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报告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7880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质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质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质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质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报告书.docx

《地质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报告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报告书.docx

地质报告书

第一章、绪论

一、地质报告书编制的目的和任务

1、这次编制地质报告书的任务

①原本溪煤矿地质报告书从56年编制至今已有54年时间,这个期间1963年和2000年曾进行重编、修改和补充。

本溪煤矿是个超百年的老矿井,矿井的基本地质情况已经清楚(如区域地质及主要构造的发育,煤层层次沉积情况及煤岩对比水文地质及涌水情况,煤质和瓦斯涌出等),但由于数十年的开采,勘探、地质测量工作的不断进展,新的资料的出现又需要记载和补充,为适应地下开采,非常有必要重新编写本溪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地质报告书。

②本溪煤矿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在1000多年前的宋金时代就已经不成规模的开采,从1905年成立“清日合办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增添蒸汽机械开采的年代算起,至今已有105年了,开采出的煤量约有6000多万吨。

进入70年代以后矿井的煤炭储量越来越少,基本上是残采资源,即是今后的开采和地质勘探工作发展方向是残煤区,即在解放前日伪时期及解放后已经采过的区域寻找较为可靠的残煤储量,为发展煤炭事业,延长矿井寿命做出应有的贡献。

③总结水文地质资料:

90年来矿井水文地质情况变化频繁,尤其是60年8月4日发生在本溪地区的史无前例的特大洪水,是太子河两岸近两千亩的田地和近两千间房屋被摧毁,上千人生命瞬间消失。

矿区范围内的地表露头古窑采空区与井下旧巷连通,由于洪水的巨大冲击、侵蚀和洗刷造成矿井大量充水,从而发生了矿井开采史上最大的淹井透水事故。

从1995年开始,在我矿区范围内先后建立了27家小煤窑,经过十余年的开采,大部分小煤窑资源枯竭,有20余家被省、市国土部门关闭,目前尚存六家,它们是新洞沟的馨城煤矿;蚂蚁村沟的顺发煤矿;柳塘地区的兴盛煤矿、栾兴煤矿;明发煤矿,由于小窑的浅部开采,雨季期间,大量的降水通过古窑采空区灌入本矿,险些造成淹井事故,今后将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古窑及巷道透水,保证矿井不受水害威胁。

2、编制地质报告的目的

根据以上任务和办理采矿许可证及煤炭生产许可证的需要,总结过去的地质工作成果,更改、补充63年、2000年地质报告书,进一步核实残煤的地质储量,为延长矿井寿命而重新编写地质报告书。

二、矿区位置及交通、河流

本溪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茨沟街。

行政隶属于溪湖区。

矿区中心地理坐标:

东经123°44′51″,北纬41°19′10″,海拔126.579米(中央大斜坑标高)。

矿区开采范围:

北起小窑边界线,即开采上限+160米,南至彩屯煤矿边界,即开采下限标高-313米,东至东坟大桥,西至彩北牛毛岭,东西平均长6010米,南北宽平均为1000米,井田面积6.0059平方公里。

本溪地区交通发达,矿区有沈丹铁路通过,最近的火车站为溪湖火车站,距矿区0.5km,公路四通发达,由本矿向北可至沈阳,向南至丹东,向东至小市、桓仁,向西可至辽阳等地,沈丹客运专线正在建设(时速250KM),四年后即可通车,沈本高速公路距桃仙机场60km。

矿区与外部交通联系方便,本钢集团的专用铁路可直达公司洗煤厂,矿东地面运输采用架线式电机车牵引矿车,运输线路全长1.5KM。

矿区地面河流主要有两条:

(1)太子河为本溪地区主要河流,也是本溪地区重要工业及民用水源,太子河蜿蜒曲折自东北向西南,它发源于长白山相接的辽东丘陵山地,有南北两源北源出于新宾县境界内的平顶山,南源发于本溪、桓仁两县界上,到北甸子韭菜峪子附近汇合一处,形成太子河干流,其流经本溪满族自治县、本溪市、辽阳市,下游流入辽河,注入海域。

