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奇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632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奇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药奇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药奇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药奇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药奇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奇方.docx

《中药奇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奇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奇方.docx

中药奇方

治骨质增生症秘方

11.1 补肾克刺汤

【组成】淫羊藿、杜仲、木瓜、独活各15克,巴戟天、川芎、鹿角胶(兑服)各10克,续断、黄芪、狗脊各20克,当归、骨碎补各12克,苡仁30克,甘草3克。

另用蜈蚣4条,炮穿山甲、全蝎、地龙各3克,共研细末兑服。

【用法】上药用酒、水各半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补肾壮督强筋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除痰化瘀。

【方解】中老年人,肾亦渐虚。

腰椎部乃太阳经、督脉通过。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

盖肾为水火之脏,统督一身阳气,太阳经脉行一身之卫表。

若肾亏虚,则卫阳空疏,屏障失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

肝肾精亏,肾督阳虚,使筋挛骨弱,留邪不去,痰浊瘀血、阻滞关节隙处,而致疼痛,日久不愈,必致关节增生畸形所致。

肾虚是本,病邪为标。

故方用巴戟天、淫羊藿、鹿角胶、杜仲、狗脊、骨碎补补肾壮督强筋骨;当归、白芍、生地养血敛阴止痛;黄芪益气;苡仁渗湿除痹;独活、木瓜祛风除湿止痛;炮山甲、牛膝、川芎活血祛瘀;全蝎、地龙、蜈蚣搜风通络镇痛;炙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壮督强筋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除痰化瘀之功。

标本兼治,故效果颇佳。

【主治】腰椎骨质增生。

【加减】寒湿盛者,加制川乌、晚蚕砂;夹热者,重用地龙;夹痰者,加白芥子;夹瘀者,加土鳖虫、红花;痛剧者,加葛根、秦艽、延胡索;身体极度虚弱者,加紫河车、黄精、枸杞子;伴有下肢胀痛者,加土鳖虫、丹参。

【疗效】治疗74例,病史5年以上35例,1~3年39例。

15例配用了针灸按摩理疗。

结果显效(痛胀麻感消失、功能恢复)58例,好转(痛胀消失、功能基本恢复)12例,无效4例(痛胀减轻、劳累后又复发)。

总有效率为94.59%。

 11.2 增生汤

【来源】林如高,《林如高骨伤验方》

【组成】泽兰、红花、川芎、莪术、萆薢各6克,穿山甲、当归、续断、木瓜、怀牛膝、鹿衔草各9克,甘草、制草乌、制川乌各3克,白花蛇1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散瘀逐湿,通络止痛。

【方解】骨质增生多是中年以后发生的一种骨关节疾患。

中老年人,气血不旺,加上长期慢性损伤,劳损处气血凝滞,寒湿侵络,骨质失养,久久发生退行性病变,软骨消失,骨面硬化,关节边缘则发生保护性的骨质增生。

方中以泽兰、莪术、当归、川芎、穿山甲、红花活血祛瘀;木瓜、萆薢、白花蛇祛风逐湿;制川草乌辛热,能去经络中寒湿;鹿衔草、续断、怀牛膝、甘草补肝肾、强筋骨。

诸药相伍为用,共奏散瘀逐湿、通络止痛之功。

用之临床,常获奇效。

【主治】骨质增生疼痛。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常获奇效。

11.3 强力热敷散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川红花、当归尾、骨碎补、生大黄、桃仁各9克,白芍、川芎、鸡血藤、威灵仙、元胡、透骨草、肉桂、穿山甲、生川乌、生草乌、皂角刺、樟脑各15克,白芥子、羌活、独活、冰片、干地龙、宣木瓜各9克,蜈蚣2条,全蝎6克,生南星、生半夏各12克。

【用法】上药除冰片、樟脑外,一起烘干,共研细末,入樟脑、冰片同研均匀,贮瓶备用,勿泄气。

于临睡前,每取本散10~15克,放入铁勺内炒热后,入白酒(适量)炒拌至热后,速将药散倒在一垫布上,令患者将患处(足跟)放在药面上熨之,冷后如上法再炒再熨,连用4~5次,熨至最后1次时,待热度能忍受时敷于患处,并包扎固定,或再加一热水袋于药面上加温以助药力。

每日换药1次,至愈为度。

【功用】活血化瘀,散寒祛湿,搜风化痰,软坚散结,通络止痛。

【方解】骨质增生之成,多因素体阳虚,肾阳虚则骨失温煦,“阳虚生内寒”,易致风、寒、湿三气杂至,久郁不解,阻遏气机,痰瘀渐生,客于骨骼,日积凝结,终成骨质增生,或因行走站立过度,或因外伤,损伤骨骼所致。

