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632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明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华文明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华文明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华文明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华文明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文明史.docx

《中华文明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明史.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文明史.docx

中华文明史

习题和答案

第一讲古代建筑

1、先秦时期的城市建筑的代表有哪些?

(1)燕下都

(2)吴都阖闾(3)赵都邯郸(4)鲁城(5)齐都临淄

2、秦汉时期住宅有哪些特点?

汉代人重视社会等级。

贵族的宅第,外有正门,共有左、中、右三部分组成,屋顶中央高,左右两边低,边上是小门,用于一般的出入。

大门以内还有中门,它和正门都可以通马车。

门旁还有附属房间可以居留宾客。

院内以前堂建筑为主要建筑。

堂后以墙、门分割内外,门内有居住的房屋。

还有车房、马厩、厨房、库房以及奴婢的住处等附属建筑。

3、隋唐时期佛教建筑的三种形式及其代表。

佛塔:

西安慈恩寺塔、兴教寺玄奘墓塔

佛寺:

隆兴寺、佛光寺

石窟: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石窟、麦积山石窟

4、试述两宋建都汴梁(开封)和临安(杭州)的原因。

(1)北宋都城开封(东京、汴梁)

开封,史称“七朝古都”。

战国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曾建都于此。

▲北宋建都开封的原因

①长安、洛阳的衰败。

长安、洛阳多次遭受战乱的洗礼。

战乱将这里的经济、文化毁于一旦。

又由于当时北方为辽所占,南方蜀、吴并立,北宋只能定都开封。

②开封处在经济富庶之地,交通方便,利于居内控外。

都城需要建在经济发达之地。

军队数量的不断增加,必须要征调全国的税收以满足京畿军队与官僚的需要。

(2)南宋都城杭州(临安)

▲南宋建都临安的原因:

①金兵主动进击,宋军被动防守。

建康(南京)靠近前线,不如杭州地处后方,比较安全。

浙西一带水网交错,对骑兵活动不利。

杭州有这一道天然屏障,给统治者增加了安全感。

②唐宋以来,杭州迅速崛起,为万物富庶的“东南第一州”。

这种相当规模的城市体制和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恰恰是作为国都所必需的。

5、列举明清陵墓及其所在地。

(1)明陵

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

成祖的长陵、仁宗的献陵、宣宗的景陵、英宗的裕陵、宪宗的茂陵、孝宗的泰陵、武宗的康陵、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神宗的定陵、光宗的庆陵、熹宗的德陵、思宗的思陵。

(2)清陵

清皇陵分两部分:

一是关外陵,称“清初关东三陵”或“盛京三陵”,即永陵(位于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后二者位于沈阳),位于;此外还有东京陵(位于辽宁辽阳),合成关外四陵;二是清入关后的皇陵,又分清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的昌瑞山)和清西陵(河北省易县城西永宁山)。

◎清东陵

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以及慈安太后(东太后)、慈禧太后(西太后)、等四座陵墓,还有五座妃园寝、一座公主陵。

◎清西陵

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

第二讲天文历法

1、列举我国古代发明的主要天文仪器和功用。

(1)表和圭:

表,就是直立在地上的一根竿子,是用来协助肉眼观天侧天的一种仪器。

圭是用来测量太阳照射表时所投影子长短的尺子。

(2)漏和刻:

漏,是漏水的壶,借助水的漏出以计量时间的流逝,是守时仪器。

刻,是带有刻度的标尺,与漏壶配合使用,随壶水的漏出不断反应不同的石刻,属于报时仪器。

(3)浑仪:

浑仪是古代天文学家用来测量天体坐标和两天间角距离的仪器。

(4)简仪:

简仪由浑仪发展而来。

因其简化了浑仪的环圈重叠体系,又将赤道坐标与地平坐标分开,不遮掩天空,观测方便,故后人以此作为简仪名称之由来。

(5)仰仪:

仰仪形如一口大锅仰面朝天,锅内刻赤道坐标网,在半圆球心处设法置一铜片,中开小孔,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将太阳像成在大锅的内壁上,从刻成的经纬网中立即可以看出太阳的坐标。

(6)晷仪:

晷仪,或称日晷。

其形状为一方形或圆形石板,中央有较深的圆孔,以圆孔为中心画有一大圆圈。

中间圆孔插一定表,用来观测太阳的影子。

(7)牵星板:

牵星板是一种实用的测角仪器,测量天体的水平高度或两天间的纬向角距离。

2、试述我国古代历法的沿革。

(1)东汉乾象历之前,为固定周期均匀运动期。

这里有《古六历》、《太初历》、《后汉四分历》等。

(2)从《乾象历》至《皇极历》,包括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历法,是从均匀运动向非均匀运动的过渡时期。

(3)从隋《皇极历》至元《授时历》,为半固定周期非均匀运动时期。

3、列举我国古代主要天文学家及其成就。

1、刘歆,东汉天文学家,著有《七略》、《三统历谱》。

2、贾逵,东汉天文学家。

他对后汉《四分历》的制定有重要贡献。

3、张衡,东汉天文学家,著有《灵宪》、《浑天仪》,制作水运浑象、地动仪等天文仪器。

4、祖冲之,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

他求得的圆周率值之精度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是编制《大明历》,首次引进岁差算历;他的《缀术》一书,唐代国子监立为数学教科书。

5、刘焯,隋朝天文学家,著有《皇极历》。

6、一行,唐朝天文学家。

他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主要在天文仪器、大地测量、大衍历法三个方面。

7、李淳风,唐朝天文学家,著有《乙巳占》、《历象志》、《麟德历》、《法象志》、《天文志》、《律历志》、《古部算经》等丰富的著作。

8、沈括,北宋天文学家,著有《梦溪笔谈》。

他首次提出纯阳历方案,即十二气历;开创简化浑仪的方向;提出月亮出没是潮汐形成的主要因素;发现北宋常州陨石的成分是铁,等等。

9、何承天,南宋天文学家,著有《元嘉历》。

10、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

他创制简仪、仰仪等天文仪器;推算回归年的长度,与今格里高利里基本相同;他支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天文大地测量。

他重测全天恒星位置,编出星数最多的星表。

11、徐光启,明代天文学家。

他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等著作,领导了中国历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历运动,最后编成《崇祯历书》。

他还著有《农政全书》。

12、梅文鼎,清代天文学家,他共著有天文学著作62种,数学著作26种,现传世的有《勿菴历算全书》。

他的著作,既有关于中国传统历法的又有关于欧洲天文学知识的。

13、明安图,他的科学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天文历算、地图测绘和割圆密律。

他参与了《历象考成》、《仪象考成》的集体编撰,编绘了《皇舆全图》新疆部分,数学方面著有《割圆密率捷法》。

4、试评古代天文分野占。

在古人的心目中,天是有人格化的,天与人是要发生天人感应的。

某一种异常天象的出现,都有一个对应关系。

这种天区域地域对应的法则,便是分野理论。

在天与地的对应关系建立后以后,占星就有了一个基础。

这样,在当天某个区域或星宿出现异常天象时,它所反映出的火灾、水灾、兵灾、瘟疫等,就有一个相应的地域可以预言。

古代占星术分为日占、月占、行星占、恒星占、彗星占等。

天文分野占是古人在对天文现象不甚理解的情况下,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感应思想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迷信的思想和行为。

天文分野占对统治阶级不断检点统治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讲思想文化

1、试述孟子、荀子对古典儒学的贡献。

孟子学说: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山东邹县)人。

孟子进而提出仁政学说、性善论和“尽心、知性、知天”的哲学思想。

①孟子行仁政的主张是在比较王道与霸道两种对立的统治策略之后形成的。

采纳王道、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得到长治久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②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但每人保留善性的程度不一样,形成了君子与庶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别。

因此,他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主张对庶民进行教化。

③孟子则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命题。

荀子学说: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南部)人。

①他从人的类本性的角度揭示礼的起源。

礼义的作用是协调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②他认为人的精神现象是人的自然生理功能。

他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教化作用。

③他认为礼与法不是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

礼与法都是维系社会群体不可缺少的手段。

2、简述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河北广川(今枣强)人。

(1)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围绕着“封建大一统”的主题展开。

他提出君权至上说和“三纲五常”观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

(2)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他一方面主张尊君,另一方面也强调重民。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3)天人感应说

(4)“符瑞”说和“谴告”说

3、试述儒家吸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儒家学说大规模地吸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

王弼认为,经学失掉人心的根本原因在于片面提倡仁义等具体的伦理规范,只在细微末节上作文章。

这样作的结果使儒学流于形式。

王弼还把儒家的尊君原则同道家的无为原则结合起来,提出执一统众的思想。

颜之推治儒学,但并不排斥佛教,是最早倡导佛儒合流的思想家之一。

他强调佛、儒都有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培养,引导人们弃恶扬善,有补于世风淳化。

