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资料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十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6729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资料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十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资料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十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资料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十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资料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十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资料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十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资料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十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资料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十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资料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十人教部编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资料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十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资料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十人教部编版

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十)

先发制人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个皇帝,可他只当了十二年的皇帝就死了,把皇位传给了二儿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

秦二世当了皇帝,和他的老爹一样横征暴敛,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

大家再也活不下去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率先在大泽乡造反,天下群雄纷纷响应。

  项梁他们家在战国时世代担任楚国的将军,他和他的侄子项羽都是有雄心的人,也想争夺天下。

起兵前,他找来了素有贤德之名的会稽代理太守殷通,说:

“陈胜他们在长江以西都造反了,现在是上天要灭秦的时候了。

我觉得,先下手的话可以迅速地制服敌人,要是下手晚了,只能等着被敌人制服了。

(原文是: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殷通是个读书人,哪知其中的深浅,当场赞叹道:

“听说您出身楚国的将军世家,起兵的事儿就一切听您做主了。

”项梁让殷通找来了项羽,项羽佩戴着宝剑进了屋,殷通连忙起身相迎,结果被项羽一剑割下了脑袋,一命呜呼了。

可怜的太守成了“先发制人”这个谋略的最早牺牲品。

然后,项梁和项羽收服了殷通的军队,从此东征西战,争夺天下。

  “先发制人”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现在人们用来表示遇事时要先于对方采取行动以获取主动。

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

  先入为主

  汉哀帝的时候,宫里有一个宠臣,名字叫息夫躬,他为争取更大的权势,极力想除掉和他关系紧张的大司马董贤。

他想出了一个毒计。

  那时匈奴每年都要到汉朝进贡。

可是息夫躬派人对匈奴说:

“皇帝的事务十分繁忙,你们就不用来朝见了。

”匈奴单(chán)于听了,觉得息夫躬是汉哀帝身边的近臣,说的话应该可信,也就乐得清闲,没有来朝见。

这时,息夫躬又对汉哀帝说:

“匈奴今年竟敢不来进贡,如果您不出兵征讨他们的话,那四方小国就会群起效仿,后果会很严重啊。

  汉哀帝赶快召集众大臣,商讨出兵征讨匈奴的事。

朝中的丞相王嘉对息夫躬这种恃宠乱政的行为极为愤怒,他很干脆地对汉哀帝说:

“现在并没有确实的证据可以证明匈奴人要造反,陛下不可轻信。

”接着他又说道,“希望陛下能吸取古代君主的经验教训,反复参考各方意见,而不要先听到谁的意见,就以谁的意见为主。

”(原文是:

“唯陛下观览古今,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朝中以董贤为首的大臣们也纷纷表示同意王嘉的意见,汉哀帝也就接受了,不再提出兵的事。

没多久,息夫躬的阴谋大白于天下,汉哀帝大怒,把他关进监狱,后来他就死在狱中。

  “先入为主”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先声夺人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的宋国。

宋国的司马华费遂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华驱、华多僚和华登。

人说多子多福,可惜华费遂这仨儿子,净给他添乱了,因为他的三个儿子一向不团结。

其中华多僚最爱挑事儿,偏偏宋国的国君元公最信任他,华多僚就使劲在元公跟前说自己两个兄弟的坏话。

先是华登被迫逃亡到外地,后来华驱也被驱逐。

华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就跟自己的侍从一起杀了华多僚,又劫持了自己的父亲华费遂,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

  这下宋元公害怕了,他请来了齐国的乌枝鸣来帮忙守卫城池。

这年冬天,在外逃亡的华登也带了一支部队来和华驱汇合,兄弟俩打算好好出一口恶气。

  面对两兄弟的大军,乌枝鸣有些心怯了。

这时,厨邑大夫濮献计说:

“兵书上说:

‘要事先取胜,就要首先夺取敌人的心志;要事后取胜,就必须等待敌人士气衰竭。

’(原文是:

‘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何不趁着他们疲劳和没有安定的时机来进攻呢?

如果等到敌人军心安定,我们可后悔也来不及了。

”乌枝鸣听从了。

结果这次交战果然取胜。

后来,华登战死,华驱被赦免了造反之罪,逃到楚国去了。

  “先声夺人”这则成语就是由“先人有夺人之心”转化而来的,表示在行动前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

先,抢先。

  

  相见恨晚

  西汉时,原来齐国临淄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主父偃。

他早年曾学习纵横术,后为纵横术没什么用处了,便开始学习《周易》、《春秋》等儒家学说。

大概因为半路出家,修养不够,所以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斥。

  汉武帝初年,主父偃听说大将军卫青爱惜人才,就长途跋涉,来到长安,拜见卫青将军。

卫青很赏识主父偃的才华,多次向汉武帝举荐,可是汉武帝没有理睬。

  时间一久,主父偃所带的资财几乎要花光了,大家都开始讨厌他。

远道而来,求官不成,生计都成了问题,这可如何是好?