病以阳虚为本,寒湿痰瘀为标。

故方中君以红花、归尾、桃仁、川芎、元胡、白芍、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臣以威灵仙、透骨草、羌活、独活、宣木瓜祛风湿、通经络;生川乌、生草乌温经散寒、通络镇痛;生南星、生半夏、白芥子燥湿化痰、温经散寒、软坚散结;佐以地龙、蜈蚣、全蝎搜风软坚、通络止痛;皂角刺、穿山甲性善走窜,无处不到,善能散瘀通络,消肿止痛;樟脑、冰片芳香通诸窍,通络、消炎、止痛;入肉桂助阳温肾,疏通血脉,能使诸药不能透达之处,有肉桂引之,莫不透达,故前人有“宣透百药”之说,兼之为使。

再用骨碎补配肉桂补肾阳、通血脉、利关节;生大黄凉血消肿、通导瘀浊。

诸药配伍,共奏活血化瘀、散寒祛湿、搜风化痰、软坚散结、通络止痛之功。

加之药散炒后,白酒渗透,其温化散结之力尤著。

又药敷患处,直达病所,故奏效颇捷。

【主治】足跟骨质增生病。

跟骨肥大增生,形如骨刺,手按或着地触之则痛剧。

对其他部位上骨刺,亦有良效。

【疗效】二十多年来,本人治验甚多,疗效满意。

如治疗跟骨骨质增生病45例,经治5~15天后,结果痊愈40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达100%。

【附记】据临床实践观察,本方治疗足跟骨质增生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本组治疗病例,随访4年均未见复发。

其后,为了临床使用方便、扩大应用范围,即在方中加入化疗发热剂,用棉纸袋装药,每袋装药散10~15克,封口,备用。

无论何部骨质增生,即取本散一袋,烘热敷于患处,固定。

每2日换药1次,用于其他部位骨质增生病、关节炎(痛处固定)及一切局部疼痛证,最多贴敷5次,亦可取得较好的止痛效果,多数均获痊愈。

止痛有效率达100%。

11.4 抗骨质增生丸

【组成】熟地3份,肉苁蓉、鹿衔草、骨碎补、淫羊藿、鸡血藤各2份,莱菔子1份。

【用法】上药煎制成流浸膏,加蜂蜜,泛丸,每丸重2.5克。

每日服2~3次,每次服2丸。

【功用】补肝益肾,通经活络,强筋健骨。

【方解】方中以熟地为主,补肾中之阴;淫羊藿兴肾中之阳;肉苁蓉入肾充髓;骨碎补、鹿衔草补骨镇痛;加鸡血藤通经行气活血以增强健骨强筋的作用;佐莱菔子健胃消食理气,以防补而滋腻之弊。

药理研究表明,熟地、肉苁蓉具有抑制炎性肉芽肿的增生和渗出作用;本方有一定的镇痛效应与抑制增生作用。

此可能是刺激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结果。

【主治】退行性脊椎炎。

【疗效】治疗退行性脊椎炎1000例,病程短者22天,长者18年。

治疗1~2月,最长6个月收效。

结果显效(腰痛消失,活动不受限,能恢复原工作)808例,好转(腰痛显著减轻,活动功能进步,能恢复原工作或大部分工作)141例,无效51例。

总有效率为94.9%。

【附记】凡感冒及其他原因引起发热者忌服本方。

 11.5 活络通痹汤

【组成】独活、川续断、制川乌、制草乌、熟地各15克,桑寄生、丹参、黄芪各30克,细辛5克,牛膝、地龙、乌药、炙甘草各10克,土鳖虫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分2次服。

药渣用纱布包后趁热敷于腰部,以温热不损伤皮肤为度。

【功用】温经活络,养血通痹,祛风止痛。

【方解】方中独活、桑寄生、川续断补肝肾、舒筋络、祛风湿;丹参、乌药理气活血,祛瘀通络;黄芪、熟地、炙甘草补气养血,扶正祛邪;牛膝、地龙、土鳖虫搜风活络,通痹止痛;制川乌、制草乌、细辛温阳散寒,通络止痛。

诸药合用,可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腰椎压迫,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主治】肥大性脊柱炎。

【疗效】治疗肥大性脊柱炎110例,结果痊愈67例,显效30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2%。

