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7729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ocx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ocx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背景,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理解西方各学派管理理论的要点,建设中国管理学已有的基础和条件。

掌握古典管理理论的共同特征,现代管理理论的突出观点,建设中国管理学的基本要求。

对古典管理理论作出评价。

对经验学派、权变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组织文化学派的管理理论作出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背景和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

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各学派的主要观点。

建设中国管理学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设问和提示回答。

讲授。

案例分析。

参考书

《西方管理思想史》,郭咸纲,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西方管理思想史》全面论述了西方管理理论的演进历史。

全书涵盖早期的管理思想、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及其发展历史、古典组织管理思想的出现、现代行为科学的产生及其发展、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当代管理理论的新视角等内容。

此书对八十年代以后西方管理思想及其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且将东方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影响作为专题进行了论述。

最后概括性描述了日前管理理论发展的总趋势。

郭咸纲,青岛人,1965年出生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首席管理顾问,多项经济与管理研究课题负责人,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管理理论研究;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研究;现代企业理论前沿课题研究主要著作有:

《G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等。

发表有关论文数十篇,有代表性的有:

《企业多级动力机制分析》、《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问题探讨》、《战略管理的新视角战略弹性》等。

目录

   导言管理理论的发展线索和研究方法综述

   第一篇早期的管理思想

   第一章管理思想的出现

   第一节古代社会的管理思想

   第二节封建主义和中世纪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文艺复兴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第二篇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工业革命与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资本主义精神和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英国的工业革命

   第三节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对管理提出的客观要求

   第四节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初步尝试

   第五节工业革命后管理思想的延伸

   第三章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

   第一节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美国早期的科学管理思想

   第四章泰勒与科学管理

   第一节工程师泰勒对科学管理所作的探索

   第二节科学管理原理

   第五章科学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泰勒同时代人对科学管理思想的贡献

   第二节科学管理理论的传播

   第三篇古典组织理论的形成

   第六章古典组织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二节马克斯韦伯和他的行政集权组织理论

   第三节古典管理理论的集成

   第四篇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第七章古典管理理论的新课题

   第一节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管理思想发展的新方向———行为、心理的困惑

   第八章行为科学的建立

   第一节梅奥与霍桑实验

   第二节行为科学的建立

   第九章关于人性的进一步探索

   第一节个体行为的研究

   第二节关于组织和领导行为研究的理论

   第五篇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第十章现代管理理论的时间界定

   第一节现代管理理论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现代管理理论综述

   第十一章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第一节管理过程学派

   第二节社会系统学派

   第三节决策理论学派

   第四节系统管理学派

   第五节数量管理科学学派

   第六节权变学派

   第七节经验主义学派

   第八节经理角色学派

   第六篇当代管理思想的新视野

   第十二章当代管理思想及代表人物

   第一节日新月异的管理世界

   第二节新形势下的西方管理思想

(一)

   第三节新形势下的西方管理思想

(二)

   第十三章东西方管理思想在日本的实践

   第一节日本的文化特质

   第二节日本的企业管理体系的三大支柱

   第三节日本企业的市场战略分析

   第四节日本企业管理的技巧和方法

   第五节日本企业管理所遇到的新的难题

   第十四章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内在精神

   第一节西方管理思想的内在精神

   第二节东方管理思想的渊源

(一)

   第三节东方管理思想的渊源

(二)

   第四节东方的管理思想对管理理论的影响

   第五节管理思想演变的总趋势

课后小结

一、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自从由人类就有管理。

我们这里所将的早期管理思想,并不是人类社会早期的管理思想,而是指进现代社会早期的管理思想。

也就是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的管理学思想。

资本主义社会真正形成是产业革命,所以我们这里所讲的管理学思想是指产业革命以来的管理学思想。

因此,它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的确立。

结束于19世纪50年代左右。

这期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以下几位。

1、亚当·斯密。

他使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

他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主张劳动分工的优越性,提出劳动分工、工厂制度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使国家富裕人民富有。

