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6625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2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人类文明演进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技性科学时,并且当这种驱动力强大到足以变革基于工业文明形成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时,就会滋生出一种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信息文明。

信息文明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孕育出来,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颠覆者。

信息文明对工业文明的替代是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步完成的。

   一是以自动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崛起阶段。

知识经济的凸显,使得在工业文明中占有绝对优势的“资本家”逐渐地让位于掌握着知识与技能的“知本家”。

此阶段时间跨度大致为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到1995年网景公司推出浏览器这段时期,人们能够方便地利用鼠标和键盘通过互联网测览和传递信息。

虽然互联网是计算机之间的联网,但它比计算机更彻底地改变了工业文明时期以自然资源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分级管理的层级化模式。

这个阶段最典型的标志之一,是知识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个独特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开始超越“资本”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是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标志的全面发展阶段。

互联网不仅成为新的发展平台,而且成为改造过去一切习惯的新引擎。

此阶段时间跨度为1995年互联网开始商业化,到2015年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这段时期。

互联网是一项具有重构一切能力的新类型的技术创新,它不仅成为生活的基础设施,而且还底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商业结构和商业模式,成为信息沟通的直通道。

这无疑颠覆了工业文明时代习慣于追求大而全的集团式发展策略,致使商业模式向着碎片化、个性化、专业化等方向发展。

维基百科改变了传统百科全书的编撰模式,网上购物和外卖服务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支付室、微信支付正在替代银行。

   三是以智能化为标志的高峰阶段。

人类文明从利用科学技术来解放人的体力,向着利用智能科学技水来解放人类智力的方向推进。

时间跨度是2015年到未来某个时候。

智能化技术是比互联网更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革命,也许,未来几十年内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泛化发展,会把信息文明掉向高峰,并内生出另一种新型文明——智能文明。

如果说互联网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主要集中于如何解决由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所导致的一系列冲突,那么,人エ智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则是关乎“人命述共同体”的大问题。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文明首次为人类从习慣追于求物质文明转向重视追求精神文明提供了平台与视域。

从智能家居到数字医疗、从物联网到智能城市、从平台经济到绿色能源等,所有这些发展不仅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革命,有助于化解过去只立足于物质文明所导致的一切矛盾,而且有助于重塑人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界之间的内在关系,确立一种大整体观与大发展观。

(成素梅《信息文明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息文明是受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强大驱动,逐渐地替代工业文明的一种新型文明

B. 当信息文明处于崛起阶段,“知本家”主导着知识和技能并让其发挥着重要作用。

C. 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创新,具有重构一切的能力,可以改变工业文明的产业结构。

D. 与信息文明不同,智能文明会发生空前的变革,并提出涉及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证了信息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着重论述了信息文明的全面发展阶段。

B. 文章在论证信息文明的起源时,对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C. 文章在论证信息文明的发展阶段时,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使得论证更为有力。

D. 文章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给人以思想启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息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应运而生,是因为工业文明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B. 计算机的诞生改变了工业文明,互联网有力促进了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

C. 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技术创新,使生活更便捷,人与外物的关系发生根本改变。

D. 只有智能化科学技术发展,才能使人从重体力中解放出来,释放人的智力。

【答案】

(1)D

(2)A

(3)B

【解析】【分析】

(1)D项,“与信息文明不同”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未来几十年内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泛化发展,会把信息文明掉向高峰,并内生出另一种新型文明——智能文明”,可见智能文明是信息文明被推向高峰而内生出的另一种新型文明,属于信息文明的一种类型。

故选D。

(2)A项,“着重论述了信息文明的全面发展阶段”说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文章在论证信息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时,并没有重点论述信息文明的全面发展阶段。

故选A。

(3)A项,“是因为工业文明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曲解文意,根据文意,可知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工业文明逐步转变为信息文册,信息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随之而产生。