台安、营口三县交界的三岔河与浑河一起流入辽河渤海,太子河全长计460公里,在本溪县,市内河道长250公里,太子河宽40~150米,深1~4米。

太子河主要支流有清河,泉水河、汤河、细河等。

太子河流经本矿区东部,经河沿街、二电厂、东坟大桥、彩屯水泥厂,流入彩屯矿井田范围,在本矿区内流经长度为2公里,水深0.6~3.0米,其河底为砾石层后1~3米,其下为干砂厚5~8米,再下是粘土质页岩和砂岩。

太子河河底标高距本矿在上层群一层煤厚垂高300米,距下层群六层煤厚垂高400米。

本矿区东部留有太子河防水煤柱,目前矿井水与太子河水没有水力联系。

(2)溪湖小河发源溪湖大堡,水源为喀斯特溶洞水,流经本矿区东北部,其流向与煤系地层走向垂直。

因此从奥陶系地层经本溪统流入太原统及山西统,并穿过煤层露头区2公里流入太子河。

后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湖,其水域面积不过20多平方米,在湖外人工修建供游人划船的大型人工湖。

三、矿区地形、经济资源及气象

①矿区地形:

本溪煤田位于本溪湖盆地西南的山地中、太子河西侧,其东侧为平山区冲击层盆地,太子河形成盆地之轴,四周多为较古老的岩层形成的高山,东北方骆驼砬子海拔565.0m。

明山砬子海拔355.0m。

北方豆房沟高程寨山海拔为500m,西部西大山海拔410m,东部平顶山虽山腰悬崖陡壁,但山岭平坦,海拔657.6m,东南侧地势稍缓出现白垩系红色地层海拔为100m。

本溪矿区位于盆地东北边缘地中,沿煤层露头走向为石炭二迭统山西组,砂页岩层形成多座海拔300m的山岭。

如倒背岭、柳塘山等,向东是单面山,倾斜至本溪水泥厂,为海拔100m缓坡的山间平地,矿区西北部受西大山逆掩断层的影响,倾斜较陡,形成陡峭的山岭。

整体地形地貌多为高山,绝对高度市内平顶山657.6米,相对高度500米。

主要井口标高:

中央大斜坑标高海拔+125.579米,工业广场主要建筑物标高:

本溪煤矿办公室楼标高120米。

采区办公大楼标高+127米。

②经济资源

本溪市区域之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四周群山环绕,有铁、煤、耐火粘土、还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铜、铅、锌、铝)和非金属矿藏(硅石、石英、石墨)。

③气象

本溪地区属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每年11月结冰,3月末四月初融化,恒温线在地面下1.5~2.0米,历年最大的降雨量在7~8月份,最小降雨量在1~2月份,全年平均降雨量在60mm左右,最高温度+36°C,最低温度-32°C,年平均温度在+6°C左右。

夏季多东南风,平均风力1~2级,冬季多西北风,平均风力2~3级,雨季风力平均在4级左右,秋季平均风力3级,本地区最大风力可达7级。

本溪地区总降雨量在810mm左右,最大降雨发生在1960年8月3日,达333.9mm(1960年8月3日)。

平均相对湿度50%,最大冻土深度1.5~2.0米。

第二章、矿井的建立及开发历史

一、矿井的开发历史

本溪煤矿的开采具有悠久历史。

煤田为石炭二迭系煤田,大约在距6000多万年前就形成了,而远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已发现了这个煤田,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均进行过开采。

1905年正式创建了“中日合办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至今已有105年的开采历史。

1953年成立本溪矿务局本溪煤矿,1994年本溪煤矿为国有民营,2000年4月原本溪煤矿破产,重组成立了“本溪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性质为股份制,2008年3月企业全部股权整体转让给法人孙茂举,变为私营企业,通过开采残煤,使这座超百年老矿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二、矿井年代记事(原本溪煤矿)

