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黄化曲叶病毒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6629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8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doc.docx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番茄黄化曲叶病毒doc.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doc.docx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doc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一、危害症状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或“番茄黄化卷叶病毒”,ToamtosYellowsLeafCurlVirus简称TYLCV或TY ,一种植物单链DNA病毒,该病在番茄花期、结果期、采收期各阶段均可发生。

番茄植株感染病毒后,初期主要表现生长迟缓或停滞,生长点黄化,节间变短,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变小变厚,叶质脆硬,叶片有褶皱、向上卷曲,叶片边缘至叶脉区域黄化,以植株上部叶片症状典型,下部老叶症状不明显;后期表现坐果少,果实变小,膨大速度慢,成熟期的果实不能正常转色。

番茄植株感染病毒后,尤其是在开花前感染病毒,果实产量和商品价值均大幅度下降。

严重时造成的损失可达100%,是严重危害番茄生产的病害之一。

因此抗病毒病育种成为消除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威胁的主要策略。

目前国内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品种抗(耐)性选育研究还甚少,导致很多种植户与农户由于得不到抗病的优良品种,只能少种植,甚至改种其他蔬菜品种。

为此,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和种子生产企业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强与国内外企业、院校合作和交流,在抗病品种培育和推广上开展了大量工作,目前优良品种的筛选工作正在进行,以TY病毒重灾区山东省为例,区域内寿光、临淄、广饶、莘县等蔬菜主产区纷纷成为国内外种子企业、院校试验TY的前沿基地。

以“蔬菜之乡”--寿光为例,数十家国外知名种子公司,如:

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荷兰德澳特等陆续推出了抗TY病毒的番茄品种。

   二、发病规律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属于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寄主为戟叶鹅绒藤、曼陀罗、兵豆、番茄、醋栗番茄、烟草、菜豆、苦苣菜等植物。

烟粉虱(B型)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主要传毒介体,烟粉虱获毒后可终生传毒,但不经卵传播。

机械摩擦和种子不传毒,嫁接可导致病毒传播。

三、危害特点

椐报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起源于中东地区和地中海盆地,主要分布在地中海西部、日本、美国东南部和加勒比海地区,是一种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具毁灭性的番茄病毒病。

2002年传入我国,在云南、广东、广西、上海、浙江、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危害严重,一般减产50%以上,严重者番茄几乎绝收。

与其它病毒病相比较而言,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具有爆发突然、扩展迅速、危害性强、无法治疗的特点,是一种毁灭性的番茄病害,发病后没有很好的药剂防治。

但是,由于该病毒病主要依靠烟粉虱带毒传播,防治烟粉虱可以有效防止该病毒的扩散、蔓延和危害成灾。

     在我国,该病呈现明显的由南向北迅速发展的态势,而种植者缺乏对此病害的认知和辨别能力。

2005年秋季,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江苏省的江都、无锡番茄产区初现,并在江都的部分田块造成毁灭性危害,以后逐步扩展蔓延,危害日益严重。

2007年秋冬季节,河南省大棚番茄大面积发病,特别是扶沟县、开封县、中牟县病害发生严重,发现面积4万余亩,造成3万多亩大棚番茄毁掉,未被毁掉的减产也在30%~80%,且番茄品质严重下降。

2007年该病传到山东,在聊城零星发生,2008年在聊城、济宁、淄博、菏泽、青岛、枣庄等地爆发,发病地块多数绝产。

2008年秋季传入濮阳,发病地块多数提早拉秧,甚至绝收。

四、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措施

根据该病毒的发生规律,防治上主要有两大措施:

一是选种抗病毒品种;二是防治传毒媒介昆虫烟粉虱。

由于该病毒属于双生病毒,存在基因重组现象,病毒变异频率高,世界各地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虽然名称一样,但是病毒的基因组成相差很大,因此一个地区的抗病品种引进到另一个地区种植不一定抗病,需要重新选育抗病品种。

