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思想到自然科 用哲学思想研究科学问题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315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哲学思想到自然科 用哲学思想研究科学问题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哲学思想到自然科 用哲学思想研究科学问题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哲学思想到自然科 用哲学思想研究科学问题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哲学思想到自然科 用哲学思想研究科学问题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哲学思想到自然科 用哲学思想研究科学问题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哲学思想到自然科 用哲学思想研究科学问题论文.docx

《从哲学思想到自然科 用哲学思想研究科学问题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哲学思想到自然科 用哲学思想研究科学问题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哲学思想到自然科 用哲学思想研究科学问题论文.docx

从哲学思想到自然科用哲学思想研究科学问题论文

从哲学思想到自然科学

——用哲学思想研究科学问题

王永康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是用哲学的眼光来分析自然科学当中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如对电磁学当中是否存在磁单极子问题的分析,以及从自古以来就开始探讨的物质观上来分析宇宙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同时还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物质与精神意识的问题。

通过宇宙的形成历史和地球生命产生的久远历程,说明物质与精神意识的依存关系,并欲从依存关系上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很多关于灵魂鬼神和天堂地狱的迷信荒谬性。

【关键词】相对论;对立统一;磁单极子;思维死角;基本粒子;无穷极性;宇宙大爆炸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一浅说哲学思想方法

哲学是一门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总和。

教给我们的是一种世界观,即是对世界的看法。

有怎样的世界观就会产生与其相应的方法论,从而使人类不断的优化自身,更好的去改变世界。

有了哲学使人们能够从中懂得很多自然和社会的道理。

这不仅使人们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解决各种问题,在自然科学上,哲学的意义也很重要。

他教给我们的是以怎样的一种世界观从总体上对世界有一定的了解。

在科学研究中少走弯路,有一定的目标性和方法性而不致于盲目和走极端。

哲学是总总科学的源头和总和。

现在形成的各种各类的科学学科都是从哲学中里分离出来的各小分支。

因此能够精通哲学中任一方面的人,足以成为某方面的学者。

各种各类的科学概括起来不外乎有两大类:

一类为自然科学;另一类为社会科学。

因为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而大千世界,万千宇宙,不外乎就存在两样东西:

一种是物质,另一种是精神意识。

以物质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科学总和即为自然科学;以精神意识为研究对象而探讨人类之间关系的科学总和即是社会科学。

因为哲学是以物质和精神意识为研究对象,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形式而研究的科学总和。

因此学习哲学不仅需要高度的自然科学知识,还要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

就是要求我们除了要有良好的形象思维和人文思想之外还要具备高深的理性逻辑思变思维。

哲学是高度抽象化,又高度缜密逻辑化的科学。

一个不懂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人,就很难理解爱因斯坦建立起来的相对论时空观是怎样的时空世界,就很难去认识世界的奥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整个世界是以物质为内容,以时间和空间为形式,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1]”这是基本的世界观。

马克思简短的一句话真是精妙之至、经典之极也,一切万事万物、天地宇宙的变化尽在其中,一言以蔽之,可谓妙哉。

天地宇宙万物都是矛盾的,同时又是归于统一的。

只有矛盾才能够存在,也只有存在也才矛盾。

这也是一条基本的世界观。

人类也一样,我们都生活在矛盾中的,没有谁不矛盾,就算是亿万富翁,也是活在矛盾之中的。

一只飞在天空的鸟,一只藏在巨大仓库里的老鼠……也都有矛盾。

一切万事万物都有矛盾,永远没有完美的事物。

因此我们追求的也只是完善而却永远不能达到完美。

这个世界是永远矛盾的,有生必有死,有死也必有生,有福必有祸,有喜亦有悲,有好亦有坏……因此面对这样的现实,产生各种各样消极或积极的面世态度,有的悲观有的乐观,有的讲究现实,即是产生了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和现实主义。

