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五计54课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210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3 大小:29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五计54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中国古代文学五计54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中国古代文学五计54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中国古代文学五计54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中国古代文学五计54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五计54课时.docx

《中国古代文学五计54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五计54课时.docx(1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五计54课时.docx

中国古代文学五计54课时

中国古代文学(五)计54课时

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明清文学史(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intheMingandQingDynasties)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编号:

学时:

54

编者姓名:

张小丽

单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职称:

副教授

授课对象:

文传学院本科生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三年级

编写日期:

二○一五年七月

二、教学进度

周次

章次

教学内容

教学知识点

课时数

1

第六编

明代文学

绪论

明代文学概说

1、明代文学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明代文学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关系

3、明代文学的主要分期及各时期代表作品

3

2

第一章

《三国演义》

1、《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2、《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3、《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

4、《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3

3

第二章

《水浒传》

1、《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版本、作者

2、《水浒传》的思想倾向和作品主旨

3、《水浒传》的叙事线索,人物塑造艺术及影响

3

4

第三章

《西游记》

1、《西游记》的作者和成书过程

2、《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3、《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3

5-6

第四章

明代诗文与明代的散曲、民歌

1、明初诗文、台阁体和茶陵派

2、明中期诗文:

前后七子及其文学创作、前后七子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3、明后期诗文:

公安派、竟陵派、明末爱国作家

4、小品文

5、明代散曲和民歌(学生自学)

4

6

第五章

明代的戏剧

1、明代的杂剧

2、明代的传奇

2

7

汤显社《牡丹亭》

1、汤显祖的生平和思想

2、《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汤显祖的其他剧作

3

8

第六章

“三言”“二拍”和明代

的白话短篇小说

1、白话短篇小说的形成和主要作者

2、“三言”“二拍”的主要内容

3、“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

3

9

第七章

《金瓶梅》和明代中后期其他长篇小说

1、《金瓶梅》的作者和版本

2、《金瓶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明代中后期其他长篇小说

3

10

第七编

清代文学绪论

绪论:

清代文学概说

1、清代社会概况

2、清代文学概况

1

10、11

第一章

清初至清中叶的诗﹑文、词、散曲

1、清初遗民诗人2、古文三大家

3、江左三大家4、清初词坛

5、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5

12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1、清初剧坛

2、洪昇和《长生殿》

3、孔尚任与《桃花扇》

3

13

第三章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蒲松龄的生平和作品

2、《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3、《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4、《聊斋志异》以后的文言短篇小说

3

14

第四章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1、吴敬梓的生平

2、《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3

15

16

第五章

《红楼梦》

1、《红楼梦》的产生及其作者

2、《红楼梦》中的贾府

3、《红楼梦》的主要人物

4、《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6

17

第六章

龚自珍与晚清前期诗文词

3

18

梳理线索,复习

3

第七编明代文学(27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明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并对此时期的小说、戏剧及其他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以及重点作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提高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编重点为“四大奇书”及汤显祖的戏剧。

另外,明后期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及在有限的课时中讲清楚明代诗文的重多流派、重要作家、作品及其特点,是明代文学之难点。

目录与课时分配:

第一讲:

绪论·明代文学概述3课时

第二讲: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3课时

第三讲: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小说的演化3课时

第四讲: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3课时

第五讲:

明代诗文与明代的散曲、民歌4课时

第六讲:

明代杂剧的流变及传奇的发展与繁荣2课时

第七讲:

汤显祖与《牡丹亭》3课时

第八讲: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兴起3课时

第九讲:

“三言”“二拍”和明代的短篇小说3课时

使用教材:

主要教材: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文学史》下,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刘松来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绪论:

明代文学概说(第一讲)

教学目标:

1、了解明代社会的整体状况;

2、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及明代文学的发展线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代文学的发展线索。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节明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明代(1368—1644)共历16帝,有国277年。

从明世宗嘉靖(1522—1566)元年以后,明代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文史学家大多以嘉靖时期为界将明代社会历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代社会有着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点:

一、政治黑暗,强化君主独裁。

朱元璋建立起明王朝后,一人独揽朝政大权【[集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皇帝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大权集于皇帝一身】见史P7,成祖永乐和宣宗宣德年间,又建立内阁制度,削弱诸王势力,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