因此,信息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出现并非是因为工业文明无法满定社会的需求。

C项,“人与外物的关系发生根本改变”无中生有,原文第三段并没有谈到“人与外物的关系发生根本改变”。

D项,“只有智能化科学技术发展,才能使人从重体力中解放出来,释放人的智力”表述绝对,由原文第四段“人类文明从利用科学技术来解放人类的体力,向着利用智能科学技来解放人类智力的方向推进”,由此可知并非只有智能化科学技术发展才能解放人类的体力。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D;⑵A;⑶B

【点评】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的武大櫻花季除了传统的櫻花看点之外,就要数武汉大学在校园管理上的优化了。

除了保持“实名限额、免费预约、双重核验”等基本政策外,还特别引入了人脸识别闸机,预约而来的游客需要“刷脸”才能进入校区。

   从2015年到2017年,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

如今,坐车可以刷脸、支付可以刷脸、自动取款也能刷脸、甚至连公厕取纸都能够刷脸……没有一点点防备,“刷脸”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金融、交通、教育、安防、社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什么人脸识别能够独得市场认可,落地与应用都如此迅速呢?

   首先,相比于指纹识别必须要采集指纹信息,人脸识别具有非强制性。

它不需要被测者主动提供任何信息,只要你露出你的脸,它就能在不经意间对你完成识别。

因此,人脸识别在便利性和隐蔽性方面更具优势。

其次,因为人脸识别是利用可见光获取人脸图像信息,无需接触设备,因此不用担心病毒的接触性传染,在安全性和卫生方面更有保障。

最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并发性特点让其在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智能制造网)

   材料二:

   上周公布了iPhoneX应用脸部识别功能,就在几天前,杭州一肯德基餐厅宣布可以刷脸支付了;农业银行总行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推广人脸识别系统;旅游业界很多领域已经开始试水应用刷脸技术——“刷脸”应用呈爆发式增长。

但不少人也对该技术的安全性提出质疑。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对此做专题报告,对齐爱民教授进行专访。

   记者:

指纹、虹膜、面容甚至基因等个人生物信息被大量搜集存储,目前这些已经被采集的生物信息,其利用和保护现状如何?

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

   齐教授:

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毫无疑问是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不同于地址、电话号码等由社会生活经验等而形成的其他社会性抽象符号,这些生物信息直接采集于人体,体现个人的生理特性且与唯一对应。

通常正是由于此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

但在特殊情形下,指纹、虹膜、面容等此类唯一识别生物信息的收集,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造成的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

   鉴于此类个人生物信息可直接且唯一识别到个人,从个人信息理论分类角度,其敏感程度远高于一般信息,甚至可称之为“敏感信息”中的“敏感信息”。

鉴于其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要高于“一般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是以上讨论还仅限于学术领域,未列入立法实践的议程。

   记者:

技术革新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包括生物信息、健康数据、生活习惯等在内的个人信息被国外厂商大量搜集利用,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

   齐教授:

由于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个人信息早就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成为各国竞争和关注的焦点。

在当今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个人信息跨国传输问题早就超越个人信息保护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

在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为他国厂商广泛收集的情况下,其除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外,同样可以了解我国整体社会发展状况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

2013年出现的斯诺登事件就是一个例证,但这只是被揭露出的冰山一角,事件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上述安全威胁却并未停止。

在生物识别信息相关法律保护体系还未成熟之前贸然授予个人权限存在风险,尤其是在支付领域,因此较为稳妥的做法是保留个人权限或者为其设定上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数据人》第732期)

   材料三:

   用户上网产生的位置信息、购物历史、网页浏览痕迹等数据归谁所有?