只有懂得事物矛盾的规律,我们才会知道怎样去应对,这即是从知道世界观而产生对应方法论的过程。

因而我们看待事物要从事物的两方面来看待,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忽略事物的另一面。

综上所述:

哲学是一门很重要的科学,我们只有把握真确的世界观,产生我们对世界的应对方式——方法论,也才会作用于我们的应事思想,处世态度以及做事效率。

更是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永不会灭的方向灯塔,指导着我们前行的路。

 

二哲学思想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任何一块磁铁都有南北极之分,把它任意分成两半,新形成的两块磁铁又各有南北极,再把它继续分下去,各新形成的磁铁还是有南北极之分。

有的科学家就猜想,假设把磁块无限的分下去,分到其无限小的程度,一定会找到只有南极或者只有北极的磁单极子。

其中以英国著名科学家狄拉克为代表,他预言一定有磁单极子的存在。

因此不少的科学家为此而不停地加入寻找磁单极子的行列当中。

但始终还是无功而返。

我的认为则狄拉克的观点恰好相反,我认为:

磁单极子是不存在的,人类永远都不会找到磁单极子。

天地万物是具有普遍的矛盾性的,同时又是同归于统一的。

即是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和谐统一的。

有磁南极则必有磁北极,这是相互对立起来的,这是它的矛盾性,但是它又统一于一个物体之上发挥作用,永不分开,这又构成它的统一性。

只有既对立又统一的事物才可能存在,没有既不对立又不统一的事物。

自然界当中当然也存在单极子的物质,比如说电荷,是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正、负电荷是可以孤立的存在的,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但是这并不等同于磁极子就跟电极子一样而能孤立地存在,事物当然具有普遍的特性,同时又具有其特异性、差异性。

这也是对立而统一的。

就如同不能说人和马都是动物,那么马的模样也要跟人的一样。

这显然是说不通的,果真是这样,那人和马又怎么分辨呢?

人的思维发挥总会有一种现象叫做思维死角。

一般人认识的东西是这样的,那么其他相似的东西“理当”也这样。

因此会造成很大的思维误区,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地球上人类所见识过的现象是很有限的,把这样的思维去套宇宙当中人类未曾见过的现象那就会限制人的视野,限制科学的发展。

在人类在认识宇宙规律的科学历史当中就有这样的事例发生过。

比如近代高端科学上一些思想时就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其中建立起来的一些理论,就是受这种思维死角的限制。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说鲁国国君得到一直十分漂亮而又独特的海鸟,国君十分器重这只海鸟,于是国君用最高等级的礼乐来侍奉它,用最甘甜的美酒给它喝,用最好吃的佳肴喂养它,但海鸟却不加理睬,渐渐萎靡不振,最后一命呜呼。

这个故事虽然极为简短,但道理却很明确。

他告诉我们人类不要以人类“理所当然”的认为去理解别的事物,否则会适得其反,未必达到所希望的效果。

在人类科学的发展上,人们的这中思维死角从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相互对立矛盾的,但又是统一的。

两者相互结合,发生电中和反应,不再带电,但这并不是电量无缘无故的消失了。

从本质上来看这个过程,电中和不就是负电荷转移到正电荷当中达到“正负抵消”的平衡结果吗?

才表现出不带电量的现象了。

这不就是正负电荷两者合二为一,统一于一个整体当中,而不显电性了吗?

但是正、负电荷是没有消失啊,还是存在的,如果再次把它们分离开来,他们依然各带各的电荷,依然存在以前的性质。

电极子统一于一体当中时,失去了带电的功效,这是电极子统一于一体的结果。

那么磁单子统一于一体当中不分开而表现出磁场现象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磁极统一于一体才能表现出磁场现象的结果,分开则不产生各自的磁场从而也不表现出磁场现象,这是跟电荷统一的结果是不同的,它这种统一于一体时才发挥出磁的功效的效果正是它存在的方式。

因此磁单极子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因为即使它存在,你把它分开之后,它也就不表现出磁效应,没有了磁的效果,那么这东西也就不是磁单极子了。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认为物理学电磁场中:

磁单极子是不存在的,人类永远都不会找到磁单极子。

三哲学思想在宇宙科学研究上的推测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面对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人们就开始思考是什么构成了物质世界?

