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总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7793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总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构造总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构造总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构造总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构造总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造总复习题及答案.docx

《构造总复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总复习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造总复习题及答案.docx

构造总复习题及答案

总复习

概念

1、石香肠构造(boudinage):

原先存在的比围岩强硬的岩层在垂直层理的挤压作用下被分割成一系列彼此平行的拉长体,亦称香肠(布丁)构造。

布丁的延长方向平行于B轴方向,将之划归b线理。

2、窗棂构造(mullions):

由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理构造。

棂柱体的边界可以是层理面或原先存在的面,也可以是新生面如节理、劈理等。

窗棂延长方向代表了应变椭球体的Y轴,属b线理

3、褶劈理(crenulationcleavage):

发育于有先存面理的岩石中。

先存面理被褶皱成微型褶皱,对称或不对称。

它由褶皱的平行翼或平行于褶皱翼发育的微断层所确定。

发育于各种变质程度的含层状硅酸盐的岩石中。

4、伸展褶劈理(ecc):

为韧性剪切带中的近平行的间隔性剪切条带,以小角度切割糜棱面理,常呈单组,有时成共轭组出现。

5、A-线理(A-lineation):

即拉伸面理,拉长方向平行于应变椭球体的长轴(a)方向。

常见有:

拉伸矿物及矿物集合体;对称压力影;柔性层中拉伸的刚性体如拉伸黄铁矿、圆形化石;拉伸砾石及鲕粒。

6、S-C-C’面理(S-C-C’fabrics):

韧性剪切带内经常发育两种面理,平行于剪切带内应变椭球XY面的呈S形展布的剪切带内面理S;平行于剪切带边界的间隔排列的糜棱岩面理C。

糜棱岩面理实质是小型强剪切应变带,常由微细颗粒或云母等矿物组成。

S面理和C面理的锐夹角指示对侧的剪切方向

7、A型褶皱(A-fold):

又称a型褶皱,是指褶皱轴(枢纽)与拉伸线理(a线理)方向大致平行的褶皱,一般发育在剪切带的强烈剪切部位。

8、鞘褶皱(sheathfold):

最早是Carreras等1977年提出的,是特殊的A褶皱,因形似刀鞘而得名,是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性构造之一,其规模一般几米到几百米,有的可达数公里。

大多呈扁圆状、舌状或圆筒状,多数为不对称褶皱,沿剪切方向拉的很长。

9、眼球构造(augenstructure):

混合岩化过程中,外来物质沿着片状、片麻状岩石注入时形成眼球状或透镜状的团块,断续分布,常有定向排列,眼球多为碱性长石组成,大小不一,有时晶形较好,呈卵形,长方形,有时眼球为长英质的长石,石英集合体所组成,当此眼球含量增多时,可成串珠状断续连接,并逐步过渡为条带状构造。

10、压力影构造(pressureshadow):

由岩石中相对刚性的物体及其两侧(或四周)在变形中发育的同构造纤维状结晶矿物组成。

是矿物生长线理的另一种表现,常产出于低级变质岩中。

11、雪球构造(snowballstructure):

剪切带中常伴随同构造期的石榴石等轴矿物的变斑晶(porphyroblast)在剪切作用过程中生长,即边旋转边生长,类似于滚雪球,形成螺旋式尾巴,指示相反剪切方向。

12、双重逆冲构造(duplex):

是逆冲推覆构造中具有普遍性的重要结构型式。

它由顶板逆冲断层(roofthrust)与底板逆冲断层(floorthrust)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horse)组合而成。

13、转换断层(transformfault):

是大洋地壳的离散边界。

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

转换断层一般呈直立状,切割两侧的大洋地壳。

转换断层有三种类型:

脊—脊转换断层、脊—沟转换断层、沟—沟转换断层

14、应变(strain):

岩石变形的度量,即岩石形变和体变程度的定量表示,物体变形时内部各质点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变化的两种方式:

线段长度的变化,称为线应变(linearstrain);两线间的角度变化,称为剪应变(shearstrain)

15、付林图解(Flinndiagram):

是一种用主应变化比a及b作为坐标轴的二维图解。

a=X/Y=(1+e1)/(1+e2),b=Y/Z=(1+e2)/(1+e1),坐标的原点为(1,1),任意一种形态的椭球体都可以表示为一点。

椭球体的形态用数值k来表示k=tanα=(a-1)/(b-1),k值相当于图中任意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据k值分为五种形态的椭球体:

k=0:

轴对称压缩,铁饼型;1>k>0:

压扁型;k=1:

平面应变;∞>k>1:

拉伸应变;k=∞:

单轴拉伸,雪茄型。

16、复理石(flysch):

是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厚度较大,少含化石,发育递变层理,砂泥岩层的韵律组合,前造山。

17、磨拉石(molasses):

形成于近海至陆相,分选、磨圆差的粗碎屑沉积,厚度较大,无递变层理,具交错层理,一般下部细(海相)上部粗(陆相),不同于山间盆地,同造山作用产物。

18、位错(dislocation):

即线缺陷,线状排列的晶格缺陷,一般是晶格内一个滑动面的边界。

位错的运动是晶内变形的主要方式,所以位错是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行为的重要因素。

位错是储存变形能的一种方式。

19、蠕变(creep):

固体材料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

其机制有两种。

扩散蠕变:

矿物晶体在应力作用下通过质点扩散迁移产生的蠕变;滑移蠕变:

由晶内滑移或由位错促进滑移引起的蠕变。

基本理论

1、节理的力学性质分析

答:

节理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在剪切作用下首先形成两组里德尔剪破裂(R和R’)及张裂(T),继之可形成压剪性破裂(P)。

里德尔破裂R(张剪性)与主剪切断裂C的夹角相当于内摩擦角的一半(~15°),二者滑向一致,这一锐夹角指示本盘的剪切方向;与张性破裂垂直方向形成压性构造(S)如褶皱轴、面理等。

与主裂面(C)呈小角度(10°-15°)相交的R破裂往往平直,指示本身盘的剪切方向。

随着剪切作用的持续进行,逐渐向靠近张性面T的方向旋转,使之具有张剪性质,被岩脉充填,呈S形。

与主剪裂面呈大角度相交(45°)的张节理T多一头开口或中间较宽,被矿脉充填,特征明显,锐夹角指示本盘剪切方向。

剪切作用的持续进行,使之呈S形。

2、构造岩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答:

构造岩(tectonite)或断层(裂)岩(faultrocks):

即形成于断裂带(剪切带)中的变形岩石。

Sibson(1977)根据对构造岩的的结构:

1、固结与未固结;2、紊乱组构与面理化组构;3、碎斑的大小与基质的含量;4、重结晶程度。

断层角砾(shatteredrocks)及断层泥(gouge)均是未固结成岩的断层产物,主要由一些晚期和近地表的表层断层(1-4km)形成。

断层角砾以岩石碎块为主(>30%),基质为同成分的碎屑,若碎块定向明显可称为透镜化带;断层泥是由断层破碎和研磨作用形成的糊状物,矿物颗粒小,肉眼难以辨认,其中碎块<30%,可发育一组剪破裂,并被方解石等充填。

碎裂岩系列(cataclasite),以脆性变形为主。

主要特点:

无定向或弱定向;裂隙发育,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碎块。

随着变形的加剧,碎块粒度变细,碎块间碎基增多。

(水磨石地板);随着碎块减小,碎基增加,可分为碎裂的XX岩、初碎裂岩、碎裂岩和超碎裂岩。

断层带中,从边部到中心,可见从碎裂的XX岩—初碎裂岩—碎裂岩—超碎裂岩的过渡。

碎块大小不一,可呈棱角状、次圆状等。

习惯称构造角砾岩或断层角砾岩。

玻化岩(buchite)是岩石在高应变速率(由地震或冲击作用)下,沿断层面快速滑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构造岩。

一般颜色较深,常呈黑色或黑绿色,外貌很像玄武玻璃,故又称假玄武玻璃(pseudotachylite),也有人称构造熔岩。

糜棱岩(mylonite)系列,其特征是矿物经受了塑性变形,并由塑性变形导致了明显的重结晶和强的优选方位,即面理化,主要形成地壳较深层次(10-15km下)。

分类:

根据碎斑和基质的含量、性质和结构等可分为糜棱岩化岩石、初糜棱岩、糜棱岩、超糜棱岩及千糜岩等。

3、逆冲推覆构造其形成的主要大地构造环境

答:

既包括逆冲断层又包括外来岩席在内的整个构造,称为逆冲推覆构造,简称推覆构造(thrustnappe)。

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主要构造环境:

A型俯冲带和B型俯冲;碰撞造山带;前陆褶皱冲断带;板内的各类逆冲推覆构造(盆地边缘、隆起边缘、盆内逆冲构造);板内造山带等。

西昆仑造山带混杂带逆冲推覆构造、闽西南前陆冲断带逆冲推覆构造。

4、试述韧性剪切带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答:

韧性剪切带(Ductileshearzone)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的狭窄高应变带。

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内从一壁穿到另一壁是连续的,不出现破裂面或不连续面,带内变形和两盘的位移完全由岩石的塑性流动或晶内变形来完成。

剪切带中间变形最强,向两侧逐渐减弱,两侧边缘处与带外没有明显界面。

内标志层特征:

剪切带中标志体的变形特征取决于标志体与围岩的能干性差和与剪切带的夹角(α)。

(1)当韧性差较小,α>90°,递进剪切应变将首先使标志层缩短加厚,然后褶皱。

(2)当韧性差较小,α<90°,递进剪切应变将使标志层逐渐变薄。

(3)当韧性差较大,根据α角的大小可形成A3、B3、C2和C3等情况。

(4)剪切带中雁列脉的形成过程,指示剪切方向。

韧性剪切带是地壳深部岩石变形的一种基本构造型式,形成于地球演化的不同历史时期。

它不仅在前寒武纪克拉通区普遍存在,而且在新生代陆-陆碰撞造山带,如喜马拉雅造山带,都有一定的分布。

韧性剪切带可以形成于各种构造环境,如造山前的隆滑构造(杨振升,1995),造山期的逆冲-推覆韧性剪切带(许志琴,1997),造山后的伸展型韧性剪切带,以及许多走滑韧性剪切带。

大量研究文献表明,不同构造环境,不同构造层次的韧性剪切带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

许多大的地质体边界都存在大型韧性剪切带。

5、伸展拆离构造和变质核杂岩

答:

变质核杂岩(metamorphiccorecomplex)和拆离断层(detachmentfaults)是造山带伸展构造的特征产物。

变质核杂岩:

近圆形或椭圆形,由强烈变形变质的岩石以及侵入其中的岩体组成,其上为变形变质程度较轻的岩石覆盖(I型),或者被覆以拆离并远距离运移的岩石。

变质核杂岩的特征:

1、主要由深部隆升的中、下地壳古老的中深变质岩组成的,常有晚期(同构造或其前后)中酸性岩浆侵入的,空间上呈穹隆状或长垣状的孤立隆起,通常具有一翼陡一翼缓的特征;2、核杂岩顶部和周缘为以糜棱岩状岩石为特征的区域或准区域性的大型拆离带,糜棱岩带的顶部被拆离断层切割,使早期的糜棱岩发生脆性变形,同时造成大规模地壳伸展和地壳切除(缺失);3、拆离断层下盘为糜棱片岩和片麻岩(可能出露更深的非糜棱岩化的结晶岩);上盘为变形变质较轻的上地壳岩石,以脆性变形为主;4.上盘的脆性伸展方向、拆离断层的滑动方向、下盘糜棱岩的运动方向具有一致性,反映了统一的运动方式。

拆离断层:

结晶变质基底杂岩与上覆沉积盖层之间的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或伸展断层。

拆离断层的特征:

1、将年轻的变质变形程度轻微的浅构造层次岩石叠置于强烈变质变形的深构造层次岩石之上;2、规模巨大,一般具有区域性;3、位移量大,可达数10km;4上盘以一期或多期正断层形式伸展,这些正断层呈铲状或多米诺状,向下并入拆离断层;5、拆离断层具有特征的构造岩系,即糜棱岩、绿泥石化角砾岩(含假熔岩)、断层角砾和断层泥。

它们自下而上顺序产出,向上变新并且发生后者对前者的叠加,各类构造岩的发育厚度也依次变薄。

6、判别剪切指向的主要标志

答:

(1)S-C面理(S-CFabrics):

韧性剪切带中常发育由矿物或矿物集合体的长轴优选方位平行于应变椭球的XY面而形成的面理称为剪切带面理(S)。

它与糜棱岩面理(C)的锐夹角指示剪切方向。

C面理实际上是一系列平行于剪切带边界的间隔排列的小型强剪切应变带,常由细小的颗粒或云母等矿物组成。

随着剪切带加大S面理逐渐接近平行C面理。

宏、微观均可见。

(2)旋转碎斑系:

强硬的碎斑(porphyroclast)与其周缘的弱的基质的动态重结晶的集合体或优选定向,形成不对称的眼球构造。

可分为σ型和δ型。

残斑的拖尾指示剪切方向。

(3)雪球构造(Snowballstructure):

剪切带中常伴随同构造期的石榴石等轴矿物的变斑晶(porphyroblast)在剪切作用过程中生长,即边旋转边生长,类似于滚雪球,形成螺旋式尾巴,指示相反剪切方向。