他不赞成以儒排佛的做法,为佛教辩护。

柳宗元和刘禹锡力求在哲理层面上把儒佛两家融会贯通。

他们认为,吸收佛教辩证思维的理论成果,可以增强儒学的理论性,把儒家伦理提到世界观的高度。

他们发现,自汉以来的儒学教条讲得多,抽象的哲理谈得少,缺乏思辨色彩,思辨性很强的佛教对于儒学的哲理化是有借鉴意义的。

韩愈模仿佛教的法统,编制儒家道统。

他把儒家的源头追溯到尧。

他以儒家的道统对抗佛教的法统,说明儒家在华夏当居正宗地位,并以道统的继承人自诩。

他还借鉴佛教解释名相、范畴的研究方法,对儒家的思想体系加以概括和提炼。

 

4、何谓义理之学?

试列举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义理之学,是指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

汉指经义名理。

宋后,称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为“义理之学”。

宋明理学家讲究理欲之辩,维护三纲五常,以继承孔盂道统相标榜,所以理学又称为道学。

宋明理学以儒为主,兼采佛、道,以三教合流为显著特征。

宋明理学的奠基人是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号称“北宋五子”。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因其在庐山莲花峰下濂溪畔筑“濂溪书屋”,学者称他“濂溪先生”,称他创立的理学学派为“濂学”。

周敦颐把由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构成的逻辑结构看成宇宙生成变化的图式,认为宇宙万物由一个抽象的实体派生出来。

他把《中庸》中“诚”的观念提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诚是至高至善的人生境界。

邵雍,字尧夫,谥康节,共城(今河南辉县)人。

因其隐居于苏门山百源,学者称百源先生,称他创立的学派为百源学派。

邵雍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

太极是绝对的“一”,由一分化、设置出数、象,由象派生出宇宙万物。

太极既是宇宙万有的本原,又是主体意识的依据。

在万物之中人最灵;而在人群中,圣人最高明。

他的理学思想体系以宇宙观为起点,以人生观为归宿。

张载,字子厚,陕西凤翔郡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他常年讲学于关中,创立的学派称为关学。

张载提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充塞于宇宙的物质实体,气的本然状态叫“太虚”,太虚和气是同一概念。

气是万物的本原。

他用气一元论论证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和仁爱孝亲观念。

人与天地万物构成和谐的、有机的整体。

因此人应当对天地尽孝心,对他人乃至万物尽爱心。

程颢,字伯淳,河南洛阳人,人称明道先生。

程颐,字正权,人称伊川先生。

程氏兄弟是洛阳人,又常年在洛阳讲学,他们创立的学派被称为“洛学”。

二程认为,理具有广泛的含义。

首先,它是指“天理”。

也就是万物存在的本原、主宰万物的精神实体。

其次,它是指“物理”,即具体事物所依据的原理、原则。

再次,它是指“伦理”,也就是道德规范。

二程认为,把三者合而为一,将忠君、孝父的纲常观念提到普遍原理的高度,使之永恒化、绝对化。

二程提出天理与人欲两相对立的论断。

从人的“天命之谓性”来说,人能自觉地遵守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范畴的约束,不会作恶;然而由于受“生之谓性”的支配便产生了“人欲”,人受到人欲的蒙蔽才会做出各种不道德的事情。

因此,人欲是恶的渊薮,是天理的对头。

他们主张“去人欲,明天理”。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他长期居住在福建并多年在此讲学。

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闽学。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有的本原,具有逻辑的先在性。

理先于事物而存在。

理为形而上,气为形而下。

理与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由于“气异”而形成世界的多样性,由于“理同”而形成世界的同一性。

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带有禁欲主义色彩。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

因其在江西贵溪象山开书院讲学,也称象山先生。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

在陆九渊看来,理是不能脱离心的。

因此为学之道并不是穷究外在的天理,而应当“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隐居绍兴阳明洞并创办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

他的基本思想与陆九渊一致,后人将陆学与王学合称陆王心学。

陆九渊认为心外无物,朱熹的心、物、理三者是一回事。

他提出“致良知”之教和“知行合一”说,认为认识的对象和泉源都来自心中固有的良知。

良知是指人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要靠自我发现。

向内用功发现良知的过程叫作“致良知”。

致良知既是知,又是行,所以他认为知行合一。

5、列举考据之学的代表人物并论述其主张。

清代考据之学亦称“朴学”。

明亡之后,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宋明理学空谈性命、脱离实际,主张从经典出发重新挖掘儒家义蕴。