很多的哲学家、科学家就不断的在探索。

中国古代就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伏羲在《易经》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中就有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又称乾、坤、坎、离、震、巽、艮、兑。

还有“元气”说,认为一切有形的物体都是由客观的“元气”所生成,“元气”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基础,如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说道“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在《庄子·齐物论》中也说道“乐出虚,蒸成菌”[2]。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玄学提出“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亚里士多德则分别把“水”“气”“质料”看作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理论上分析而提出的“原子说”形成了欧洲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原子论,代表古代物质观的最高成就。

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物质世界的共同基础。

[3]随着科学的不断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化学研究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的加深,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实验研究。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科学原子论,指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结构,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后质点”和“不可破质点”,这标志着近代化学的发展和开始[4]。

人类对物质的研究并不只停留在原子的阶段层面,1803年道尔顿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不可分的。

这样的物质构成学说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统治时间,同时也促进了当时科学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科学并没有停留在这一阶段,人类认识世界的车轮依然在不断的前进。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通过测定荷质比实验发现了原子当中还有电子的存在,提出了原子的“枣糕式”的原子模型。

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信念,开创了探索原子结构奥秘的新时期。

汤姆生的“枣糕式”的原子模型,即认为原子是一个个的球体,正电荷均匀的分布在整个球内,电子则镶嵌在原子里的这样一个原子模型。

1909~1911年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相继发现了原子内部的原子核,提出了核式结构原子模型。

即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叫做原子核,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空间里绕着原子核运转。

1919年卢瑟福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又通过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又发现了质子。

从而发现原子核当中的另一成分——质子,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徳威克用α粒子轰击硼的实验中又发现了原子核中一种不带电的成分——中子[5]。

人类通过漫长的历史探索,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是各种物质结构的基本单元。

但是进入20世纪前后一段时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和质子,查徳威克发现了中子。

很短的时间之内却打破了原子不可分割的传奇,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还是可分的。

而且原子核也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一样的也可以分下去。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又相继发现了物质更小的结构单元。

已经更加深入电子、质子、中子、光子的内部研究,目前,已发现300多种“基本粒子”,但还在不断的增长当中。

人类较早发现的电子、质子、中子、光子的粒子比较稳定,相对较长时间之内不容易变化。

因此按照它们主要相互作用分为三类即:

光子、轻子、强子。

而轻子又可分为电子、μ子、τ子和中微子,强子又可分为介子和重子,而重子又可分为和子和超子……还存在很多性质极不稳定的,很容易发生变化,而寿命很短,甚至处于激发状态的粒子,这类粒子称为“共振态粒子”。

因而当前人类认识的这些“基本粒子”只不过是目前人类所认识到的物质结构无限层次中的一个层次而已[6]。

综上所述:

人类从远古就开始探讨世界的本原,构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基础是什么?

物质基本结构单元是什么?

这样的的大探讨,是从较大范畴开始,逐步对物质的深入认识的一过程。

但是物质不存在最小粒子和结构单元,现在人们认识到的“基本粒子”和结构单元是永远可分下去的。

人类现在发现的所谓“基本粒子”只不过是在目前科技水平条件下认识到的物质无限结构层次中的一个层次而已,物质永远可分,物质永远也分不尽,这便是物质存在所具有的一种属性——无穷极性。

 

四从原子观到宇宙观

由上面的物质可分性的话题的结论可知:

物质是永远可分的,物质可分小,小到无穷极小,永分不尽,这即是上个话题所描述的物质的另一个存在的属性——无穷极性。

而且由以上的话题我们也很容易就联想到世界的另一面,也是上面话题的对立面。

那就是宇宙是不是有边缘?

