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798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docx

《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docx

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

  

 

  

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

 

  

 

 

 

 

 

 

 

   

 

 

 

 

 

中国与新加坡经贸合作历史悠久。

二战后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处于英殖民当局统治下的新加坡同中国一直保持着民间贸易往来。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中新两国政府间开始交往,两国贸易开始上升。

1990年,中新两国正式建交,中国与新加坡经济、贸易合作从此稳步上升、快速发展。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进程的加速,新加坡积极推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中国与新加坡的经贸关系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第一节二战后中新经贸关系发展回顾

历史上新加坡就是中国传统的经贸合作伙伴,两国贸易往来源远流长。

从两国有贸易往来的两汉算起,中新两国交往已有上千年历史。

近代以来,19世纪初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但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海上往来继续保持;民国(1911)以后,中国与新加坡仍保持密切的经贸关系,两国贸易额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居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之首,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直至二战以前。

二战后,由于受世界格局的影响和两国所处不同条件的制约,中国与新加坡的经贸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两国各自国内政治因素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新外交关系发展不畅,由此也阻碍了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

据新加坡官方统计,1960年中新贸易总额为224亿新元(约合1.34亿美元),其中新加坡从中国的进口为1.38亿新元,向中国的出口为8600万新元。

1965年8月新加坡独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中新两国基本上没有什么政治接触,两国关系仅局限在双边贸易方面,其他关系则处于停滞状态。

1965~1974年,双边贸易额从6629万美元增加到42亿美元。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新两国的接触开始增多,关系逐步改善。

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新加坡投票赞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同时,两国民间团体和贸易代表团频繁互访。

1976年5月,李光耀总理首次访问中国,并在日后推动中新经贸合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尚未摆脱困境,而且两国经济体制存在根本不同,双方对发展两国关系还存在一定疑虑和戒备心理,中新经贸关系在这一时期处于停滞甚至下滑的状态。

1976~1978年,中新贸易在新加坡贸易的比重从2.4%降为1.7%。

从1978年开始,随着中国实施经济改革开放政策,中新经济关系取得迅速发展。

1979~1989年间,两国高层领导人频繁互访,双方签订了各种经济交流和合作协定,双边贸易迅猛发展。

在此期间,中新两国签订了一系列经济、科技及文化交流和合作协定。

如1979年10月,新加坡航空公司同中国民航签订了建立航班协议;1979年12月,中新两国签订了贸易协议;1980年6月,两国签署了互设商务代表处的协议;1985年,两国签订了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的协定;1986年2月,两国签订了旅游、民航及展览合作的协定。

同年4月,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等。

同期,两国间的投资也蓬勃发展。

据中国有关部门统计,1979~1985年间,新加坡同中国企业先后达成了20多个联合投资项目。

中新两国还于1985年11月21日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1986年3月签订了避免双重课税协定,更好地在法律上保障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新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新加坡的著名企业集团如泛联集团、华昌集团和丰隆集团等纷纷在中国投资,投资范围遍及12个省市,投资项目属于合资经营,主要包括港口、仓库、城市住宅建设和管理以及石油开发为基础的服务业务等。

1990年10月3日,中新两国正式建交,两国经贸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除了市场力量的作用外,两国政治层面的合作沟通直接推动了新加坡对华投资的直线上升。

尤其是在邓小平1992年南方之后,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积极促进两国的经贸合作,两国经贸合作稳步上升、快速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新两国的双边贸易迅猛发展,贸易额增加较快;新加坡对华投资从1992年起有了突破性的飞跃,之后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1993年吴作栋总理访华时说道,新中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两国的贸易关系已提升为投资关系”。

[1]1993年后新加坡对华直接投资规模逐年上升,不仅绝对值稳步增长,而且投资份额相对比重逐年提高。

新加坡在中国外资来源国的排名从1997年的第5位升至1998年的第4位。

新加坡对华投资占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及排名大幅上升,表明中国市场对新加坡海外投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近几年内显著提高,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结构的优化显示出中新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巨大活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和市场较为有限,再加之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经济基础相对脆弱,经济发展深受影响。

此外,20世纪末,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高科技泡沫破裂,世界经济三极同时出现了经济放缓或者说是经济衰退,严重打击了对欧美市场依存度高的新加坡经济。