鉴于目前生产上还没有抗病品种可供选用的现状,采取措施防治好烟粉虱是控制病害为害和蔓延的关键,可以采取综合措施,减少毒源,控制烟粉虱发生危害,从烟粉虱零星发生时开始防治。

具体措施:

  1.培育无病无虫苗是关键。

该病对番茄植株侵害越早,发病率越高,所以预防要从育苗期抓起,做到早防早控,力争少发病或不发病。

苗床周围杂草要除干净,苗床土壤要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源。

用基因活化剂浸种。

苗床用蔬菜移栽灌根灵3000倍液喷后整地,并使用40~60目防虫网覆盖。

在苗期喷施1~2次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灵预防。

  2.重防烟粉虱。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由烟粉虱传播。

烟粉虱有迁飞性,应加强整枝打杈和化学防治等田间统一管理,减少相临田块之间的烟粉虱迁飞,每隔7~10天统一用药剂防治1次烟粉虱,药剂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扑虱灵、灭螨猛乳油等,也可用虱介宁加乐丹,并注意轮换使用,或用蚜虱一冲净冲施。

  3.农业措施。

在栽培上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和保持田间湿润。

施肥灌水做到少量多次,做到不旱不涝,适时放风,避免棚内高温,调节好田间温湿度,增施有机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生长期可用蔬菜移栽灌根灵冲施或灌根,结合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灵,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枝落叶,以减少虫源。

大棚风口用40~60目防虫网隔离,配合田间吊黄板预防烟粉虱。

  4.接种疫苗。

番茄育苗期采用黄化曲叶病毒疫苗接种防疫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黄化曲叶病毒疫苗:

黄化曲叶病毒疫苗又叫黄化曲叶病毒裂解疫苗。

产品的主要成分是用黄化曲叶病毒当前流行株(疫苗病毒株)接种,经病毒培养、病毒液收获、病毒灭活、病毒纯化、病毒裂解等工序配制而成,用于植物预防黄化曲叶病毒感染。

  应用范围:

该疫苗可用于番茄、茄子、辣椒、黄瓜、西瓜、甜瓜、烟草、西葫芦等接种防疫。

接种本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黄化曲叶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预防,同时对花叶病毒、小叶病毒、蕨叶病毒、条斑病毒均有效。

  5.灌根喷雾相结合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可采用蔬菜移栽灌根灵灌根和用黄化曲叶病毒灵叶面喷雾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控制病毒病发生、传播和流行。

  灌根防治:

番茄定植时用蔬菜移栽灌根灵3000倍液灌根,1亩地用500毫升药剂,对水1000~1500公斤,每株灌稀释好的药液0.5公斤。

也可随水冲施,每亩用药剂1000毫升。

  喷雾防治:

应用黄化曲叶病毒灵在番茄分苗、定植、绑蔓、打杈前先喷1次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灵可预防接触传染。

在定植前后各喷1次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灵600倍液,能增强番茄耐病性。

在发病初期(5~6叶期)开始用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灵6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隔4天1次,连续喷4~5次。

在治疗期间停止用其他农药、叶面肥、生长素及控旺药物。

  小苗从3~4片叶开始预防,一周预防一次;定植返苗后再用药,没发病时预防7~10天1次,初发病时3~4天1次,喷3~4次。

一般用药当天会发生叶片卷曲,属正常现象,1~2天自然恢复,一般浇水后的3~4天用药最好,1~2次用药可控制病害扩散,3~4次用药初发病株可恢复,对生长点已经停止生长的就没有治疗意义了。

如果已经发病必须和蔬菜移栽灌根灵同时使用,效果快,恢复好。

采用“50目防虫网覆盖+黄板预警+适时喷药”技术进行番茄育苗,番茄出苗整齐,幼苗生长正常。

而且隔离烟粉虱效果好,平均百株幼苗烟粉虱成虫12头,而常规露地育苗平均百株幼苗烟粉虱成虫410头,苗期减少喷药次数4~5次。

采用50目防虫网全程覆盖栽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病株率在0.9%~2.8%之间,防控效果达90%以上,每667m2可挽回经济损失6329.5元。

