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10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304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道德经》有感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读《道德经》有感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读《道德经》有感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读《道德经》有感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读《道德经》有感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道德经》有感10篇.docx

《读《道德经》有感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道德经》有感10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道德经》有感10篇.docx

读《道德经》有感10篇

读《道德经》有感10篇

【篇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的确,人生之旅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可是,扪心自问:

除了天灾人祸那些不可抗拒的挫折外,有多少不快不是因为我们的欲望所致?

有多少人因为争名、争利、争宠而将快乐拒之门外,甚至走上不归路?

读了近20遍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后,我对“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感触颇多。

我想,在生活压力日益变大的今天,如果每个共产党员都能按照这个基本准则做到“为而不争”,做到“清心寡欲”,必然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享受到更多的诗意和远方。

现实中,不少人是贪婪而不容易满足的。

正所谓“吃了猪肝想猪心,得了白银想黄金”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永不满足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它会增加人的心理负担,让人失去很多快乐,变得不可思议,甚至毁掉自己一辈子的幸福!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是不是经常听闻这样的事情:

某个官员,因为贪婪的欲望争名争利而变得丧心病狂,贪污受贿,最终自毁前途,身陷囹圄,成为国家的罪人?

某个朋友因为利益之争,最终撕破脸皮、形同陌路?

某个职员因为争名逐利而郁郁寡欢导致心理疾病?

某个家庭,兄弟姐妹因为争家产而走上法庭,最终兄妹相残,亲情全无?

有对夫妻因为争强好胜最终夫妻分道扬镳?

某个家长因为互相攀比毁掉孩子的幸福?

某个企业为了争得最大的利益做虚假宣传导致失去信誉,倒闭破产?

……

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的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头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几千年前,他就劝说人们要摒弃物欲的诱惑,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现实中你是否也见到过这样的情景:

评优表先时,常常有人一脸怒气来找领导:

自己工作如何尽心尽力,明明比某某干得好,为什么评优就没份呢?

请看看《道德经》是怎么说的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

不自我表扬,反而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我的理解是: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否优秀要靠大家的标准来评判。

只要你足够优秀,谁也不能阻挡你该得到的一切,谁也不能阻挡你前进的脚步?

现在流行的“你若盛精彩,天自安排;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

如果你真正努力了,付出了,上天依然没有给你厚爱,那你就用这段话自勉吧!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请相信: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你一定会用自己的无私让自己变得强大而从容,赢得更多的赞誉与掌声。

雷锋默默无闻,做好事不留名,最后不是被人们交口称赞吗?

焦裕禄不争名利,不是被人们啧啧称赞吗?

孔繁森扎根边疆的故事不是成为美谈吗?

……

诸葛亮的《诫子书》这样写道: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让我们抛弃所有功名利禄的诱惑,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到为而不争,保持一颗宁静而善良的心,相信迎接你的必然是山花烂漫的诗和远方。

【篇二】

为开展好道德讲堂活动,因我参与其中,我选定了《道德经》1至15章作为诵读书目,现场诵读原文、讲解经典。

为讲好《道德经》,我多次阅读《道德经》原文,查阅相关资料,做好注解、译文,备好讲稿。

阅读《道德经》,感受颇深,启发了一些对工作、生活的感悟。

有无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看不到这个现象背后的一些原因,老子告诉大家,从有和无的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来强调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无形的东西,它却能产生作用,而且产生根本性的、很大的作用。

老子强调不能只看到有,还要看到其背后真正发挥作用的那个力量,那个无。

这章,老子强调无形的东西的作用,它往往成为有形的一个原因,要是看不到这一点,那么也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这也是老子强调人的认识的全面性,有和无的关系。

这一章,我经多次反复揣摩,终解其意。

单位每年的双代会上,都有一项议程:

表彰先进。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想每个人都会对受表彰者投于赞许的目光,送上热烈的掌声。

可是,又有谁知道,站在台上领奖的同事,在台下的时间里的付出和勤奋。

就如,一个基层站所被局评为“先进站所”这样的荣誉称号的时候,其实,作为一个基层站所,大家做的工作都差不了多少,那么为什么这个站所就能够成为先进、典型呢?