为巩固皇权,特别设立了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组织,对全国官吏乃至全国百姓都实行监视,稍有越轨,便遭严惩,一人犯法,株连九族。

对有功大臣也不例外,实行恐怖统治【大肆杀戮功臣,洪武13年兴胡党大狱(加左宰相胡惟庸私通日本蒙古罪,凌迟处死),26年兴蓝党大狱(大将军蓝玉谋为不轨,凌迟处死。

列侯以下坐党锢夷灭者不可胜数)】。

清人赵翼说:

“明祖借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

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廿二史札记》卷32)。

二、鼓吹程朱理学,加强文化统治

在文化思想领域里,明代皇帝极力鼓吹程朱理学,以其为指导思想的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选择,从而钳制人们的思想。

并对知识分子和自由思想进行恐吓和禁锢,加强文化统治。

所以,高压政策下,明代(特别是明初)的文字狱层出不穷,文人不为所用者皆腰斩(如高启),以此树立绝对皇权。

禁用“僧”、“贼”、“发”等字及相关同音字,用则被视为有意讥刺而定罪斩首。

见史P18.文人为了免祸,谨小慎微成为一时风气。

但是,与此同时,皇权高度集中又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堕落,明中叶以后的一些皇帝,不是修斋建醮,书符咒水,就是声色犬马、贪婪荒淫。

所以,在明代,无处不见程朱理学,又无处不见对金钱、权势、女色的追求。

政治的混乱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风俗的变化,使统治者放松了政治思想的控制。

思想文化界开始活跃。

弘治、正德间,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即王学,又称心学)的兴起,是重要契机。

这是明代理学的重要发展。

王学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在反对程朱理学的束缚和启发大胆思想方面也起了某种积极作用。

见P8.他主张知行合一,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把外在权威的天理拉到人的内心,变为人的内在自觉的良知,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自此心学又称王学,流布天下,于嘉靖万历间形成多种派别。

其中重要的有泰州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王艮、李贽等。

他们较鲜明地肯定了人的生存中的物质需求的合理性,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我发展,说“百姓日用即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洋溢着叛逆勇气与张扬个性的精神。

代表了明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意识形态中的某些变化。

明后期思想文化界出现了活跃局面直接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明前期,除在元明之际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以及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之下,文学长期停滞不前。

后来,“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以抵制明朝的正统“儒”道,提倡恢复到宋以前的“儒”道,明代文学由此开始出现变化。

明后期,泰州学派和李贽的出现,带来了文学的巨大变化,形成一股进步文学思潮,代表人物有李贽、徐渭、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

这一进步的文学思潮的主要观点是:

见史P9

(1)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封建理学对人性的束缚(肯定世俗人欲,写日常时俗、物欲、性爱,扩大了题材范围);

(2)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假文学(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冲击封建礼教);

(3)反对摹拟古人,强调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极大冲击了文坛上的复古主义;

(4)重视并提倡戏剧、小说、民歌等通俗文学。

见史P10-15.

在这种进步文艺思潮的呐喊声中,文学获得了巨大发展。

但因本身缺乏独立思想和文化品格的阶级基础,亦明显暴露出其先天不足:

张扬个性、解放人欲固然促进文学朝着个性化、世俗化方向发展,冲击了封建伦理观念,破坏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利于思想解放,但怪诞行为、荒唐举止却往往忽视群体利益,损坏社会正常秩序,公然露骨宣扬色情,更使文学陷入了非道德、非理性的泥淖之中。

三、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市民阶层崛起

第三,明代的商品经济极为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破土而出。

一个数量庞大的市民阶层跻身于社会,他们有着特殊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务实、重利、开放,较少僵化的思想,成为不同于士、农的一个新群体。

见史P4-7页。

文人市民化与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

明前期对农业的发展较重视。

对手工业工人给予了较多的自由制作时间,使商品生产的因素大为增加,商业活动频繁。

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商人经济实力雄厚生活奢靡逐渐引起人们的注目与羡慕;商人附庸风雅,与文人相交成一时风气,甚至自出文稿;文人亦习于出入市井,越来越具有世俗平民化的牲。

