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6995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docx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docx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

1.说出生态脆弱地区的基本含义。

2.结合实例,说明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探究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

3.归纳生态脆弱地区治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1.范围:

A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2.生态脆弱的原因

(1)位置的过渡性:

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气候较为干旱: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植被覆盖率低。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加剧了对地表的侵蚀。

较为干燥的春季不利于地表植被的及时恢复。

(3)黄土土质疏松:

以细粉沙为主,抗冲、抗蚀性能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4)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多塬、墚、峁和沟谷等多种特殊的地貌形态,地形破碎,千沟万壑,更容易受到强降水的侵蚀。

(5)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面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判断

1.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易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的区域。

(√)

2.地理位置的过渡性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重要原因。

(√)

3.千沟万壑的地形加剧了黄土高原的风蚀作用。

(×)

4.人类活动一定会加剧水土流失。

(×)

二、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1.水土流失严重

(1)水土流失面积广。

(2)水土流失时空分布集中。

2.自然灾害易发:

旱灾、洪水、冰雹、虫害、暴雨、霜冻等灾害最为常见。

洪水和暴雨还会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影响农业生产:

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壤侵蚀致使土地生产力下降。

判断

1.降水量大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

2.黄河上游河水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水土流失最严重。

(×)

3.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加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

4.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保土保肥能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

(√)

三、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1.治理水土流失。

2.优化产业结构。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判断

1.工程措施见效快,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

2.建设淤地坝是治理坡面的有效工程措施。

(×)

3.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减弱流水对耕地的侵蚀。

(√)

探究点一 水土流失的成因

黄土高原以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著称于全国。

1.填写图表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含义,体会黄土高原的过渡性特征。

答案 ①低 ②高 ③黄淮海 ④内蒙古 ⑤多 ⑥少⑦湿润 ⑧内陆 ⑨草原

2.说出黄土高原黄土的特点。

答案 黄土以细粉沙为主,多孔隙,土质疏松,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分散,抗冲、抗蚀性能弱。

3.黄土高原地区有一种传统的耕作方式是轮荒耕作,指出其特点及影响。

答案 特点:

掠夺性开发、破坏面积广;耕作方式粗放、落后,广种薄收。

影响:

地表林草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无法恢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

4.以图表的形式,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答案 图表如下: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

因素

具体影响

位置

具有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

地形

坡度大,坡面径流速度快,流水冲刷能力强

土质

土质疏松,抵抗流水侵蚀能力弱

气候

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冲刷力大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弱

地质灾害

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①根本原因:

人口增长过快。

②具体表现:

人类活动

具体影响

过度开垦

陡坡开荒,轮荒耕作,使地表变得疏松,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毁坏林木

和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露天开矿

开矿破坏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拓展延伸]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②①D.②③①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B.河床淤积

C.土壤肥力下降D.植被条件变差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的因果关系可知,②和③造成了水土流失,所以②和③是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故①为地表侵蚀;而土壤退化会造成植被条件差,推出③为植被条件差,所以②为地表起伏大。

第2题,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河流,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随着流速的减缓发生淤积,阻碍内河航运的发展。

(2020·北京临川学校期末)据报道,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3~4题。

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

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江西南部山区属于我国低山丘陵区,“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从外力作用看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故选C。

第4题,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破坏植被,土壤被侵蚀,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故A正确。

过度放牧主要发生于我国牧区,B错误。

开山取石不会造成石漠化,C错误。

“红色荒漠”的形成与环境污染无关,D错误。

探究点二 水土流失的治理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

1.形成图中所示景观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答案 人多地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

2.读图,说出甲与丙、乙与丁该如何合理利用土地。

答案 甲与丙为塬面和陡坡,适宜发展林草业;

乙与丁为缓坡和沟谷,适宜发展种植业。

3.把下列选项填入图中对应空格中。

①打抗滑桩 ②建引流渠 ③蓄水保土 ④发展多种经营 ⑤贮水拦沙 ⑥改善生产条件

答案 A——①;B——②;C——⑤;D——⑥;E——③;F——④(①②可互换,③④可互换,⑤⑥可互换)。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1)治理水土流失

①工程措施

黄土高原的沟谷坡地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在沟谷两侧的坡地实施各种工程性措施可以减轻降雨和坡面径流的侵蚀作用。

位置

措施及目的

坡面

打抗滑桩→防止山体滑坡;

开建与等高线平行的引流渠→减少坡面径流;

挖水平沟→让坡面径流转为地下径流;

建鱼鳞坑→储水并护坡

沟谷

修建淤地坝→形成小水库以保土蓄水;