我给大家还原几个小的工作景象,大家就懂了:

有这样一个站所,所上职工不多,每年到了小修保养的时候,正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候,全员上路,严格按照修补标准来做,修补的路面不仅线型美观,而且质量保证;在雨季来临前,加强路基养护,清理边沟、涵洞,到了雨季的时候,坚持“雨季三查”和路况巡查,在水毁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现场清淤保通工作;冬天,提早储备物资,遇到恶劣天气,如遇冰雪自然灾害时,及时进行融冰保通,主动给滞留的驾驶员同志们送水、送饭等。

这个站所里面的职工,无论工作多忙、多苦、多累,都未抱怨过,只要听到所长的口哨一响,就立即到院里集合,准备出发。

前不久,我采访了一个在基层一线的养护工人,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从事公路养护31年,现年50岁,按照现在的退休政策,再有5年就意味着退休了。

31年来,他经历了公路养护的三次变革:

土路、砂石路、沥青路,随着公路等级的提升,对公路养护的要求也随着提高,但就是这样,他依然热爱公路养护行业。

31年来,在多个站所工作过,从他的打刮爬、切割、打草、洒油、撒砂等就可以看出,动作娴熟,身手不凡。

在采访的后期,我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

“退休后,准备干点啥呢?

”他说:

“还想养下去。

”多么朴实的一句话啊,养路已然不是维持生计的一份工作,而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人才会不假思索的说出这样令人感动的话。

回来后,我也在思考,是什么在支持着他呢?

作为一名一线养护工人,特别是男职工,在公路养护的具体工作中,体力消耗无疑是最大的。

当一个19岁的毛头小伙蜕变成一个50岁干练中年人的时候,不禁要感叹岁月如刀,毅力和韧性在漫漫养护长路上伴他前行。

因为普通,过往的行人或许不记得这样的养护工人,但正是源于这样众多的养护工人的坚持和坚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公路上奔忙、劳累和付出,畅通了经济的命脉,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无为

《道德经》中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則无不治。

”无为是按照客观世界的真实的面貌去做事,而不是那种带有机心、机巧、巧伪和欺诈的这样一个思想去为。

以前,我对道家的“无为”有这样一个误解,认为:

“无为”就是不要作为。

阅读过《道德经》,真正了解“无为”之意。

刚踏入工作岗位那会儿,面对新的工作,总有很多的想法,总是有使不完的力气,争着、抢着干着、干那,从熟悉工作岗位,结识单位人员,理顺上下级、同级关系等,每天精力旺盛,一门心思的投入到工作中。

工作中,在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下,业务能力提升很快,进步很多。

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尽管是一件小事,但都会尽心尽力的做好,就这样,9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

工作中,也曾遇到过精致利己主义者,有过彷徨、伤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风淡忘。

工作不能选择,任务不能推卸,因为我们在这个岗位上,领着纳税人的税收,我们就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为”。

既然要“为”,就要履好岗位职责,用心、用脑、用时间完成好一件件小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每一个时刻,只做一件事,只有做好了这件事,才做另外一件事,坚持“一件事”原则,总会将工作做好。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专营社会政策的空缺而得利,这样的人和事确实存在,但仔细一想,只可观之、听之,切不可效仿。

有些事,有些时候,其实,我们内心很清楚,我们如果那样做的话,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实惠,不受舆论、道德牵制,但是我们没有去做,为什么?

人,因为有了信仰,有了原则,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当一个人的利益要依靠损害社会、损害他人利益而获得的时候,住在我们心底的“良知”会说话。

做人难,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更难,难的不是选择,而是选择之后的承受。

从小至今,我们接受的教育里,教给我们跟更多的是如何“为”,在社会上,我们又补上了一课“不为”,在“为”与“不为”之间,考量着一个人的人性、良知、价值、利益等。

面对工作,从单位整体利益出发,从履行工作职责出发,要持有积极作“为”的心态,把工作落到实处,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

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现象,要敢于坚持原则,选择“不为”,守住做人的底线和尊严,让心有一个温暖的家,让脆弱的生命变得更加坚强。

阅读《道德经》,回归经典原文,走进老子的精神世界,感受天地大道的博度,体悟智慧,修养心灵,感受生命,你读了吗?

【篇三】

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道”是一个源起。

先写一个“首”,再写一个“走之”。

“首”就是脑袋,代表思想;“走之”就是行动和步伐。

有想法,然后付诸行动;有行动,也要伴之以思考。

因此,“道”字的结构已经说明了它的含义。

道路、道德、道理、道法自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明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揭示了“知行合一”的规律。

任继愈老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也有很多人——包括我——认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我看来,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

……

《道德经》第十七章把我看乐了。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这是对领导的评价和划分。

最好的领导什么样?

