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112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docx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docx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生物教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八年级(上)

 

课题:

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累计1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消化腔;水螅的身体有多种不同形态、功能的细胞。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二、探究新知

腔肠动物:

(一)水螅的基本特征

教师:

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

水螅的形态特点

(二)辐射对称定义

(三)水螅的身体结构

水螅身体由两层细胞组成-----内胚层和外胚层。

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消化腔与口相通。

口周围有触手,适应固着生活;触手上有许多刺细胞,刺细胞里大多藏有毒液和刺丝。

(四)水螅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无性生殖有芽体,芽体长成小水螅后就会脱离母体,独立生活

(五)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常见的腔肠动物海葵,水母,海蜇,

(六)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海蜇可加工成营养较高的海产品;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构成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形成岛屿,加固堤岸,还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然而由于过度采挖、环境污染等因素,珊瑚礁破坏严重。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练习1.2.3题

课题:

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累计2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二、探究新知

扁形动物:

(一)生活习性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涡虫生活在淡水清澈溪流的石块下面;以水中小动物为食物

(二)外部形态

1.涡虫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

2.这样的形体结构与运动有什么关系?

3.涡虫怎样消化食物的?

学生总结:

涡虫的形态点

1.身体柔软、柳叶形、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体长一般1~1.5厘米;

两侧对称:

又称左右对称,是指经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2.前端:

前端呈三角形,背部两侧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

3.腹面:

颜色浅,有口,口内有一个管状咽,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残渣仍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

4.涡虫能在物体表面作游泳状的爬行

(三)华枝睾吸虫

由卵巢、精巢和子宫构成,生殖器官发达,营寄生生活

(四)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配套练习2.3.4题

课题:

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累计3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以蛔虫的生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2.教学难点:

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

教师:

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

蛔虫的形态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

雌回虫雄蛔虫的大小一样吗形态如何?

学生:

通过观察总结蛔虫的形太结构特点。

2.生活史:

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蛔虫的生活史,思考并得出蛔虫的生活方式和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来总结,蛔虫的感染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及预习谈谈蛔虫对人类的危害和思考预防的方法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4.常见的线形动物

钩虫和蛲虫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练习2.3.4题

课题:

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累计4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学会做蚯蚓的观察实验,能说出蚯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环节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蚯蚓的观察实验。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二、探究新知

1.蚯蚓的形态结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0页观察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做实验,观察、抚摸蚯蚓并总结作答,教师点评并板书。

讨论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鼓励性评价。

(1)蚯蚓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有何意义?

(2)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后端,

(3)观察蚯蚓的背面和腹面

(4)摸腹面有什么感觉?

(5)蚯蚓在玻璃板和纸板上运动

(6)那个快?

(7)蚯蚓体表粘液有何作用?

(8)实验中为何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

(9)试验后怎样处理蚯蚓?

2.其它的环节动物

沙蚕、水蛭

3.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配套练习1-3题

课题:

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累计5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

二、探究新知

软体动物-----缢蛏

1.观察与思考:

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教师:

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思考:

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靠什么结构运动?

靠什么结构呼吸?

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2.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石鳖、蜗牛、乌贼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水产养殖:

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药用:

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

(5)人类有一定危害:

钉螺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练习1---3题

课题:

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累计6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蝗虫的发育。

3.昆虫的主要特征

4.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

蝗虫的发育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实物引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不同节肢动物的图片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与思考:

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的图片或标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表格

2.昆虫

(1)蝗虫的形态结构

(2)蝗虫的呼吸

(3)外骨骼

3.其他节肢动物

4.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5.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虾、蟹提供了动物蛋白。

(2)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3)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4)果蝇是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

(5)困扰:

蚊、蜱虫、螨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练习4.5题

课题:

第一章第四节鱼

累计7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多种多样的鱼。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识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尝试利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鱼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形成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鱼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鱼类的呼吸。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引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鱼

学生阅读p20-21鱼类的图片,认识淡水中的“四大家鱼”和海洋中的常见的鱼类。

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

(二)鱼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

3.鱼的体表:

4.鱼的鳃:

5.鱼的鳍:

师生共同总结鱼的主要特征:

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三)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阅读p23最后两段,小结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本节通过观察鲫鱼,学习了鱼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并引导学生小结鱼的主要特征。

四、作业:

练习1-3题

课题:

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累计8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2.说出两栖动物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两栖动物与人的关系。

4.说出两栖动物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2.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归纳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

两栖动物的概念。

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青蛙和龟的视频。

二、探究新知

1.播放蝌蚪和青蛙生长发育过程片段的视频:

要求:

用自己的话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说出他们之间的变化。

为什么青蛙是两栖动物?