会不会存在宇宙之外的世界?

会不会存在另一个宇宙或几个宇宙共存的局面?

我想基于上面对物质无穷可分性的理论结论大胆的推测:

只有一个宇宙,而且宇宙是无穷极大地,没有边缘,人类的科技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会找到宇宙的边缘。

自古以来,人类就不断的对天地宇宙进行观测和发现。

远古时代的世界文明古国以及古代西方文明国家都有关于天文天象的记载。

古埃及就有根据天文天象的观测规律而创立的历法。

我国古代也有这方面的成就,我国的祖先们根据昼夜变化、月圆月缺的观测规律,也制定相应的历法,比如阴历和阳历。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智慧的古代中国人民还根据四季的花开花落、叶长叶落、寒暑变化制出了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二十四节气历法,从而更加有利的指导人民的耕作等农业生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认识和观测技术逐步完善,我们不仅对踩在我们脚下的地球加深了了解,还对离地球比较近的星球进行探索,于是我们发现了太阳系很多的星球。

航天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的探索范围也相应的增大,接着又发现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银河系之外还有更加宽广的星系,统称河外星系。

现在河外星系之外的很多一些星系也都在不断的发现之中。

人类认识如此迅猛,我们会不会就要发现宇宙的边缘了呢?

我们人类的科学不断的发展,技术不断的进步,航天手段不断的高明,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宇宙的边缘吗?

宇宙之外还会有其他的宇宙吗?

很多人憧憬着宇宙之外又是如何的景象?

人类的想象力固然很广大也很重要。

广大可以广大到宇宙之外的空间,重要可以重要到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思想源泉。

但人类却永远也不能实现也不可能实现发现存在宇宙之外的世界。

因为只有一个宇宙,宇宙是无边无际、没有边缘的,是无穷极大的。

物质的小,可以小到无穷的极小的程度,永远可分下去,而这个程度却无法度量的。

这便构成物质的无穷极性。

宇宙是物质的,宇宙的本原也就是物质。

宇宙当然也是具有这样的规律性质——无穷极性。

宇宙大,达到无穷极大,永无尽头,这便是我们的宇宙。

我们现在虽然发现了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等。

但这正如我们人类认识物质微小结构一样,当前人类认识的这些星系也只不过是目前人类所认识到的世界结构无限层次中的一个层次而已。

因此,物质世界一方面是永远可分,无穷极小;另一个方面则是无边无际,无穷极大。

小,小到无穷极小,大,大到无穷极大,这两这便形成矛盾对立的两极,同时又是相互的统一起来形成我们的世界。

一切矛盾的事物才能统一于和谐,也只有和谐统一的事物才矛盾对立。

整个宇宙是一个矛盾的整体,这个矛盾的整体又形成多姿多彩的世界,最终统一于和谐。

 

五物质与精神的探讨

我们的世界只是由两种东西组成,一种是物质,另一种是精神意识,而且首先是先有物质,其次才是精神意识。

根据现代科学的不断深入研究,近代的科学家们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学说。

“宇宙大爆炸”理论学说指出:

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了原始的宇宙。

大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里弥漫着大量的星云物质,它们因自身引力作用而不断的收缩,在收缩过程中产生的漩涡使星云破裂成许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阳系的这些“碎片”称为——太阳星云。

太阳星云中含有不易挥发的固体尘粒,这些尘粒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颗粒环状物,并开始吸附周围一些较小尘粒,从而使体积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了地球的星胚。

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动着,于是形成了原始的地球。

原始地球混沌不堪,炽热不已,狼籍一片,火山喷发,天地涂炭,可谓沸腾着的熔炉、一团杂乱的物质世界。

因此宇宙的本初和地球的本初都是没有生命的物质世界,没有人类,更是谈不上精神意识。

原始地球高温岩浆不断的喷发,从而释放水蒸汽和二氧化碳,构成原始地球的大气——原始大气层。

随着原始大气中水蒸气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不断的积累,形成了原始地球的原始海洋。

