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259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必修一《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粤教版必修一《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粤教版必修一《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粤教版必修一《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粤教版必修一《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必修一《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docx

《粤教版必修一《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必修一《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必修一《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docx

粤教版必修一《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

开发设计人:

成 健

授课人:

李 敏

课件设计制作者:

成 健

文字记录、整理:

成 健

地点:

广东省茂名市第二中学高一级

时间:

2004-11-18

 

教学设计思想: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于诗意盎然的年龄,他们喜欢流行歌曲,照例也喜欢读诗,应当尝试写诗,用青春的笔表露心中跳动着的情感,还能以文会友,交换从心灵深处流泻出来的吟唱。

然而,一贯以来语文教学对诗是淡化的,甚至是放逐,学生阅读和写作诗歌的能力薄弱。

同时,意象的营构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特别是“月”。

从诗的内容说,月是唐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如果只枯燥罗列“月”意象的诗词及其内涵,要求死记强记,学生为考试勉强会接受,但要活学活用不大可能,尽管有所了解却未能深刻地理解和迁移运用。

对此,结合古诗词教学的旧模式,加以大胆创新,我们确定这次多媒体环境下欣赏探究型教学方案的教法为:

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以歌词教诗文,拓展学习,活学活用(尝试写作)。

教学的重点是:

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尝试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

教学步骤分为:

读与学(典型探究【《弯弯的月亮》第2册第8课】,理解欣赏,掌握规律);悟(领悟内涵,拓展迁移);写(以“月”抒情,固本提高)。

 

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实练引入新课,让学生提取信息(“月”)

师:

上课!

生:

老师好!

(齐声说)

师:

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照常进行课前三分钟的练习环节。

下面进入“练兵场”,请补写出以下横线上的诗句。

(出示投影)

①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古人不见今时月,__________    ___。

(李白《把洒问天》)

  ③海上生明月,_________      ___。

(张九龄《望月怀远》)

生:

(齐声回答) ①“露从今夜白”;②“今月曾经照古人”;③ “天涯共此时”。

师:

很好,看来大家对古诗词的积累相当不错。

刚才的这些诗句,它们都涉及到哪一个共同的物象呢?

生:

“月亮”。

(思索片刻后齐声答)

师:

对。

“月”是古诗词的重要素材之一,在这些古诗词中,文人的诗才连同他们的爱恨情愁,悲欢离合一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光溢彩。

二、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月”意象,把握探究古诗词的方法。

师:

月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

如何理解“月”的意蕴呢?

下面就以《弯弯的月亮》这首歌词为例开始探究。

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弯弯的月亮》,找出歌词中出现的意象。

边播放背景音乐《弯弯的月亮》,边让学生朗读歌词,边划出歌词中有关的意象。

生:

齐读歌词。

    师:

(点评学生的配乐朗读,强调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味)歌词中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肯定一边出示投影)

生:

A:

“月亮”    B:

“小桥”

C:

“小船      D:

“阿娇”

师:

嗯,找得非常准确。

但欣赏诗歌不仅要理解意象,还应透过意象去品味其意境美和意蕴美。

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闭目联想,根据歌词中的意象,通过想象,创造出你们心中的美丽图景,并简单地描绘出来。

其中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画一画。

(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

生:

(兴奋,笑着忙碌起来)执笔画画描描。

学生带娣和晓丹在黑板画画。

(3分钟后,学生纷纷停笔。

师:

好,带娣和晓丹已经画好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创作。

大家觉得他们画得怎样 ?

哪个画得更好?

生:

晓丹画得比较好,他画的意象逼真,构图较合理。

生:

带娣画得也不错,敢大胆创新;看,他笔下的“阿娇”还在月下钓鱼呢。

(生大笑)

师:

两位同学都做到了“用我手描我心”,而且各有特色,相当不错。

老师心中的图景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比一比。

(播放MTV《弯弯的月亮》)

师:

动听悠扬的旋律,优美的歌曲给大家感觉怎样?