2007~2009年在温州苍南、瑞安、瓯海等地番茄生产基地应用防虫网覆盖防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推广面积逾330hm2。

建议各地在应用防虫网覆盖番茄隔离育苗栽培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栽培习惯和品种特性,选择合适防虫网目数和配套技术措施进行。

在温州地区开始推广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时,当地农民认为防虫网覆盖投入大,管理麻烦,推广速度较慢,但通过系列技术培训和生产上重点受灾户的示范宣传,菜农逐渐接受并推广应用,2007~2009年在温州苍南、瑞安、龙湾、瓯海等番茄生产基地推广番茄防虫网覆盖隔离栽培技术,面积逾330hm2,有效地解决了温州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重点灾区的防控难题,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许方程2010)。

抗原收集筛选鉴定

植物病毒的鉴定主要根据病毒侵染鉴别寄主后的特征性症状(生物学实验)、高度放大后病毒的形态和大小(电子显微镜技术)、病毒抗原和专化性抗体的待异性结合(血清学技术)和病毒核酸与同源探针的碱基互补性(核酸杂交技术)等,有些病毒的物理化学特性也用来区分病毒的不同。

疑难病毒的鉴定通常要组合应用多种技术,新病毒的鉴定需要分子生物学的资料。

嫁接法可以作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接种鉴定方法。

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及日本等都已有很好的抗TYLCV番茄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我国尚无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病品种大量应用,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缺乏直接有效的防治措施。

TYLCV病毒由烟粉虱(Bemisiatabaci)和嫁接传播,目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接种鉴定方法研究多集中于烟粉虱接种法,对嫁接接种法研究较少。

 

目前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的番茄品种

近两年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在我国连续暴发,给番茄生产带来了极大风险。

由于病害易于暴发与流行,加之防治难度大,选择抗病品种就成为防治病害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目前,国内外不少种子公司积极开展抗病品种的研发工作,有些品种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有些品种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

海泽拉抗TY的番茄品种

以色列海泽拉优质种子公司(HazeraGeneticsLTD)的研发部门很多年前就已经对TY病毒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培育了一系列抗TY的番茄品种。

由于公司一直关注TY病毒的发展动向,所以在国内许多的番茄种植区域提前安排了具有TY抗性的番茄品种进行试验、示范。

从调查的结果看来,抗TY的番茄品种表现突出,为种植户挽回了不少损失。

适合保护地种植的抗TY的番茄品种有飞天、光辉、阿库拉、忠诚等。

2007~2009年,以上品种已在山东、辽宁、赤峰、山西、宁夏等省区的多个地区进行了示范,示范面积约33.3hm2。

飞天(中型果):

无限生长型,早熟品种。

植株长势中等,节间较短,高温和低温条件下坐果性能好,不易空穗;果实扁球形,大小均匀、整齐,颜色鲜红,着色均匀,硬度好,货架期特长,平均单果质量150~220g;高温季节不裂果,无皲裂、老年斑点及青皮现象。

抗TY、黄萎病(V)、枯萎病1、2号(F1、F2)及烟草花叶病毒(TMV)。

适合春季、越夏和秋冬茬栽培。

2007~2008年该品种在辽宁西部、赤峰地区及山东等地的冬春茬、越夏茬、秋冬茬均表现十分稳定和优秀。

光辉(大型果):

无限生长型,中熟品种。

植株长势强。

大果,单果质量200~300g,国内实际种植更大。

果实球形,大红色,硬度好。

抗TY、黄萎病(V)、枯萎病1、2号(F1、F2)、烟草花叶病毒(TMV)、番茄斑萎病毒(TSWV)以及根结线虫(Mj)。

适合秋冬茬栽培。

适合南方露地栽培的抗TY的番茄品种有琳达、

琳达:

无限生长型,中熟品种。

植株长势旺盛。

单果质量160~220g。

果实扁球形,色泽鲜红亮丽,无绿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的番茄品种。

无绿果肩,硬度好,耐贮运。

抗TY、黄萎病(V)、枯萎病1、2号(F1、F2)、烟草花叶病毒(TMV)及根结线虫(M)j。

适合秋、冬、春茬栽培。

该品种在云南、广西等地的秋冬茬表现优秀。

瑞克斯旺抗TY的番茄品种

格利(73-516)RZF1(果实大红色,微扁圆形,中型果,单果质量180~220g)、74-587RZF1(果实大红色,微扁圆形,中型果,单果质量200~220g)、74-205(Lynna)RZF1(中果型串收番茄,果实红色,单果质量70~80g)、74-104(Moscate)lRZF1(樱桃番茄,果实红色,圆形,单果质量15g左右)。

以上品种2010年将开始小批量推广。

74-112RZF1:

圆形鸡尾酒型番茄,无限生长,植株健壮、开展,果实红色、鲜亮,单果质量35~40g,果穗排列整齐,建议每穗留果8~10个,既可单果采收也可成串采收,口味佳,适合早春、秋冬、早秋保护地种植。

抗烟草花叶病毒病、斑萎病毒病、TY、黄萎病、枯萎病及线虫病。

先正达抗TY的番茄品种

莎丽:

无限生长类型红果番茄,适应性强,坐果性好,单果质量160~180g,硬度大,高抗TY,耐热,抗病性强,产量高。

拉比:

高抗TY,早熟,硬度大,抗病性强,产量高。

奇达利:

无限生长类型,植株节间短,果实大红色,扁圆形,萼片美观,抗TY,适合保护地越冬及露地秋延后栽培。

迪利奥:

无限生长类型,坐果能力强,果实大红色,果形美观,耐热性好,耐裂能力强,抗叶霉病、TY,适合保护地秋延后栽培。

荷兰德澳特抗TY的番茄品种

红果品种———宝塔利亚:

植株长势中等,无限生长型,果实大红色,圆形,单果质量180~220g,抗根结线虫、枯黄萎病、烟草花叶病毒、TY。

适合早春、秋延后栽培。

建议每667m2栽培2000株。

粉果品种———DRK599:

植株长势旺盛,无限生长型,果实粉红色,圆形,单果质量220~260g(根据栽培密度,果实大小有所变化),抗枯黄萎病、烟草花叶病毒、TY。

适合早春、越冬栽培。

建议每667m2栽培2500株左右。

  浙江浙农种业公司抗TY的番茄品种

浙杂301:

有限生长类型,早熟;高抗番茄青枯病、南方根结线虫,抗TY、番茄花叶病毒病(ToMV)和枯萎病;幼果淡绿色、无绿果肩,成熟果大红色,单果质量180g左右,果实圆整,耐贮运;坐果性佳,产量高

 

栽培番茄均不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所以传统育种采用从野生近缘种中筛选抗性材料,以其为亲本与栽培番茄进行杂交来获得抗性;野生近缘种中的抗性位点Ty-1、Ty-2和Ty-3及一些QTLs先后被定位,也筛选出了可鉴定Ty-1基因的SSR-47标记及鉴定Ty-3的SCAR标记;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抗性是研究热点之一,目前转入番茄后表现出抗性的序列有TYLCV病毒的CP基因、REP基因的部分序列或反义序列、不编码的保守序列以及源于白粉虱的GroEL基因。

番茄抗TYLCV育种始于20世纪70年代,已培育出了一些抗病品种(LapidotandFriedmann.,2002)。

TYLCV的鉴定以病症、植物体内的病毒DNA含量、PCR鉴定等方法均被采用,不同时期接种病毒,发病率没大的差异,但对产量的影响却很大(LevyandLapidot.,2008)。

由于TYLCV需白粉虱传播,如何饲养白粉虱,并使其带上具传染性TYLCV,也是研究内容之一(GoldmanandCzosnet.,2002),最近也有报道PCR扩增TYLCV全长序列,然后克隆到质粒上,采用微粒轰击法接种,植物可出现病症,虽然比白粉虱接种时晚5~7d,在番茄上成功率仅37%,但在一种曼陀罗属(DaturaLinn.)植物上却可达85%(Lapidotetal.,2007)。