主父偃心想:

求人举荐不成,那就直接上书皇帝,没准儿会有意外惊喜。

  当时,北方匈奴经常侵扰汉朝边境,让汉武帝十分头疼。

于是,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就匈奴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抓住要害,切中时弊,力主汉武帝讨伐匈奴。

与他同时上书的还有徐乐、严安二人。

汉武帝看了主父偃的文章,极为欣赏,很快就召见了他们三人,并说:

“公等皆安在?

何相见之晚也!

”意思是说,你们这几个人原来都在哪里来着?

真是相见恨晚呀!

于是,汉武帝拜他们三个人做了郎中。

  成语“相见恨晚”由“何相见之晚也”演变而来,形容新结交的朋友十分要好,以彼此认识太晚为憾事。

  

  响遏行云

  战国时候,秦国有个名叫薛谭的年轻人,他的嗓音不错,也非常热爱音乐。

于是,他四处拜师,立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唱家。

后来,他拜秦国著名的歌手秦青为师,经过一段刻苦的学习,他歌唱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薛谭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可以出徒了,他就对秦青说:

“老师,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现在我学得也不错了,我打算明天就回家去。

”秦青心里有些失望,不动声色地说:

“好吧,明天我给你送行。

  第二天,秦青在郊外摆酒为薛谭送行。

告别的时候,秦青打着拍子,唱了一支略带悲伤的歌曲。

高亢的歌声,震动了树木,飘向空中,仿佛天空中飘动的白云也被这歌声阻挡住停止不动了。

(原文是:

“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听了老师精彩的演唱,薛谭才意识到自己的盲目自满是多么愚蠢,他十分惭愧地说:

“老师,我原来以为自己的水平和你差不多了,现在才知道差得太远。

请老师原谅我吧,我想继续跟着你学习。

”秦青听了很高兴,又重新收他做了学生。

从这以后,薛谭一直非常虚心地跟随老师学习,再也不敢说已经学成的话了。

  成语“响遏行云”是说声音高入云霄,把飘浮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

响,音响,这里指歌声;遏,阻止。

  小时了了

  孔融生活在东汉末年,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在他四岁时就懂得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吃,成就了“孔融让梨”的佳话。

  十岁时,他跟随父亲来到了京城洛阳。

当时的河南太守李元礼享有很高的声誉,除了当世名流或至亲世交,一般的来访者他都不接待。

孔融听到这一情况,决定去拜访李元礼。

他来到李元礼的家门口,对看门人说:

“请你进去通报一下,我是太守的亲戚。

”守门人听说是太守的亲戚,只好进去禀报。

等到见了面,李元礼就问他说:

“你说咱们是亲戚,可我以前并不认识你,你说咱们是什么亲戚?

”孔融回答道:

“我姓孔名融,是孔子的后代。

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向您的祖先老子(李耳)请教过礼节问题,他们交情很深,因此,我和您也是世交呀!

  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小孔融的这一番机灵话很惊奇,纷纷赞赏。

客人中有一个叫陈炜的人,却不以为然,随口说道:

“小时了(liǎo)了(聪明的意思),大未必佳。

”机敏的孔融立即道:

“想来您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了’的了。

”陈炜让孔融的一句话给噎住了,他如果承认自己小时候聪明,就说明自己现在没什么出息;如果想说自己现在过得还不错,就要承认自己小时候比较笨。

  后来,人们就用“小时了了”来称赞儿童聪明伶俐,才华出众。

  

  心腹之患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

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因为受伤而死去。

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之位后,为报父仇,励精图治,后来大败越国,并乘胜攻入了越国的都城。

越王勾践率领着仅存的五千残兵败将退到了会稽,并派人向吴国求和。

  吴国的大臣伍子胥对夫差说:

“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举歼灭他,将来一定会后悔。

”可是吴王夫差因为这次的大胜而骄傲自满,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谏,下令准许越国议和。

吴王大胜越国以后,夫差自以为从此可无后顾之忧了,于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晋国、齐国等国家比试比试,分个高下。

而这时的越王勾践时刻不忘丧国之耻,卧薪尝胆,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伍子胥又规劝夫差说:

“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

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

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

(原文是:

‘越在我,心腹之疾也。

’)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

”可吴王还是不听伍子胥的规劝。

由于他连年用兵,结果国力空虚,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消灭了。

  成语“心腹之患”由“心腹之疾”演变而来,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

  

  行将就木

  重耳是春秋时晋献公的大儿子,因为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骊姬想把自己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于是她接二连三地设下阴谋,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