【附记】本方一方两用,内外并治,可资效法。

有助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11.6 骨痹汤

【组成】杭白芍30~60克,生甘草、木瓜各10克,威灵仙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滋补肝肾,祛邪止痛。

【方解】本方是由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成。

方中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缓筋急,药性守而不走;加入木瓜性味之酸温,威灵仙药性之辛温,加强了柔筋缓急止痛作用。

同时取其温通走窜的功效以达到祛寒、除湿、通络的目的。

全方敛而不守,行而不燥,阴阳兼顾。

【主治】骨质增生,包括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足跟骨质增生等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

【加减】本方多年来用在临床上治疗骨质增生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加减用来治疗胁痛,顽固性头痛以及痹证疼痛等病症。

若颈椎骨质增生,加葛根30克,姜黄10克;气虚者,加生黄芪15~30克;疼痛剧烈者,加桃仁、红花各10克;腰椎骨质增生,加川续断、桑寄生各30克;足跟骨质增生,加牛膝15克,淫羊藿10克。

因方中白芍用量较大,脾弱者服药后会出现便溏,甚至腹泻,此时可加入白术或苍术10~15克以健脾祛湿。

【疗效】多年使用,坚持服用,多可痛止而愈。

【附记】骨质增生,俗名“骨刺”,中医称为“骨痹”。

此病多发于中老年人,青年患者偶可见到。

其临床表现,因病发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颈椎骨质增生,症见颈项强痛,转侧不便,牵及一侧或双侧肩及上肢疼痛、麻木,并可引起头晕、心悸、恶心,甚至颈项强痛不能平卧等;腰椎骨质增生,症见腰痛,活动不便,牵及一侧或双侧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足跟骨质增生,症见一侧或双侧足跟疼痛,不能落地行走,清晨起床下地时疼痛加剧,足跟下如踏有硬物感。

或走路时偶尔被石子或硬物顶着,疼痛尤剧。

经服药(汤剂)后痛缓解或痛止后,改用丸剂收功,以巩固疗效。

本方与“颈椎病”中骨痹汤少姜黄、葛根。

11.7 益肾坚骨汤

【组成】黄芪30克,补骨脂15克,骨碎补、甘杞子、干地黄、当归、白芍、菟丝子、狗脊、川续断、川芎各12克,鸡血藤30克,葛根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益肾养血,和络止痛。

【方解】颈、胸、腰椎骨质增生,好发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现代医学称之为颈、胸、腰椎退行性病变。

人体关节和附近的软组织及血管到一定年龄会逐渐老化,产生解剖上和生理上的变化,由于日常活动时受损伤,逐渐出现骨质增生和软骨下骨硬化。

颈、胸椎的增生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颈肩臀疼痛和手指麻木等;胸、腰椎的增生,可引起腰腿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甚至偏瘫或全瘫。

之所以会发生增生,中医学认为系肝肾虚损所致,《内经》云:

“肝主筋,藏血”,“肾主骨,生髓”,“五八肾气衰”。

因此,人步入中年以后肝血肾精衰少,骨髓生化之源不能濡养筋骨,故出现骨筋痿弱而发生退行性病变。

《难经·三十九难》云:

“督之为惫,脊强而厥”,颈、胸、腰椎正位于督脉经络循行线上,髓精不足,督脉失养亦可导致颈、胸、腰椎发生退行性病变;肝肾素虚,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亦乘虚侵袭,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脊柱附近的筋骨关节肌肉及腰背神经支配的肢体出现酸、重、痛、麻和活动受限。

汤氏集60余年临床经验,自拟“益肾坚骨汤”是针对脊椎增生、活动欠利、上肢麻痛而设的一首良方。

方中黄芪,为益气之要药,能扩张血管改善血行;补骨脂补肾壮阳;骨碎补补肾续伤;菟丝子补肝肾、益精髓;狗脊补肝肾、强腰脊;川断补肝肾、强筋骨而镇痛;甘杞子滋阴补血兼能益气温阳,以上诸药共奏益气补肾之功;干地黄滋阴降火;当归补血活血,可修复创伤;白芍柔肝止痛、养血敛阴;川芎活血化瘀,搜风止痛;鸡血藤行血补血,通经活络,为疗腰腿疼痛,肢体麻木之品。