在复杂多变的物理化学变化中,由狼藉不堪的物质世界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有机物,这便形成了构成生物体基本的物质基础。

有机物在漫长的沧桑变化又经过了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极为简单的原始生物。

原始生物的生化反应逐步的产生了氧气,也促使了生物的不断发展进化。

从而形成了一些结构逐渐复杂的生物,自然环境也不断的优化,生物与环境不断的优化发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通过自然选择,生物不断发生进化,经过漫长的沧桑岁月,最终形成我们现在的世界,形成了人类[7]。

由上所知,人类同所有的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来源,因此从本质上看,人来源于物质,再由物质逐渐“变成”原始生物再从生物进化而来。

人由物质构成,因此具有物质的一切特性即——物性。

人也是动物的一种,因此也具有兽性,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人类再怎么发展,再怎么的进化,再怎么高等,都不可能除去这种本性,这便构成人的自然属性。

但人类在不断的劳动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精神意识这种产物,具有了精神意识,这便与其他的生物和动物就发生了本质性的区别。

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断的产生各种关系——社会关系。

这便构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自从人类通过不断的劳动、发展、变化而产生了精神意识之后,整个世界就由原先仅有的物质状态多出了精神意识,这样物质本原构成的世界多出了精神意识。

同样的物质基础,构架于人之上则有精神意识的产生,构架于别的物质或生物之上就不能发挥这样的相同精神意识效果。

同时精神意识也不是在物质为本原的宇宙世界中凭空产生的,只有物质组成了人之后,并通过人的劳动学习才能够形成,是构建于人之上而形成的综合产物。

精神意识看不见、也模不着,无形无状,物质世界怎么会多出了这种东西呢?

是无中生有的吗?

是凭空产生的?

能量好像不守恒了?

我们面对这样的宇宙的历史,常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有形的物质世界多出了精神意识,并不代表能量的不守恒,也不是无中生有。

精神意识在人体上的体现,它是以能量的形式与物质世界进行转化的,它也必须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我想一个人如果整天不吃饭,不补充能量,那他那里会有智慧呢?

就连想问题的劲都不会有。

同样条件下,干农活的人未必就有思考难题的人饿得更快,一个人思考问题,需要身体各个系统参与,各个部位都需要能量的补充,运送血糖到大脑中的速度和数量都会增加,ATP的化合和分解也都会加快。

这不也是需要能量的吗?

这也不就是能量的相互转化吗?

人体产生精神意识的的过程就是能量物质不断消耗的过程,人体的中的化学能和生物能转化成了人想问题所产生的精神意识——智能。

这难道是凭空就能够产生的吗?

这难道又是无生有的吗?

有以上的分析可知:

精神意识首先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然后再构建于人体之上才形成的的综合产物。

世界的本初没有精神意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进化而形成人之后构建于人体之上的反应过程。

离开了人体就不复存在,即是说从人死的那刻起精神意识也就不复存存在了。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这一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纷杂的现象所麻痹。

 

六灵魂鬼神和天堂之说的荒谬性

(一)灵魂鬼神的不存在性

由以上观点可以说明:

自古以来,人们信奉的灵魂鬼神之说是不存在的,是不真实的。

我国从古代开始就有很多关于灵魂鬼神的说法,古代史很多志人志怪的小说就有描写这方面的记载,如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罗贯中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而且我国民间也有很多关于灵魂鬼神的说法,其结果导致了对各种灵魂鬼神的迷信。

