得目标小一些,就是在近阶段把这本书中的“资料连接”去学学,同时关注一下推荐的书目,高举“终身教育”旗帜让自己的教学能在理论引领下,更上一个新台阶。

 

做学生也不易

——学习主题构建培训体会

实验小学常利娟

为人师表的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回顾之中总觉得它在忙碌中走过,天天来往于教室和办公室,穿梭与学生与老师之间,深感自己学识浅薄、思维迟钝、专业退化、身心疲惫……越来越感到自己,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却无可奈何,总想静下来,做一回学生,品尝学习的甘苦,追回曾失去的东西。

几天,烈日酷暑,我参加了进修学校组织的“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培训,可以说我盼到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听名字有点儿新鲜,我还是像儿时那样认真地对待,听课、作业,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天,但心里真切地体会到一点:

做学生也不易,感受收获需要付出,享受学习迫在眼前。

“学习主题构建”的培训,让我经历了一个静心修炼的过程,充实了自我,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品味出了其中的价值。

目中有人,近距离交流。

将学习者放在怎样的位置,往往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者能将学习者当成了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营造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自学——交流——反思——互助——引领,让我们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自己的发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找出差距,通过同伴的互助,使信息更加丰富,最后在专业的引领下,不断地提升自己,感觉是非常不错的,观点的碰撞,又一次让人感觉“学习”一词的含义。

任务驱动,目标明确。

人都是有惰性的,逼一逼,压一压,总能去努力一番,会有一些收获。

当我拿到学习的安排表时和作业题时,首先感觉培训者为了本次培训安排井然有序,我告诫自己得耐心地坐下来,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随着培训的展开,很欣喜地看到这里高手云集,是学习的好地方,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精辟的论述,详尽的分析,都能让我感到做学生也是很幸福的,让自己的头脑进行了洗刷,也许是有任务,所以听课也格外的用心,一会儿是静静地个人学习,那种静谧让人向往已久;一会儿是内容的梳理,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将书本的东西梳理清楚,储存于大脑;一会儿是同伴的交流,那热烈的场面让人感动,人人是那样认真,那样的生动,商量、探讨,豁然开朗,喜行于色,那是一种自信,一种收获。

学习的内容很丰富,有的似曾相识,再学习一回,更加清晰;有的很深奥,需要细细地咀嚼,辨出其中的滋味儿;有的可能有异议,在头脑中与原有的较量一番,认识有上了一个台阶;有的已在实践中使用了,会得意一阵,感觉自己意识的超前……这种种感受不经历的人怎么会感受到呢?

我庆幸我经历了这过程,我又多了一些东西,我该诊惜它,努力地去试一试,让它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大放光彩。

教育是一门艺术,留下一些遗憾是难免的,但千万不要将相同的遗憾带到明天。

外面依然是骄阳似火,我的内心多了一份热情,多了一份平静,因为我经历了一次学习,一次有意义的学习。

我想说做学生不易,做老师更不易,做得更好,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学中做,做中学

——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培训体会

斜桥镇中心小学宋娟玉

新课程实施一年来,我们都觉得教师的教学理念都转变了许多,不管是新教材的教学,还是老教材的教学,都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有了较大的改进,但要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中的教学思想,使之完全转化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