生:

情感很忧伤,景色也很优美。

师:

歌词描写的是什么景色 ?

生:

月亮是弯弯的,小桥和小船也是弯弯的,歌词由上而下,由远及近地描绘了乡村月夜的美景。

师:

抒发作者当时什么样的情感?

你能从歌词中找出关键的词句来说明吗?

生:

“脸上淌着泪”、“我的心充满惆怅”、“你那弯弯的忧伤”。

师:

由此可见作者的感情是……

生:

A.伤感 / B.忧郁 / C.惆怅 / D.哀愁。

(尽管用词不一致,但已抓住情感的实质了)

师:

作者为什么伤感、忧郁呢?

生:

为家乡落后贫困依然得不到改变而伤感。

师: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

歌词说明了原因:

“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 “过去的歌谣”暗指乡村落后依然没改变。

但久在繁华城市生活的“我”在月辉里想起阔别多年的故乡始终摆脱不了贫困落后,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

师:

棒,理解得非常准确。

这首歌面世后风靡全国,歌词的优美,内涵的丰富,深深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可见,一弯残月寄寓着游子多浓的思乡之情啊!

一股难以摆脱的乡愁不正是反映在这歌词中吗?

师:

俗语说:

“景由心造。

”每个人的心境不同,那么他所看到的景色也会有所不同,他眼里的景色更多呈现出其主观的色彩,即心悲则景煞,心悦则景美。

而我们欣赏诗歌,关键是把握诗歌的主旨,主要是诗人的情感,那应如何把握呢?

生 :

首先把握意象,再由意象重现意境,最后深入意境来品味意蕴。

  师:

(教师出示投影)总结归纳得很好。

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品味别的与“月”有关的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

学生自主探究和把握“月”意象的主要内涵。

师:

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放飞思绪,从你们学过或看过的作品(包括诗、词、文章,甚至歌曲)中找出存有“月亮”意象的句段。

大家可以分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再集中互  交流。

(提示探究的方法如下:

①找出和“月”相关的句子。

②由点及面,找其它相关出现的景物(意象)。

③通过联想和想象,描摹诗人(作者)当时的表情和心情。

生:

分小组活动,思考、交流,并动笔记录有关句段和理解要点。

3分钟后,师生互动探讨:

师:

《弯弯的月亮》中“一弯残月”寄托着一种乡愁。

那借“月”抒发乡愁的还有哪些作品?

生: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

诗里写了什么意象?

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生:

诗里写诗人看到明月朗照,想起家乡的亲人,但自己却漂泊在外,所以触景生情,不由望月思乡。

师:

其实月亮的意蕴是非常丰富的,它除了寄托思乡之情,还可以表达什么感情呢?

生:

寄托伤感,哀愁吧。

比如《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当时作者不得已要与情人分别,内心的伤感无处可诉,惟有将一腔愁绪寄托在“杨柳、晓风、残月”之上。

的确,“杨柳岸”想留也留不住,“晓风”冷冷的,一如作者的心情;而“残月”则将作者当时的伤感和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鼓掌)

生:

除了乡愁、离愁外,“月”还会寄托别的情感吗?

生:

我觉得月还可以寄相思,比如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夜色苍茫,天边新月如钩。

人隔千里无音讯,请明月代问候,思念的人儿泪长流……”其中朦胧的夜色、如钩的新月,引发“流泪的人儿”无限相思,这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鼓掌)

师:

说得好,继续想想,月还会寄托别的情怀吗?

生:

(不大自信)月明时多半星稀,所以对月还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情怀吧。

师:

谈得非常好,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

(皱皱眉,作沉思状)比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下独酌》)诗歌中“花、酒、月、影”的意象和“一、独、无”的字眼,可以让我联想到:

当时月明人孤单,诗人只和花丛、明月、影子作伴,他举杯解愁,却无人可与共饮、无人可与共语,所以说诗人是非常寂寞孤独的。

(生鼓掌)

师:

说得不错。

除了伤感的\'月\',还有表达别的情怀的“月”吗?

