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6667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综合检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期中综合检测

第一至四单元

(60分钟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K—39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标志是()

A.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几千万种

B.纳米技术的应用

C.绿色化学的提出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2.(2011·兰州中考)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熔化B.粉笔折断

C.纸张燃烧D.车胎爆炸

3.规范实验操作是获得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①读出液体的体积B.②过滤

C.③倾倒液体D.④取固体药品

4.在称取13.4g食盐时,误将13g砝码放在左托盘,食盐放在右托盘,则实际称得食盐的质量应为()

A.12.6gB.13gC.13.4gD.13.8g

5.(2011·广东中考)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物质R应该选用()

A.铁片B.硫粉

C.木炭D.红磷

6.下列有关物质类别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由不同种分子聚集而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D.凡含氧元素的纯净物都是氧化物

7.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以下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B.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缓慢氧化

C.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发光、放热现象

D.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火焰产生

8.用如图所示装置电解水,反应一段时间后,对有关现象和结论描述正确的是

()

A.乙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能支持燃烧

B.甲、乙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质量比为2∶1

C.甲、乙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1∶2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9.(2011·杭州中考)下列表中所列分子的性质和实验现象无关的是()

选项

实验现象

分子的性质

A

一块蔗糖溶于一杯水中形成糖水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B

固体碘、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而碘化钾不能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

快速推压针筒,密闭在针筒中的乙醚气体液化

分子之间有间隙

D

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10.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下列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B.过滤操作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物

C.锅炉用水硬度太高,十分危险

D.活性炭可以把硬水变成软水

11.近来有研究报告称:

除去“普通水”里含有的氮气和氧气后,水的去污能力将大为加强。

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普通水是混合物

B.除去氧气后的水不再含有氧元素

C.“普通水”含有氮分子

D.“普通水”含有氧分子

12.(2011·成都中考)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钙的核电荷数是20

B.镁在化学反应中较易失电子

C.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D.每个周期结尾元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13.(2011·大庆中考)关于下列四种粒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以上四种粒子分属于三种元素

B.粒子Y若失去1个电子就可以变成原子

C.如果X和Y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则化学式应为YX

D.上述粒子中有两个是离子,两个是原子

14.(2012·上海模拟)下列对于N2、N2O、N2O3、N2O5的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氮分子

B.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都相同

C.每个分子所含氮原子数都相同

D.所含元素种类都相同

15.某元素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2O5,其中R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为31∶40,则R2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10B.100

C.78D.108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2分)

16.(4分)现有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氮气、④稀有气体四种物质,请用上述物质的序号填空: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中各种成分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

其中_________约占空气体积的78%,是工业上生产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是_________,燃料燃烧也离不开它;_________虽然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是也有很广泛的用途,如制造电光源等;_________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

17.(6分)如图是有关氧气的知识网络图(反应条件部分省略),用化学用语填空:

(1)物质①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②中的阳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③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④所含元素的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标出物质⑤化学式中带点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__。

(6)生成物质⑥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6分)(2011·淄博中考)据图回答:

认真观察A、B两装置,写出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A装置和B装置在实验过程中水的变化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6分)原子序数11~17元素的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请结合下图回答:

(1)原子序数为15的原子质子数为_________;最外层有________个电子。

(2)结合上图用符号表示下列内容:

①原子序数为13的原子形成的离子符号________;

②分子中含有两个原子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

③原子序数为12、17的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

(3)从11~17,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其原子结构呈现出的变化规律是: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1分)

20.(10分)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有:

①先用止水夹夹紧橡皮管;②点燃燃烧匙里的红磷;③将燃烧匙插入广口瓶,并塞上塞子;④燃烧完毕后,打开止水夹。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燃烧匙中的红磷点燃后放入广口瓶中,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待燃烧停止,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

(3)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

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拔去橡皮塞,迅速将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会看到____________,然后倒入澄清石灰水,塞紧橡皮塞,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现象说明,空气主要由能支持燃烧的___________和性质较稳定的_________组成。

(6)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1分)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小明同学选择A装置准备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他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华同学想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为原料代替高锰酸钾制取一瓶较纯净氧气(不考虑水蒸气),他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收集装置是_________。

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过氧化氢接触到二氧化锰后,反应便立即开始,不能人为控制其速度。

如果你稍改变所选择装置,便可控制其反应速度,请从下图的仪器中选择一种仪器更换小华同学选择的装置中一种仪器,以达到控制反应速度的目的,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_(填序号)。

(4)实验结束后,两位同学相互交流,认为其中一种方法更好,他们认为是

_______(填“小明”或“小华”)更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写两点)。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2分)

22.将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气体燃料放入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并使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提示:

干燥剂吸收反应生成的水蒸气;澄清石灰水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假定气体全部被吸收),实验中测得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前

实验后

干燥剂+U形管

101.3g

103.1g

石灰水+广口瓶

313.0g

315.2g

根据实验数据填写下列各空白处:

(1)实验结束后生成物中水的质量为_______,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

(2)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

(3)该燃料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该燃料的化学式为_______。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化学理论基础,使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几千万种、纳米技术的应用和绿色化学的提出是现代化学的成就和理论。