上药共奏养血和络之效;葛根解肌止痛。

诸药合伍为用,益肾养血,和络止痛。

【主治】颈椎、胸椎、腰椎骨质增生,上肢麻痛,脊柱活动欠利者。

【加减】使用本方时,如夹湿者加苍术12克;寒湿者加制川乌、川桂枝各10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附记】本方具有补肝肾、益精髓、益气血、通络止痛之功,以治本为主,标本兼顾,是一首疗效较著的经验良方。

11.8 除痹逐瘀汤

【组成】当归15克,川芎12克,红花9克,刘寄奴15克,片姜黄12克,路路通30克,羌活9克,白芷、威灵仙各12克,桑枝30克,胆南星、白芥子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服6剂停药1天,12天为1疗程。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通络,除湿涤痰。

【方解】吕氏认为,本病虽与肾关系密切,但其主症是受累关节及其肢体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审证求因,乃风、寒、湿、痰痹阻骨脉,经络瘀滞所致,故治当祛邪为主。

本方共分三组药物。

第一组为活血化瘀药;当归甘补辛散,苦泄温通,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有推陈出新之功;川芎辛温香窜,能上行巅顶,下达血海,旁通四肢,外至皮毛,为活血行气之良药;姜黄辛苦而温,外散风寒,内行气血,有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祛风疗痹之效,以其辛散横行,对上肢之疼痛尤为专长;红花辛散,通经活血,祛瘀止痛;刘寄奴破血通经,消瘀止痛,为破血行瘀之要药;路路通既能行气又能通络,与刘寄奴相伍有通行十二经,驱除经络瘀滞之效。

第二组为祛风湿通经络药:

羌活气味雄烈,散风之力胜于防风,长于祛风湿,又可通利关节而止痛;白芷气味芳香,偏重于止痛开窍;威灵仙辛散善行,能通十二经,既可祛在表之风又可化在里之湿,通经达络,可导可宣,为治痹证之要药;对筋骨酸痛、肌肉麻木,皆有一定作用;桑枝苦平,善于祛风湿,通经络,通利四肢关节,对风湿痹痛、四肢麻木拘挛皆有良好的效果。

第三组为燥湿祛痰药:

南星苦温辛烈,走窜燥湿作用很强,对中风痰壅眩晕或风痰引起的麻痹、口眼歪斜,破伤风引起的项强口噤等皆有一定的作用;白芥子辛温气锐,性善走散,能搜胸膈经络之痰,善行皮里膜外之痰,风痰气滞或痰阻经络,肢体疼痛之症皆可取效。

【主治】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病)。

【加减】本方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除湿涤痰之功效,故凡风、寒、湿、痰痹阻肢体骨节,经络瘀滞所致各种痛证者均可使用。

如气虚体弱、手麻明显者,加黄芪30克;项背挛急者,加葛根24克;热郁经络者,加双花藤30克;湿热内蕴、口苦者,加黄连9克或栀子9克,龙胆草4.5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一般服30~60剂可愈。

治骨质增生症秘方

11.9 通经除痹汤

【组成】丹参、当归、鸡血藤、海风藤各15克,连翘30克,乳香、没药、姜黄、威灵仙、地龙、川乌(制)、南星(制)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经止痛。

【主治】通治各种骨质增生。

【加减】病在肩颈上肢者,加葛根、桑枝、桂枝各10克;在腰背者,加杜仲、川断、狗脊各10克;病在下肢者,加独活、牛膝、木瓜各10克。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笔者自拟一方——热敷液,外用热敷患处,多年使用,屡用屡验,疗效颇著。

药用土鳖虫、威灵仙各40克,制川、草乌各30克,白芥子、肉桂、五灵脂、秦艽各30克,皂角、元胡、乌梢蛇各50克,鸡血藤、防己各60克,丹参、补骨脂、川断、狗脊各30克。

将上药装入纱布袋内,扎口,放入容器内,加清水适量,煎煮30分钟,再放入老葱100克,食醋100毫升,便可使用。

同时将多层纱布或毛巾用药液浸湿透(以药液不流动为度),热敷患处,每晚1次,每次敷40分钟,凉则换敷。

每剂药可用4天,每次煎煮都需加葱和醋,用量同上。

本方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益肾通络之功,局部热敷,使药力直达痛所。

此方安全简便,疗效满意。

一般用1剂见效,连用5~6剂,多能治愈。

临床观察有效率达100%。

本方使用时,可随病发部位加入引经药。

治荨麻疹秘方

10.1 荆防方

【组成】荆芥穗、防风、僵蚕、紫背浮萍、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12克,牛蒡子、丹皮、干地黄、黄芩各9克,薄荷、蝉衣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方解】方中以荆芥、防风、薄荷、蝉衣为主要药,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入气分,驱散风邪;防风其气不轻扬,能散入于骨肉之风,故宜在表之风邪,用防风必用荆芥;薄荷轻清凉散,善解风热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蝉衣凉散风热,开宣肺窍,其气清虚,善于透发。

