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293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的境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生的境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生的境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生的境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生的境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生的境界》教案.docx

《《人生的境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的境界》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生的境界》教案.docx

《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20号07级心理系邹巧林

一、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属于哲学随笔,学术味较重,概括性、抽象性较强,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

课文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金量,文中提到中国哲学对于世界未来哲学的可能贡献,进而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于中国哲学的归属感,而且可以增进学生对于中国哲学的自豪感。

课文的题目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也是颇有吸引力的。

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

基于此,虽然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同时也提供了展示才智的平台。

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握的原则就是深文浅教,要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具体做法就是,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

教师设置几个通道,使学生透过课文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来联系实际,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人生境界的高深追求与现实交融起来,这样就有了亲切感,具体感和可实现感。

披文以人情,不能空泛地分析课文内容,而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课文语言走进课文,并从课文引申出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这样就更要选好教学的切人点,点准穴道,实现一穴得气,百穴皆通。

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就要注重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弄清楚其中最关键的东西,体会哲学随笔的叙述特色,而外就是最重要的对于人生和哲学的思考。

笔者则准备花一定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下哲学的基本问题,结合冯先生的观点讨论中国传统的几种不同的哲学观点,结合实际讨论哲学和人生的境界对于我们现实生活得意义。

二、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体会学者散文(随笔)的写作特点:

思路明晰、内容丰富、概括性强、抽象性高、说理简明、语言平实。

过程与方法:

4、体验哲学的基本问题,懂得哲学是对于人生的世界的基本问题的规律的探索。

5、结合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种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6、通过模拟辩论的方法探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培养学生思辨地思考问题的反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引导学生科学思考哲学和人生的思想境界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陶冶学生对于更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8、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深入思考,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联系现实生活解读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联系实际和文学等作品中大家熟悉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生四种境界;延伸不同思想学派的哲学观点对于人生境界的不同理解和阐述;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求。

四、教学难点与对策

1、由于较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怎样引起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是第一个难点。

笔者拟将采用举例联系实际的方式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2、对文中哲学术语或哲理性语言的理解。

让学生学会思辨地阅读哲学性散文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正因文章的难以透彻地读懂,才更应该引导学生随处质疑,深入思考。

针对此难点,可用提问法加强学生思考的深度,进而也就能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要义。

3、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把握以及各种思想观点的比较。

这一环节之所以难是因为高三的学生才刚刚开始对人生的意义等进行有深度地思考,对于哲学本来就比较陌生,何况还要站在好几个学派之间对他们进行对比。

这实际上几乎是每一个研究者的难题,故此本课只对此进行粗浅的涉猎,以引起同学们探索和学习的兴趣,指给他们哲学的魅力所在,引导他们自主探究。

考虑到这一点,本难点实际上就转变为教师如何把哲学的魅力展现给学生了——这一点只能靠以小见大的故事、澎湃多姿的语言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4、对于课堂实际情况进程的把握。

提问法、举例法等都有可能碰到老师的要求与学生的反应脱节的情况,此时课堂学习方式主要运用合作式阅读理解,教师是学长,引导学习并适当点拨,教师应善于有效引导、启发,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5、模拟辩论时,课堂秩序的维持、能否紧扣主题是一个较难把握的地方。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具体实例案例等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引入新的单元,简单介绍哲学和哲学散文,结合哲学的境界进入课文的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熟悉四个境界,理解“觉解”的含义,着重探究什么样的人分别属于人生的四个境界,他们有着怎样的区别,区分的根据是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结合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进一步对人生的境界进行探究。

于此同时,分析冯先生的四个境界划分的意义以及不足之处,结合实际思考哲学基本思想对于人的现实生活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探究面对生活中的某些困境时我们可能有哪些解决方案。

从哲学和境界的角度出发以具体的事例分析现实状况,渗透四个境界,探讨问题的本质,提出对于某些哲学思想的质疑,陶冶学生不盲从、善于自己思考的学习、阅读习惯。

引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

第三课时:

模拟辩论赛(打假人王海,耳机时间是否该判败诉),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多元的视角思考问题。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提出几个问题,引出关于人生境界的思考。

1)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结合疯了的欧阳锋的话:

“我是谁?