生:

以上他们说的“月”都是孤独哀伤的,可我觉得月亮还是很美的。

譬如《荷塘月色》里描写的淡淡月色,营造出一派静谧清幽的氛围,作者因陶醉于荷香月色中,暂时忘却了忧愁而获得了淡淡的喜悦。

所以说它是一种宁静、祥和的美丽。

(生鼓掌)

……(学生踊跃回答,互相激发思考)

师:

(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发现“月”的确很美,也很多情。

它充分体现出——人生的各种色彩,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月,乡愁。

        2、月,相思。

     3、月,恬静。

       4、月,孤寂。

……

师:

其实,月的意蕴非常丰富,我们这节课是不能一语蔽之的。

但只要掌握了欣赏的方法,也就是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就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四、拓展实践:

“月下我人我文我情”(我手写我心)

师:

月华抚慰过前人的心灵,同样也在抚慰着我们的心灵。

面对着月华,你心中也会涌起万般思绪吧,那么请同学们以“月亮”为寄托物,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

要求:

1、最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文体不限,可以是诗、词、散文,或是歌词的形式。

 3、字数不限。

生:

思考后纷纷执笔写作。

(学生写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5分钟后,学生停笔。

开始宣读自己的作品。

生:

无言地醒来,回首一夜的忧愁,却只剩倩丽的月影,叹出101次的伤感,又吟唱起天涯人的伤心,一切只因心中的明月在现实的死水中淡淡地浮现。

无言,一切都将依旧,至死方休……(杨国权)(生自发鼓掌)

师:

同桌,请你来说说他写的作品。

生:

他写出了浪人的心声。

师:

哦,还能评得更具体一点吗?

生:

他写得感情真挚、深沉,勾画出月夜的宁静气氛,抒发了一种无法排解的忧愁。

师:

不错。

下一位?

生:

月是故乡的魂,是游子心中永不灭的太阳。

(吴粤宏)(生自发鼓掌)

师:

你刚才给她掌声,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

她写得很感人,使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月”给人感受到的一种永生难忘的乡愁。

师:

不错,这位同学能简练而有文采地写活了月所蕴含的乡愁,如果还能将这种乡愁写得更丰富一些,相信会更好。

生:

《夜思》:

无限风光无心赏,寂寞艳阳几时还?

独坐倚栏长盼望,长空处,今夜残月挂。

鸦叫一声破夜阑,孤孤身影怎成双?

无奈人生多苦况,破晓后,昨日不再来。

(生自发鼓掌)

师:

同学的掌声给了你肯定,你文中的意象“残月、鸦叫声、孤影”以及传达的孤苦情感能达到一致,也比较和谐,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作品。

生:

这是由活力十足的小溪、热情奔放的月亮和兴趣盎然的树丛所组成的大型舞会。

活泼的溪水从高高的山巅上流下来,柔和的月光为它染上了一层独特的纯洁色彩。

在这样活跃的溪流面前,原本安静的月似乎已经动情,抢着成为小溪的舞伴。

山麓上的树丛被愉悦的月光所感染,它们蠢蠢欲动,想加入那快乐的舞会。

(丹丹)(生自发鼓掌)

师:

你刚才给她掌声,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

她写得感情真挚,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月夜下的高山流水图,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更重要的是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月下喜悦轻快的心情。

(生鼓掌)

师:

点评得很好,也十分准确。

 

五、教师总结和寄语(播放背景音乐:

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师:

由此可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刻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成为人类相思等情感的载体,她既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也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还是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还可以是岁月的见证,成为永恒的象征。

正谓“今人犹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同看明月皆相似。

” (教师出示投影)

师:

在这里,让我们相约下一个月圆夜,一起再去拜访“月”姑娘,再来一次月下漫步,欣赏无边的月色吧。

最后祝同学们月圆,人圆,梦更圆!

生:

(生热烈鼓掌)谢谢。

也祝福您,老师!