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大规模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是否合法?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来法治”论坛上,与会者就人工智能背景下数据财产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行《物权法》把物权分为动产和不动产,而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财产,难以按照此种分类方法进行归类。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提到,有观点认为,数据财产权的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所有,没有任何主体指向的数据是公共资源,但人工智能收集、储存、加工信息的过程中,数据的占有和转移是无形的,也没有有效的权属证明。

如何对数据进行确权并且建构起权利内容和权利转移制度,这些问题尚未解决,需要立法予以回应。

   (财新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说明“刷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 由于在便利性和隐蔽性、安全性和卫生方面以及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人脸识别能够独得市场认可。

C. 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不同于其他社会性抽象符号,它体现个人的生理特性且与唯一对应。

D. 个人信息的“唯一对应性”虽然可以避免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但在特殊情况下会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人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鉴于个人生物信息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此讨论还未列人立法实践的议程。

B. 唯一识别生物信息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带来的损失和危害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

C. 个人信息被国外厂商大量搜集,对方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还可能会给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安全带来隐患。

D.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认为数据财产权的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所有。

(3)请结合材料概括利用个人生物信息的利弊,并就个人生物信息在未来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给出建议。

【答案】

(1)D

(2)D

(3)①好处:

个人生物信息的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

②弊端:

生物信息一旦被非法使用,会使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处于危险之中,甚至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③个人生物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并立法对其进行法律保护。

【解析】【分析】

(1)D项,“虽然可以避免用户”这里的“避免”用词不当,根据原文,是“降低”,而非“避免”。

故选D。

(2)D项,“王利明认为”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应是“有观点认为”,而非“王利民认为”。

故选D。

(3)第一问根据原文内容“通常正是由于此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

但在特殊情形下,指纹、虹膜、面容等此类唯一识别生物信息的收集,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造成的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跨国传输问题早就超越个人信息保护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

在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为他国厂商广泛收集的情况下,其除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外,同样可以了解我国整体社会发展状况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可概括出好处就是:

个人生物信息的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

弊端是:

生物信息一旦被非法使用,会使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处于危险之中,甚至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第二问根据原文“鉴于其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要高于“一般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是以上讨论还仅限于学术领域,未列入立法实践的议程”可从个人生物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并立法对其进行法律保护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

⑴D;⑵D;

⑶①好处:

个人生物信息的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

②弊端:

生物信息一旦被非法使用,会使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处于危险之中,甚至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③个人生物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并立法对其进行法律保护。

【点评】

(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2)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方法一:

语句摘录法。

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

要点归纳法。

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

方法三:

层意合并法。

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

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列巴

陈晓雷

   ①去年,我在影友博客中,首次见到了历经沧桑的鄂温克老额尼(鄂温克语,母亲)玛丽娅·索,她那亚欧人种相互融通的面部轮廊,一下便吸引了我。

这绛棕色脸上的皱纹让我惊奇,它们或横于额头,或环绕双眼,或聚拢唇边,都让我想到莽莽大兴安岭的土地山川,高低起伏、深浅不一。

她的这张脸,宛如深秋原野,山路弯曲幽远,恰似秋日田地,犁痕鲜明醒目,这上面记录着岁月人生,举证着真诚、美丽。

   ②玛丽娅·索面对影友的镜头,很不适应,表情不放松,无法进入自然状态。

   ③影友们的热情围着她,并没感染她,她我行我素地坐着,眼睛不看那些对自己乱叫的机器,也不逢迎那些对自己不停闪光的镜头。

她小声嘀咕着谁也不懂的鄂温克语,从语气里能感受到,她对鼓捣相机的这些人有点不理解,她不知他们在面前慌乱拍自己的目的,他们在面前拥挤、忙碌着,让她无法实施早已准备好的待客之礼。

   ④索额尼想,他们没时间坐下来喝驯鹿奶熬的奶茶,没时间坐下来喝杯酒,总该尝尝自己烤制的列巴呀!

   ⑤木桌上圆圆的、厚实的列巴,害羞、渴望地看着这些端着相机的年轻人。

   ⑥老人默想:

他们一定担心我在这儿坐不了几分钟就得躺下,他们认为我老了,是在抢拍我呢!