(4)不对称的压力影(asymmetricpressureshadow):

剪切带内的黄铁矿变斑晶(pyriteporphyroblast)在简单剪切作用下,往往形成不对称压力影构造,指示剪切方向。

(5)多米诺骨牌构造(Dominostructure):

糜棱岩中较强硬的碎斑(如长英质糜棱岩中的长石碎斑),在递进剪切作用下产生破裂并旋转,使每个碎片向剪切方向倾倒,犹如一叠书被推倒,形成类似多米诺骨牌,也有人称之为书斜构造。

裂面与剪切带的锐夹角指示剪切带的剪切指向,而每个裂面之间的滑动方向与剪切带剪切方向相反。

(6)其它的一些方法:

动态重结晶边界倒向、裂隙中对壁生长的脉体。

总之,判别剪切带剪切指向的宏、微观标志很多,应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7、拆沉作用(delamination)及其构造意义

答:

拆沉作用(delamination):

大陆岩石圈地幔由于较软流圈温度低、密度大,从而产生重力不稳,如有合适条件,岩石圈地幔将沉陷入软流圈中,并使岩石圈减薄;Houseman等认为岩石圈减薄是对流的结果,由于密度较大的岩石圈地幔覆于密度较小的软流圈地幔之上将造成对流,导致岩石圈地幔沉入软流圈中。

这种造成岩石圈地幔沉入软流圈中的作用即为拆沉作用。

理论计算证明,岩石圈根带的拆沉作用可以产生水平方向的张性差异应力50~100MPa,足以驱动大规模伸展构造的发育。

Ranalli(1997)认为岩石圈拆沉作用是造山带构造演化的主要动力学过程,可导致由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换。

8、蛇绿岩及其就位

答:

在混杂岩中有一类特殊的岩石组合,叫“蛇绿岩(套)(ophiolitesuite)”。

这是一种岩石组合,而不是一种岩石。

世界上已知最大最完整的蛇绿岩是中东的阿曼和塞浦路斯。

按照一般的定义,有序的蛇绿岩从底到顶依次出现:

地幔橄榄岩(主要为方辉橄榄岩和少量纯橄榄岩,有时含铬铁矿)、堆晶岩(具有堆积结构或构造,自下而上依次为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暗色辉长岩—辉长岩)、席状岩墙群(主要是辉绿岩、辉绿辉长岩,相当于基性岩脉)、枕状玄武岩(主要为玄武岩和细碧岩,具枕状构造)、含放射虫化石的深海硅质岩(红色的叫碧玉岩,有时混入少量泥质,形成硅质板岩)。

蛇绿岩通常形成于大洋中脊,以及弧后盆地中脊,通常认为蛇绿岩代表了板块缝合带。

蛇绿岩就位方式:

仰冲于被动边缘;阻断的俯冲带仰冲于活动边缘。

9、前陆褶皱冲断带(forelandthrust-foldbelt)及其在造山带研究中的作用

答:

前陆褶皱冲断带是俯冲板块被动大陆边缘上的浅海盖层沉积,在造山变形中受到来自内侧碰撞带方向的推挤而形成指向相邻克拉通方向的叠瓦冲断构造。

造山带构造几何学特征是造山作用运动学分析的基础,构造极性(vergence)则是连接两者的枢纽。

在造山带中发育宽阔的前陆褶皱冲断带是承受构造变形的主要地带,具有明显的构造极性,即构造变形向前陆方向逐渐减弱,从而制约造山带结构和运动学模式。

对前陆褶皱冲断带内部构造极性的研究可以判断沉积环境的沉积方向和应变强度的变化方向,变形前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由深变浅方向,如闽西南三叠纪造山带前陆褶皱冲断带;变形后应变强度由强变弱方向,如浙西北三叠纪前陆褶皱冲断带。

10、活动大陆边缘(activecontinentalmargin)的主要构造单元

答:

活动大陆边缘又称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Pacifictypecontinentalmargin)。

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这种大陆边缘有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从洋到陆,活动陆缘包括海沟、弧沟间隙(非火山外弧和弧前盆地)、火山弧和弧后盆地等构造单元。

其中海沟是俯冲洋壳开始下插的地方;从它上面刮削下来的深海沉积和洋壳碎片组成混杂堆积,聚集在上盘板块并形成外弧;下插洋壳随着深度增加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并上升到浅部而成为火山弧。

