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整理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179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整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整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整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整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整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整理汇总.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整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整理汇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整理汇总.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整理汇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整理汇总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要求:

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鲁迅原名周树人,与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并称“周氏兄弟”。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鲁迅(周树人)和周作人。

3、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前,曾创作过文言小说《怀旧》。

4、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

5、《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6、鲁迅小说《肥皂》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家四铭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

7、鲁迅自己曾经用“忧愤深广”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

8、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

9、“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出自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之口。

吕纬甫是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

10、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11、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2、鲁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14、"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道'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15、"赵司晨的妹子真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

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

……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

16、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未庄"的浙江农村。

17、鲁迅笔下的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18、“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

19、"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

他们白跟一趟了。

"出自小说《阿Q正传》。

20、单四嫂子是小说《明天》中的主人公。

21、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主人公。

22、关于知识分子,鲁迅曾在小说《在酒楼上》中有一个著名的比喻:

"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23、赵贵翁、路上的人、小孩子"他们"代表旧文化的群体,这是鲁迅笔下最有价值的"庸众的群体"。

24、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其中,陈士成的形象出自作品《白光》。

25、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说: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26、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7、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中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早在他创作小说《示众》以前,就在他的第三部小说《药》有精彩的描写。

28、《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故乡》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29、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

“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30、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只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也改名为《补天》。

31、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32、"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出自鲁迅的散文诗《影的告别》。

33、郭沫若一生在文学、历史学和考古学三大领域都卓有成就。

34、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35、《〈女神〉之地方色彩》是20年代郭沫若研究中的名篇,其中,最有名的论断,就是指出《女神》缺少"地方色彩"的"欧化"现象。

这篇论文的作者是闻一多。

36、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

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

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

37、在"革命文学"论争中,郭沫若被鲁迅称为"流氓+才子"的作家。

38、"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这段诗句出自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

39、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

40、《炉中煤》的副标题是"眷念祖国的情绪"。

41、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

42、对后来的郭沫若研究启发最大的是朱自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集所作的导言。

郭沫若曾说:

“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

43、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代表作就应该是《天狗》之类的作品。

44、在40年代初,郭沫若一口气创作了以"战国"时期和"南明"时期为题材的六部历史剧,其中,最有代表性是《屈原》。

45、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46、鲁迅与郭沫若赴日本留学的最初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医学。

47、“五四”时期发表郭沫若诗歌最多的报纸是《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

48、在“五四”之后,许多作家都产生过彷徨的情绪,郭沫若也写过题为《彷徨》的十首诗,这些诗后来收入他于《女神》后出版的诗文集《星空》中。

49、《凤凰涅槃》为6章,即《序曲》、《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

50、郭沫若被称为“五四”启蒙时代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诗人。

51、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52、《女神》共分三辑,第一辑由三部诗剧组成,它们是《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

53、王光东的《关于浪漫的沉思——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论》一书认为,前期郭沫若文艺思想虽然变化多,又偏激,不科学,但其价值就在于“深刻的片面”,即使不科学,也是合理的,满足了时代需求的。

54、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55、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集导言中认为,郭沫若诗中有两样新东西是我们传统里没有的,一是泛神论,一是20世纪的动的和反抗的精神。

56、"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是《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和《时事新报•学灯》。

57、以蒋光慈的《短裤党》等作品为标志的早期革命小说,往往把理性当教条,将活生生的生活简化为死板的公式。

58、在1940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三个月左右,茅盾就创作了反映这一事变的长篇小说《腐蚀》。

茅盾原名沈雁冰,早在他192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之前,就已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著名的批评家和组织家了。

59、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60、创造社在1928年后,文学主张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后期创造社"。

61、《子夜》写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1933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是茅盾小说的代表作。

62、茅盾的第二部"史诗性"的巨著《子夜》,也是直接记录和概括1930年春夏间在我国以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

63、茅盾在创作《子夜》时,茅盾原计划采取双近景,对城市和农村都作直接描写,后来改为以城市为近景。

64、蓝棣之在《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一书中批评著名小说《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会文献。