修拦沙坝、谷坊坝→阻止沙石向下游流失

②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林草覆盖率。

③农业技术措施

农业技术

具体措施

目的

耕种手段

间作套种、高沟垄作、水平阶种植

增强耕地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生产技术

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

灌溉技术

喷灌、滴灌

(2)优化产业结构

①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加大农林牧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引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商品率。

②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

③以能源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

(2020·全国文综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

据此完成5~7题。

5.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

6.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

7.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5.C 6.B 7.C

解析 第5题,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其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A、B、D是淤地坝具有的功能,排除,选C。

第6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生产条件。

由于治沟造地是“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不是单纯淤地坝的功能,还增加了“水、路、林、村”多项功能,尤其是铺设了道路、平整了土地,对农机具进地提供了便利条件,方便田间耕作,选B。

第7题,根据图中信息提示:

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精耕细作不是在该地区实施的农业生产模式;治沟造地属于生态修复,对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的区域效果明显,②③正确,选C。

(2020·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月考)谷坊坝是在易受流水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坝高一般1~3米。

专家提出增加沙棘植物柔性坝,组成综合生物、工程坝系网。

沙棘植物柔性坝是按一定株距和行距垂直于水流方向交错种植的若干行沙棘体。

下图为“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召沟的综合生物、工程坝系网示意图”。

据此完成8~9题。

8.谷坊坝修建可使(  )

①河流含沙量减少 ②沟道下蚀作用增强 

③下游山洪危害减轻 ④沟道出口地区土壤肥力增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柔性坝”建成后,谷坊坝内(  )

A.泥沙颗粒变细B.泥沙沉积增多

C.水体含沙量增大D.耕地增速加快

答案 8.B 9.A

解析 第8题,据材料可知,谷坊坝指山区沟道内拦截泥沙的小坝,是在易受流水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

因此,谷坊坝的修建可阻止沙石向下游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减少,①对;谷坊坝也能够降低河流的流速,减弱下蚀作用,②错;谷坊坝降低河流的流速,能够减轻下游的山洪危害,③对;谷坊坝拦截泥沙,沟道出口地区泥沙量减少,带来的淤泥减少,使得土壤肥力降低,④错。

故选B。

第9题,植物柔性坝能够拦河落淤,使泥沙颗粒变细,降低河水含沙量,减少河道内的泥沙沉积,A对,B、C错;柔性坝修建后,下游泥沙来源减少,耕地速度减慢,D错误。

下图是“黄土高原某县河流下游剖面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点是(  )

A.甲B.乙

C.丙D.丁

2.严重的水土流失对该县造成的影响包括(  )

①加重河流泥沙淤积 ②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③使沟壑逐渐趋于平坦 ④有利于发展农业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3.下列关于图中四地的开发治理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修建梯田B.乙地打坝淤地

C.丙地平整土地D.丁地建设村落

答案 1.B 2.A 3.C

解析 第1题,图中乙地坡度最大,植被覆盖度差,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第2题,水土流失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造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水土流失使该县沟壑纵横,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发展农业。

第3题,甲地修建梯田会造成植被破坏,加重水土流失;乙地坡度大,适合植树造林;丙地地势平坦,适合平整土地,发展耕作业;丁地位于河漫滩地带,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不适合建设村落。

燕沟流域位于陕西北部,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国家加强对其治理,流域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下图是“燕沟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

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燕沟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坡耕地面积增加B.天然林地面积增加

C.人工草地面积减少D.荒坡面积减少

5.燕沟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  )

A.提高人工植被的经济效益

B.将天然林改造成果园

C.大力开发、改造荒坡

D.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答案 4.D 5.D

解析 第4题,结合图例及数值可知,荒坡面积减少,D正确。

第5题,由上题结论可知,该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D对。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

据此完成6~7题。

降雨量

(mm)

降雨

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

量(L)

泥沙

量(kg)

径流

量(L)

泥沙

量(kg)

径流

量(L)

泥沙

量(kg)

径流

量(L)

泥沙

量(kg)

33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6.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7.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有(  )

①自然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 6.D 7.B

解析 第6题,结合题干信息和表格可知,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第7题,由表可知,自然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开垦坡地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不一定优于退耕还草。

将5千克土壤分成相等的两份,堆成两个不同的圆锥体(如下图),然后分别将200毫升水在距土堆顶部20厘米的高度上慢慢淋至两个圆锥体上,观察土堆边缘泥土的多少。

据此完成8~9题。

8.该对比实验模拟了影响水土流失因素中的(  )

A.降水强度B.土壤质地

C.植被覆盖率D.地形地势

9.下列属于合理应用该原理的人类活动是(  )