序号

年代

产量(万吨)

记事

1

1906~1930

749

中日合办时期

2

1931~1945

1090

日伪统治时期

3

1946~1948

65

民国统治时期

4

1950~1952

362

经济恢复时期

5

1953~1993

3305

计划经济时期

6

1994~1999

131

国有民营经济时期

7

2000~2008.3

255

股份制时期

8

2008.4~2011

46

有限责任公司(私营)

第三章、区域地质情况及井田地质情况

一、区域地层及岩性

本溪地区位于东辽台背斜,太子河台凹之中部,其地层沉积比较系统完整,历来有东北地质摇篮之称号,由较古老地层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侏罗系→新四系→第四系地层,除缺少自留系、泥盆系及三叠系外其他地层均有出现,台凹的底部由震旦系石英岩组成厚280m,其上是下古生代海相地台型碎硝岩和碳酸盐建造,厚约1600m,再上是厚约1200m的中生代火山岩海相碎硝岩建造和第四系冲击层级砾岩层建造。

二、矿井区域煤系地层及岩性

1、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1)本溪统全部分上下两部分,与奥陶系马家沟组平行不整合,主要由砂岩、页岩、石灰岩组成,下面列出矿区范围内牛毛岭剖面,全厚145m,分属如下:

①紫色页岩,易分化,层厚5.8m,②G层粘土,层厚2.4m,。

③杂色页岩,以紫色为主,层厚6.4m。

④黄色粗粒砂岩,层厚23.4m。

⑤上部为铝土质岩,下部为砂岩,F层粘土,层厚3.0m。

⑥黄色砂质页岩,层厚8.0m。

⑦细砂岩,上部呈黄色下部呈紫色,层厚6.4m。

⑧黄色泥质砂岩,层厚2.0m。

⑨青黄色及砖红色页岩,层厚16.0m。

⑩中粒黄色砂岩,含薄煤层,层厚7.0m。

⑾青灰色页岩,层厚4.4m。

⑿黄色砂岩,层厚4.4m。

⒀浅灰色灰岩,即蚂蚁村沟灰岩,二层灰岩厚0.8m。

⒁黄色灰质页岩,层厚4.8m。

⒂深灰色灰岩,即上蚂蚁沟村灰岩,二层灰岩层厚1.7m。

⒃黄色灰质页岩,上部含少数带状泥质灰岩,层厚13.6m。

⒄黑色结核状结晶灰岩,下部为淡粉色结晶状灰岩,即小峪沟灰岩,层厚3.0m。

⒅黄色及青色砂岩夹页岩,层厚14.0m。

⒆灰白色结晶灰岩,即本溪统灰岩,层厚10.5m。

⒇灰青黄等色页岩和砂岩,层厚7.4m。

(21)黑色坚硬石灰岩透明状,即牛毛岭灰岩,层厚0.5m。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①砂岩,青灰色中粒含有铁质结核,层厚6.0m。

②灰白色粗粒砂岩,层厚2.0m。

③六层煤层,黑色强光泽,层厚0.5m。

④灰色细粒砂岩和黑色页岩,层厚1.5m。

⑤粘土质页岩,层厚2.0m。

⑥D层粘土,层厚0.6m。

⑦灰色中粒泥质页岩,层厚3.0m。

⑧七、八层煤,即二五接煤层,厚5.0m。

⑨黑色片状页岩厚3.0m。

⑩六层煤,即一接煤层,黑色强光泽,层厚1.2m。

⑾黑色片状页岩,层厚3.0m。

⑿灰黑色中粒砂岩,层厚6.0m。

⒀下别马砟煤层,层厚0.1m。

⒁灰黑色细粒砂岩,层厚1.0m。

⒂上别马砟煤层,厚0.1m。

⒃灰白色中粒砂岩,厚8.0m。

⒄薄层石灰岩厚0.3m。

⒅黑色质疏松含云母页岩厚12.5m。

⒆细粒黑灰砂岩厚0.6m。

⒇马砟煤层厚0.4m。

(21)灰白色质密砂岩厚1.6m。

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全厚359m,分三部分

①砂岩层和下煤组:

