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的教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713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两首的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两首的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两首的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诗两首的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诗两首的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两首的教学案.docx

《诗两首的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两首的教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两首的教学案.docx

诗两首的教学案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案

主备人:

毛云英审核人:

曾丽华

【预习检测】

一.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雨巷(xiàng)

B.彳亍(chì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

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漫溯(sù)

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fáng()碍2.wǎn()惜3.qǐ()人忧天4.lán()珊

5.hāo()草6.破zhàn()7.róu()碎8.yú()阴

三.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四.“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

知识链接:

一.作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余杭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向朦胧含蓄。

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诗派)主要成员之一。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二.作品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三.写作背景

《雨巷》产生于927年夏天,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当时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

戴望舒在抗战时期从事革命文艺工作,他用他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在这首雨巷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心中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

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趁热打铁】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2.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3~4题。

(一)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3.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的天气特点。

4.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5.“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的诗以语言浅近著称,意境显露,但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诗中表达了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学了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也来谈谈《花非花》的朦胧之美。

 

6.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阅读下面三节诗,回答7~9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7.试分析将“金柳”比喻成“新娘”,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8.在这几节诗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意象,为什么?

在古典诗歌中,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主观情感?

 

9.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10.根据背诵,补全下列内容。

《雨巷》

戴望舒

她是有

在雨中哀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像我一样,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寻梦?

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悄悄的我走了,

我挥一挥衣袖,

 

【课外拓展】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

”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朵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10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

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1.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点明题目B.点明中心

C.升华感情D.前后照应

  2.文章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最后又以”我不觉的加快了脚步“来结束了全文,请分析作者“停住了脚步“和”加快了脚步“的原因,你认为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3.紫藤萝花是怎样一种花?

试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它的词语或句子。

  

 

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通过描写紫藤萝花的生机勃勃,想告诉人们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