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7011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docx

《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docx

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一、天气图

(一)天气图的概念

天气图是指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要素的特制地图。

在天气图底图上,填有各城市、测站的位置以及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等地理标志。

气象科技人员根据天气分析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主要的天气系统,天气现象的分布特征和相互的关系。

天气图是目前气象部门分析和预报天气的一种重要工具。

1820年,德国H.W.布兰德斯将过去各地的气压和风的同时间观测记录填入地图,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

1851年,英国J.格莱舍在英国皇家博览会上展出第一张利用电报收集各地气象资料而绘制的地面天气图,是近代地面天气图的先驱。

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建立高空观测网之后,才有高空天气图。

按天气图图面范围的大小,有全球天气图、半球天气图、洲际天气图、国家范围的天气图和区域天气图等。

天气图上的气象观测记录,由世界各地的气象站用接近相同的仪器和统一的规范,在相同时间观测后迅速集中而得。

地面天气图每天绘制4次,分别用北京时间02时、08时、14时、20时(即世界时18时、00时、06时、12时)的观测资料;高空天气图一天绘制两次,用北京时间08时、20时(即世界时00时和12时)的观测资料。

(二)天气图的种类

天气图一般分为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和辅助图三类。

若按其性质分类,可分为:

①实况分析图。

按实际观测记录绘制的天气图。

②预报图。

根据天气分析或数值天气预报的结果绘制的未来24、48、72小时的天气形势预报图或天气分布预报图。

③历史天气图。

根据实况分析图印刷出版的一种历史资料。

此外,根据需要有时还绘制不同时段(如旬、月、年)某气象要素平均值分布情况的平均图、对平均值的差值分布情况的距平图等。

1.地面天气图

地面天气图也称地面图,是用于分析某大范围地区某时的地面天气系统和大气状况的图。

在地面图上,各个气象观测站的相应位置上,均被数值或符号填写该站某时刻的气象要素观测记录。

所填的气象要素有:

气温,露点,风向和风速,海平面气压,能见度,总云量和低云量,现时天气和过去6小时内的天气,过去6小时降水量,特殊天气现象(如雷暴、大风、冰雹)等。

根据各站的气压值,在地面图上可以绘制出等压线,分析出高、低气压系统的分布;根据温度、露点、天气分布,分析并确定各类锋的位置。

这种天气图综合表示了某一时刻地面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和雷暴、降水、雾、大风和冰雹等天气所在的位置及其影响的范围。

 

地面天气图

2.高空天气图

也称高空等压面图或高空图。

用于分析高空天气系统和大气状况的图。

某一等压面的高空图填有各探空站或测风站在该等压面上的位势高度、温度、温度露点差、风向风速等观测记录。

根据有关要素的数值分析等高线、等温线并标注各类天气系统。

等压面图上的等高线表示某一时刻该等压面在空间的分布,反映高空低压槽、高压脊、切断低压和阻塞高压等天气系统的位置和影响的范围。

3.辅助图

辅助图包括有热力学图表、剖面图、变量图等。

①热力学图表。

根据干空气绝热方程和湿空气绝热方程制作的图表,也称绝热图表。

这种图上一般印有等压线(纵坐标)、等温线(横坐标)、干绝热线(等位温线)、湿绝热线(等相当位温线)和等饱和比湿线。

将某站各高度的压、温、湿记录填在图上,可分析气象站上空大气稳定度状况或计算表征大气温、湿特性的各种物理量。

②剖面图。

是用于分析气象要素在铅直方向的分布和大气的动力、热力结构的图。

图上填有各标准等压面和特性层的气温、湿度和风向风速的记录,绘有等风速线、等温线、等位温线、锋区上、下界等。

它分为空间剖面图和时间剖面图两种。

前者用多站同时的探空资料,表示某时刻沿某方向的铅直剖面上大气的物理特性;后者用单站连续多次的探空资料,表示某一时段内该站上空大气状况随时间的演变情况。

③变量图。

又称趋势图,可反映某气象要素过去12小时或24小时变化的分布状况。

常用的有变压(高)图和变温图。

较强的大范围气象要素变量区,对该要素未来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预示性。

④单站图。

有用极坐标绘制的单站高空风图,它可以表示测站附近的高空风的铅直切变强度等动力状况和各层冷、暖平流的热力状态;也有地面或高空某些要素随时间变化和偏离正常情况的曲线图等。

(三)天气图的分析与绘制

分析天气图,不仅要了解天气图上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气象要素,更要了解每个气象要素的数值及单位。