他的另一个管理思想使关于管理对象的伦理观————人都是追求个人利益的而不是社会利益的人性。

2、查尔斯·巴贝奇。

是19世纪英国剑桥大学数学教授。

其管理思想包括提倡劳动分工的好处。

主张劳资合作,建议实行工人分享利润的计划。

3、丹尼尔·麦卡勒姆。

提出了管理铁路公司的一些管理思想。

4、亨利·普尔。

也是提出了一些对铁路公司进行管理的思想。

二、古典管理理论时期(20世纪早期)

(一)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1、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

此时的时代背景是:

(1)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

(2)资本主义生产集中化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3)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4)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经验的积累。

前三点为加强管理提出了要求,后一点为加强管理创造了条件。

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二)科学管理理论。

从如何改进作业人员生产率的角度看管理。

代表人物:

泰勒。

吉尔布雷斯。

甘特。

1911年美国人泰罗(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这一理论流派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史上,他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勒四个方面:

1、对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以科学的方法代替陈旧的操作方法。

2、科学的挑选人,培训人,促进工人的进取心。

3、在科学的方法下,与人合作。

4、管理人员和工人各负其责。

具体步骤:

工作环境分析-------任务分析------制定工作标准,挑选员工------管理人员配合,督促,完成自己的工作。

解释:

工作环境分析内容:

工作是什么,谁来做,管理者怎么办。

任务分析内容:

任何根据工作需要和工人技能分配工作。

弗兰克和吉尔布雷斯(时间和动作的研究):

用动作摄影来研究手和身体动作

解释:

在不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的下,进行最轻松最有效作业的方法

作用:

1、促进机器和设备的改良

2、通过标准时间和评测时间来比较测定工人的劳动效率

3、标准时间可以作为奖励工资的基础

4、作为制定标准劳务费,各种计划的基础

甘特图:

在y坐标表示出计划的工作和完成的工作,在x坐标表示过去的时间。

作用可以使管理当局了解计划开展的情况和及时采取必要的行动保证项目按时完成。

科学管理在许多人从事一种工作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程序才有意义。

历史的评价科学管理:

使生产率提高300%+成为可能;从一种凭感觉的活动,发展成一门复杂化和科学性的学科;提高了整个国家的生活水平。

科学管理理论主要研究企业最基层的工作,探讨大幅度提高工人生产率的原则和方法。

强调工作的程序和环节,注重对工作中一招一式的分解,将其中多于的环节去除,保留必要的环节,并将其定形或者叫僵化。

这为用机器代替人的劳动提供勒可能。

在强调标准化的基础上,泰勒主张实行专业化和分工。

他的分工,包括操作工人的分工和管理者的分工。

泰勒着重于改进工作方法和报酬制度,以提高工人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动力。

他的效率的实现不仅使工作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是报酬制度的变革,他的报酬制度体现勒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实现勒劳资双方互利的思想。

这与以前的管理思想始终将劳资双方的利益看作史相互矛盾的思想不同。

阶级矛盾在这里变成勒阶级调和。

这对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维护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史有利的,也促进勒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他的科学既包括生产力的变化也包括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是由法国人法约尔在20世纪初创立的。

法约尔在1916年发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与泰勒主要研究企业最基层的工作不同,他使以整个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这个理论的要点包括:

1、给管理下了明确的定义。

他将企业的活动分为六个方面:

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法约尔:

他认为管理是一种涉及所有关于人的控制和协调的共同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包括五个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第一个将管理定义为五个职能)。

2、对管理的五中职能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职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以被称为古典组织理论。

3、提出了14条“管理的一般原则”:

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4、强调管理教育和管理理论的重要性。

注意:

在以后的认识中(本明杰书中,认为这五种,其实是消除管理中不确定行的基本手段,因为如果他们是,那其他一些管理的活动也可以看作管理的职能,比如:

信息的搜集)

(四)行政组织理论。

行政组织理论是由德国人马克斯·韦伯于20世纪初创立。

韦伯的代表作是《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这个理论适应了当时德国家族企业向资本主义企业转变的要求,提出了资本主义企业典型的组织形式。

这一理论的要点包括:

1、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的概念。

所谓“理想的”就是纯粹、典型的意思,因为,在显示中必然出现多种组织形式的结合。

2、提出3种合法权力和3种组织形式。

神秘的权力,来自神秘的组织;传统的权力来自传统的组织;理想的法律化的权力来自理想的法律化的组织。

韦伯认为只有理想的法律化的权力才能成为构建行政组织形式的基础。

3、设计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

它是一个职位等级制结构,每个职位都有明确规定的法定权力和职责范围;除最高领导人可以因为专有(生产资料)、选举或者继承而获得其职位外,其他一切管理者都应实行委任制和自由合同制度,一切管理者都应在法定的职责范围内行使权力。

韦伯认为这一组织形式适用于各类组织,是最有的组织形式。

(五)古典管理理论的特征。

1、对待雇工的观点。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都是“经济人”,雇主和工人都在追求各自的利益;劳资双方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前提下双方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人的天性是好逸恶劳,逃避工作,因此,必须对雇工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来严格监督。

2、对待组织的观点。

都只研究组织内部的管理问题,未考虑外部环境,也就是将组织看成了一个封闭系统。

都崇尚科学,鼓吹理性,认为存在适用于一切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

将组织看作机器,各类人员则是零部件,强调劳动分工、等级制、权责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3、历史局限性。

对待雇工的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立场。

对待组织的观点也反映了历史局限性。

三、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时期(20世纪30年代)

 

(一)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又称为人际关系理论。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者是美国人梅奥,代表作是梅奥1933年发表的《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

他做了有名的“霍桑试验”。

主要观点:

1、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的“经济人”。

他们既有经济的需求,又有社会和心理的需求。

对人的激励应是多方面的,金钱非唯一激励因素。

2、企业中除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由共同兴趣、感情等因素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它同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应当给与重视和引导。

3、管理应当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职工的需求的满足程度,以提高士气和生产力。

行为科学后来的发展主要集中在:

“人性”问题;有关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企业领导的方式问题;非正式组织问题。

四、现代管理理论(二战以来)

(一)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是管理学的流派不断涌现,新的管理理论层出不穷。

这就是著名管理理论学家孔茨在《管理学》一书中所说的管理丛林现象。

这些管理丛林中的各个流派被统称为现代管理理论。

它标志着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从科学管理阶段过渡到现代管理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下:

1、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科技的发展,使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企业内的分工也不断发展,从而使企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为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生产集中和垄断统治的加强。

生产活动中的兼并不断出现,兼并导致生产活动的集中,集中改变了产业的组织结构市场组织逐渐从竞争的市场向垄断的市场组织演变,市场组织逐渐从比较完全的市场竞争向比较不完全的市场竞争状况转变。

企业的管理不是封闭的,而是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市场竞争状况的变化也必然导致企业管理的变革。

包括企业管理的重点和管理的对象都在发生变化。

原来主要着眼点使企业内部,现在企业外部逐渐称为管理的新重点,如协调企业于政府的关系,协调企业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战略联盟,价格竞争等。

3、工人运动的高涨。

这意味着劳资关系的进一步紧张,解决好劳资关系问题称为新的形式下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4、市场问题的尖锐化和企业环境的多变。

这意味着企业管理由过去注重生产转变为要密切关注销售,是产品的销售而不是产品的生产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这个时期发达国家的殖民地逐渐减少,供大于求的问题日益严重。

企业环境的多变是指企业所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增加,环境稳定性的减少。

5、相关科学的迅速发展。

这意味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对科研活动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新领域。