由青灰色细粒石英质砂岩,砂岩和煤层组成,主要煤层(为宝砟、香段、臭砟煤层),即上宝砟一层、下宝砟二层;上香段三层、下香段四层,臭砟五层。

②砂岩层和中煤组:

白色中粒砂岩,青灰薄层砂岩和灰色、黑色页岩。

③砂岩层和上煤组:

青灰色中粒砂岩,偶夹少许页岩,并有紫色、黄等色页岩。

4)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郑家组和林家组。

①下部粗粒砂岩,淡、灰、黄等色石英质砂岩厚140m。

②上部杂色页岩层,紫、黄、红等色泥质页岩,厚350m。

三、矿井区域内的主要构造

1、主要断层

本溪煤田位于中朝古陆,辽东台背斜太子河台凹之中部,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北东方向的褶皱和断裂,所以辽东台背斜的走向是北东方向。

辽东境内的山脉也多呈北东方向。

如千山山脉、长白山山脉和西南的丘陵地带,而本矿区所产生的主要构造也多受此运动而呈北东方向。

兹将矿区范围周围内所见的主要构造从西向东叙述如下:

①F1号西大山逆掩断层:

西大山逆掩断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断层,在矿区西部西大山西侧,钓鱼台石英岩复于寒武系地层之上。

寒武系又复于中奥陶系马家沟统和中石炭系本溪统之上,本溪统又复于上石炭系太原统之上,构成了不止一次错动的复瓦式构造。

走向大致为北20°东,倾角45°,倾向北西,西大山山脉走向大致与断层线平行。

②F2号新洞沟正断层:

断层走向北端略于前者平行至新洞沟口以南推测与西大山断层相交,没于西大山断层之下,其走向为北20°东,向西北倾斜,倾角在35°到40°,垂直断距在40~50m。

③F3号正断层:

此断层上部被新洞沟断层所切断,地表没有出露,断层走向是北40°东,倾角70~75°,断距10~40m。

呈上部小、中部大,而下部小的断层,在-350m水平,其落差在14m。

④F3-1号水洞沟正断层:

断层走向为东西,向南倾斜,倾角45°,下部交叉于F3断层之中,落差在10~15m,断线长400余米,在矿区西部蚂蚁村沟北侧水洞沟内能见到此断层。

⑤F3-2号二、三坑断层:

断层在三坑东部二坑西部,走向北75°东,倾向南,倾角75°,是正断层,落差6m,在三坑东八道(六层煤与七、八层)煤层成水平接触,在此处断层面再发生旋转,在三坑十二道,倾向西,变为一倾伏褶曲,幅度在10m左右,延深至下部在-400m水平,交没于西部境界断层中。

⑥F4号正断层:

此断层走向北40°东,倾角82°,落差8~15m;

⑦F5号一、二坑正断层:

其走向北40°东,向东方向倾斜,倾角72°落差30~57m。

⑧F6五坑正断层:

此断层走向北80°西,倾角18~82°倾角西,落差17~20m。

⑨F7流水坑道正断层:

此断层走向北20°西,倾向东倾角60~70°,落差35m。

⑩F8老二坑断层:

落差20m。

由于没有资料,其产状不清。

2)火成岩活动(岩浆岩)

在太子河北,市河畔小学(原第二中学)楼北侧,沈丹铁路桥北岸,东芬公路大桥南岸,皆有火成岩出现,厚约50米左右,有鞍山岩、玄武岩、斑岩、橄榄岩、流纹岩、沉积岩、辉绿岩及凝灰岩等,这些火成岩的年代可相当于小东沟层下部,说明白垩系地层沉积初期,有小范围的火成岩活动。