为消除困境,刺激国内经济增长,新加坡希望加强与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国合作,制定了其对外的“中国战略”。

1999年10月,中新签署“经济合作和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谅解备忘录”,建立了两国经贸磋商机制。

双方还签署了“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漏税协定”、“海运协定”、“邮电和电信合作协议”、“成立中新双方投资促进委员会协议”等多项经济合作协议。

2000年4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华期间,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

2001年11月由政府出面促成成立了新加坡中国工商会,为到中国投资的新加坡企业提供一个交流信息和经验的平台,以方便企业寻找合作伙伴,缩短学习和总结经验的过程。

另外,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与联合早报网合作开发了一个“中国商贸资讯网站”,为有意到中国投资的国内企业提供更完善的咨询。

新加坡企发局还与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合作,通过加强新中法律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规范两国的贸易、投资与合作。

近年来,中新两国政府官员的互访日趋频繁,中新关系稳步发展。

2002年4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访问新加坡,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双边合作的4点建议,其中包括加强在高科技、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人力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2003年11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华,两国又决定将新加坡参与中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增列为新的合作重点。

在此期间,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备忘录,建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在于推进两国在贸易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并根据新形势对双方合作的方向和内容进行宏观规划。

联委会的成立为中新合作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平台,标志着中新合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4年中新两国成功举办了双边合作联委会首次会议。

2005年是中新建交15周年,高层领导人互访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此外,中新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两国在各个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给予了战略性指导。

目前,中新经贸合作长足发展,两国在推进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和“10+3”等多边机制中已经有了很好的合作基础。

随着全球化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两国的合作领域将日益广泛,合作的机制将逐步健全,合作的层次将不断提高,合作的内容也将与各自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日趋紧密。

第二节中新两国的贸易状况

一中新两国的贸易概况

自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新经济关系取得迅速发展,双边贸易额飞速增长。

据统计,1979~1989年两国贸易总额从4.01亿美元增至20.44亿美元,增长4.1倍。

1990年中新两国正式建交之后,中新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增加较快。

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表明,1991年双方贸易额突破30亿美元,1993年双方贸易额为48.9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49.7%,1995年又增加了1倍,达到68.99亿美元。

到1998年双方的贸易额已达85.1亿美元(如表3-1所示)。

1990~2000年间,除了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双边贸易额下降7.1%之外,中新两国贸易额每年都呈现正增长。

表3-1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统计(1990~2003)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外贸易也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特别是与东盟宣布建立自由贸易区以来,中国与东盟双方贸易以年均30.8%的速度增长。

中新两国贸易增长也很快,2000年两国贸易总额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08.21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26.4%。

2001年,中新贸易增长了1.1%,2002年中新贸易增长加速,前3个季度,中新贸易总额是115亿美元,增长22%,其中出口是49亿美元,进口是6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五大出口市场。

[2]2002年两国贸易额为156.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3%。

其中新向中国出口122.68亿新元(68.15亿美元),自中国进口158.54亿新元(88.0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53%和22.9%。

2003年两国贸易额达193.53美元,比上年增长37.9%。

其中中国对新出口88.69亿美元,自新进口104.8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46.8%。

2004年中新双边贸易额达到266.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9%。

其中,中国对新加坡出口126.87亿美元,从新加坡进口139.97亿美元,分别增长43.1%和33.5%。

新加坡再次成为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的最大贸易伙伴。

2005年两国贸易额增加到331.5亿美元,在自2000年以来的5年时间中增长了2倍多,年均增长26.1%,增长率大大高于同一时期新加坡对外贸易增长9.6%的水平,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相一致。

2005年新加坡对其主要出口国马来西亚的出口增长9.9%,对美国出口增长4.1%,而对中国出口增长达26.7%,在新加坡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中增幅最大。

同年新加坡从其主要进口国马来西亚的进口增长7.9%,从美国进口增长12.25%,从中国进口增长24.9%,在新加坡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中只有中国的增幅最高。

[3]新加坡企发局表示,中国是新出口商品增长最快的市场,大大缓解了其他市场表现疲软对新加坡外贸出口的压力。

新加坡出口到中国的主要产品是化工品、电子配件和机械设备,此类非石油国内出口商品向中国出口增长了40%。

目前中新两国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新加坡是中国国别贸易统计中仅次于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之后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新加坡第五大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