如果火山弧是叠加在大陆边缘之上,像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情况,则称为陆缘弧;若位于大洋内,则成为岛弧,如琉球弧、菲律宾弧等。

岛弧与陆缘弧的区别在于它与大陆之间还隔着弧后盆地,如日本海、南海等。

在地质体中准确识别古俯冲带、混杂体和岩浆弧的展布、配置、时代和演化等,对重建地质时期板块构造格局有重要的意义。

11、碰撞造山带(collisionorogenicbelt)的时限标志

答:

上限标志:

1、逆冲韧性剪切带的最早变形年龄。

洋壳消亡发生碰撞伊始,即发生逆冲推覆和剪切作用,在主要剪切带中使矿物发生重结晶或产生新生矿物。

其最早年龄可作为上限。

2、垂直造山带张裂隙脉体的最早年龄。

造山作用挤压应力场引发的垂直造山带的张裂隙脉体的生成年龄略晚于碰撞事件的年龄。

3、各种磨拉石盆地中最早的磨拉石时代。

各类磨拉石盆地中,最早出现的磨拉石是紧随碰撞作用形成,其时间代表碰撞事件上限。

4、古地磁极移曲线最早一致的时间。

碰撞前两个分离的板块各自有自己的古地磁极移曲线,碰撞后应该合并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极移曲线。

理论上极移曲线一致的时间应为碰撞时间。

下限标志:

1、混杂带中大洋岩石圈火成岩的最小年龄。

主要指蛇绿岩中的各类火成岩;可测定斜长花岗岩中分离出锆石的铀铅年龄。

2、混杂带中深海沉积物最年轻的时代。

大洋盆地的放射虫硅质岩,以混杂块体出现;海沟的复理石浊积岩,混杂带基质产出。

3、大洋岩石圈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最小年龄。

大洋岩石圈向下俯冲进入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形成高压蓝片岩和超高压榴辉岩,其最小变质年龄可作为下限。

4、最年轻的岩浆弧时代和最晚的火山岩地层时代或同位素年龄。

大洋岩石圈的消减,促使在前缘弧上生成钙碱质系列的火山岩和花岗岩。

大洋消亡、陆块碰撞之后,这类钙碱质岩浆便终止活动,而代之以同碰撞花岗岩。

所以钙碱质火成岩的生成年龄可作为碰撞事件下限。

5、被动大陆边缘最晚海相地层时代。

这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大洋岩石圈消亡、大陆碰撞之际,被动陆缘海相沉积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要么直接变为陆相沉积,要么变为残留的海洋,形成与前陆盆地相连的前渊。

6、被动大陆边缘岩浆岩的年龄。

被动陆缘的有些地方,由于张裂作用可以引发火山作用,称为有岩浆活动的被动大陆边缘,如扬子南缘和西缘的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

其最晚的时代可作为碰撞事件下限。

12、碰撞造山带的极性标志

答:

1、大地构造相排布方式:

仰叠基底推覆体—混杂带—前陆褶皱冲断带;仰冲基地—弧后混杂带—弧-弧前混杂带—前陆带。

2、前陆褶皱冲断带内部标志:

变形前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由深变浅方向;变形后应变强度由强变弱方向。

3、混杂带内部标志:

混杂带基质由老变年轻方向;蛇绿岩带由老变年轻方向。

4、岩浆弧内双花岗岩带:

I型花岗岩带—S型花岗岩带。

5、增生弧内部标志:

增生弧花岗岩类由老变年轻方向;增生弧火山岩类由老变年轻方向。

6、中尺度构造运动学标志:

褶皱与冲断层运动方向、显微与超显微运动学标志。

13、碰撞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前沿问题

答:

碰撞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前沿问题是碰撞后的造山过程:

拆沉作用、伸展垮塌、深变质岩剥露。

(1)上世纪90年代之前,造山带研究基本上是到了板块碰撞成山之后就不再往下追索。

这是因为,板块构造理论认为,造山带是板块汇聚作用的产物,碰撞之后基本上没有大的构造作用,主要被风化剥蚀。

(2)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重大发现改变了这一传统认识:

1、全球的造山带中都发现了碰撞之后的伸展构造;2、深部地震资料表明,在古老造山带下面几乎都不存在山根,而年轻的造山带下面却有山根;3、许多造山带核部发现含柯石英、金刚石的高压变质岩,推测其形成深度>100km,单靠风化剥蚀作用很难达到这么大的厚度。

得出碰撞后的造山带依然活跃,有两种后造山模式:

1、拆沉作用模式(delamination):