科学技术的落后已经成为企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时代背景的巨变,意味着管理理论的巨变。

(二)系统学派的管理理论。

这个学派创始于40年代;盛行于60年代。

创始人是德国人路德维希·伯塔朗菲,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

系统学派是运用系统论观点来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者组成,其管理理论的要点是将一切社会组织都看成开放的系统,其内部又可以分成若干子系统。

社会组织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更大的系统。

社会组织本身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在管理工作中必须树立系统的观点,这个系统观点包括全局观、协作观和动态适应观。

系统观点是符合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

(三)决策学派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代表作是《管理决策新科学》(1960年)。

这一学派德理论要点有:

1、突出强调决策在管理中德重要性。

将其于管理甚至相提并论,将其作为同义词。

2、决策可以按不同标准来划分。

特别强调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特别是非程序化决策,他们德决策技术不同。

3、决策是一个过程,可以划分为若干步骤。

4、决策职能做到满意或者足够好,不能做到最好。

人德理性是有限的。

(四)经验学派的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代表性著作是《管理的实践》。

2005年11月11日,彼得•德鲁克先生与世长辞。

可以想象,在中国又会掀起一股学习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热潮。

德鲁克因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发明了“目标管理”,而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他同时更是“当代最经久不衰的管理思想家”(《商业周刊》),一生著述颇丰。

即使是在90年代,依然保持着“最年轻的头脑”(《福布斯》),不断有新作问世,“在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开拓性的贡献”(《经济学家》)。

其中,可以称之为“不朽名著”的作品就包括《公司的概念》、《管理实践》、《管理:

任务、责任和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旁观者》等。

这些作品都有了中译本,并在中国的读者中广为传诵,也因此使我们有机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

但同时,面对着德鲁克层出不穷的管理思想,到底什么是他最为重要的思想,我们应该如何辨证地理解他的思想,却始终很少有人进行过深入的讨论。

    笔者认为,德鲁克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是提出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很多人把他翻译成“知识工作者”,但笔者更愿意将他直译作“知识工人”,以直观地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人)的概念,并系统论述了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的方法和原则。

在这样的论述中,形成了德鲁克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管理思想,这包括目标管理的思想、自我管理的思想、有效管理的思想等。

    “知识工人”是德鲁克先生的发明。

他在1959年发表的文章《明天的里程碑》中正式发明了这个词,其含义是指“把自己从学校学到的知识而非体力或体能投入工作,从而得到工资的人。

”知识工人区别于传统的所谓“蓝领工人”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思考的是如何做正确的事情,而后者则只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做事情。

对知识工人来说,他们希望知道的首先是“做什么”,而不是让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这正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或者正如德鲁克所言,由于知识工人的出现,“传统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将可以这样被划分:

前者是如何正确地做事,后者则为如何做正确的事。

    德鲁克是在对“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理论之父”梅奥的“行为管理”理论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他的“知识工人”理论的。

德鲁克说,“泰罗常受人批评的缺点,就是他从未向他所研究的工人问其怎样提高和改善其工作的建议,他只是告诉他们应当怎样做。

梅奥也没做这项工作,他的做法也仅仅限于告诫。

在泰罗眼里,工人和经理都是‘笨蛋’。

梅奥虽然对经理人员尊敬有加,但他却认为工人们是‘不成熟的’和‘不会自我调节’的人。

    德鲁克认为泰罗和梅奥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他们研究的都是怎么让工人正确地做事情。

德鲁克进一步论述道:

“当泰罗在研究铲砂动作时,他所考虑的唯一问题是‘它是怎样完成的?

’50年后,当哈佛大学的梅奥开始着手批判泰罗的‘科学管理’并代之以‘人际关系’的理论时,他的着重点也是同样的问题。

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梅奥问道,‘连接电话设备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

当着眼点局限于制造和移动物件时,工作的任务永远是被视为当然的那种——他们都是研究‘怎么做’。

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任务是什么?