你不过知道有这么一个领导存在,说明他懂得道法自然,工作条理顺畅,不用天天开会也能做到一切井然有序。

还有一个版本更极致,叫“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领导是感觉不到存在的领导——想想也是,感觉不到存在,一切都井然有序,这是多高明的领导艺术啊!

排第二位的领导是被人赞扬的领导。

排第三位的领导是被人畏惧的领导。

最差的领导是被人天天拿嘴上骂的领导。

这种划分非常耐人寻味。

我记得“文革”后期,即使呼伦贝尔这样的边远地区,教学秩序也基本恢复了。

我妈在学校工作,说了这么一句话:

“其实咱们学校现在挺好的,哪怕校长不在,只要打铃的人在,就可以正常运行。

”可是这句话让她挨了一通批,说她不讲党的原则,缺乏组织纪律性。

很多年后,他们老同学聚会,还总是提起我妈这句话,因为那其实是一种挺理想的境界。

一个学校,如果只靠铃声,就可以各司其职,说明校长领导有方。

用不着天天训话、表决心、摁手印,但方方面面都很好。

我也发明过一个“白氏理论”:

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

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无需扬鞭自奋蹄。

或许员工10点才来上班,并没有赶在8点打卡,但却自觉干到第二天凌晨3点,不需要监督和催促。

《东方时空》刚创办的时候,从来不打卡,没有纪律方面的要求,我们却几乎住在单位。

到了后来,非要强调打卡的时候,影响力就很弱了。

当然,这四句话不仅仅是评价领导或官员,也揭示了生活中的某种秩序和境界。

我现在自办“私塾”,叫“东西联大”,收了十一个研究生,每月给他们上一天课,外加课后作业。

所谓东西联大,就是北京东边的传媒大学和西边的清华、北大、人大四所学校,学生们都是这几所学校出来的。

从学新闻的研究生一年级带起,两年毕业。

有一项课后作业,是手抄《道德经》,并且选出印象最深的十句话。

我发现学生们选得最多的一句话,出自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不管多大的风都不可能一直刮下去,不管多猛的雨也终有停止的时候。

随后接着一句反问: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刮风下雨是谁做的呢?

天地。

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

此外,这句话还给了我们另一个角度的启示:

当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顺利、不如意,甚至惨重的打击时,你要相信时间能够稀释这一切,对吗?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挫败和低谷也终将过去。

尤其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有两个最大的敌人:

一是突如其来的赞赏和表扬,一是时常会有的打击和不顺。

这两道关都要过,过不去就很难前行。

表扬来得太早,毁人也毁得够狠,我周围有一些人就是如此倒下的,根基不稳,空中楼阁,他Hold不住。

第三十六章,“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要从你这儿拿走什么,一定先给你什么。

《道德经》对物质和人性有很深的探索。

往小处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到越多,失去越多。

往大处说,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历朝历代的兴衰,总有特定的规律,日不落帝国也会日落。

个体命运也会经历周而复始的起伏。

对于我来说往往是这样:

真正失意的时候,是我睡得最踏实的时候,因为我知道不可能再失去什么;但是赶上特别得意的阶段,反而会很恐慌,因为可能要下山了。

记得2000年,我似乎挺火,又是“全国十佳青年”,又是悉尼奥运会直播,回来以后中央领导接见,还没跟教练握手,先来握我的手,这还了得?

之后我把手机关了,闭门研发新节目,整整一年。

回头看,要是没有那一年的沉寂,就不会有后续的动力。

那时,作家刘恒大哥提醒我:

“小白,如日中天,可要小心太阳落山啊。

”我说:

“大哥您放心,我换个地平线再升一回。

2003年,在我生日的头一天,我把自己担任的三个制片人职务全辞了。

我一走,身边十多个人受益:

三个副制片人升正制片人,N个主编升副制片人,又有N个人升主编。

《道德经》里有这么一层含义,杯满则溢,怎么办?

把里面的水泼掉。

要是不泼掉这杯水,我恐怕也不会继续走这么长的路。

因此“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有人说,那干脆彻底无为,给的时候就什么都不要。

这不对。

应该是种什么心态呢?

要归要,但知足,懂得分寸。

“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

我相信如果把《道德经》翻译成白话文,给“反腐”中进去的官员一人送一本,全得号啕大哭,后悔死了。

但是得意的时候看这些文字,又怎能悟出其中的意义呢?