在进行天气形势分析时还应注意等值线的分析原则:

同一条等值线上要素值处处相等;等值线一侧的数值必须高于另一侧的数值;等值线不能相交,不能分支,不能在图中中断;相邻两根等值线的数值必须是连续的,及其数值或者相等,或只差一个间隔;作为等值线的一种特殊形式,等压线的分析遵循地转风原则,即等值线和风向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

但实际大气,由于地面摩擦作用,风向与等值线有一定交角,风从高压一侧吹向低压一侧。

等压线——一般应保持平滑。

相邻两站间气压变化较均匀时,等压线的位置可靠内插法确定。

两条数值相等的等压线,要尽量避免互相平行或相距很近。

绘制等压线时,应尽可能的参考风的记录。

等压线通过封面时必须有明显的折角,或为气旋性曲率的突然增加,而且折角指向高压一侧。

等压线的暖锋前有比较明显的气旋性弯曲,冷锋后有明显的反气旋性弯曲。

等压线每隔2.5hPa画一条。

等压线应画到图边,否则应闭合起来。

在没有记录的地区可例外,但应当各条等压线末端排列整齐,落在一定的经线或纬线上。

在低压中心用红色标注D,高压中心用蓝色标注G。

高、低压中心的符号应标注在气压数值最高或最低的地方。

在有风向记录时,背风而立,高压中心符号应标注在气压记录数值最高测站的右侧,低压中心符号应标注在气压记录数值最低测站的左侧。

高低压中心的符号还应该标注在反气旋式或气旋式流场的中心,而不一定标注在最内一条等压线的几何中心处。

如果在最内一条等压线内,流场有两个或三个中心时,则应标注两个或三个中心。

等压面图——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由于同一高度上各地的气压可能不相同,所以等压面不是一个水平面,而是一个像地形一样的起伏不平的面。

用来表示等压面起伏形势的图称为等压面形势图,等压面相对于海平面的形势图称为绝对形势图。

等压面的形式可以反映等压面附近气压场的形式,等高线的高(低)值区对应于高(低)压区,等压面上风与等高线的关系遵循地转风原则。

等高线的走向和风向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值区(低压)在左,高值区(高压)在右。

等高线的疏密(即等压面的坡度)和风速的大小成正比。

等温线——绘制等温线时,除主要依据等压面上的温度记录以外,还可参考等高线的形势进行分析。

这是因为空气温度越高,则空气的密度越小,气压随高度的降低也越慢,等压面的高度就越高,因此越到高空,高温区往往是等压面高度较高的区域,反之,低温区往往是等压面高度较低的区域。

因此,在高压脊附近,温度场往往有暖脊存在,而在低压槽附近,往往有冷槽存在。

经过等温线分析后,可以看到等压面上的温度场中有冷、暖中心和冷槽、暖脊,这些与气压场中有高低压中心和槽、脊相类似。

槽线是低压槽区内等高线曲率最大点的连线。

而切变线则是风的不连续线,在这条线的两侧,风向或风速有较强的切变。

因为风场与气压场相互适应,所以槽线两侧风向必定也有明显的转变;同样,风有气旋性改变的地方,一般也是槽线所在处,两者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习惯上,往往在风向气旋性切变特别明显的两个高压之间的狭长低压带内和非常尖锐而狭长的槽内分析切变线,而在气压梯度比较明显的低压槽中分析槽线。

二、卫星云图(satellitecloudimagery)

卫星对地球的观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

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

人们既可以接收可见光云图也可通过使用合适的感光仪器接收到其它波段的卫星照片如红外云图。

目前,电视节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动态云图画面,这就是卫星云图。

利用卫星云图可以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确定它们的位置,估计其强度和发展趋势,为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在海洋、沙漠、高原等缺少气象观测台站的地区,卫星云图所提供的资料,弥补了常规探测资料的不足,对提高预报准确率起了重要作用。

(一)气象卫星

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就是气象卫星。

卫星所载各种气象遥感器,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地面站。

地面站将卫星传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海面图片,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得出各种气象资料。

气象卫星按轨道的不同分为太阳轨道(极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按是否用于军事目的分为军用气象卫星和民用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观测次数多,观测时效快,观测数据质量高,不受自然条件和地域条件限制,它所提供的气象信息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气象业务、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大气科学、海洋学和水文学的研究。

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卫星云图的清晰度可与美国“诺阿”卫星云图媲美,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