2.【解析】选C。

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应分析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石蜡熔化是物质状态发生的变化,粉笔折断是形状变化,车胎爆炸是胎内气体压强过大造成的,但都没有生成新物质,故选C。

3.【解析】选A。

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水平,A是正确的;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B不正确;从试剂瓶向外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同时试剂瓶口与试管口应紧靠,C不正确;取固体药品应用药匙,不能用手直接接触,D不正确。

4.【解析】选A。

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题中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的质量,即药品的质量=13g-0.4g=12.6g,故选A。

5.【解析】选D。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使用;硫和木炭燃烧会生成气体,水不能流入广口瓶;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生成的是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瓶内压强减小,水能流入广口瓶。

故应选用红磷。

6.【解析】选C。

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如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含有一种元素,但是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不属于单质,故B错误;由不同种分子聚集而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故C正确;凡含氧元素的纯净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氯酸钾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故D错误。

7.【解析】选A。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不都是缓慢氧化,如燃烧,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没有火焰产生,如缓慢氧化。

8.【解析】选A。

由“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乙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而氧气能支持燃烧,故A正确;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而不是质量比,故B、C错;水是纯净物,而水由H、O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不含有氢气和氧气,故D错。

9.【解析】选A。

A中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进入它们的分子间隔,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故A错误;B中实验现象,与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有关,故B正确;C中乙醚由气体转化为液体,是分子间间隔变小的缘故,与分子间有间隔有关,故C正确;D中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故D正确。

10.【解析】选D。

活性炭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而水的硬度是由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造成的,故活性炭不能将硬水软化。

11.【解析】选B。

普通水中由于含有氮气和氧气,属混合物;除去氧气后的水仍由氢、氧元素组成;普通水中含有氮气和氧气,而氮气由氮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1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代表该原子的原子序数,且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A正确。

当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时,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氦除外),镁原子的结构中,最外层是2个电子,所以B正确。

C项中的结构示意图代表的是硫原子的结构而不是硫离子。

元素周期表结尾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原子都具有稳定结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13.【解析】选B。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质子数有三种,所以就有三种元素,故A正确;粒子Y是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失去1个电子会成为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的阳离子,故B不正确;元素Y和X在化合物中分别呈+1价和-1价,故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YX,C正确;X和Y是离子,M和N是原子,故D正确。

14.【解析】选C。

题中四种物质都属纯净物,其中不含有其他的分子;由于四种物质的化学式中“N”个数相同,而“O”个数不同,故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同;四种物质中每个分子均含有两个氮原子;只有N2中含有一种元素,而其他物质含有两种元素。

15.【解析】选A。

设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2x∶(5×16)=31∶40,解得x=31,R2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1+3×16=110。

16.【解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空气中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气体是氧气;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通电发光,可以用于制作电光源;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

③①④②

17.【解析】

(2)氯酸钾由K+和ClO3-构成;(3)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5)由于P2O5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的原则,推出磷元素的化合价。

答案:

(1)KMnO4

(2)K+(3)CO2(4)S

(5)

(6)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18.【解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H2与O2,由水的化学式H2O可知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8,A发生的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B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分子。

答案:

氢气+氧气1∶8A中的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B中的水分子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

19.【解析】

(1)因为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所以原子序数为15的原子质子数为1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其最外层电子数为5。

(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

①原子序数为13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个,易失去3个电子,而带3个正电荷,故离子符号为Al3+;②能形成的双原子分子为气体Cl2;③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和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和-1,故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

(3)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呈现出的变化规律为:

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7。

答案:

(1)155

(2)①Al3+②Cl2

③MgCl2(3)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7

20.【解析】对于(6)中装置的优点,必须先分析图中装置的缺点,即无法克服红磷点燃后伸入到集气瓶的过程中气体逸散给实验带来的误差。

答案:

(1)保证瓶内氧气完全消耗

(2)冒出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1/5

(3)不能炭粉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体压强无明显变化

(4)燃着的木条熄灭澄清石灰水无变化

(5)氧气氮气

(6)装置始终密闭,空气没有逸出,实验结果准确

21.【解析】

(1)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没有接触水,可以得到干燥的氧气。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

(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应选择固体、液体不加热制取气体的B装置;收集方法用排水法。

(3)把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通过旋转活塞控制过氧化氢的滴入速度来控制反应速度。

(4)小华的方法制取氧气在常温下进行,不需加热,节约能源;用漏斗可以随时添加过氧化氢从而控制制取氧气的反应速率等。

答案:

(1)E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BC过氧化氢

水+氧气(3)B

(4)小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不需要加热可以随时添加药品从而控制制取氧气的速率、产量(答案合理即可)

22.【解析】由题意知,Ⅰ装置是用来吸收水的,Ⅱ装置是用来吸收CO2的。

(1)生成水的质量=103.1g-101.3g=1.8g;生成CO2的质量=315.2g-313.0g=2.2g。

(2)1.8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1.8g×

×100%=0.2g;2.2gCO2中碳元素的质量=2.2g×

×100%=0.6g。

(3)燃料中碳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0.6g∶0.2g=3∶1,其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1∶4,该燃料为CH4。

答案:

(1)1.8g2.2g

(2)0.2g0.6g(3)3∶1CH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