明后期文人圈中,未入仕途的平民文人数目增多,不少人如唐寅、高濂、屠隆、汪道昆等出身于商家。

士大夫甚至弃儒从商或涉足文化市场,如凌濛初、陆云龙、毛晋等都兼营印刷业。

文人与商人等市民关系越来越密切。

作品内容市民化。

市民生活、形象、情趣在文学作品中越来越多。

艺术趣味市民化。

基本特点是:

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文学创作商品化。

文人为谋生而写作,书肆为牟利而刊行,部分作品沦为金钱附庸。

一味迎合社会低级趣味及书商赚钱欲望,使晚明文坛出现污流。

第二节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根据几种目前通行文学史的分期方式,我们可以大致将明代文学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一、明代文学前期——太祖建国到宪宗成化末年(1368—1487)

1、可以看到,这是文学史上一段相当漫长的衰微冷落的时期。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主要成就体现在新兴的长篇小说和传统的诗文创作两个方面。

(1)《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是划时代的作品,二者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在它的初始阶段就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它们分别成为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不可企及的楷模,为明后期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一定条件;

(2)宋濂、刘基、高启等由元入明的诗文作家,也写出了一些揭露现实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作品【如洪武七年被腰斩的高启,唱出了由元入明的文人们内心中的无穷悲凉。

而同样的是由元入明的宋濂,则因积极参与新朝文化规制的设计而成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

他一方面对杨维桢保留着若干好评,似对元末的文学不无留恋,但更主要的,是继承程朱理学的“文道合一”说,重新建立了由明王朝的政治权力所支持的、代表官方态度的道统文学观】,使明初文学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

2、但此后的一百多年,文学创作在整体上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元代末年所形成的自由活跃的文学风气,在明初以残酷的政治手段所保障的严厉的思想统治下很快戛然而止。

(1)诗文领域,以“三杨”为代表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的盛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不仅缺乏真情实感,而且缺乏宋人的气节;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2)戏曲领域,是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的宫廷派杂剧作家以及以邱濬、邵璨为代表的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伦理剧创作。

(3)小说领域,文言小说较有特色,出现了瞿祐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白话小说则几乎一片空白。

 

二、明代文学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1488—1572)

这是明代文学从前期的衰落状态中恢复生机、逐渐走向高潮的时期。

【原因:

这种转变,一方面与文网的松弛有关(洪武朝被杀的高启和永乐朝被杀的方孝孺的遗著,在弘治、正德年间相继刊行,可说明这一点),而更重要的是前面所说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所致。

】但这一时期传统势力仍然是很强大的存在,因而文学的进展显得相当艰难。

此期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卓著的成就:

1、首先是长篇小说的创作蓬勃发展,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是此期一部具有示范性的杰作,在它的影响下,神魔小说的创作一度兴盛起来,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也有相当出色的作品。

2、其次是戏曲创作出现新的转机,唱腔不断革新与发展,传奇的体制逐渐定型,涌现出了以《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为代表的三大传奇。

3、最后是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

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

此期文学具体来说有以下特征:

1、全面复苏:

(1)首先表现于两个文学集团:

“吴中四才子”和“前七子”。

由祝允明、唐寅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其成员政治地位都不高,影响范围较小,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学集团。

但他们的文学创作,处于苏州这一城市经济特别繁盛的环境,与市民阶层的思想文化息息相通,具有很多新鲜的内涵,所以是很值得重视的。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大多科第得志,政治地位较高,活动的中心又是在京师,因而其影响遍布于全国。

尤其是李梦阳,他在明代文学中的扭转风气之功,为后来的文人所一致称赏。

在文学观方面,李梦阳、祝允明等人都提出“复古”的口号,其意义与元人提倡“复古”相近,主要是为了切断与宋代文学的联系,进而切断与宋代文化主流的联系。

毫无疑问,他们对宋代文学及宋代文化的评价存在偏激之处,但需要注意到,在“宋人曰是,今人亦曰是;宋人曰非,今人亦曰非,(杨慎《文字之衰》)的迂腐卑弱的思想文化风气中,这种偏激也是现实的需要。

而且,对于当时人来说,抨击宋代文化,实际也就是反对作为官方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而只有摆脱官方政治的束缚,文学才有可能恢复它的生机。

以前七子为主要代表的文学“复古”运动,给明初以来的道统文学观和虚伪空洞的“台阁体”以沉重的打击,使文学向着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向跨进了重要的一步。