65、茅盾曾在分析批判"革命文学"的概念化风气时一钱见血地指出"我们看了蒋光慈的作品,总觉得其来源不是'革命生活实感',而是想象"。

66、茅盾是使命感很强的作家,处身其中他无法不受"红色30年代"文艺思潮的浸染,其明显标志是对"五四"的重新思考和"检讨"。

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时期,他曾发出"没有'五四',未必会有'五卅'罢"的质疑。

67、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三篇小说。

68、茅盾参加"左联"后,从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高度对"都市文学"进行了新的阐释,第一次提出了"都市文学"的概念。

69、在对茅盾的以《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的评价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其中,严家炎、孙中田主要持肯定态度。

70、《幻灭》是茅盾的第一部小说,真实地表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心理变化,它在《小说月报》上一发表,就引起普遍注意,既是茅盾小说创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71、《春蚕》的开头是:

"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上”。

72、《春蚕》与后来发表的《秋收》、《残冬》一起,合称《农村三部曲》。

73、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三篇小说。

74、创造社被称为"艺术派",而文学研究会则被称为"人生派"。

75、《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其中的第一条是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与"空头"的投机活动。

76、《子夜》1933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全书共19章,其中,第2、4两章分别以《火山上》和《骚动》为题发表于《文学月报》第1卷第第1、2期。

77、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作家是1921年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的沈雁冰。

78、茅盾小说人物塑造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系列”,一是“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二是“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79、记录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蚀》的第一部《幻灭》,是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

80、1945年,面对重庆轰动一时的"黄金泄密案",茅盾经不住话剧演出"爆发性"效应的诱惑,跟风创作了话剧《清明前后》。

81、“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边。

‘清明’节后的太阳已经很有力量,老通宝背脊上热烘烘地,像背着一盆火”。

这是小说《春蚕》的开头。

82、茅盾参加"左联"后,从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高度对"都市文学"进行了新的阐释,第一次提出了"都市文学"的概念。

83、茅盾被誉为“20世纪的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的代表作是《人间喜剧》,这部作品“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

84、在茅盾的“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中,主要有两类,一是以静女士为代表的传统东方女性,一是以慧女士为代表的现代女性,其中,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等现代女性都是《蚀》中的人物。

85、在茅盾的一生中,有许多未完成计划的小说,其中,第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就是1929年创作的《虹》。

86、林先生“摹仿上海大商店卖‘一元货’的方法,把脸盆毛巾牙刷牙粉配成一套卖一块钱,广告上就大书‘大廉价一元货’。

”这个情节出自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

87、五四新文学作家大多受到一些外国作家的影响,对茅盾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88、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故以“老舍”作为他的笔名。

89、老舍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在“文革”中曾受到严厉批判,并直接导致了老舍的噩运。

90、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二马》中的老马,《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四,《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和祁天佑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离婚》中的张大哥。

91、在老舍早期作品中的老派市民形象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离婚》中的张大哥。

92、《四世同堂》的创作历时五年,第一部《惶惑》和第二部《偷生》创作于抗战期间,第三部《饥荒》创作于赴美讲学期间。

93、五六十年代以后,老舍是最具活力的现代作家,这时期他最成功的作品是话剧《茶馆》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

 

94、《离婚》主要描写的是北平某财政所一群公务员的思想矛盾、生活纠葛的家庭风波,主人公张大哥把做媒当作最大的快乐的享受。

95、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之外,还有一类市民形象,他们是以祥子为代表的城市贫民。

96、在《骆驼祥子》中,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又老又丑的女儿,名叫虎妞。

97、小说《骆驼祥子》的男女主人公是祥子和虎妞。

98、虎妞的变态情欲,二强子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99、在老舍嘲讽的"洋派青年"中,还有《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

100、牛天赐是老舍以中国民族商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中的主人公。

101、在老舍的早期作品中,他的幽默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贫嘴",老舍曾为此而苦恼。

从《离婚》开始,老舍为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

102、《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文化”的深刻影响,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不例外:

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当女流氓大赤包打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与女斗”的“礼”。