此四味合用,清热疏风、表散的作用较强,故为第一线药组;而牛蒡子、浮萍、僵蚕为第二线药组,作用较强。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

浮萍轻浮升散、善开主窍;僵蚕祛风散结,单用也可治风疮隐疹。

协助第一线药组以透达表热之邪。

金银花、黄芩解毒清肺热以泄皮毛之邪;丹皮、干地黄理血和血;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疏风解表、清热止痒之功。

本方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偏于风热的,病程在1个月内尤为适宜。

【主治】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加减】若见恶寒重,发热轻,风团皮损偏白者属于风寒,本方去薄荷,重用荆芥,加干姜皮也可使用;若服用一二剂后皮损逐渐消退,可以减去第一线药组,以免疏散太过,大汗伤气。

若兼见高热,可增加服药次数,即日服4次即可。

若兼见吐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时,可加服周氏回生丹,每次7~10粒,效果较好。

【疗效】屡试屡效,效果颇著。

10.2 麻黄方

【组成】麻黄、干姜皮、浮萍各3克,杏仁4.5克,白鲜皮、丹参各15克,陈皮、丹皮、白僵蚕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解】因血虚而外受寒湿之邪传经入里而致的㾦癗。

方中以麻黄、杏仁、干姜皮取其辛温宣肺以开腠理、推邪外出;佐以浮萍、白鲜皮走表扬散寒湿;丹参、丹皮,养血活血,古人云: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之谓也。

白僵蚕化痰祛风、疏通经络;陈皮伍杏仁宣肺理气、祛邪外出;陈皮伍干姜皮能理气开胃,醒脾化湿、以期内外兼治;干姜皮伍麻黄,又能缓和麻黄辛温透达之性,以免大汗伤正。

诸药合用,共奏散风、活血、除湿、止痒之功,对风寒所致的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

【主治】血虚因寒湿或风寒而发者的慢性荨麻疹,或急性荨麻疹。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佳效。

曾验证数例急性荨麻疹、证属风寒者、均获痊愈。

10.3 麻黄蝉衣汤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麻黄、蝉蜕各6克,槐花米、黄柏、乌梅、板蓝根、甘草、生大黄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一般2~3剂即荨麻疹消退。

【功用】抗过敏、散风热、凉血祛风、清热解毒。

【方解】方中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

”(《本草正》)蝉蜕宣肺、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槐花清热凉血,据现代药理研究,有维持毛细血管正常的抵抗力、减少血管通透性的作用;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乌梅“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本草经疏》),现代药理研究,有抗过敏作用;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大黄“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神农本草经》),甘草和中缓急、解毒润肺。

诸药合用,既能抗过敏,又能散风热,用于治疗风热型荨麻疹,实有捷效,是已故名医冉雪峰创立的特效验方之一。

【主治】荨麻疹。

【加减】出现全身反应,有发热恶寒者,加金银花15克,苏叶3克;大便干、大黄加至15克;出现气短、呼吸困难者,加杏仁9克,瓜蒌15克;大便溏者,首剂去大黄、加丹皮9克;恶心、呕吐、腰痛,加厚朴、枳实、建曲各9克:

小便短赤者,加滑石粉9克,石斛12克,生大黄减至6克。

【疗效】屡用特效。

10.4 活血祛风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荆芥、白蒺藜各9克,蝉衣、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瘀、和营消风。

【方解】“久病入络”,故治宜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方中重用活血药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以活血祛瘀,和营止痒;佐以荆芥、蝉衣、白蒺藜消风;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和营消风之功,用于荨麻疹日久发作,以及皮肤瘙痒不止,舌质紫、脉细涩等证,颇为合拍。

【主治】慢性荨麻疹、皮肤瘙痒证等。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10.5 多皮饮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粉丹皮、川槿皮各9克,桑白皮、白鲜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各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解】方中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大腹皮健脾利湿、涤清肠胃的积滞,原方五皮汤中的生姜皮改为干姜皮,取其辛温和胃、固表守而不走;白鲜皮、川槿皮驱风止痒;丹皮凉血和血化斑;地骨皮、桑白皮泄肺热而清皮毛。