我不是干树叶,风一吹就没了,别看我九十二了,身子骨像山上的黑柞树,粗壮、结实着呢。

   ⑦索额尼很想对他们说:

要现在走路上山找驯鹿,你们都不一定能跟上我的步,还不知道谁担心谁呐?

别总想着我不行,我就是在这儿坐半天也挺得住,别着急,慢慢干,才出细话嘛……年轻人,坐下歇会儿,先尝尝我的烤列巴吧,这可是用山里的站杆柴火烤的,这和城里人用电火烤的面包味道不同,不信你们尝尝,我的列巴有大岭独特的香味……

   ⑧一会儿,咱们唠熟识了,我自然会把我家驯鹿的那些事儿告诉你们……这么想着,额尼情绪松弛下来,脸色活泛起来,面肌恢复了祥和,虽仍没笑,却显出了平静和亲善。

闪光灯不停地刺激她的眼睛,相机连连“咔嚓”她,此刻老额尼的“配合”有点变形、有点僵硬,表情像冬日的雪山,洁净、肃穆。

   ⑨玛丽娅·索真实动人的神态,被相机记录下来,这场景在我心里萦回了好些天,我为这位鄂温克母亲畅想着,我要来大兴安岭、要来根河、要来敖鲁古雅——我很想见见这位鄂温克族山林部落的最后一位女酋长,她是一片资源,是一座富山。

   ⑩2013年的夏日,我在千万只银蝴蝶的伴拥下,沿着林深谷静的运材路,走进了根河阿龙山镇一片泛着翠绿的丛林中,走进了索额尼的驯鹿牧放点。

   ⑪我宛如进入了仙境:

林中飘浮着缕缕蓝烟——这是主人为驯鹿驱赶蚊虫特意点燃的,如梦如幻,林下的杜香草笑容绽放,花香阵阵袭来。

那几十只大小不等的驯鹿神态安然,或站或卧、或悠然漫步,鹿鸣悠悠,鹿铃叮咚——塞里就是玛丽娅·索家族的领地,是老人和她那群驯鹿的乐园。

   ⑫看得出老额尼知道这群叫“作家”的外人要来看她,就让二女儿德克莎为她找出那件绿色镶金边、宽夹领的袍子穿上,头裹金色围巾,她还特意嘱咐女儿把自己烤好的列巴拿出来,对德克莎说:

“我与人家照相,就顾不得招待客人,他们老远来挺累的,你可别忘了帮我给这些孩子切列巴吃。

   ⑬其实,索额尼六天前就知道有十几个写字的人要来山里看自己,她就想,不能让这些远道来的孩子看完我就空着嘴返回家呀,老人想给他们弄点什么吃的呢?

山里的野果子多,可惜满山遍野的杜柿还没长大变紫,雅格达队在山坡上能酸掉牙,高粮果躲在绿叶下还没红头,水葡萄板着脸还不会笑呢……这些野果子,到八月才熟呢!

   ⑭想来想去,索额尼就想到自己给客人做列巴这件事了,这是来自勒拿河畔的老祖宗传下来的绝活儿,是索的额尼的额尼把它带到贝尔茨河森林中,再后来是自己的额尼,把它带到葛根高勒河畔的密林深处。

这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是维系生命和爱情的吉祥鸟,哪里有森林,哪里就有驯鹿,哪里有斜仁柱,哪里就有鄂温克猎民的烤列巴。

   ⑮索十二岁就和额尼学会了烤列巴。

未结婚前,她总是为上山打猎的爸爸提前三天烤列巴,不知不觉三五年的时间就在一个连着一个圆列巴的排列中过来了。

直到有一天,阿爸边嚼着女儿的列巴,一边笑着说:

“你烤的这么好吃的列巴,不能光让阿爸和额尼两个人吃吧?