103、赵园的《北京:

城与人》虽不是老舍的专论,但对于作为“京派”所依托的北京文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有非常独到的发现。

104、《雷雨》等剧作的诞生,被看作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105、曹禺的前三部话剧作品是《雷雨》、《日出》和《原野》。

106、曹禺的“五大杰作”是指《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家》。

107、《雷雨》中的"命运观"问题是批评家李健吾在30年代首先发现的。

108、在《雷雨》中,周朴园曾与侍萍同居三年,生育了两个儿子,即周萍和鲁大海。

109、曹禺剧作在莎士比亚、易卜生等大师影响下,形成了宏伟明丽的基本风格,在此基础上又融入了契诃夫诗一样的幽远深沉的韵味。

110、人们一般称《雷雨》中的蘩漪是"娜拉"式的人物,娜拉是挪威著名剧作者易卜生笔下的女性。

111、"一个女子,你记着,不能受两代的欺侮,你可以想一想。

"这句话是周蘩漪对周萍说的。

112、蘩漪为了爱情,甚至不顾尊严,死搅蛮缠地跟踪周萍,下跪哀求周萍,在不得所爱后竟残忍地作出玉石俱焚的举动。

113、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的,比如,爱穿侍萍绣过后衬衣,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等等。

114、在《雷雨》和《原野》中有不少经不起推敲的细节,如周冲的年龄、仇虎的反常行为等。

115、曹禺话剧《原野》的创作主要受到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影响。

116、仇虎和花金子是曹禺话剧《原野》中的男女主人公。

117、《日出》的主要人物有交际花陈白露、潘月亭、李石清、顾八奶奶、面首胡四以及洋奴才张乔治等。

118、《日出》主要选取了陈白露的客厅和一个叫"宝和下处"的三等妓院作主要场景。

119、受契诃夫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震撼,曹禺创作了话剧《日出》。

120、沈从文的第一部小说集是他于1926年出版的《鸭子》。

在短篇小说《柏子》中,作者讲述的是一个辰河水手与岸边一个做娼妇的女人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

121、《柏子》是沈从文小说中较为精短的一篇,所写的也是极简单的一桩事,但标志着他的创作从习作阶段走向成熟。

122、《边城》的故事主要是写茶峒小镇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

123、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而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

124、《边城》在结尾处写道: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在这里,“这个人”是指傩送。

125、30年代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时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评论,其中,影响最大也最值得参考的是著名女评论家苏雪林的《沈从文论》。

126、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神性是最高的人性,因此,“神”、“爱”与“美”是三位一体的。

与"京派"相对应的"海派"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括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先锋前卫的文学,其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其代表性小说《梅雨之夕》的作者是新感觉派的著名作家施蛰存。

 

127、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128、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曾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批判沈从文是“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粉红色”的文艺家。

129、被看作是京派小说“鼻祖”的小说家不是沈从文,而是曾参加过语丝社的废名。

130、沈从文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地处湖南、四川、贵州三省的交界处,他出生的凤凰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131、表现童养媳人生的《萧萧》,一反二三十年代描写童养媳制度罪恶的小说的常见模式……而是从独特的角度提示人物内部主观精神,与摆脱现存人生秩序,获得生命自由的历史需求不相适应。

132、萧乾是"京派"的后起之秀,北京的蒙古族后裔。

133、张爱玲1943年开始作家生涯。

1944年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先后出版,名躁上海文学界。

134、前些年出现的“张爱玲热”,在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孤独地去世后形成高潮。

135、张爱玲最钟爱的意象应该说是月亮和镜子,这是两个传统性较强的意象,包含着一些设定的象征意义。

136、在小说《倾城之恋》中,印度女人萨黑夷妮公主是柳原精心为流苏安排的"情敌"。

137、葛薇龙是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为了能继续在香港求学,不得不向与葛家多年不相往来的姑妈梁太太求告。

138、《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139、《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烟鹂,对丈夫振保在外嫖妓“绝对不疑心到”,因为“她爱他,不为别的,就因为在许多人之中指定了这一个人是她的”。