很难。

【篇四】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题记

山间涓流几许,林中清泉几湾,落英缤纷,水居山野而润物无声。

星辰交替的岁月里,百川顺道入海,又悄然西归,滋养一方生灵,繁荣一带文明,却从未张扬炫耀。

老子曰: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林海莽原,没有润物之水,哪来心仪的鸟语花香、草低牛羊;江上往来船舶,没有载舟之水,国富民强怕也只是空中楼阁。

哲人如水,平淡却不平凡。

像绵绵春雨唤醒大地般,滋养人们心中的信仰;像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洗涤文明里的糟粕;桩桩件件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莫不是举足轻重,功德无量,然而这一切只是一场雨罢了,无惊无喜,哲人只是做了些该做的事情。

作为水文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们常泛一叶孤舟,终日与水为伴,量度水流缓急、河势演变,通晓日月之行、星汉之理,力保航道安全、江河通畅、流域富庶、国家兴旺。

而我们只是随着潮涨潮落,安放仪器,记录数据,亦如行船的航道,静静得在那,不争不抢。

可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人生如水,时而波平浪静,闲鱼苍狗江海同游,时而惊涛骇浪;翻云覆雨沧海桑田;然而,无论是怎么样的状态,都有需要遵循的规则,正如国家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大坝、深水航道等),若不因势利导,了解一方水系的规律,又怎能行盘古之举,夺天工之作,福泽万民。

人生如水,少年似雨,轻快肆意,无忧无虑;青年似溪,跌跌撞撞,穿林沐雨;中年似江,叱咤风云,纵横山岳;老年似海,波澜不惊,静水流深。

然而,无论何时,都有需要恪守的道德,正如江上的行船,只有沿着航道而行,才能入海远洋,若冒然逾越航道的束缚,那多半是船毁人忙,遗恨千古。

人生如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整个人类的生命是无限的,正如江河东流,当进入自然地往复循环中,江河便奔流不息,滔滔不绝。

为人类文明的繁荣昌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奉献着。

人生如水,是清是浊,是深是浅,亦或是动是静,皆需顺其自然。

【篇五】

林语堂曾说: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

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

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

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

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

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

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

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

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

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着;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

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

这就是水的最显着特性。

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

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

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

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

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

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

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

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

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

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

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

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范文二

很多人认为,我这种年纪不适合读这本书,其实不然,道德经的阅读对象可以是任何年龄段。

而根据自己的阅历与人生经历,会有不同的感悟。

因其有一种深邃的、独特的哲学视角,于是,我被深深吸引……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的确,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渴望汲榷道德经》中的精华。

毕竟,人性的虚荣与欲望充斥其中。

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

少私寡欲。

所以,我们要学"道".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道",你可能会讲出一大堆东西,别人听得云里雾里,甚至连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讲什么。

似乎没有人能给道一个标准的解释。

老子在第一章开头就做了诠释: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也就是说,道要是能说出来,就不是普通的道了。

我们难以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

基于此,我们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红尘,顿入空门的高僧道佬。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这本书的意义就太浅了。

当在我紧蹙双眉而对"道"一头雾水时。

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醒了我,老子认为"道"就好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虚怀若谷,包容天地,以无欲普济生灵,借虚怀渡尽群生。

道,就像水一样,无声无息无为而养万物,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它所承载的道,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道"呢?

"道",似乎很难解释,我们经常用"道",却不知其意。

在科学中,我们不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寿命,于是给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为有时间。

而这本书中仅用一"道"字就深刻的诠释了人的一生,虽简却精。

同样,在已知科学中我们知道质子中还有夸克,而夸克中还会有东西,甚至还有!

我们不得而知,于是又以道喻之。

对于人们难以解释的事物或事情,这本书中都给出了简洁却确切的答案--道。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个"自然"是什么意思?

"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

所以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那么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规律。

道养育了万物,以地球为例,道让万物各厮各职,演化出一套稳定的生态系统,死而又生,生而又死。

不使其中任何一员太兴或太衰。

植物腐后可成为天然养料,为下一片长在这里的植物以充足的养分,食草动物凭借这些植物填饱肚子,鸟类和食肉动物又以这些东西充饥,这些动物死后,又为新的植物创造养料!

万事万物都从它的根本出发,那么一切事物也就简单而明朗了。

"道"之大,可大到宇宙形成,"道"之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