较早发现的抗性种是S.pimpinellifolium(醋栗番茄)和S.peruvianum(秘鲁番茄),尽管不是完全免疫,但却具很高的抗性,至90年代又筛选到S.chilense(智利番茄)和S.habrochaites,感染后植株体内病毒含量很低,不表现症状(Vidavskietal.,2008)。

通过从野生番茄中筛选出具抗性的材料,以其为亲本与栽培种杂交,使栽培番茄获得TYLCV抗性的研究较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PérezdeCastroetal.,2005;Chomdejetal.,2008)。

将S.pimpinellifolium与栽培番茄杂交,其杂种1~3代及回交后代均具有部分抗性。

尽管S.peruvianum中的抗性是由5个隐性基因控制的,但与栽培番茄的杂交获得了第一个具抗性的商业化杂种TY-20,其它一些抗性品种如TY-197、TY-172等也是与这一亲本杂交获得的。

对TYLCV的抗性不会影响到番茄的品质。

Hernandez等(2008)对西班牙3个抗病品种与3个感病品种的主要化学成分如糖、矿物质、抗坏血酸、番茄红素、总酚等化学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感、抗病品种间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可溶性固形物、pH、有机酸、总酚和羟基肉桂酸含量上,其它成分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2番茄抗TYLCV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运用分子标记进行辅助育种可避免复杂的抗性鉴定步骤,也有利于缩短育种年限,抗性位点的分子标记研究工作开展也较早。

最早鉴定出的抗性位点是源于S.chilense的Ty-1,通过S.chilense(抗病)与S.sculentum(感病)杂交,回交1代接种TYLCV,挑选无病征后代,用61个分子标记分析检测哪一段基因渗入了栽培种,BC2接种后用RFLP分析。

结果表明染色体3和6上的分子标记与抗性相关,染色体6上的分子标记在BC2上得到证实。

以染色体3和6、7上S.chilense纯合基因的BC2为亲本,产生BC3研究发现,染色体6上的Ty-1为抗性主要基因,而3和7上具修饰基因(Zamiretal.,1994),可鉴定该位点的分子标记SSR-47经24份材料验证,可作为番茄Ty-1等位基因鉴定的标记(Nizioetal.,2008),与该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及CAPS标记均已筛选出。

通过RAPD标记分析将抗性位点定位于第6条染色体长臂上的3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包含Ty-1(AgramaandScott,2006),Ji等(2007)进一步运用RAPD进行QTL定位,发现另一个抗性位点Ty-3,在标记cLEG-31-P16和T107之间,与Ty-1邻近,两者间的遗传距离仅30cM,根据RAPD引物UBC169转化的SCAR标记P169可标记Ty-3位点。

但是这些分子标记应用于育种还未见报道。

(褚云霞,2009)

对TYLCV抗性的遗传研究揭示了不同来源的野生品种其抗性是由不同的遗传机制控制的,且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抗性涉及多基因控制(Picoetal.,1996)。

目前对TYLCV抗性研究较多的是Ty-1、Ty-2和Ty-3基因。

其中Ty-3基因是一个部分显性基因,被定位到第6号染色体上,可能是抗TYLCV的主效基因(Jietal.,2007a)。

2000年Hanson等利用RFLP技术把Ty-2基因定位在11号染色体的长臂上,并将其限定在标记TG393(103cM)和TG36(84cM)这间。

Ji等(2007b)将该基因限定在一个更小的范围。

Ty-2基因作为TYLCV的一个抗性位点最早是由在S.habrochaitesf.glabratum家系B6013发现的(KallooandBanerjee,1990),2006年正式把该位点命为Ty-2(Hansonetal.,2006)。

Purcell等(2003)发现Ty-3对TYLCV的抗性具有等同的加性和显性效应。

除此之外,番茄F2代植株TYLCV发生变异的原因65%是Ty-3基因引起的,因此认为Ty-3可能是抗TYLCV的主效基因。

这与Zamir等(1994)认为的Ty-1基因是抗TYLCV的主效基因有矛盾。

 