后成功发射了四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号)和三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经历了从极轨卫星到静止卫星,从试验卫星到业务卫星的发展过程。

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研发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同属风云系列(简称FY)。

其中,发射最近的是称为“奥运星”的风云3号卫星,恰逢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发射,奥运期间,它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一起,共同为奥运会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二)卫星云图的作用

以卫星云图为工具,可以分析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

卫星云图有可见光云图和红外线云图。

依据云图图象的形态、结构、亮度和纹理等特征,可以识别云的种、属及降水状况。

可以识别大范围的云系,如螺旋状、带状、逗点状、波状、细胞状等,并用以推断锋面、温带气旋、热带风暴,高空急流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位置和特征。

根据晴空无云的区域,推断反气旋和高空高压脊的位置。

也可以识别局地强风暴,如雷暴、胞线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若指令卫星加密探测次数(如隔30分钟一次),可以监测局地强风暴的活动,用以制作即时天气预报和警报。

对于气象台站稀少的广阔洋面、高原、荒漠地区来说,卫星云图是很珍贵的探测资料。

在气象台站较密的地区,所给出的图象也较为完整系统,为其它观测方法所不能替代。

从卫星云图上,发现了一些新的云系,如细胞状云系、云街、热带云团等。

三、天气雷达

 天气雷达是探测降水系统的主要工具,是对暴雨、飑线、冰雹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进行监测和预警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通过分析雷达接收到的降水系统回波的特征,不仅能反演降水回波的位置、范围、强度和高度,确定降水的性质,以及其影响的程度和影响的地区,还能够随时对所发现的气象目标进行观测和跟踪。

同时,雷达观测还具有很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便开始了对天气雷达的研究和应用。

也因此对中小尺度天气的探测和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三维空间大气结构的准实时变化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标志着短时临近预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雷达常用的波长大多在1-10cm范围。

因10cm波长的衰减小,用于探测台风、暴雨及冰雹较好。

国内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国产713雷达(5.6cm)、714雷达(10cm)和711雷达(3.2cm),可探测雷达站周围几百公里范围内的天气系统。

  天气雷达多为脉冲雷达,它以一定的重复频率发射出持续时间很短(0.25~4微秒)的脉冲波,然后接收被降水粒子散射回来的回波脉冲。

降水对雷达发射波的散射和吸收同雨滴谱、雨强、降水粒子的相态、冰晶粒子的形状和取向等特性有关(见云和降水粒子的微波散射、云和降水粒子的微波吸收)。

因此,分析和判定降水回波,可以确定降水的各种宏观特性和微物理特性。

在降水回波功率和降水强度之间已建立有各种理论和经验的关系式,利用这些关系,可以根据回波功率测定雷达探测范围内的降水强度分布和总降水量。

(一)天气雷达组成

天气雷达由以下几个基本部分组成:

发射机──产生高频脉冲,

定向天线──发射探测脉冲和接收回波脉冲,

接收机──放大回波脉冲信号,

显示器──显示气象目标物(如降水区、风暴)相对于雷达的位置、回波强度和结构。

(二)新一代天气雷达

我国目前采用的天气雷达是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

据有关新闻报道,中国将在组网探测盲区、气象服务重点地区和突发性天气灾害频发的经济发达地区增加布设新一代天气雷达,完成适应不同需求的天气雷达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对中小尺度天气及暴雨雨量、雨区的定点、定量预警功能,形成两级管理、三级维护的天气雷达支持保障体系。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主要应用于对灾害性天气,特别是与风害和冰雹相伴随的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

它还可以进行较大范围降水的定量估测,获取降水和降水云体的风场结构等。

其应用领域包括对强对流天气的探测和预警、大范围降水的监测和雨量的定量估计、风场特征的判断以及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初值场的形成这四个方面。

除了进一步加强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台风和暴雨预警方面的研究,我国气象领域目前的研究重点还在于对新型雷达技术的研究,其中包括激光雷达、偏振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相控阵天气雷达。

这四种新型雷达相对于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而言,都具有各自的优点:

激光雷达能够探测晴空时的风场;偏振波雷达能够探测云的微物理过程,分析降水粒子的类型,更详细地描述云滴谱的分布,还能够有效地估测降雹区域;毫米波雷达则主要用于监测弱云和薄云;而相控阵天气雷达的强大优势在于能够监测小尺度,且变化迅速的天气状况,如雷暴、冰雹和龙卷等,扫描时间短,早发现、早预警,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

四、天气预报制作与发布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探)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