而在东盟地区十国中,新加坡则是中国第一大贸易对手国。

二中新两国贸易发展特点

近年来,中新经贸合作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贸易顺差逐渐转变为贸易均衡

1979~1989年间,中国对新加坡的双边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的地位,而且差额较大。

20世纪90年代之后,尤其在1993~1998年间,中国对新加坡的进口需求增强,中国对新加坡的平均出口增长率12.8%,稍低于同期的中国出口总额15.5%的增长水平;而进口增长幅度为11%,远高于同期中国进口总额4.9%的增长幅度,也高于同期新加坡对外出口9.3%的平均增长率。

使得1992年以前中国对新加坡存在大幅度的贸易顺差现象开始扭转,顺差幅度减少,逐渐转变为贸易逆差,如表3-1所示,但贸易逆差相对较小,贸易呈均衡扩大之势。

近年来,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贸易逆差也在急剧扩大。

逆差额由2000年的48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00亿美元,2005年有所减少,但金额仍达到196亿美元。

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其实主要是对原东盟六国的贸易逆差,中国对后加入东盟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四国的贸易是顺差,顺差额由2000年的10.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44.7亿美元,而对原东盟六国的贸易逆差由2000年的59.2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40.9亿美元。

但是在原东盟六国中,中国与新加坡贸易逆差却很小,两国贸易呈现均衡扩大的发展态势。

在两国贸易的快速扩大中,逆差不仅未随之增加,反而减少。

两国贸易逆差高峰时的2003年也只有16亿美元,之后逐步缩小,2004年减至13.1亿美元,2005年逆差额只有1.1亿美元,说明两国在扩大出口的同时也注重增加从对方的进口,使两国贸易均衡发展。

2.贸易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新两国经济上互补性较强。

从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看,双边商品互有需要,互补性强,而且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步提升,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向新加坡主要出口的产品是原油、纺织品、粮油、食品以及土特产品;从新加坡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工业产品、机械设备、电器、化工产品等。

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4~1997年中国对新加坡出口商品中,石油、食品、饮料、烟草与肉类等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特别是石油产品出口下降幅度较大,原因是中国从1993年起由过去的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

而化工产品、机械与运输设备等出口比重不断增加。

制成品中,如金属原料、纺织品等制成品的比重较为稳定,而机电产品的比重迅速上升,出口产值已接近制成品的一半。

两国贸易的商品结构中,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商品中轻纺、粮油食品、土特产品等占相当大的比重,而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是很高。

相反,新加坡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却占了较大比重,2001年已经达到40.4%和60.1%。

在从新加坡进口的商品中成品油、初级形状的塑料、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附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的贸易金额都超过了5.5亿美元。

[4]商品构成的变化表明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贸易结构逐渐优化,表明两国经济上互补性增强。

近年来,中国对新加坡出口主要是五大类商品,即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纺织原料及制品、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车辆船舶及运输设备,占对新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82%升至2004年的87%。

中国从新加坡进口也主要集中在五大类商品上,即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矿产品、塑料橡胶及制品、化工产品、光学医疗等仪器,五大类商品占中国从新加坡进口商品的比重由2000年的92.2%上升到2003年以后的95%以上,表明中国从新加坡的进口商品结构更加优化,特别是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的进口增长更快,2005年进口金额已经达到96.8亿美元,占当年从新进口总额165.2亿美元的一半以上,达58.6%。

[5]

第三节中新两国的投资概况

一新加坡对华的投资概况及特点

1.投资概况

据中国有关部门统计,1979~1985年间,新加坡同中国企业先后达成了20多个联合投资项目。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加坡的著名企业集团如泛联集团、华昌集团和丰隆集团等纷纷在中国投资,投资范围遍及12个省市,投资项目属于合资经营,主要包括港口、仓库、城市住宅建设和管理以及石油开发为基础的服务业务等。

此后,新加坡在中国的投资规模逐步扩大(见表3-2)。

截至1989年底,新加坡在中国累计的投资项目达390个,合同外资额5.2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1.79亿美元,仅次于港澳地区、美国和日本,成为在中国的第四大投资者。