四、煤田类型及含煤系数

1含煤系数:

矿区中煤系地层为石碳二叠系,其中:

本溪组厚130m,太原组厚60m,山西组厚70m。

可采煤层:

残煤一、二层、即上下宝砟层局部可采,原层厚1.5m。

三、四层,即上下香段层厚1.4m。

五层,即臭砟厚1.0m,六层,即一接层厚1.2m,七、八层,即二五接层厚5.0m,总计10.1m,由于上述均为残煤,可采厚度按50%计算,即5.05m。

可采层总厚5.50

含煤系数=————————=——————=0.039即3.9%

煤系地层厚130

2、煤田勘探类型

根据有关资料,综合矿井地质构造,煤田成因和煤层赋存情况,将矿田定为:

上层群:

一类较稳定型。

即一类二型。

上层群:

主采层包括(宝咋、香段、臭砟煤层),一二、三四、五层。

下层群:

一类稳定型,即一类一型。

下层群:

主采层包括(一、二、五接煤层)六、七、八层。

第四章煤岩对比工作及煤层的赋存情况

一、煤、岩的对比工作

1、主要标志层:

(1)本公司矿区以中石炭统本溪组本溪灰岩即第四层灰岩为主要标志层。

本灰岩为白色结晶,赋存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的岩层,矿区东部区厚11米,中部区厚12.5米,西部区厚14-15米,

石灰岩中含有海百合、石燕、纺锤虫等海相动物化石,四层灰岩成致密状结构,层理不清,柱状节理发达,本矿区四层灰岩中发现很少裂隙及喀斯特溶洞,顶底板明显,顶底为黑色条带状细砂岩或灰黄绿等色厚层状页岩,底板为灰色中粒石英砂岩,条带状层理清楚。

(2)在本公司矿区下层群中常以中石炭统太原组砂岩为标志层,

此岩层为五层灰岩顶底板厚4—6米,灰色中粒,均粒结构,下部为青灰色铁质砂岩,上部为灰色中粒薄层状砂岩,层理发达。

(3)下二叠统山西组以中粒厚层砂岩为标志层,砂岩中含植物化石,上二叠系以上石盒子组一层(宝砟)煤层及A、B、两层粘土为标志层。

2、煤层对比的依据

(1)一、二层煤(即宝砟层)分上下两层,其中一层又名大宝砟,厚0.3—1.2米,黑灰色疏松,成粉沫状,污手,顶板为层状黑色细粒砂岩,内含封印木化石,底板为二层煤(小宝砟)、顶板为砂质页岩,灰黑色中粒厚2—3米。

二煤层(即小宝砟)厚0.6—1.2米,一般厚0.75m,有两层0.3—0.5m厚的伪顶,为砂质页岩和页岩,煤层为黑色细粒,含轮木化石和楔叶木化石,二层煤层底板为灰色粗粒和中粒砂岩。

(2)三、四层煤(即香段层),三层煤沉积不稳定,矿区范围内只有五宝砟东零道四道开采过,厚0.1-1.0米。

煤层呈黑色粉沫状,直接顶板为黑色中粒砂岩,在砂岩中含有轮木,楔叶木和单齿类植物化石,底板厚3—6米,为灰黑色砂岩,砂页岩及页岩。

四层煤(即下香段层)厚0.3—1.2米,黑色脂类光泽,薄片状和粉状,底板为黑灰色砂质页岩。

(3)五层煤(即臭砟层),为单层煤,黑灰色小块状厚0.3-1.2米,硬度较大,直接顶为黑灰色页岩2-6米,在页岩中含有棕黄色扁豆状的钙质结核,老顶为灰白色石英质粗单矿物砂岩,倾角9度—18度,底板为灰色粗砂岩,含羊齿类植物化石,厚6米左右。