A.缓坡修筑梯田B.陡坡开垦梯田

C.改良土壤性状D.改进灌溉技术

答案 8.D 9.A

解析 第8题,该对比实验中,两个锥体的坡度不同,模拟的是影响水土流失因素中的地形地势,D对。

第9题,该实验原理是坡度越大,越易发生水土流失。

属于合理应用该原理的人类活动是缓坡修筑梯田,既增加耕地面积,又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对。

(2020·湖北黄冈期末)为创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振兴模式,早日建成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提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可持续振兴模式,其中包括构建丘陵沟壑区三元可持续景观模式(如下图)。

据此完成10~11题。

10.在削峁建塬地带布局药果复合生态园,主要是因为该地(  )

A.降水较多,水源丰富

B.地势平坦,涵养水土

C.病虫害少,环境清洁

D.海拔较高,阳光充足

11.山坡地带种植灌木草本植物的目的是(  )

A.发展畜牧业B.发展饲料工业

C.防御水土流失D.防治风沙危害

答案 10.D 11.C

解析 第10题,削峁建塬地带地势较高,阳光充足,适宜布局果园业和药材种植业,D正确;削峁建塬地带的降水和病虫害多少与周边地区相差不大,故排除A、C项;地形平坦区水流缓慢,水土流失较轻,B项不是主要原因。

第11题,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山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

因此种植盘根错节的草本植物和灌木,有利于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故选C。

(2020·山东蒙阴县实验中学期末)黄土沟谷特征点是对黄土沟谷的发育以及沟谷形态起重要控制作用的点位。

黄土沟谷特征点的基本类型如下:

径流源点(也称沟谷源点)是产生径流过程的起点,即形态上沟谷的起始点;沟谷节点是在沟谷体系中,沟谷之间在空间上形成的交汇点;裂点是溯源侵蚀作用下沟道坡度突变的部位;沟谷中点是某个沟谷段的几何中点;局部侵蚀基准点(也称流域出口点)为流域的出水口,控制整个水系的发育。

为了治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该地推广建设淤地坝(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

读“黄土沟谷特征点分布图”,完成12~14题。

12.河流下蚀作用最强的点是(  )

A.径流源点B.沟谷节点

C.局部侵蚀基准点D.裂点

13.关于图示区域地貌特点及其成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山地众多——地壳隆起

B.平原广布——流水沉积

C.沟壑纵横——流水侵蚀

D.丘陵连绵——风力沉积

14.淤地坝最适宜建在(  )

A.径流源点B.沟谷节点

C.局部侵蚀基准点D.裂点

答案 12.D 13.C 14.C

解析 第12题,据材料“裂点是溯源侵蚀作用下沟道坡度突变的部位”,可判断裂点处沟道坡度变化较大,河流下蚀作用最强,故选D。

第13题,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的地貌与该地的流水侵蚀作用密切相关,故选C。

第1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拦泥淤地是淤地坝的主要作用。

流域自上而下:

径流源点是径流开始处,基本无泥沙被侵蚀和搬运,不用拦泥;局部侵蚀基准点(也称流域出口点)为流域的出水口,在该地建坝可以控制沟谷下游的水和沙,减轻下游水土流失问题。

裂点是流水下切侵蚀的部位。

沟谷节点是沟谷内部的交汇点。

故选C。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黄土高原年降水量、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强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1:

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

方案2:

以植树造林为治理侵蚀的主要措施;同时与梯田、淤地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1)简述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据图说明土壤侵蚀强度与植被覆盖率及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3)请你在图示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提出治理该地水土流失的合理方案,并阐明选择该方案的理由。

答案 

(1)特点:

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原因:

由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

(2)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时,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水土流失较轻;年降水量在300~450毫米时,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在450~600毫米时,植被覆盖率随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年降水量的增加(和植被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时,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

(3)甲地:

选择方案2。

理由:

甲地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提高植被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年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或乙地:

选择方案1。

理由:

乙地年降水量在300~450毫米之间,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较差,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年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地更适宜。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年等降水量线变化规律可以得出降水的分布特点。

黄土高原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多,所以距海近的地区降水多。

(2)题,根据黄土高原年降水量、植被覆盖率、土壤侵蚀强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中的侵蚀强度变化曲线,分四段(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300~450毫米、450~600毫米、大于600毫米)来描述年降水量、植被覆盖率、土壤侵蚀强度之间的关系。

第(3)题,根据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分布图看出甲地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乙地年降水量在300~450毫米之间;再根据黄土高原年降水量、植被覆盖率、土壤侵蚀强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来看,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的地区,提高植被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故甲地采用方案2合理;年降水量在300~450毫米之间的地区,植被生长条件差,侵蚀强度大,故乙地采用方案1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