板块碰撞之后,造山带底下的岩石圈地幔部分发生快速机械减薄,与上覆的地壳剥离,并下沉到更深的地幔(软流圈地幔)。

拆沉作用可视为板块作用旋回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结果导致上覆地壳的快速抬升和伸展、下地壳的加热。

(抬升的主要原因是密度较低的软流圈取代了高密度的岩石圈地幔而造成的均衡调整。

加热有两方面原因:

替代的软流圈到达地壳底部或附近;软流圈减压熔融产生的玄武岩浆侵入于下地壳。

拆沉作用从整个岩石圈的尺度上解释了碰撞后的造山过程和一系列疑难问题:

造山带内部地壳厚度比外部薄、造山带期后的岩浆成因、超高压变质岩的成因和剥露、壳-幔再循环等。

)2、伸展垮塌作用模式:

在碰撞期间,抬升地势的体力和相应的壳根,在动力学上是由驱动碰撞的板块边界作用力所平衡的。

随着后者的消失,造山带就开始在其自重下发生伸展垮塌。

(该模式已用来解释许多造山带的后期伸展构造、山前推覆构造以及山根消失现象。

与拆沉作用相结合可更好地解释造山带岩石圈碰撞后的行为。

14、试述前陆盆地(forelandbasin)及其在造山带研究中的意义

答:

前陆盆地是指在前陆构造背景上发育的介于造山带及相邻克拉通之间的并且与造山带密切相关的高度不对称的沉积盆地。

盆地结构不对称性表现在向造山带方向变厚,向克拉通方向变薄,并逐渐与克拉通层序合并。

由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可划分为冲断一褶皱带、前渊、前隆、隆后沉积四部分,共同构成前陆盆地系统。

前陆盆地指示

(1)发育于前陆位置(造山带与克拉通过渡带);

(2)挤压性盆地(冲断边界);(3)形成于造山作用过程中(同造山);(4)发育磨拉石。

前陆盆地形成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和演化过程,记录和反映了会聚构造环境演化的重要特征和关键时期。

如在大陆会聚进入实质性的硬碰撞造山阶段,位于原来两大陆之间的大陆边缘沉积物开始发生较强烈褶皱和隆升;此时期不仅没有较广泛的区域沉积,而且遭受强烈而不均匀的剥蚀。

于是,从造山带本身确定硬碰撞和强造山的确切时期及具体过程困难很多,甚至无能为力。

就在此时期,前陆盆地应运适时而生。

盆地的形成和其内沉积地层的时代、厚度、物质组成和变形特征等,是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果和响应;从另一个侧面翔实地记录了碰撞造山作用的时限、过程、阶段和强度等。

另外,前陆盆地的演化与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

前陆盆地变形与前缘隆起向后陆方向迁移,造山带收缩作用增强,会使造山楔坡度和质量增大,从而使前陆绕曲度增大,前陆盆地则变得窄而深,是前缘隆起向造山带方向迁移;前陆盆地变形与前缘隆起向前陆方向迁移,造山带收缩作用减小而剥蚀作用使造山楔坡度和质量减小,则前陆盆地变得宽而浅,前缘隆起向前陆方向迁移。

显而易见,前陆盆地在地球动力学演化和大地构造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5、侏罗山褶皱

答:

侏罗山式褶皱即过渡型褶皱,半形褶皱,主要发育于造山带前陆冲褶带,又称滑脱褶皱。

沿基底滑脱面滑动,基底岩石不倦入褶皱。

一般呈隔档式或隔槽式褶皱。

隔档式褶皱(wide-spacedanticlines):

又称梳状褶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紧闭背斜和开阔平缓的向斜组成的褶皱组合。

以欧洲侏罗山最为典型。

隔槽式褶皱(wide-spacedsynclines):

一系列平行排列的紧闭向斜和开阔平缓的背斜组成的褶皱组合。

一般认为是沉积盖层沿刚性基底上的软弱层滑脱变形或薄皮式滑脱的结果,这类构造主要产出于造山带前陆。

16、阿尔卑斯褶皱

答:

阿尔卑斯式褶皱是造山带褶皱组合型式,又称全形褶皱。

基本特点:

①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上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并随带的方向变化;②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全区;③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断层。

17、试述影响岩石变形行为的主要因素

答:

岩石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

但同样受岩石变形时所处环境的很大影响,其中包括围压、温度、应变速率和流体等。

(1)围压(岩石所受的围限压力,一般指处于地壳中的岩石所受上覆岩石产生的静岩压力)增大岩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