(不约而同地说)

(铃声响,伴随着愉悦而真挚的祝福结束授课。

 

教学后评记:

这次欣赏探究型课堂教学,生动营造“月”下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把握探究诗文意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独立搜集信息和初步感悟的自主探究基础上,进一步投入情感,使其身临其境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欣赏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感悟作品的意蕴美,并由此学会独立创作出同样主题,相似意境或不同意境的习作,在课堂中实现学会“读、想、说、悟、写”的能力培养,如锻炼学生朗诵诗歌、筛选信息、分析归纳、联想想象,语言表达等,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和探究课外拓展阅读作品的兴趣。

通过课堂和课后的学生反应来看,本次欣赏探究型课堂教学基本完成了预定任务(即欣赏和探究;学习和迁移;固本和提高;激疑和增趣),也促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变成学习主动者,学习兴致很高,因为他们有很多参与和交流的机会,可以实现“我口说我心,我手画和写我心”,即活用语文的机会。

在这里,学生的能力和人性都得以发展,学生的自信心、与人合作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竞争意识、创新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

这样的教学是学生为本的教学。

不过,这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深层次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思维上还有待提高,对于诗文自身的理论素养还需加强,教学艺术还需进一步的提高。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教学设计

 

设计执笔人:

成  健

 

教学目标:

探究和理解“月”的意象及其丰富的意蕴;学会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

 

教学重难点:

1、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

2、尝试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

 

教学方法:

欣赏探究法(即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以歌词教诗文,拓展学习,活学活用(尝试写作))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实练引入新课,让学生提取信息(“月”)

课前三分钟的“练兵场”环节:

请补写出以下横线上的诗句。

(出示投影)

①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古人不见今时月,__________    ___。

(李白《把洒问天》)

③海上生明月,                  。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确:

①“露从今夜白”;②“今月曾经照古人”;③ “天涯共此时”。

师:

刚才的这些诗句,它们都涉及到哪一个共同的物象呢?

明确:

“月亮”。

 “月”是古诗词的重要素材之一,在这些古诗词中,文人的诗才连同他们的爱恨情愁,悲欢离合一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光溢彩。

 

二、以歌词《弯弯的月亮》为例,示范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月”意象,解读“月”的意蕴,并由此归纳自主探究  阅读含有意象的诗文的方法。

1、师:

月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

如何理解“月”的意蕴呢?

下面就以《弯弯的月亮》这首歌词为例开始探究。

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弯弯的月亮》,找出歌词中出现的意象。

边播放背景音乐《弯弯的月亮》,边让学生朗读歌词,边划出歌词中有关的意象。

 

2、歌词中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投影)

明确:

A:

“月亮”;B:

“小桥”;C:

“小船”;D:

“阿娇”。

(点拨:

欣赏诗歌不仅要理解意象,还应透过意象去品味其意境美和意蕴美。

3、边放歌曲《弯弯的月亮》,边让学生根据歌词中的意象闭目联想,创造出他们心中的美丽图景,并把它们简单描画在本子上。

特别展示两位学生的绘画作品。

4、播放MTV《弯弯的月亮》,让学生深入领略歌词的意境美,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5、以问导学,引导学生紧扣歌词,透过意境来揣摩、品味作者的情感(即意蕴)。

师:

优美的景色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来说明吗?

(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投影)

脸上淌着泪

我的心充满惆怅           伤感  忧郁

你那弯弯的忧伤

 

师:

作者为什么伤感、忧郁呢?

歌词有没有说明原因?

明确:

为家乡落后贫瘠的旧貌依旧不改而伤感。

歌词说明了原因:

“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学生找出后,老师出示投影)

点拨:

“过去的歌谣”暗指乡村落后依然没改变。

但久在繁华城市生活的“我”在月辉里想起阔别多年的故乡始终摆脱不了贫困落后,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

这首歌面世后风靡全国,歌词的优美,内涵的丰富,深深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可见,一弯残月寄寓着游子多浓的思乡之情啊!