”“欧阳锋是谁?

”“我在哪里?

”“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探讨哲学的基本任务。

2)提出佛家禅宗的境界说以及王国维诗家的三境界引出冯友兰人生的四个境界。

3)阅读课文。

4)抓出全文的主旨句和关键词,理清思路和层次。

5)冯先生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6)冯先生认为人生有哪几个境界?

(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境界)四个境界分别是什么意思?

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区别?

7)冯先生认为人生境界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觉解程度)

8)冯先生认为什么是觉解?

(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理解)(举同是喝水但喝出不同境界的例子)

9)小结。

总结哲学的任务,人生境界的不同,以及人生境界划分的依据。

10)作业:

理清文章思路,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再一次系统地阐述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的不同在与觉解程度的不同,明确四种境界下究竟有那四种不同程度的觉解。

1)再次指出人生境界的不同在于觉解程度的不同。

2)自然境界的实例:

放羊娃、以砌墙为砌墙的工人。

之所以为自然境界是因其按着本能或生活习惯做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觉解或觉解程度不高。

3)功利境界的实例(太多了)。

其觉解程度:

意识到自己的得失,一心利己,不管是否利人。

评价项羽和刘邦境界是否相同,思考冯先生的分类标准是否有不甚科学的地方。

4)道德境界的实例(孔子、雷锋、杜甫、周恩来等)。

觉解程度:

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自觉服从社会的需求。

5)思考:

在中国,有多少人处于道德境界,达到道德境界有多难。

6)延伸:

儒家的义利观、人性论,某些西方国家的义利观。

7)天地境界的实例(庄子、老子等)觉解程度:

认识到人是宇宙的一份子,自觉地把自己和天地自然融合到一起。

8)理解:

关于四种境界划分标准的另一角度,思考哪些境界是已经达到的、可以达到的、无法达到的,他们对于人生分别有怎样的意义。

9)进一步分析冯先生四种人生境界的分类标准的根本所在(动机),思考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局限性出现的根本原因。

10)小结:

哲学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哲学。

第三课时:

以“个性打假”的王海为例子,模拟辩论,探讨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两难问题,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思考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引出王海的例子。

2)提出王海是否该被判败诉的矛盾所在,并让同学各抒己见,开始辩论。

3)总结:

4)作业:

根据辩论中所得的感触,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其他两难的问题,探讨其解决的关键所在,写一篇随笔。

八、辅助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冯友兰人生的四个境界:

人生境界哲学任务

宇宙宇宙意义天地境界圣人教人了解宇宙

社会道德意义道德境界贤人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功利意义功利境界俗人

没有意义自然境界纯人

 

九、备课资料

(一)作者资料:

1.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

字芝生。

河南唐河人。

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

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

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二)实例:

1、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

记者问:

“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放羊娃答:

“卖钱。

”记者问:

“卖了钱干什么?

”放羊娃答:

“娶媳妇。

”记者问:

“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答:

“生孩子。

”记者问:

“有了孩子呢?

”放羊娃答:

“放羊。

”记者默然。

2、大无大有周恩来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

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

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

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

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

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

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

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

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3、“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

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

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

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

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

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

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

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

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4、《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

“游心”说来源于《庄子》。

《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

《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

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

“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

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

庄子说: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

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

“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

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

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

“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

“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5、几种不同的境界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6、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

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7、欧阳老前辈一辈子想当武林盟主,在华山论剑是出出风头,可最终疯了。

他在华山问了几个问题:

“我是谁?

”“欧阳峰是谁?

”“我在哪里?

”“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大家注意,欧阳老前辈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欧阳峰终于成了哲学家。

8、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9、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

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

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

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

“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

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

”老和尚回答:

“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

10、喝水也能喝出境界来,信不信?

你渴了就喝水,冷了就穿衣,这是什么境界?

(自然境界。

现在我不但要喝水,还要喝纯净水,矿泉水,因为能治病,起码保健,这是什么境界?