(4)六层煤(即一接层)为单一煤层,厚1.0-1.2米,为一简单煤层,强光泽黑色柱状节理,煤质为低磷,结构较疏松,煤层有伪顶,厚0.1-0.3米,为灰色薄层状页岩与直接顶间夹0.01-0.05米厚的白色粘泥,煤层中含有连续的两层黄铁矿带,直接顶为黑色片状页岩厚3.0米致密,薄层状。

(5)七层煤(即二接层),为一单一煤层,厚2.0-3.5米,硬度小成菱面体结构,因此是交叉的斜节理,煤层黑色,玻璃光泽,顶板为六层底板,厚2-3米深黑色片状,贝壳状断口,含有黄铁矿小斑点,底板为八层煤顶板,厚0.2-0.5米块状泥质页岩,含有植物化石,煤层中含有直径0.1-0.3米的黄铁矿结核体是不连续的,在煤层靠近底板0.5米左右有厚0.3-0.4米的黑色暗煤,土状光泽,质坚硬,是监定七层煤的主要标志。

(6)八层煤(即三、四、五接层):

八层煤包括三接、四接、五接三个单煤层,三接煤厚0.5–1.2m,黑灰色块状和粉状,顶板为七层煤底板厚为0.05-0.15m的黑色块状页岩。

四接煤厚0.2-0.5米,黑色块状粉状,顶板为三接底板,底板厚为0.2-0.4米的块状泥质破碎页岩,含有植物化石,五接煤为深黑色、强光泽、粉沫状,厚0.5-1.2m,油赋污手,八层煤底板为0.5-1.1m厚的粘土质页岩,含有植物化石,老底为灰白色,泥质和石英质中粒砂岩厚2-3米,倾角平均18度。

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

一、地表水系河流及与矿井水的关系

(1)、太子河

太子河为本溪地区主要河流,也是本溪地区主要工业及民用水源,太子河蜿蜒曲折自东北向西南,它发源与长白山相接的辽东丘陵山地,有南北两源,北源出于新宾县的平顶山,南源发于本溪、桓仁两县界上,到北甸子韭菜园子附近汇合成一处,形成太子河干流。

流经本溪满族自治县、本溪市、辽阳市。

下游在海成、台安、营口三县交界出的三岔河与浑河一起流入辽河,注入渤海,全长计460公里,本溪县、市内河道长250公里。

太子河宽40—150米,深1—4米,主要支流有清河、泉水河、汤河、细河。

太子河流经本公司矿区东部,经河沿街、二电厂、东坟大桥、水泥厂,流入彩屯矿井田。

在本公司矿区内,流经长度为2—4公里,水深为1—3米,其河底为砾石层1—3米,其下为干砂层厚5—8米,再下是粘土质页岩和砂岩。

太子河河底标高距本矿区上层群一层煤厚为300米,距下层群六层煤厚400米。

本公司矿区东部留有太子河保安煤柱,目前矿井水与太子河水没有水力联系。

(2)、溪湖小河发源于溪湖大堡,水源为喀斯特溶洞水,流经本公司矿区东北部,其流向与煤系地层走向垂直,因此从奥陶系地层经本溪统流入太原统及山西统,从茨沟矿门前与煤层露头交叉,向井下渗透,并穿过煤层露头后3公里左右流入太子河。

二、矿区地表潜水及含水层

(1)、地表潜水:

根据钻探队资料,本公司矿区地下潜水水位在2—10米,根据蚂蚁村沟水井观察其潜水位在地表下5—10米,潜水与地表水有补给关系(潜水补给矿井水),潜水的来源是大气降水。

(2)、矿井区域主要含水层:

A、第四系冲积层,在本公司矿区范围内,除东部有少许冲积层外,其他区域皆为煤系地层出露,没有冲积层水。

B、本溪统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含水层,本含水层为微弱的含水层,本溪统砂岩位于煤层底板,基本上是不含水的,太原组砂岩含少量水,山西组砂岩层是弱含水层。