后来申生被逼死,重耳和夷吾先后逃奔出国。

  重耳带着许多忠心的臣子一起流亡外国。

他们先逃到晋国北方的狄国,在那里住下来。

狄国人攻打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的时候,俘获了这个部落的两个姑娘叔隗和季隗,把她俩送给重耳。

重耳娶了叫季隗的姑娘,生了伯鲦(tiáo)和叔刘两个孩子。

就这样,他在狄国生活了十二年。

  这期间晋献公死了,太子奚齐也被大臣里克所杀。

在外逃亡的夷吾继任为国君,即晋惠公。

晋惠公一上任,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重耳回来夺他的君位,于是他派人去狄国刺杀重耳。

无奈,重耳又要继续逃亡了。

临行时,重耳向季隗告别道:

“你等我二十五年,那时我如果还不回来,你就改嫁吧!

”季隗流着眼泪答道:

“我今年已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是五十岁了,已经行将就木了,还嫁什么人,请容许我始终等您吧。

”重耳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妻子。

后来,他终于又回到晋国,并成为了一代霸主——晋文公。

  “行将就木”是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行将,将要;木,指棺材。

  

 

 胸有成竹

  北宋有个大画家叫文与可,他首创了画竹叶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写意墨竹,开创了墨竹画派,对后世的画坛影响深远。

  文与可画竹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记录竹子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一有灵感就铺纸研墨,把竹子的印象画在纸上。

时间一天天过去,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了,只要凝神提笔,在画案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形态各异的竹子就好像在眼前晃动一样。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栩栩如生。

可每当人们夸奖他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说:

“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诗人晁(cháo)补之对文与可的画很有研究,他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现在人们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休戚相关

  春秋时期,晋厉公执政时,为了防止王族公子互相争权,制造内乱,就把一部分王族公子派到国外。

其中有一个叫姬周的被派到了周朝,为贵州单襄公做家臣。

  单襄公很欣赏姬周,就像对待贵宾一样地对待他。

有人不解地问单襄公:

“姬周还只是个孩子,你为什么这样器重他呢?

”单襄公说:

“别看姬周的年纪轻,日后却必成大器。

我注意观察过他,他站立的时候稳稳当当,毫无轻浮的举动;看书的时候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话的时候恭恭敬敬,很有礼貌;自己说话时总是忘不了忠孝仁义;待人接物时总是十分友善、和睦。

他自己虽然身在洛阳,可是一听说晋国有什么灾难时就忧心忡忡,一听说到晋国有什么喜事儿时就非常高兴。

他的心一直跟晋国紧紧地相连,是因为他不忘本呀。

(原文是:

‘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所以我觉得,他将来一定大有前途,很有希望回到晋国去做个好国君。

  不久,晋国国内果然发生了内乱,做了七年国君的晋厉公被大臣杀死了。

于是,晋国派人到洛阳来,把姬周接了回去,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晋悼公。

晋悼公即位后,招贤纳士,励精图治,使晋国逐渐强大起来。

  成语“休戚相关”由“为晋休戚,不背本也”演变而来,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喜忧相关,命运相连。

休,喜庆,欢乐;戚,悲哀,忧愁。

  

  扬扬得意

  晏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齐国的名相。

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他都在齐国做官,称得上是“三朝元老”。

据说晏婴身材矮小,“长不满六尺”,也就是不足一米五,貌不出众,但他足智多谋,刚正廉洁,名闻天下。

  晏婴有一个车夫,他很为自己能替晏子驾车而自豪。

一次,他驾着车正好从自己家门前经过,表现得“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就是说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非常得意。

他的妻子从门缝中看到了丈夫的样子,心中很不高兴。

这天,当车夫一回家,妻子便沉着脸说:

“你今天驾车路过家门口,那副扬扬自得的样子,简直令人作呕。

你看人家晏婴,位居相国,德高望重,虽然他身长只有六尺,但坐在车子里,看上去又稳重,又谦恭。

可你呢?

虽然身长八尺,可只能当人家的车夫,居然还这么神气十足,好像你比晏婴还了不起似的。

”车夫听了妻子的话后,向妻子认了错,态度也慢慢变得谦恭有礼起来。

晏婴察觉到了车夫的这种变化,就向他询问缘由,车夫便把妻子的话老老实实说了一遍。

晏婴很有感触,他觉得车夫知错能改,是个可造之才,便提拔他做了官。

  成语“扬扬得意”是指一个人因为自我感觉太良好而志得意满的样子。

  

  阳春白雪

  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个文学家叫宋玉,他也是楚国的大臣,常伴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

  有一次,楚襄王听到人们议论宋玉的行为不好,就把他找来问道:

“有些人对你的言行很不满意,你想想自己的为人有没有什么不端正的地方?