一股难以摆脱的乡愁不正是反映在这歌词中吗?

俗语说:

“景由心造。

”每个人的心境不同,那么他所看到的景色也会有所不同,他眼里的景色更多呈现出其主观的色彩,即心悲则景煞,心悦则景美。

6、总结归纳前面学习课文即歌词的方法。

师:

我们欣赏诗歌,关键是把握诗歌的主旨,主要是诗人的情感,那应如何把握呢?

明确:

把握意象,再由意象重现意境,最后深入意境来品味意蕴。

(学生边归纳,老师边出示投影)

把握意象:

由点及面,找出与之相关的景物

再现意境:

联想和想象,描摹作品中的生活图景

品味意蕴:

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学生自主探究和把握“月”意象的主要内涵。

让学生开动脑筋,放飞思绪,从学过或看过的作品(包括诗、词、文章,甚至歌曲)中找出存有“月亮”意象的句段,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可以分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再集中互相交流。

(提示探究的方法如下:

①找出和“月”相关的句子。

②由点及面,找其它相关出现的景物(意象)。

③通过联想和想象,描摹诗人(作者)当时的表情和心情。

1、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借“月”寄托不同情感的作品,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2、小结学生找到作品中与“月”有关的主要意蕴:

(学生边归纳,老师边出示投影)

点拨:

A、月      乡愁  (《静夜思》)

B、月      离愁  (《雨霖铃》)

C、月      相思  (《一剪梅》、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

D、月      孤寂  (《月下独酌》)

3、让学生边听《平湖秋月》背景音乐,边朗诵典型诗句,加深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拓展实践:

“月下我人我文我情”(我手写我心)

让学生以“月亮”为寄托物,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

要求:

1、最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文体不限,可以是诗、词、散文,或是歌词的形式。

 3、字数不限。

师:

月华抚慰过前人的心灵,同样也在抚慰着我们的心灵。

面对着月华,你心中也会涌起万般思绪吧,那么请同学们以“月亮”为寄托物,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

5分钟后,让学生宣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

 

五、教师总结和寄语(播放背景音乐:

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师:

由此可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成为人类相思等情感的载体,她既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也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还是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还可以是岁月的见证,成为永恒的象征。

正谓“今人犹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同看明月皆相似。

师:

在这里,让我们相约下一个月圆夜,一起再去拜访“月”姑娘,再来一次月下漫步,欣赏无边的月色吧。

最后祝同学们月圆,人圆,梦更圆!

 

附注:

【资料】与“月”有关的诗文拓展欣赏

(一)“无情”月

(指文化层面的月:

横亘古今,跨越时空,见证着历史,印证着哲理—时空的永恒;个体生命的短暂。

)(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 (《虞美人》)

 

2、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李白(《把酒问月》)

3、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

” ——李白( 《苏台览古》)

4、“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 轼(《水调歌头》)

6、……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多情”月

(指丰富意蕴的月:

愁绪的月(离愁与孤寂);情爱的月;藉满乡愁的月等等。

1、“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雨霖铃》)

(柳岸残月:

柳公等借月抒离情。

 

2、……岁寒无与同,明月何胧胧。

展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

 ……—潘岳 (《悼亡诗 》)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李清照( 《一剪梅》)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 煜 (《相见欢》)

 

5、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倾诉无人的隐恨和无尽思念)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7、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

—李白《长相思》(孤寂,寒冷,落寞,无奈 )

 

8、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凄恻孤寂 )

 

9、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李白《鹦鹉洲》

(怀才不遇的孤苦和对黑暗社会不重视人才的控诉)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

表面自得其乐,背景却无限凄凉,撼人心魄的是无与伦比的孤独感。

11、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世上难觅知音的孤寂心情)

12、“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叹逝情,爱不再)

13、(企盼通月同心达意 / 深情祝愿)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孟郊《古别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

 

14、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痴恋情深 )

15、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爱的惆怅迷惘和不变的深情 )

 

16、(思乡之月,特别是元宵月和中秋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