顾炎武,字宁人,初名绛,曾、化名蒋山佣,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他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口号,反对理学。

他认为,一要正本清源,一要由器求道。

针对宋明理学家的道器对立论,他认为道器二者是统一的,要真正由器求得道,除了读经书之外,还应当深人实际,同客观事物相接触。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邱,祖籍山西太原,后居江苏淮安。

阎若璩发现古文经书的多处错误,写成《古文尚书疏证》,得出《尚书》系魏晋间伪作的结论。

这一辨伪成就对宋明理学是一沉重打击。

乾嘉学派包括吴派和皖派两支。

惠栋,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红豆先生。

因其是江苏吴县人,故所创学派称为吴派。

他秉承家学,潜心经术,著作甚丰。

他治学主张尊古训守家法。

吴派的学风是博而尊闻,述而不作,他们在史籍整理、文献考订方面卓有成就。

戴震,字慎修,又宇东原,安徽休宁人。

因其是安徽籍,故所创学派称为皖派。

戴震不仅对文字、音韵、训诂、名物之学颇为精通,而且涉足天文、数学、水利、地理等自然科学领域。

他采取考据方法,揭露宋明理学的谬误,重新阐释儒学基本范畴,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戴震把道、器、理、气都统一起来。

他认为理是不能脱离欲的,灭掉了人欲,当然也就不可能保存天理。

他痛斥宋明理学的理欲对,实际上把理变成统治者手中的杀人工具。

章炳麟,字枚叔,别号太炎。

浙江余杭人。

章炳麟对清代考据学加以总结,选择精粹,编为群经新疏。

他作为近代启蒙学者,努力学习、研究、介绍西方学术思想,致力于创立新的思想体系。

他首先是一位资产阶级思想家,其次才是一位朴学大师。

7、试述老子和庄子的哲学观。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

▲老子的哲学观

(1)宇宙观

老子用“道”概括事物存在与变化的最普遍的原则和规律,并作为宇宙本体论中的核心概念。

道是第一性的,宇宙万物是从它派生出来的。

(2)价值观①无、道、德②守柔③居后不争

(3)政治观①无为②善为下

(4)认识论

人的认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认识只能通过实践。

但要认识最高原理,必须排除感官经验,从有限的感觉中解脱出来,通过理性思维,使认识深刻化。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有《庄子》。

(1)宇宙观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天道自然无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宇宙的本源是无名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超越了认识范围,是不可言说的神秘的精神性的本体。

(2)认识论

庄子反对上帝,反对有一个造物主,宣扬天道自然无为的论点。

他认为,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认为去教导。

(3)价值观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就是说根据自己的天性去生活的人,只要安于自己的性分,做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他便无论能力大小都能获得一样的自在和幸福。

(4)政治观

庄子的政治主张是以不治为治,无为而治。

主张小国寡民的社会。

8、试述早期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1)道教的产生是时代各种矛盾的产物。

(2)汉代统治思想的宗教化,直接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董仲创立了宗天神学,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体系。

他还鼓吹神仙方术,在《春秋繁露》这一著作中,创造了求雨、止雨,登坛祈祷作法等仪式。

此外,当时谶纬之学极为盛行。

(3)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①道教吸收了道家思想。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哲学流派,老子是道家思想创始人,庄子是道家思想集大成者。

它主张清静无为,与世无争;而道教乃是东汉形成的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

②道教汲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

道教用“忠”、“孝”、“慈”、“爱”、“惠”、“悌”、“和”、“贞”、“信”、“慎”等道德规范来调整各种不同的人与人的关系。

③《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

④道教吸取了墨家思想。

墨子的尊天明鬼、自食其力及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为道家吸收。

(4)道教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与巫术。

东汉顺、桓帝时期,早期道教产生了。

9、列举太平道的创立者、五斗米道的“三师”。

东汉末张角创立太平道;五斗米道三师:

张陵(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张衡(嗣师)——张鲁(系师)

10、简述北朝寇谦之、南朝陆修静道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寇谦之的道教进行改革:

①道官招收信徒,先须考验三年。

②废除祭酒私署。

③废除祭酒道官的世袭制。

④废除五斗米道的租米钱税制度。

⑤反对滥传房中修炼术。

道教在北魏发展到了极盛,上升到官方正统宗教的地位。

(2)南朝道教

陆修静的道教改革:

他的改革体现在对道教经典的整理、道教教义的发展、道门教规的肃饬,以及道教组织形式等方面。

他首创道教典籍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

三清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仙境。

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三洞是指玉清境洞真教主天宝君的洞真部真经,又称洞真上清经;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君的洞玄部真经,又称洞玄灵宝经;太清境洞神教主神宝君的洞神部真经,又称洞神三皇经。

四辅,指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四部。

十二类指三洞中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

南朝道教形成了强大的宗教势力,影响了政权统治者。

11、试述北宋道士陈抟对道教文化的贡献。

陈抟(871—989),字图南,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是北宋著名的道教学者和道教诗人。

(1)创绘“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一系列《易》图,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

(2)著《易龙图序》、传河洛数理成为中国“龙图”的第一人。

(3)注释《正易心法》,倡先天易学,为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参考。

(4)著《指玄篇》、《观空篇》、《胎息诀》和《阴真君还丹歌注》等,并亲自实践,成为天下睡仙第一人。

他以“身口为炉”、“宫室为灶”、“肾为水”、“心为头”、“肝为木”,使木生心火以炼肾水,达到“成尘得变”,结成人体内的“金丹”;其核心是“修心养肾”控制人的欲望。

(5)著《龟鉴》、《心相篇》,把中国古代相学引向唯物论的范畴。

“有天者贵,有地者富,有人者寿”。

“天地人”三者的协调一致,不妄想,不妄为,这就是人的全相、贵相、富相、寿相的重要标志。

(6)著《三峰寓言》、《高阳集》、《钓谭集》、《木岩集》、《诗评》等,博学多才,后世尊他为“儒师道祖。

(7)书写“福寿”二字,独具特色,为后世所推崇。

(8)精通棋艺,立健脑益智之功。

12、列举宋元时期全真教的创立者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创立者:

王喆(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

后改名世雄,字威德。

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叫重阳子。

主要代表人物:

马钰(道号丹阳子)、孙不二(清静散人)、谭处端(长真子)、刘处玄(长生子)、丘处机(长春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

13、简述中国宗教文化的特点。

(1)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

中国的各教之间未曾发生大规模武力流血冲突。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

中国人对外来宗教的宽容基于对以儒学为轴心的传统哲学和以敬天法祖为宗旨的正宗信仰充满自信,并用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宗教,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

宗教上的多样性和宽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2)中国没有长期独占鳌头的宗教

①中国大部分的宗教讲求的是“出世”,并没有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积极参与争夺政权。

②在宗教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已经找到了精神上的出路。

儒家的教诲足以致用,而且达到了很高的理论层次。

③中国君权的强大的确抑制了宗教的发展。

14、何谓“三武一宗灭佛”?

①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时期,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太武帝拓跋焘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下令强制灭佛,并全部毁掉齐地寺院,命僧尼“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②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宇文邕统治时期,僧、道阶层过于庞大,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周武帝毁掉大批寺,强迫僧尼还俗,国力大增。

③唐武宗灭佛

唐朝后期,朝政腐败,朋党斗争,国势日衰,而僧尼之数却不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唐武宗继位后开始了全面毁佛运动。

佛教收到沉重打击。

④后周世宗灭佛

周世宗诏天下寺院,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并于当留寺院中,不得再造寺院。

禁私度僧尼,凡欲出家者,须先取得祖父母、父母、伯叔同意,方许出家。

周世宗此次灭佛,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而是带有一种整顿佛教的性质,还保留着很多寺院与僧尼。

第四讲古典文学

1、简述《诗经》的成就及其意义。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按音乐之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诗经》的成就和意义

①《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传统。

②《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

③《诗经》奠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即赋、比、兴。

④《诗经》擅长写人状物、刻画场面。

⑤《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很多重要母题,比如四时田园、日暮思归等。

2、试述建安诗人及其文学特点。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

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幹、阮瑀、应玚

建安风骨的特点:

建安诗人多有理想壮志,关心社会现实,用诗歌来抒情言志。

他们的诗歌,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之多艰;另一方面,表现了自己拯救天下的豪情壮志及在为事业而奋斗中的人生感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3、列举正始诗人、太康诗人的代表及文学特点。

正始诗人: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后人称他们为“竹林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