(功利境界。

现在我要喝水,保重身体,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能为国家多做贡献。

这是什么境界?

(道德境界。

我现在接着喝水。

我已经意识到了人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和其光,同其尘,我喝水是因为渴,因为我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宇宙一体。

这是什么境界?

(天地境界。

11、“望”是有意识的,这样子。

(举手做远眺状,众笑)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

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

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

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而且陶潜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是那些真正的无觉解或者很少觉解的乡民所无法达到的。

而这个樊笼,可能指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陶潜已经越过了这个境界。

道家讲究法天法地法自然,以自然为法,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老子说:

“小邦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勘破功利以后达到的境界。

而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人而息”。

他们都顺应自然,但自然境界的人是被动地顺应,而天地境界的人是认识到了宇宙的规律,主动地顺应。

12、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捡到一些钱物,交到了警察局,并按要求做了登记。

结果过了几天,失主登门造访,表示谢意之后,拿出一些钱给这个留学生。

留学生一想,拾金不昧,怎么能收呢。

坚决不肯。

最后,失主告诉他,如果你不收这钱,自己就无法从警察局里领出失物,因为按规定,失主必须拿出丢失财物一定比例的金额给捡到东西的人作为报酬。

拾到财物是行义,收取一定的报酬是谋利,日本人认为义与利并不矛盾,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一个行义之人,理应得到一定的利,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争着去行义。

13、13、王海是一个有名的打假英雄,但是王海的打假与其他人不同。

王海打假是从打假中谋取利益,方式是发现假货大量购买,然后利用《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规定索取几倍的赔偿。

是一个专职打假并从打假中获利的民间人士。

王海打假必须要吃很多官司,但并不顺利,有一些法庭判了王海败诉,以下是一个案例。

王海在一家叫隆福大厦的地方买了两副耳机,上面注明是索尼耳机,实际上这个标志是一个假标志。

王海索取了赔偿。

后来王海又去这个地方,发现类似的假货还在卖,于是一次买了十副耳机,又一次与商家对簿公堂,引起轩然大波。

以下是两个人对此事的看法: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民法室主任梁慧星认为:

14、隆福大厦第一次售给消费者两副耳机有欺诈,“隆福”对这批“索尼”耳机的产地作了不真实的标志是否出于故意,不能以经营者的说法为准。

即使“隆福”没有主观上的故意,但不真实标示的事实依然存在。

至于消费者第二次在“隆福”购买10副耳机,“隆福”不构成欺诈,理由是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已知道此型号的耳机是假货,没有陷入错误的判断。

对此,也让“隆福”加倍赔偿,就会使消费者获得不当利益。

隆福大厦电讯商品部安经理说:

王海第一次购买两副耳机是纯消费行为,经鉴定是假货,隆福大厦认打认罚。

但消费者在知悉这种型号的索尼耳机是假货之后又买了10副,其动机就值得考虑。

既然已知是假货,为何还要购买呢?

……‘隆福’两次卖耳机给王海本身不构成欺诈,欺诈必须有主观上的故意,我们是无意识的。

作为‘隆福’,不可能有意识地组织假货,卖给消费者。

但无论怎样,王海在隆福大厦买到了假耳机,并受到了一定的损失,说明我们进货把关不严,对消费者帮助我们发现假货的做法表示感谢。

14、《射雕英雄传》华山论剑时,几个恶人正在围攻邱处机道长,但是郭靖看到了却不去帮忙。

郭靖是一个达到道德境界的人,善恶分明,为什么不去帮忙?

因为这时候的郭靖,开始有了更高的觉解,并开始了对自身武功、以及自己坚守的道德原则的怀疑与追问。

善与恶有没有界限?

他不像过去那么清楚了,所以不愿意再杀任何人。

这一段时间,郭靖的觉解程度有一点接近于天地境界。

(众笑,又举了《天龙八部》里藏经楼里扫地老僧的例子)天地境界里的人既然与天地一体,自然也就超越了善恶。

 

(三)疑难解决

疑难解决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

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

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倒数第二段中说:

“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

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

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

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

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

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

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

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

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

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

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

“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

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

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

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

“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

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

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