但是,总的来讲,1990年以前,受政治因素以及中国投资环境因素的影响,新加坡对华投资力度不够。

表3-2新加坡对华投资(1983~1989)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后期,新加坡掀起了对华投资的高潮(见表3-3)。

1992年,新加坡在华投资项目达到742个,协议金额达到9.97亿美元,高于1979~1991年的累计总额7.8亿美元。

至1995年3月,新加坡对华累计投资已达4811个项目,94.7亿美元,其中24亿美元已实际投入使用。

[6]之后,受中国国内适度从紧的经济政策影响,新加坡对华投资增长步伐有所放缓。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中国在整个东亚经济的衰退中依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因而继续吸引新加坡的投资,新加坡对华实际投资达到26亿多美元,1998年实际投资为34亿多美元,增长率高达30.42%。

新加坡在中国外资来源国的排名从1997年的第5位升至1998年的第4位(见表3-4)。

截至1999年底,新加坡在中国的投资协议金额共计332.5亿美元,实际投入达148亿美元。

中国超过马来西亚成为新加坡海外投资最多的国家。

东南亚金融危机结束后,随着中国外资引入量的不断增加和房地产业市场的相对饱和,激烈的竞争摊薄了产业利润,致使新加坡部分中小企业对房地产业的投资热情减退,同期,除制造业外,新加坡在其他领域的投资又不多,因此投资额下降。

2001年,新加坡对华投资出现止跌回升的迹象,在华投资675项,比上年又增长8.5%。

截至2001年底,中国批准新加坡在华投资总项目9793个,投资合同额3737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191.6亿美元。

2002年1~9月,新加坡在华投资快速上升,投资项目为661个,同比增长37.4%,合同金额为26.12亿美元,增长97%,实际使用金额18.32亿美元,增长37%。

截至2002年底,中国累计批准新加坡在华投资项目10737个,协议金额401亿美元,实际投入216亿美元。

[7]2003年,投资项目为1144个,同比增长23.1%,合同金额为34.2亿美元,增长22.8%,实际使用金额26.15亿美元,增长11.9%。

2004年,新加坡在华投资项目1279项,合同金额44.2亿美元,分别增长11.8%和29.4%,实际投入资金20.1亿美元。

截至2004年底,新加坡在华投资项目累计13150项,累计合同外资额479.9亿美元,实际投入资金260.96亿美元。

新加坡已是对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国别统计中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看,新加坡是仅次于日本、美国和韩国,为中国第四大投资来源国。

2005年1月至9月份,新加坡在华新增投资项目886项,合同投资额35.75亿美元,同比增长15.21%;实际投资16.23亿美元,增长7.5%。

[8]

表3-3历年来新加坡对中国投资统计(1990~2004)

表3-4新加坡对华直接投资(1994~1998)

此外,新加坡在华投资不仅金额猛增,而且投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从南向北,从东到西扩展。

新加坡先后同中国的山东、四川、湖北、河南等省市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工作联合委员会,如山东—新加坡经贸理事、四川—新加坡贸易与投资委员会等,建立经贸合作机制,逐步扩大投资。

目前,中新两国投资合作的重要项目是:

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工业园区、上海三林住宅开发项目以及大连港集装箱码头。

2.新加坡对华投资特点

(1)投资结构呈复杂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前,新加坡的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的开发上,特别是酒店的兴建与经营,因为这种项目往往收益较高且开发周期短。

但是90年代之后,随着新加坡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制造业在新加坡对华投资结构的比重上升并居于首位,1997年,新加坡在中国制造业投资达104.8亿新元,占总投资比重的60%;1998年,新加坡在中国制造业投资为115.6亿新元,占总投资比重的61%;2000年达到最高,占总投资比重的68.3%。

如表3-5所示,大多数工业投资都集中在轻工业方面,涉及轻纺、服装、电子、医药等行业,这是相比于新加坡,中国的劳动力相对低廉的缘故。

据《海峡时报》报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仅是新加坡的1/8。

新加坡在其他产业的投资比重相对较小,总比重在30%左右徘徊。

如1997年新加坡在房地产业、商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及其他产业的投资比例依次为21%、5.5%、3%、1%、9.5%;1998年为20%、7%、3%、1%、9%;2000年为11.7%、4.8%、4.7%、0.8%、10.7%。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和中介服务等领域逐渐对外开放。

