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565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19,分数:

47.50)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______

(分数:

2.50)

 A.简单再生产

 B.资本积累 √

 C.物质资料再生产

 D.可变资本

解析:

[解析]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有新的资本投入,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

因此,正确答案为B。

2.马克思指出:

“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追加资本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

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

”这句话表明______

(分数:

2.50)

 A.追加资本来源于资本家的劳动积累

 B.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C.资本主义生产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D.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

解析:

[解析]马克思所说的这句话表明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追加的资本实质就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而被资本的所有者占有,而在扩大再生产中,用作追加的资本即剩余价值除了这种方式再没有别的来源,所以说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因此,正确选项为D。

3.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______

(分数:

2.50)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解析: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则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因此,正确答案为C。

4.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而它本身又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______

(分数:

2.50)

 A.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规律

 B.资本主义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规律

 C.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占有规律

 D.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的规律 √

解析:

[解析]在资本积累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不断地增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

另一方面,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工人阶级的失业人口增多,工作没有保证,生活极不安定,许多人陷于待救济的境地。

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内在地、本质地、必然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马克思揭示的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在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由技术进步和剩余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造成社会总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减少的趋势,由此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失业和半失业劳动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运行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产业后备军。

不仅如此,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还同时造成了劳动力供给增加的趋势。

这就加强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对于工人阶级来说,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机器排斥工人”的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贫困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时期表现也有所不同。

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属于经济发达国家,然而工人阶级的贫困依然存在。

这主要表现在:

在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的实际收入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而资产阶级的收入所占比重趋于上升,两极分化趋势依然明显;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现象极为严重,大批失业和半失业人口经常存在;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时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工人阶级的生活极不安定。

因此,正确答案为D。

5.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______

(分数:

2.50)

 A.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

 B.劳动力供给少于资本对它的需要

 C.不变资本部分日益相对减少

 D.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长

解析:

[解析]在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因此,正确答案为A。

6.资本是一种运动。

资本循环是从______

(分数:

2.50)

 A.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解析:

[解析]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回到出发点取得价值增殖,就叫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从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运动。

选项A不够全面,资本循环不仅研究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选项B,研究资本运动速度的是资本周转。

因此,正确答案为C。

7.产业资本就是“在总循环过程中采取而又抛弃这些形式,在每一个形式中执行相应职能的资本”。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______

(分数:

2.50)

 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B.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C.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产业资本运动的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

资本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依次要经历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产业资本在这三个阶段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发挥三种不同的资本职能:

①资本在购买阶段采取货币资本形式,执行货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②资本在生产阶段采取生产资本形式,执行着生产剩余价值的特殊职能。

③资本在售卖阶段采取商品资本形式,执行实现价值的职能。

可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

因此,正确答案为D。

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主要依据是______

(分数:

2.50)

 A.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B.资本不同部分实物形式不同

 C.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

 D.资本不同部分对剩余价值贡献大小不一样

解析:

[解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生产过程中一次性转移价值,并一次性回收的资本是流动资本;价值一部分一部分转移,并多次回收的资本属于固定资本。

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划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因此,正确答案为C。

9.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

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______

(分数:

2.50)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解析:

[解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为价值补偿,也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能够通过商品的出售加以实现,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预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其二为实物补偿,也就是如何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社会资本再生产若想顺利进行,必须实现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首先,社会总产品只有实现其价值补偿,资本家才能有货币资本去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而开始新的生产过程。

其次,社会总产品只有实现其实物补偿,资本家才能买得到进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资本家和工人才能买得到进行再生产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题干中指出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

这说明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

因此,正确答案为B。

10.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______

(分数:

2.50)

 A.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自然经济之间的矛盾

 B.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消费能力有限和生产过剩的矛盾

解析:

[解析]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因此,正确答案为B。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______

(分数:

2.50)

 A.商品生产相对过剩 √

 B.需求能力不足

 C.人口增长过慢

 D.货币供应不足

解析:

[解析]一切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

商品生产相对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因此,正确答案为A。

12.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在于______

(分数:

2.50)

 A.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所产生的买和卖的分裂

 B.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而产生的支付连锁关系的破坏

 C.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

 D.经济危机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解析:

[解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所产生的买和卖的分裂、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而产生的支付连锁关系的破坏,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但经济危机的现实性蕴藏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

从根本上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因此,正确答案为C。

13.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______

(分数:

2.50)

 A.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

 B.国际交往

 C.维护自由民主的社会制度

 D.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解析: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因此,正确答案为A。

14.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组织形式是______

(分数:

2.50)

 A.议会制

 B.民主集中制

 C.分权制衡 √

 D.竞选制

解析: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因此,正确答案为C。

15.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是______

(分数:

2.50)

 A.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B.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C.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D.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

解析:

[解析]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显然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性质,并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的现象。

其实,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

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A项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B项为资本主义多党制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从本质上说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C项为垄断组织的本质:

常见的垄断组织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等。

尽管垄断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目的。

因此,正确答案为D。

16.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职能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______

(分数:

2.50)

 A.政治统治职能 √

 B.公共管理职能

 C.国际交往职能

 D.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解析:

[解析]由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的。

在对内职能中,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职能的。

因此,政治统治职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重要职能。

因此,正确答案为A。

17.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形式上平等和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______

(分数:

2.50)

 A.宪法是资产阶级制定的

 B.民主的原则是与实践相脱节的

 C.劳动人民不能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

 D.民主权利的实现受到了私有制的限制 √

解析:

[解析]资产阶级名义上标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其根源在于私有制的限制而资产阶级法律的实质是将存在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因此,正确答案为D。

18.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______

(分数:

2.50)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

解析: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因此,正确答案为D。

19.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______

(分数:

2.50)

 A.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抽象的人性论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解析:

[解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因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因此,正确答案为D。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

21,分数:

52.50)

20.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构成要素包括______

(分数:

2.50)

 A.劳动者在生产中耗费的各种生产资料的价值

 B.维持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属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C.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新价值

 D.劳动者所必需的教育、训练费用的价值 √

解析:

[解析]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各种生产资料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本身不构成劳动力价值的内容;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新价值,一部分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

因此,排除A、C项。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有一个特殊的性质,即它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因此,正确答案为BD。

21.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______

(分数:

2.50)

 A.它能创造出新价值,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本身更大的价值 √

 B.它能使自身的价值发生转移

 C.它能转移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

 D.它能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

解析:

[解析]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劳动,并通过劳动过程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它不但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创造出了新价值,并且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选项B的错误在于,它认为劳动力的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力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再生产出来了。

因此,正确答案为ACD。

22.劳动力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成为商品。

这些条件主要包括______

(分数:

2.50)

 A.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

 B.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C.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身的劳动力 √

 D.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家

解析:

[解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前提条件包括:

一是劳动者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二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身的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家本身就已经是出卖劳动力商品的行为。

因此,正确答案为AC。

23.以下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论述准确的是______

(分数:

2.50)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

 B.所有制决定所有权 √

 C.所有制是所有权的法律形态

 D.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杰 √

解析:

[解析]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所有制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就形成排他性的权利即所有权。

所以,所有制是经济基础,所有权是上层建筑。

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24.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有______

(分数:

2.50)

 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新的价值

 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

解析:

[解析]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因此,正确答案为CD。

25.下列选项中,正确理解资本本质的说法有______

(分数:

2.50)

 A.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 √

 B.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 √

 C.资本是一定社会阶段上存在的一种生产关系 √

 D.资本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解析:

[解析]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必须在运动中实现这种价值增殖。

资本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当然,这种生产关系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

因此,正确答案为ABCD。

26.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______

(分数:

2.50)

 A.它们的价值再现在产品价值中 √

 B.它们的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

 C.它们的价值由劳动者的活劳动再生产出来

 D.与劳动者的劳动一起构成价值创造的源泉

解析:

[解析]这些生产要素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借助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在新产品价值中再现,而不是再生产出来;它们只是不变资本,其价值量只是简单的转移,而不会发生增殖;它们和工人的具体劳动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它们虽然为劳动创造价值提供了条件,但它们不能创造价值,也不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因此,正确答案为AB。

27.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______

(分数:

2.50)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

解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理解。

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变资本的价值并没有发生变化,它本身的价值是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商品中。

可变资本是价值量发生变化的资本,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没有可变资本就没有剩余价值。

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B、D是对这一原理的引申,要搞清楚选项中所涉及的几个概念(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正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高低不同才会产生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选项C是错误的,原因在于,与资本周转速度相关的资本区分的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28.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有______

(分数:

2.50)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

 D.年剩余价值/预付可变资本

解析:

[解析]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作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剥削率。

用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由于可变资本的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由必要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出来的,所以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因此,正确答案为AC。

2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______

(分数:

2.50)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

 D.具备相同的物质技术基础

解析:

[解析]剩余价值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资本家要实现对工人的剥削都必须将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一定点(必要劳动时间)以上。

不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都将增加剩余价值量,在劳动力价值不变甚至下降的情况下,就意味着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选项D的表述本身就是错误的,绝对剩余价值在物质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但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就不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因此,正确答案为ABC。

30.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______

(分数:

2.50)

 A.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 √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少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平均劳动率,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则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

 C.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而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

 D.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整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不断地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 √

解析:

[解析]价值量的大小是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因此追求剩余价值量就必须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来说,都是适用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不一样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绝对剩余价值仅仅是工作日的绝对延长;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单个资本家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少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则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与B项说法刚好相反;相应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与C项说法刚好相反。

因此,正确答案为AD。

3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______

(分数:

2.50)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

解析:

[解析]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延长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也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

为了在劳动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