  宋玉是个很善于辞令的人,他给楚襄王讲了一个故事:

“在咱们楚国国都郢城,来了一个很会唱歌的人。

开始,他唱《下里巴人》这样通俗的歌曲,有几千人都能随着他唱;后来,他唱《阳阿薤(xiè)露》这样比较文雅的曲子,跟随他唱的人只有几百人了;而当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样高雅的曲子时,能够跟着他一起唱的人只有区区几十个而已!

这是为什么呢?

”宋玉看了一眼楚襄王,接着说,“这是因为曲子的格调越高,能够唱出来的人就越少。

那些平庸的人,怎么能够理解我宋玉的行为呢?

”楚襄王听了宋玉的话,觉得他说的也有些道理,于是就不再追究他了。

  《阳春》和《白雪》是非常有名的两首古琴曲,古时的人们常以“阳春白雪”连称,所以也常被认为是一首古琴曲。

在这个故事里,宋玉委婉地告诉楚王:

一个人的品行越高洁,仿效他的人就越少。

现在,“阳春白雪”一词已经成了高雅艺术作品的代名词。

从这个故事中,还产生了一个成语——“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艺术作品。

  

  要言不烦

  三国时的魏国有个叫管辂(lù)的人,非常精通占卜之术。

他有一个好朋友叫何晏,是个玄学家,精通《老子》《庄子》与《周易》,喜谈玄理,是魏晋时清谈之士的领袖人物。

西晋人陈寿在《三国志.管辂传》里记载了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管辂邀请何晏到家中做客,一起谈论《易经》义理,谈得非常通透明晓,简直成了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

何晏不由得赞叹说:

“谈论阴阳之道,恐怕这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比得过你。

  当时还有个叫邓飏(yáng)的人也坐在旁边,他在这方面显然还是个未入门的人,他此时还是糊里糊涂的,就向管辂问道:

“人人都说您精通《易经》,但您刚才谈论的时候,却丝毫没有涉及《易经》的辞义,这是什么缘故呢?

  话音未落,管辂便应声答道:

“真正精通《易经》的人,是不随便谈论《易经》的。

  听了这机敏又深奥的话,何晏含着笑说:

“这等答复真是太妙了,要言不烦,越是精要的话越不会烦琐难懂呀。

  这之后,人们便用“要言不烦”一词,泛称说话或写文章时,言语简明扼要、不烦琐。

要,重要,精要;烦,烦琐,麻烦。

  

  一败涂地

  秦二世元年,陈胜在大泽乡造反,自立为楚王。

汉高祖刘邦当时是沛县的泗水亭长,他也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拉起了队伍,慢慢地他威望越来越高,兵力也日益壮大。

这让当地沛县县令十分担忧。

他的下属萧何和曹参向他献计,让他笼络刘邦,借助刘邦的力量保住自己的权势。

  于是,他派人去请刘邦。

可是当刘邦领着一百多人来到城下时,沛县令又怕他不服从自己指挥,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

城里百姓可不干了,他们合谋杀了县令,并拥戴刘邦当沛县县令。

刘邦这时反倒谦虚起来,道:

“天下方扰,诸侯并起,置将不善,则一败涂地。

”意思是说:

现在天下大乱,各地纷纷起兵,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指挥不善,一旦失败,就会肝脑涂地、无法收拾,请你们另外再选高人吧!

  当然这种推辞只是客气客气,后来刘邦做了沛县的县令,大家都尊称他为“沛公”,他经过数年打拼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他自己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后来人们用“一败涂地”用来形容败得干净彻底,以至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败,就是一旦失败;涂地,这里是指人们惨死,肝和脑涂撒在地上。

  

  一发千钧

  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枚乘,他擅长写辞赋。

一开始,他在吴王刘濞(bì)那里做郎中,没想到刘濞是个有阴谋的人,他一直策划着要反叛朝廷。

枚乘知道以后,就写了一封名叫《谏吴王书》的信给刘濞,很严厉地劝阻吴王说: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那意思是说,你要做的事,就像是在一缕头发上,系上千钧重的东西,上面悬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边是无底的深渊,这种情形,就是再愚蠢的人也知道是极其危险的。

如果是上边断了,那是接不上的;如果坠入深渊,也就再不能取上来了。

而大王你反叛汉朝,就如这缕头发一样危险啊!

  可惜的是,枚乘的忠告并没有被刘濞所采纳,他只好离开吴国,去梁国做了梁孝王的门客。

  到了汉景帝时,吴王纠合其他六个诸侯国谋反,史称“七王之乱”,结果很快就被平定了。

吴王的野心最终也没有得逞。

  后来,人们将《谏吴王书》中的“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缩略变化为成语“一发千钧”或“千钧一发”。

发,指头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合三十斤,千钧就是三千斤。

把三千斤的重量吊在一缕头发上,比喻形势非常危急或极其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