准确地预报天气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

天气预报的历史可以从最早的看云识天气和根据物像来推测天气开始,以后经历了单站预报,天气图预报,到目前的应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先进的探测资料和用计算机进行天气预报的阶段。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天气预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天气预报的种类按预报时效可大致分为:

临近预报(1~2小时)、

甚短期预报(2~12小时)、

短期预报(12~48小时)、

中期预报(3~10天)、

长期预报(10天以上)等;按服务对象可划分为:

日常天气预报和专业天气预报(如航空天气预报等);按预报范围可大致划分为区域预报和站点预报等。

由于服务对象不同,在预报项目、预报时效、预报用语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天气预报制作

目前制作天气预报主要采用天气学预报方法、统计学预报方法和动力学预报方法,以及由这三种基本预报方法相互结合形成的天气—统计预报方法、动力统计预报方法和天气—动力预报方法等。

天气学预报方法(或称天气图方法):

是以天气图为主要工具,配合卫星云图、雷达图等,用天气学的原理来分析和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从而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制作短期预报。

数值预报方法(又称动力学预报方法):

是利用大型、快速的电子计算机求解描述大气运动的动力学方程组来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制作短期预报,也可做中、长期预报。

近几年还开始用来做气候预报。

统计预报方法:

是采用大量的、长期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概率统计学的原理,寻找出天气变化的统计规律,建立天气变化的统计学模型来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制作中、长期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

这三种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的主导思想不一样。

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的发生,包含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统计预报方法是从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具有偶然性这一点出发,认为天气变化是一种随机过程,在相同条件下不一定出现同样的天气变化,只能求出某种天气出现的可能性或概率。

天气学方法和数值预报方法则从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具有必然性这一点出发,认为天气变化不是随机的,它满足一定的规律(如动量守衡、能量守衡、质量守衡等等),在相同的条件下应该发生相同的变化,根据大气某一时刻的状态,可以推算出其下一时刻的确定的状态。

(二)天气预报发布

根据上述三种预报方法预报的天气情况,无论是天气学方法,还是数值预报方法,或者是其他预报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是根据预报员的综合分析判断而得出。

有时,预报专家们还需要进行会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比较可靠的预报意见。

预报员做出预报后,天气预报情况及时向公众进行发布了。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的发达,目前天气预报向外发布的途径也日趋多样化,如,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短信、报刊等媒介,将天气的预报结果及时向公众发布。

尤其是对一些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发布更具有时效性,往往间隔几个小时就要将瞬息变化的天气进行新的预报与发布。

第四节空间天气预报

一、空间天气的概念

日常所讲的天气,是指发生在对流层内,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中性大气物理图象和物理状态,例如阴、晴、雨、雪、冷、暖、干、湿等。

但空间天气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太阳上出现的耀斑和日面物质的抛射等剧烈活动,给地球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卫星运行和安全,以及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危害,人们把这种由太阳活动引起的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之为空间天气。

如,由太阳喷射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形成的“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会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造成输电网络瘫痪。

2003年8月14日,美国、加拿大发生北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停电事故,影响到5000多万人的生活,其始作俑者,就是“太阳风暴”这一极端的空间天气变化。

相对于地面天气而言,空间天气发生在距离地面30公里以上。

空间天气涉及的物理参数与大气天气有很大不同。

中南民大电信学院教授孙奉娄认为,空间日益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地”,而当前空间天气预报水平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2009年12月15日,我国首部综合性空间天气预报业务规范的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对未来空间天气预报将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空间天气预报业务规范》是目前我国首部综合性空间天气预报规范,其建立将进一步规范空间天气的预报业务、提高预报质量。

二、空间天气现象

目前,科学家们着重研究的是地球空间。

地球空间是由地球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组成的太空区域。

这块空间是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与空间站的飞行区域,在这块空间中,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从事对地观测与太空科学试验,进行太空军事进攻与防御等等。

这块空间也是危害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的灾害性空间天气的直接发生地。

太阳所抛射的等离子体携带着磁场持续不断地充满着地球空间,构成地球空间天气的背景结构。

各种形态的高能带电粒子、激波、共转流、磁扇形边界等结构,在背景结构上向外传输和相互作用,使得地球空间的天气画卷丰富多彩。

地球空间主要的灾害性空间天气有:

磁暴、电离层暴、热层暴、磁层亚暴、磁层粒子暴等。

所谓磁暴,即全球性的强烈地磁场扰动。

太阳物质和磁场到达地球,撞击地球磁层,从而引发地磁暴。

伴随着磁暴,地球的电离层密度分布、电子总含量和电离层电流体系发生剧烈扰动,这被称为电离层暴。

电离层暴持续时间为几小时到几天。

电离层暴引起电离层分层混乱,常导致短波通讯中断,长波信号相位异常,严重干扰卫星通讯,影响导航精度,是危害极大的空间天气。

所有空间天气过程都发生在从太阳到地球大气这一广阔的空间领域。

所以对空间天气过程的认识,依赖于对平静的和扰动的模型。

在不同的空间区域,环境状态相差很大,引发灾害性后果的因素各不相同,有的是高能粒子,有的是电磁场状态,有的是各类等离子体波。

日地空间中充满着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之间的长程作用及其与电场和磁场的相互耦合,激发很多种波和不稳定性,产生丰富和复杂的非线性现象。

空间天气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常常伴随着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和波的激发与演化。

三、空间天气的研究进展

在空间天气研究方面,“七•五”期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22周太阳活动峰年日地系统整体行为的研究”项目,与国际上同步开始日地空间系统的研究。

“八•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了重大项目“日地系统能量传输过程的研究”;“九•五”期间又资助了“日地空间灾害性扰动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大项目及其它重点项目;“十•五”期间进一步将“日地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作为地球科学部优先资助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同时,“十•五”期间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太阳剧烈活动与空间灾害性天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也增加了与空间环境有关的方向。

这些项目在“十一•五”期间都得到了延续。

在以上大型研究项目及其它项目的支持下,我国空间天气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为我国进一步实施空间天气研究计划做好了准备。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成功实施——1997年刘振兴等提出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即分别发射极轨和赤道轨道的两个卫星,它们可以与欧空局发射的ClusterⅡ星座联合形成六点的空间探测,建立起地球空间多时空尺度和多层次结构相互作用的多点立体观测体系。

赤道轨道探测卫星(TC-1)和极轨探测卫星(TC-2)分别于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成功发射,几年来取得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并获得了不少新的发现。

双星计划是我国第一个直接以空间科学探测为目标的卫星计划,也是第一次与欧空局开展大型的国际合作。

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正式启动——1993年魏奉思等提出了沿120°E建设地面台站链,长期监测我国上空灾害性空间天气变化的设想。

1994年王水、魏奉思等正式向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提交了实施“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议,1997年得到了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的批准。

此项目应用地磁、无线电、光学、探空火箭等方法,在120°E子午链和30°N纬度链附近多个台站上开展空间环境监测,同时建立起数据和信息系统,以及研究和预报系统。

与空间卫星探测相结合,为了解灾害性空间天气的变化规律提供观测数据,提高我国空间天气预报能力和服务水平。

此工程于2005年8月正式启动。

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努力实施国际子午圈计划。

太阳暴、极光和空间天气探测计划进入综合论证——2003年涂传诒等提出了“夸父”空间天气探测计划,随着联合空间风暴计划,正式命名为“太阳风暴、极光和空间天气探测”计划(简称“夸父计划”)。

该计划由一个位于拉格朗日点的卫星(A星)和两个地球极轨卫星(B星)联合组成。

A星将监测太阳活动和行星际太阳风变化,B星可以连续观测地球空间的变化。

通过“夸父计划”的实施,可以监测日地系统空间天气变化的整体行为,在此基础上可以揭示空间天气相关的物理过程,提高空间天气预报的准确度。

现在此计划已进入综合论证。

其它的空间和地面探测计划——除以上大型工程项目外,还在“实践”系列卫星和“神舟”飞船项目中开展了搭载实验。

2004年启动的探月工程(即“嫦娥工程”)也包含了对月地空间环境的探测。

中法合作的“太阳爆发探测小卫星”(SMESE)正在实施之中;空间太阳磁场望远镜卫星也进入了论证。

除卫星项目外,有关单位还根据科研和应用需要,建设和更新了各种探测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和地磁的仪器设备,使我国地基观测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空间天气预报和服务

当前的空间天气预报尚处于初级阶段。

科学家们正在收集和析各类空间天气事件效应,研究来自太阳的X射线、紫外辐射、高能带电离子流、太阳风暴等等。

从而预测未来空间天气事件对信息、材料、生命等领域的影响,提出效应评估模式,探索减轻效应和防护途径。

随着高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人类活动范围向太空的不断扩大,空间环境越来越显示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制约。

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灾害性空间天气过程的监测和诊断,并进行预测和预报越来越显出紧迫性和重要性。

随着我国航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