在这过程中,他们对于文学的一些根本问题提出了具有新颖意义的看法。

如李梦阳力倡“今真诗乃在民间”(《诗集自序》),将《西厢记》与《离骚》相提并论(见徐渭《曲序》),在当时实有震聋发聩之力。

但由于他们过分拘泥于“古法”,也在创作中留下了模拟的痕迹。

(2)当前七子和吴中四子所掀起的第一个文学高潮过去之后,其次在嘉靖、隆庆时期,出现了以唐顺之、王慎中为首的“唐宋派”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之间的对峙。

所谓“唐宋派”,主要是以强调唐、宋古文和宋诗中所体现的尊道精神,来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

他们尽管能够指出文学复古运动的某些弊病,但其努力的方向,是文与道的重新合一,因此对于文学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危害。

就当时文坛的情况来看,唐宋派的努力并无多大实效,但他们却代表着相当强大的传统势力。

以反拨唐宋派为主要鹄的的后七子,仍以文学复古为理论旗帜,在拒斥“宋学”侵蚀文学的过程中,他们比前七子更强调文学形式——格、调、法的重要性。

这一方面继续推进了文学的独立发展,另一方面也放松了对人性和文学本质的深入思考。

他们的文学活动中,宗派立场、门户之见,以及在艺术形式上的模拟倾向,表现得更为特出。

当时代思潮进一步朝有利于个性自由的方向演变时,后七子的理论和创作更显得落后于时代。

因而,在嘉靖后期,徐渭从与“唐宋派”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立场上对后七子提出严厉的批判,要求抛弃“复古”的理论旗帜,这就揭开了晚明文学的序幕。

2、俗文学的兴盛和雅、俗传统的混融。

这一时期,顺应着市民阶层文艺需求的增长,出版印刷业出现空前的繁荣。

《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小说在嘉靖时期开始广泛地刊刻流传,戏曲作家也陆续增多。

就主要从事诗文的作家而言,也普遍重视通俗文学,并从中得到启发。

李梦阳倡论“真诗在民间”,已表达了对文人文学传统的失望和另寻出路的意向;唐寅在科举失败以后的诗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典雅规范而力求“俗趣”。

在陈继儒的《藏说小萃序》中,可以看到吴中文士文征明、沈周、都穆、祝允明等人喜爱收藏、传写“稗官小说”的生动记载。

而《水浒传》刻行之后,受到文人极高的推崇,李开先、陈束乃至“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在两人从事文学的早期——都认为“《史记》而下,便是此书”(李开先《词谑》)。

徐渭的晚年,更是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戏曲的创作、评析、传授上来。

另外应该注意的是,小说《西游记》也是完成于明代中期。

和元代文人大多因为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的变化而投入俗文学领域不同,明代文人对于俗文学的重视和喜爱,更多地带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即认为在俗文学传统和俗文学形式中,人性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表现。

这也是晚明时代雅俗文学进一步混融的主要原因。

三、明代文学后期——万历到明末(1573—1644)

在这一时期中,明代文学进入高潮,随后又遭到严重的挫折。

1、明代后期文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理论上的自觉性。

和元代相比,可以发现:

元代文人通常对理论问题没有很高的热情,这是因为社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比较松懈,所以较少发生思想论争。

明代的情况与之相反,官方统治思想与反传统思想的斗争随着社会本身的演变日趋激烈,因而理论的表述愈来愈显得重要。

附:

【在明代后期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思想界的斗争也显得格外尖锐。

这时,以抑制人性、否定人欲为主要特征的传统道德,已经在极大程度上失去了它的号召力和真实性。

于是就出现了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李贽。

李贽的学说,吸收了左派王学和禅宗思想的若干成分,但远不能为这两家所包容。

和王守仁主要站在统治阶层内部进行道德调整的出发点不同,李贽的思想鲜明地代表了社会变革的要求。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对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提出全面批判的人物,李贽的学说主要包含这样一些内容:

首先是比前人更为彻底的反权威精神。

他说: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焚书·答耿中丞》)表现出反对偶像崇拜、要求尊重个性和个人权利的态度。