这种60%的投资集中在制造业、只有30%多投在服务业的投资结构发生了变化。

服务业则成为新加坡在华的新投资热点,尤其是金融服务业。

新加坡淡马锡控股集团已投资入股中国民生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同时也正在与中方商谈投资中国银行的计划。

大华银行、华侨银行和星展银行也扩大在中国的分行和办事机构,并继续投资中国的地方商业银行。

另外,新加坡还在会展、酒店和服务式公寓的专业化连锁管理经营方面,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力度。

2005年1月份,天津泰达集团同新加坡国际会展集团达成协议,在当地合资组建会展管理公司,共同管理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合约总值1.2亿元。

新加坡对华投资的另一个重要部门是基础设施。

如港口、机场的兴建与经营以及电信业,还有就是兴建大型工业园区。

目前新加坡在中国兴建的大型工业园区有:

苏州工业园、宁波工业园、上海嘉定工业园、北海工业园、昆山工业园、无锡工业园和福建的福清工业园等。

表3-5新加坡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1990~2000)

总之,近几年来,新加坡对华投资行业越来越广泛,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多,这些新的变化令投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即由原来的产品加工、一般制造和房地产等行业向基础设施、高科技、环境保护、航运、物流、服务贸易和金融等方面发展。

今后,随着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一员,投资领域逐步放开,中国的投资机会将不断扩大,新加坡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投资中国的热点领域将集中到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风险投资、旅游、教育、管理、咨询、卫生保健等,以及高科技产业和环保产业等行业。

(2)投资项目大型化,投资地域越来越广泛。

中新建交后,新加坡对华投资不断扩大,由建交前个别中小企业家的小规模投资发展到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和政府控股公司的大规模投资。

1979~1991年新加坡对华投资累积总额约8.9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约100万美元,规模小。

1992年以后新加坡许多私营大企业和大型政府控股公司纷纷进入中国。

如大华银行集团、郭氏丰隆集团;国营企业淡马锡集团下属的吉宝企业、胜宝旺企业以及新加坡科技控股公司下属的新加坡科技工业有限公司等等,这些国家控股公司采取独资或与私营企业联营共同投资中国市场。

1998年,投资项目的平均金额上升至600万美元,显示新加坡对华投资项目趋于大型化。

随着新加坡大企业和跨国公司[9]对华投资的增加,2002年投资项目的平均金额将近300万美元,2005年增加到428.5万美元。

[10]投资地域也发生显著变化。

最初的几年,新加坡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直辖市及沿海开发地区。

根据《新加坡——中国贸易与投资手册》记载,在新加坡最初几年对华投资的577个项目中,北京居首位,达l06个,占总投资项目的19%;其次是广东省,有71个项目;福建省列第3位,有60个项目。

仅上述3个地区就占新加坡对华投资项目总数的41%,江苏省和上海市则分列第4位和第5位。

[11]随着新加坡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新加坡投资的地区由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向内陆省份转移。

截至1992年底80%的投资集中在广东、福建两地。

1998年,新加坡对华投资的100个新项目中,吸收项目数量居前4位的是江苏、上海、山东、四川。

[12]近几年来,新加坡非常关注中国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带来的商机,从最早投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逐步向中部和西部发展,加大了对四川、重庆、陕西、天津、环渤海经济圈,以及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投资开发力度。

目前主要相对集中在经济发展增值快、竞争不大的沿海中等城市,例如苏州、青岛、烟台、宁波、厦门等,以及具有潜在能力的内陆城市,例如成都、武汉等。

同时,他们也特别关注中国的一些“二线城市”的发展,开始到南昌、合肥、郑州这类城市去投资。

[13]

(3)由政府主导变为政府支持。

新加坡对华投资有着明显的政府指导色彩,但在新加坡对华投资的过程中,政府由主导运作的形式逐渐转变为支持的方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加坡政府十分看好日益开放、迅速成长的中国经济和巨大的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把中国列为新加坡海外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国家高层领导人多次访华,极力促成新加坡企业早日进入中国市场。

如1992年李光耀访问中国,奠定了对华投资的基调,仅1992年新加坡对华投资合同金额就相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