番茄抗黄化曲叶病研究进展

自从Cohen和Harpaz发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以来,番茄黄化曲叶病主要集中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目前已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地中海地区、中美洲、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区及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加州等众多的国家和地区发生。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中国的浙江、上海、广西、云南、江苏、河南、广东、福建、海南和台湾等地也相继在番茄上发现有TYLCD的危害。

番茄生长发育早期感染TYLCD,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滞,严重矮缩,顶部叶片黄化、变小,叶片边缘向上卷曲,无法正常开花结果;后期感染TYLCD,染病植株仅上部叶片和新芽表现症状,结果减少,果实变小,致使番茄品质下降,基本失去商品价值,产量减少,甚至绝收。

在广西,TYLCD发病很普遍,发病严重地区病株率高达30%~50%,有的田块100%植株染病,损失惨重。

2006年浙江苍南县大棚番茄发病面积达400hm2,占全县番茄栽培面积的80%,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1病毒分类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属于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主要通过烟粉虱(Bemisiatabaci)传播。

TYLCV是最初在以色列所分离双生病毒的名称。

但双生病毒为单链DNA病毒,存在基因重组现象,病毒变异频率高,越来越多的此类病毒在世界各地被分离出来。

经过序列比较分析发现侵染番茄的一系列Begomoviruses病毒亲缘关系或近或远,仅用TYLCV对这类复杂的病毒进行命名明显已不恰当了。

双生病毒科病毒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率小于89%的往往定名为不同病毒,大于89%则被认为是同一病毒的不同株系。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Begomovirus中侵染番茄并造成其黄化曲叶症状的病毒划分为以下几种:

TYLCAxV、TYLCCNV、TYLCGuV、TYLCIDV、TYLCKaV、TYLCMaIV、TYLC

MLV、TYLCSV、TYLCTHV、TYLCV、TYLCVNV,其中每种病毒又包含不同的株系。

 表15-1番茄黄化曲叶病病分类

病毒

全称

株系

TYLCAxV

TomatoyellowleafcurlAxarquiavirus

TYLCAxV

TYLCIDV

TomatoyellowleafcurlIndonesiavirus

TYLCIDV

TYLCKaV

TomatoyellowleafcurlKanchanaburivirus

TYLCKaV

TYLCMaIV

TomatoyellowleafcurlMalagavirus

TYLCMaIV

TYLCVNV

TomatoyellowleafcurlVietnamvirus

TYLCVNV

TYLCGuV

TomatoyellowleafcurlGuangdongvirus

TYLCGuV

TYLCCNV

TomatoyellowleafcurlChinavirus

TYLCCNV-Bao、TYLCCNV-Bea、TYLCCNV-Chu、TYLCCNV-Dal、TYLCCNV-Hon

TYLCMLV

TomatoyellowleafcurlMalivirus

TYLCMLV-ET、TYLCMLV-ML

TYLCSV

TomatoyellowleafcurlSardiniavirus

TYLCSV-Sar、TYLCSV-Sic、TYLCSV-ES

TYLCTHV

TomatoyellowleafcurlThailandvirus

TYLCTHV-A、TYLCTHV-B、TYLCTHV-C

TYLCV

Tomatoyellowleafcurlvirus

TYLCV-Gez、TYLCV-IR、TYLCV-IL、TYLCV-Mld

 

通过对番茄花叶病毒的病原分子鉴定,结果发现危害中国不同地区的双生病毒不全相同。

刘玉乐等在广西分离到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CNV),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新双生病毒,其共同区DNA序列与TYLCV-Tha、TYLCV-Sar、TYLCV-Sic的同源性仅为53.2%~57.7%。

何自福等从广东采集的番茄黄化曲叶病病株上分离到的病毒分离物G2和G3,与之前已报道的40多种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的亲缘关系均较远,推测两者可能是先前未报道的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

毒属新种,命名为广东番茄曲叶病毒(TomatoleafcurlGuangdongvirus,

ToLCGD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