’‘我们试图达成何种目标?

’‘究竟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

’”(以上摘自德鲁克1991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作品《新生产力的挑战》)。

    而在德鲁克的定义中,企业现在的员工(包括工人)事实上都是“知识工人”,他们首先关心的问题是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

而一旦他们认为这件事情不值得做,那么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马斯洛曾经将人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的需求。

关于“自我实现”,马斯洛给出了标准的定义:

“一个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个画家必须画画,诗人要写诗。

否则,他就无法与自我保持最后的统一。

一个人可以变成什么样的人,他一定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这个需求,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它是指人希望自我满足的需要,也就是他想成为他有可能成为的一种人;成为一个人有能力成为的任何一种人的倾向。

”可见,“知识工人”事实上就是那些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追求自我实现的人。

    对于这种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来说,他之所以从事一项工作,是因为他热爱这项工作,他知道在这项工作中可以实现他自己的目标。

而他之所以加入某个企业,则是因为他相信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通过企业的帮助,他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要对这样的人进行有效的激励,你就必须保证企业的目标与他个人的目标相一致;而一旦实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他会非常努力地工作,他根本不需要你去控制或者激励,因为他知道这些事情是他想干的、他能干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他实现了自我激励或者说自我管理,企业也就真正实现了“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正是德鲁克的发明,他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

在《管理实践》中,德鲁克这样阐述目标管理:

“只有这样的目标考核,才会激发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是因为有人叫他做某些事,或是说服他做某些事,而是因为他的任务的目标需要做某些事(岗位职责);他付诸行动,不是因为有人要他这样做,而是因为他自己决定他必须这样做——他像一个自由人那样行事。

”可见,真正的目标管理应该是寻求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点,而一旦找到了这样一个目标,员工就被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

可见,真正的目标管理就是自我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知识工人都是“管理者”。

    这正是德鲁克在1966年出版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反复强调的思想。

该书的英文名是《TheEffectiveExecutive》,在这里,德鲁克把管理者称为Executive,而不是我们一般常用的Manager,是因为他认为Manager的含义应该是经理,强调的是一种行政上的职位;经理的职位总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经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做经理),但是,所有的人(特别是知识工人)都应该努力成为管理者。

德鲁克在这里给出了“管理者”一个全新的定义,那就是说“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这里蕴涵着一种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过去我们总是把经理和员工或者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立起来,认为经理就是管理者、员工就是被管理者,二者是截然对立或者说泾渭分明的。

但德鲁克却认为,有些经理事实上仅仅是别人的上司而已,他们的行为其实并不能对组织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他并不能称之为“管理者”。

而有些人虽然没有下级,但他自己能做决策,并承担起做出贡献的责任,那他同样是一个“管理者”。

同时,作为经理,要想成为有效的管理者,首先需要学会的是“管理好自己”;作为员工,则要努力学会成为管理者,特别是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上级”。

总之,所有的人都要积极参加管理,而最终企业将成为一个自我管理的社区。

    这些思想应该就是德鲁克先生最为重要的管理思想,也是他开始管理生涯以来所一直坚持的思想。

德鲁克研究企业管理的生涯是在他1942年接受通用汽车公司的邀请后正式开始的。

他在通用进行了18个月的详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于1945年出版了著名的《公司的概念》一书。

书中建议企业应该培养“有管理能力”的、有“责任感”的工人和一个“自我管理的工厂社区”。

可见,从那个时候开始,德鲁克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这套管理思想(事实上,德鲁克在这里基本上是把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工人也等同于知识工人来看待)。

   可是,德鲁克的建议在通用公司却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因为公司的管理层认为管理是一门需要专业知识的科学,工人们是不可能懂得管理的。

他们认为,德鲁克让工人去参加管理,就好象“让学校里的孩子们自己判断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一样,而无视客观的科学真相;”“让工人承担本该由管理层负责的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