他还轻蔑地评说六经和《论语》、《孟子》,说这些书要么是史官、臣子的过分褒美,要么是迂阔懵懂的弟子的胡乱记录。

这种空前大胆的言论,不仅具有打破奴化教育和思想禁锢的意义,而且提出了从根本上摆脱对历史“元典”的依赖而重新建设社会思想文化的要求。

其次,李贽对物质生产相当重视。

他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

与此相联系,李贽对人欲表示充分的肯定,反复论说追求物质享受、好色好货、为自身谋利益是人的天性,是合理的要求。

在他看来,一切脱离个人物质追求的高深道理,全是虚伪的空谈。

这实际上揭示了私有制社会中最根本的事实,也提出了在这种社会中建立合理可行的道德的基础。

而对于禁欲主义,对于假道学,李贽的抨击不遗余力,其言辞之犀利,是历来所罕见的。

另外,他对妇女,也有比较平等的态度。

譬如他指出:

妇女的所谓“短见”,是因为她们的生活受到限制的结果。

李贽的思想及其表述方式,有着中国文人向来所缺乏的深刻、尖锐、透彻、大胆。

在他多年辗转各地讲学的过程中,吸引了许多具有新异的思想倾向的士人。

但即使这些人,在敬佩李贽的同时,也难免感到震惊,不敢完全赞同(如陶望龄、袁中郎、袁小修等都有这种表示)。

而那些守旧官僚,对于他更是充满仇视,不断加以迫害。

万历三十年(1602),李贽终于被逮下狱,不久自杀于狱中。

这表明了正统势力的强大。

还有一位与李贽并称“二大教主”的达观禅师,因为设法要求朝廷停止矿税,也于李贽自杀的次年被迫害致死。

这对晚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是沉重的打击。

很多曾追随他们的士人,渐渐由兴奋转为痛苦,由痛苦转为消沉。

(1)在晚明的文学理论中,李贽的“童心说”也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

所谓“童心”,李贽解释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由人的自然本性所产生的未经假饰的真实情感,与之对立的,则是由耳目而入的“闻见道理”。

他提出: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

”(《童心说》)

(2)在李贽“童心说”的基础上,袁宏道又倡为“性灵说”。

他提出“以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袁宏道《敝箧集》江盈科《叙》引),又说: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

……(此)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

……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叙陈正甫会心集》)这实际是对李贽“童心说”的发挥。

其实,所谓“童心”或“性灵”,也不可能是什么纯出于天然的东西,它不可能不受到社会意识的熏染。

但就其作为人的真实的自然情感的意义来说,总是与社会意识——特别是统治者所建立的道德信条存在距离和冲突,且这种距离和冲突会在社会发生深刻演变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大。

标举“童心”和“性灵”,并有意地将它与“闻见知识”相对立,其意义一是强调了将真实情感与个性作为文学的主要基础的重要原则,一是为与封建道德不很合拍的“喜怒哀乐嗜好情欲”大量进入文学提出了根据(见袁宏道《叙小修诗》),所以它意味着文学的解放。

作为一种口号,“性灵”在字面上比“童心”更寓有灵动活泼的自然个性、主观精神的意味,所以被使用得更为广泛。

(3)与前者相类似的理论是尊“情”反“理”。

在明代中期,从李梦阳提出“缔其情真”(《林公诗序》),到徐渭提出“古人之诗本乎情”(《肖甫诗序》),对“情”的重视已相当普遍。

而晚明文人更多从情、理对立的角度肯定情的价值功用。

如袁黄的《情理论》提出:

“古之圣人治身以治天下,唯用吾情而已。

人生于情,理生于人,理原未尝远于情也。

后之学者远情而骛于理……盍亦返而思其情乎?

”冯梦龙则对六经提出特殊的解说:

“六经皆以情教也。

”又说:

“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

……古者聘为妻,奔为妾。

夫奔者,以情奔也。

奔为情,则贞为非情也。

”(《情史》)汤显祖也坚决反对以“理”格“情”,责问: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牡丹亭题词》)这些论述,哲理意味比较淡薄,而直接地把矛头指向非情的“理”,要求解除封建伦理对人性的束缚,对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也很大。

2、文学创作

(1)此期文学的突出特点是通俗文学的创作相当兴盛。

首先是小说创作得到空前发展。

《金瓶梅》是此期最富时代特色的作品,也是世情小说的发轫之作,在古代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长篇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继续发展,而且出现了才子佳人小说与时事小说等新类型。

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的出版,标志着白话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