140、《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一直沉浸在爱情的游戏中,突然遇到她自以为“生命中的男人”,就收敛自己,一心一意要与他厮守,哪里知道她最多只能是婚姻外的一颗“朱砂痣”。

141、《鸿鸾禧》中的玉清,比较顺利地出了嫁,但在更年轻的女孩子眼中,她已经是“银幕上最后映出的雪白耀眼的‘完’字”。

142、穆旦本名查良铮,是现代诗坛最为重要的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143、《赞美》最核心的情感和信念是: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也是穆旦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

穆旦在清华时的同学王佐良说,穆旦写的是“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但也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

144、1946年,上海诗人杭约赫与臧克家等人创立星群出版社,出版了《诗创造》杂志。

145、九叶诗派得名于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人诗合集《九叶集》。

146、九叶诗派基本上是由两群诗人合流而成,他们与两个诗刊有直接关系,一是《诗创造》,一是《中国新诗》,故九叶诗派又称“中国新诗”派。

147、施蛰存在《又关于本刊的诗》中说:

“《现代》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148、穆旦因抗战期间参加中国远征军,1958年被宣布为“历史反革命”。

149、《黄昏之献》是风格与何其芳相近的散文家丽尼的散文集。

150、郁达夫是“自叙传”小说的代表作家,但他认为,比起小说,“现代的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

151、“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是鲁迅在30年代对“五四”散文发达状况的评价。

152、有的学者将现代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一是"闲话体",一是"独语体"。

其中,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应归属于"独语体"。

153、梁实秋在《新诗的格调及其他》一文中说:

“新诗运动最早的几年,大家注重的是‘白话’,不是‘诗’。

154、周作人在《苍蝇》中旁征博引,其中有希腊史诗、日本俳句、我国的《诗经》、法勃儿的《昆虫记》等。

155、周作人的小品文字,多以"言志"散文为主,又可分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种。

156、有学者分析认为,何其芳《画梦录》里的意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间意象”,如黄昏、黑夜等,一类是“空间意象”,如坟墓、古宅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要求: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C)

A.《阿Q正传》  B.《风波》  C.《狂人日记》  D.《热风》

2、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A)。

A.《阿Q正传》  B.《风波》  C.《狂人日记》  D.《祝福》

3、除《狂人日记》外,鲁迅在另一篇小说中也写了一个带象征意味的"狂人",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文化的"吃人"本质,痛快地发抒了叛逆反抗之声。

这篇小说是(A)。

A.《长明灯》B.《在酒楼上》  C.《孔乙己》D.《阿Q正传》

4、“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这个著名比喻出自小说(A)

 A.《在酒楼上》B.《孔乙己》  C.《狂人日记》D.《孤独者》

5、“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出自鲁迅的(B)

A.《示众》B.《呐喊•自序》  C.《祝福》D.《马上支日记》

6、鲁迅最后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D)。

A.《故乡》     B.《明天》  C.《风波》       D.《离婚》

7、《肥皂》中四铭向儿子讨教的"恶毒妇"一词的意思是(C)。

A.伪君子       B.不正经的人  C.老傻瓜     D.很凶的女人

8、“你听我讲下去:

她们面前围了一大群人,毫无敬意,只是打趣。

还有两个光棍,那是更其肆无忌惮了,有一个简直说,‘阿发,你去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

’你想,这……”说这话的人是(C)。

A.微翁B.道统  C.四铭D.学程

9、“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

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这段描写出自(A)。

A.《狂人日记》B.《肥皂》  C.《阿Q正传》D.《示众》

10、阿Q认为,他一生“行状”上的惟一的一个污点在于(C)。

A.被革命党剪了辫子B.死前没能唱戏文  C.画圈画不圆D.被抓进又抓出

11、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同时也注入了鲁迅的主观精神,他作品中有的人物的名字,就是根据他自己的笔名衍生而成的。

比如(C)。

A.吕纬甫B.魏连殳  C.宴之敖D.眉间尺

12、鲁迅写作《论"费厄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