合用共奏健脾除湿、疏风和血之功,用于顽固性慢性荨麻疹、经常复发,而发作时以皮疹为主。

湿重于热,用过麻黄方不效者最为适宜。

【主治】亚急性、慢性荨麻疹。

【加减】若遇冷而复发者,则重用干姜皮;遇热而发作者,去干姜皮,加干生地15~30克。

【疗效】屡试屡验,效果甚佳。

10.6 潜阳熄风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熟地各15克,当归、何首乌、白芍各9克,紫贝齿、珍珠母各30克,磁石、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潜阳熄风,养血和营。

【方解】方中以紫贝齿、磁石、生龙牡、代赭石、珍珠母平肝潜阳;生熟地、当归养血;白芍和阴血,泻肝火;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

本方通过平肝潜阳、养血滋阴以熄风、养血润燥以和营。

故适用于风燥日久、伤阴耗血、内风不熄、皮肤瘙痒不止、舌质淡、苔净或光、脉弦细之证,颇有效验。

【主治】慢性荨麻疹、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10.7 消疹汤

【来源】陶航,《中医杂志》(7)1987年

【组成】苍术、黄芩、连翘、地肤子、茯苓、蝉蜕各10克,厚朴6~9克,陈皮6克,甘草5克,丹皮10~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祛湿、运脾和中、散风活血。

【方解】胃肠型荨麻疹的发病与湿热关系密切。

方中以苍术、厚朴、地肤子、茯苓、陈皮燥湿利湿运脾;以黄芩、连翘清热;蝉蜕散风止痒,加一味丹皮凉血活血,以助风团的消散。

本方组方合理、主次分明,故用之效果颇佳。

【主治】慢性胃肠型荨麻疹。

且多伴有脘腹痛或不适、恶心或呕吐、大便稀溏或不爽、苔白腻或黄腻等肠胃症状。

【加减】痒甚,加蝉蜕、苦参、徐长卿各10克;脘腹痛甚,加炒枳壳、焦楂曲各10克;疹红赤或咽红赤,加金银花、地骨皮各10克。

【疗效】治疗15例,结果痊愈12例,好转2例,无效1例。

治愈12例中,曾随访6例,有5例复发,再服原方痊愈。

【附记】饮食宜清淡、忌虾、蟹、公鸡、猪头肉、雪里蕻、芫荽等腥荤发物。

并注意避免接触花粉,防止昆虫蜇咬。

10.8 固正御风汤

【来源】朱仁康,《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炙黄芪20克,防风、炒白术、桂枝、赤芍、白芍各10克,生姜3片,大枣10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营固卫,以御风寒。

【方解】方中以炙黄芪、白术、防风固表御风;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发散风寒;佐赤芍活血祛风。

本方用玉屏风散固卫、桂枝汤调营,合用共达以御风寒之功。

【主治】冷激性荨麻疹。

【加减】日久发作不休,加乌梅、五味子酸收之品,并有抗过敏作用。

【疗效】临床屡用,每获良效。

10.9 消荨汤

【组成】葛根30克,桑白皮15克,蝉蜕20克,白鲜皮、白芷、栀子、地骨皮、苦参、竹叶各10克,大黄2~3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

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

煎好后两煎药汁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分2次温服。

【功用】祛风止痒,清热解毒。

【方解】荨麻疹中医称“隐疹”,“风疹块”。

受由汗出当风,露外受凉,风邪袭虚,或阴虚血燥,胃肠湿热蕴结,复感湿邪而发。

肺居胸中,上连气道、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故方用桑白皮、地骨皮、白鲜皮清宣肺卫;白芷祛风止痒;《内经》云:

“诸痛疮疡,皆属于心”,故用苦参、栀子、竹叶清心热而利小便,使邪从前阴(小便)排出;重用葛根调理肌腠,退热散风;大黄泻火、通便解毒,使邪从后阴(大便)而去。

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止痒、清热解毒、调和营卫之功效。

【主治】风疹块成粟粒状丘疹、瘙痒难忍、搔抓成片,即现代医学所称之荨麻疹。

【加减】症状以皮肤作痒为主,病因与风、湿、热有关的荨麻疹适宜本方。

如风热盛,疹色赤、遇热加剧,脉浮数、舌质红、舌苔薄白者,加生地、丹皮、薄荷以祛风清热;如风湿盛、色瘀红、遇冷或受潮湿加重、脉浮缓、舌质淡、苔白腻者、加苍术、黄柏以祛风利湿;如风毒盛者(感染)、身热头痛、瘙痒、局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