“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对吗?

2.探究“青蛙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的”?

播放相关视频

(1)外部形态的适应:

鼓膜、鼻孔、前肢、后肢

(2)内部结构的适应:

肺、皮肤辅助呼吸

提示:

青蛙的鼓膜类似人的鼓膜,与声音有关。

青蛙的皮肤在呼吸时的作用很重要。

青蛙皮肤一旦干燥,很容易死亡

3.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总结: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练习1-3题

课题:

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累计9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概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2.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2.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

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壁虎、乌龟和蛇。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认识蜥蜴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和运动方式

2.关于爬行动物体表特征——有鳞或甲

壁虎、乌龟、蛇的身体表面有鳞或甲,与多数动物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哺乳动物、鸟、各种虫子的身体表面都没有鳞或甲。

我们可以把它们身体表面有鳞或甲,作为爬行动物的又一个共同特征。

3.生殖

蜥蜴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蜥蜴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外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

因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4.爬行动物的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练习4.5题,配套练习第3题

课题:

第一章第六节鸟

累计10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课本p30到34面:

认识各种鸟类及与环境适应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一)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1.请各小组参照课本制“探究鸟飞行的特点”的探究计划。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并互相交流补充完善。

2.提问:

(1)观看家鸽的骨骼模型,特别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点?

(2)鸟类在空中飞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你们说能量从哪来?

(3)那么鸟类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点?

(4)请阅读表格:

从鸟与人的心脏及心搏次数的比较中,你看出了什么?

经过上述的探究活动,请你们归纳一下:

鸟类有哪些适于空中飞行生活的特点?

3.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

(二)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1.鸟类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

恒温动物还有哺乳动物。

2.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

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三)鸟类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呼吸。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练习2.3.4题

课题:

第一章第七节哺乳动物

累计11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哺乳动物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提高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家兔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家兔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二、探究新知

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自学课本36页完成下列问题:

(1)哺乳动物体表都被毛,体毛有什么好处?

(2)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

2.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图片

(1)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

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

(3)牙齿的分化对摄食和消化有什么意义?

3.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4.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自学课本38页回答下列问题

(1)哺乳动物在自然界有什么作用?

(2)哺乳动物在人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5.拓展延伸

讨论:

以小狗为例说出哺乳动物哪些特征适于陆地生活?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练习2.3.4题

课题:

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累计12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观察与学习,使学生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

2.通过运动系统功能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3.尝试一些手工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使学生能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2.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动物运动的录像。

二、探究新知

1.运动系统的组成

指导观察哺乳动物家兔和人的骨骼图,重点观察家兔和人的四肢骨的组成,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基础。

设疑:

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结的?

每四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安全。

播放动画:

动态展示骨骼肌的结构(肌腹、肌腱)和收缩、舒张的形态变化(收缩:

变短变粗;舒张:

变细变长)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设疑:

骨骼肌为什么能使骨动起来,它是怎样着生在骨上的?

四人学习小组动手探究,分工明确,各尽所能。

设疑:

运动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各种运动吗?

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观看录像、小组讨论。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回顾,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形成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四、练习巩固

五、布置作业:

练习3.4.5题

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累计13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

2.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例,知道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的能力。

2.通过制定并实施探究实验,锻炼实践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

2.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说明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说说你家的宠物有哪些特别有趣的、让你印象深刻的行为。

二、探究活动

学生自学,仔细思考,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

1.什么是先天性行为?

举例说明

2.什么是学习行为?

举例说明

3.分析实例,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

4.对比资料3和资料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5.比较资料3和资料4,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

6.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

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

三、知识新授

1.先天性行为

特点:

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举例:

猫吃老鼠——取食行为乌贼释墨——防御行为

鸟类育雏——繁殖行为公鸡斗架——攻击行为

2.学习行为

特点:

由遗传物质决定,环境因素的影响

举例:

小猫跟母猫学习捕鼠本领大山雀偷喝牛奶

3.在所描述的动物行为中,资料1和3是先天性行为,资料2.4.5都是学习行为。

4.对比分析资料1和资料2。

5.对比资料3和资料4。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2.3.4题

课题:

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累计14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2.教学难点:

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的取食过程。

二、探究新知活动

1.社会行为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营业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