C、灰岩含水层,本溪统灰岩基本是不含水的,没有喀斯特发育,只在矿区东部明山区域及地表露头区域有小的溶洞及喀斯特水,溶洞大部被黄泥充填。

奥陶系灰岩为矿区主要含水层,在地表发现奥陶系灰岩有数处大的和小的含水溶洞,出水泉发育,奥陶系灰岩水对矿井开采有较大影响。

D、地表露头水区,矿区地表煤层露头延走向长达6—7公里,而露头皆被过去古窑开采,其开采深度不详,据资料记载最大斜长不超过350米,故采空区是完全充水的,日伪时期、近年西部水区及小煤矿开采均发生过透古窑水的事故,因此古窑露头积水及近年小煤矿开采巷道积水,是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巨大威胁。

积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E、矿区中主要隔水层为A、B、C、D、E、F、G层粘土及数层粘土质页岩,对隔水有一定作用。

三、水文观测工作及坑内排水

(1)、水文观测工作:

对矿区水量观测采用浮漂法

S

公式:

Q=K————HL

t

式中:

Q—涌水量K—粘带系数

S—浮漂漂流距离t—浮流时间

H—水沟深度L—水沟宽度

(2)、矿井排水系统:

矿井水为集中排水系统,即矿井水分段排入电车道水平水沟,然后流入中央水泵房水仓沉淀,经水泵由老三坑管道排至地面,注入溪湖小河。

中央水泵房设有11台200D水泵,其中4台为新更换的水泵,平均日排水量为5000—6000m3.。

第六章、开采技术条件

一、矿井测量工作:

根据测量成果绘制成1:

2000上下层采掘工程平面图和1:

5000上下层综合平面图。

1:

2000图精度小于0.2mm﹔

1:

5000图精度小于0.05mm;

二、煤质工作及选煤方法

1、各煤层工业分析:

根据59年原煤工业分析表及现煤质化验单结果为:

原煤工业分析表

指标

水份

灰份

含硫

含磷

发热量

煤层

WP%

AC%

SC%

P%

Qr卡

5.02

17.84

3.909

0.0775

7659

1.07

18.0

2.926

0.0505

7129

2.12

40.94

1.5

0.1005

4644

一、二

3.72

12.35

0.483

0.0045

7682

三、四

2.24

24.44

2.129

0.0143

7221

3.12

20.39

3.305

0.0033

6420

2、选煤方法:

公司设洗煤厂,洗煤厂用跳汰选煤方法,即原煤由矿井主要提升井,(中央大斜坑),用皮带机将煤直接运送至洗煤厂,经减速皮带机首选,选出大块矸石,经筛选,选出块煤及矸石,然后用包姆式鼓风水洗机及震动式水洗机跳汰洗选,洗选后,用洗选机选出精煤和混煤、中煤等。

三、矿井通风

矿井通风系统为中央分区抽出式通风系统,即由主要井口进风,经主要进风井巷,进入各分区区域,再由分区回风井巷及回风井,最后由分区扇风机排出地面。

为保证矿井人员生命安全,维持正常工作,排除正常工作,排除有害气体,送入新鲜空气及调解井下温度,矿井专门设置通风隧。

矿井总进风量为5713m3总排风量5788m3∕分,

全矿有六台主要扇风机,其中三台备用。

局部供风采用局部扇风机供风系统,局扇功率最大11KN×2最小7.5kw×2。

四、开采方法及顶板管理方法

1、巷道布置

本公司井田区域内共划分五个区域,借以天然的断层为技术边界,三、二坑以F3-2号断层为界,二、一坑以F5号断层为界。

各区域中皆是双翼开采。

绞车道和风道布置于开采区域中央。

下层群绞车道,排风道及阶段运输大巷皆布置于中石炭统,本溪群第四层石灰岩中,四层灰岩顶面至七层煤底面之间距离15—30米。

由运输阶段大巷每隔100-140米做一穿层平上,见六、七、八层煤后布置三条沿层巷道,即运输平巷。

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