很多西方国家也都有如此的说法,认为灵魂鬼神是存在的。

很早之前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相信灵魂不灭,人死后灵魂回升上天去。

因此古代埃及的国王法老死后人们就会把他的尸体制成木乃伊,使他的灵魂升天而达到永恒。

西方国家对基督耶稣的信仰以至于认为天地宇宙都是上帝所主宰的,从而产生唯心主义哲学学派。

早期佛家也宣扬人民在人世间受苦受难死后就能到达极乐世界,到达天堂。

这些都是由于人类落后的社会现状和科学知识所束缚,从而产生一种不理性的、无法解释的解释。

这是因为精神物质不会脱离物质本体而孤立存在,更不会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精神意识必须寄托于人体之上才会产生,这点在上节第五个话题——《物质与精神的探讨》中讲得特别的清楚。

既然人死了,尸体就是一堆粪土,就是一堆物质,这堆东西已经不是人体了,精神意识就已不复存在了。

因此人只要从死的那个时刻起精神意识就已经不复存在了,消失在宇宙空间。

正如此,根本就没有灵魂鬼神的存在。

 

(二)天堂假说的荒谬性

同时天堂和地狱也是不复存在的,是人们虚构出来的美好世界和苦难的地方。

天堂既然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想怎么就怎么”的世界,那也就不会满足所有人的需求,那也就必然是个空想世界而不存在。

世界上唯一的东西就不会同时满足两个人同时拥有。

我们尚且假设天堂是存在的,在天堂中“想要即得、随心所欲”,假想在天堂里有两个男孩甲和乙同时喜欢同一个女孩,那么女孩就只能嫁给她所喜欢的其中一个男孩,这就意味着总会有一个男孩想得到这个女孩的愿望不会满足。

那么这还是“想要即得、随心所欲”的“天堂”吗?

况且有两个男生同时喜欢这个女生,女孩也不一定就喜欢其中的一个男孩,而这个女孩喜欢的男生丙也不一定就喜欢她。

这里面便构成了很多对矛盾,如果女孩嫁给了甲,那么这就不属于乙的天堂;如果女孩嫁给了乙,那么这就不是甲的天堂。

那我们会提问,怎么“天堂”只满足甲而不满足乙或者只满足乙而不满足甲呢?

这难道还是天堂吗?

况且女孩如果都不喜欢甲和乙呢?

那对甲和乙来说都不是他们的天堂;再说女孩喜欢的那位男孩子丙也未必就喜欢这女孩啊,那么对于这个女孩来说这也不是她的天堂……如此往下推,这个天堂全是自相矛盾的事物。

这样的“天堂”可信吗?

这样的世界还是天堂吗?

也许你也会怀疑吧?

由此可知:

天堂固然不存在,它只是个空想的世界罢了,是人们理想寄托美好事物的心灵产物。

因为天堂是一个没有矛盾的地方,没有矛盾的事物本就不存在,没有矛盾本来就矛盾,没有矛盾的矛盾本来就矛盾。

这些足以证明其的不存在性。

 

结语

人只有对整体的世界有所认识,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才能从本质上来看清自然界中和人类社会中的纷繁现象,而不被表现所麻痹。

我们不仅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觉得作为一个有哲学理念的人来说,更重要的是透过本质看现象。

一个懂得哲学的人,不论外象怎样的复杂,他看见的总是最关键的东西,看事情能入木三分。

就如同《庄子·养生主》里面的庖丁解牛一样,他看见的都是牛身上骨骼和经脉,所以他杀牛用刀总是游刃有余、精妙无双,犹如一场经典的艺术表演。

这其实也就是哲学教给我们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杨克礼.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2002(8).

[2]马恒君.庄子正宗[M].华夏出版社,2005

(1).

[3]杨克礼.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2002(8).

[4]化学发展简史编写组.化学发展简史[M].科学出版社1980.

[5]郭弈玲、沈慧君.物理学史(第一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1).

[6]冯旺军等.大学物理(下册)[M].科学出版社,2010.

[7][美]埃里克·简深著熊况译.宇宙简史[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

 

王永康

2011年10月国庆于西北民族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