难道你感觉不到,给喜欢你的人烤列巴吃,该是多么幸福的事么……”

   ⑯当年十八岁的索,愣了一下神,会意到父亲说的幸福了,脸像炭火般红热。

阿爸说:

“你该嫁人了,你为他烤列巴,为他生孩子……”

   ⑰索沉浸在年轻的甜蜜里,她想,自己烤列巴这件事,总是与自己的人生大事连在一起。

今年自己已经九十三了,还要接受这些写字人的“采访”(德克莎告诉自己说,就是配合照相,向他们讲讲家族和驯鹿的故事),老人就想,他们听得懂鄂温克语么?

他们能上山看我们的驯鹿么?

她自问自答着:

这两件事,这些写字的人都弄不了,他们既然来我的斜仁柱里,就让他们尝尝我烤的列巴,这是件实实在在的事啊!

   ⑱索额尼想着,抬头见天幕微蓝、星辰已稀,听到林鸟啼鸣,知道山岭快睡醒了。

她起身走到林下一堆干木垛旁,操起一把扁斧,开始劈干柴。

宁静的山野被唤醒了,天大亮的时候,被她劈好的干柴堆成了一座小山,当太阳温柔的脸在山后刚露红,她就去河边打来一桶水,开始动手和面发面。

   ⑲第二天中午,索额尼坐在木墩上,在几块砖搭成的简易炉灶上,为将到来的客人烤起了列巴。

干柴火势很旺,红艳的火苗在灶缝儿和铁锅四周舞动着,映得索额尼的脸红彤彤的,两鬓和鼻翼上的汗珠,闪闪烁烁,与炉火相映,鄂温克老母亲的脸上一片深情……

   ⑳大兴安岭的炊烟,使鹿部落的真情,浓缩成一个个圆圆的列巴。

这鄂温克列巴的香味儿像夏日的阳光,风送遍野,群山弥漫,萦回于天地间。

   ㉑六月末的天,芍药花、百合花、金针花、蓝尾鸢都开了,大岭变成了花海,白芍药像连成片的浪花,百合像无数航行的红帆,山野里萦回着盛夏的芬芳。

   ㉒不知谁走漏了风声,这天山间草丛中的银蝴蝶、绿蝴蝶知道索额尼的驯鹿点要来客人了,就成群结队地飞来。

连聚在这片松林中的驯鹿们都感到惊奇,它们看到自己老主人的身前身后银光闪闪,疑惑夏日哪里飘来的雪花……

   ㉓这天,索额尼笑了,她看到这些作家们在和自己合影间歇的时候,都在大口嚼着自己为他们烤的列巴,她看到他们的年龄也都不小了,可他们的吃相个个都像孩子……

(节选自《北京文学》2017年第2期)

(1)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①段中的划线句。

(2)第⑪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本文在叙事人称上有何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章以“母亲的列巴”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

(1)①运用排比和联想,突出了玛丽娅·索脸上的皱纹如山般高低起伏,深浅不一。

②运用比喻,把她的脸比作原野幽远的山路,田地醒目的犁痕,生动地表现了她经历的沧桑与母性的美丽。

③多用短句和骈句,“宛如”和“恰似”,“记录”和“举证”等等,使句式整齐,语言富有诗意。

(2)①营造了梦幻自然的氛围。

②呼应上文索额尼准备和游客唠嗑驯鹿的情节。

③侧面烘托了玛丽娅·索家族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存状态。

④暗示主旨,表达了我对美丽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敬畏。

(3)①从叙述人称上看,文章最大的特点在于不同的人称之间转化。

②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我作为故事的见证者,使故事更加真实亲切,寓情于事,便于抒发情感。

③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方便展现玛丽娅·索丰富的内心世界。

④先用第一人称采用大量篇幅叙写看到的照片,为我去寻找老人作铺垫,再自然引出玛丽娅·索,充分展现人物。

(4)①母亲既指“玛丽娅·索”老人身上体现出的母性光辉,也指鄂温克草原对人类的滋养,暗示了主旨。

②列巴是线索,贯穿全文,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③“列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祖上传下来的手艺”,表现了鄂温克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深化了主题。

④“列巴”是“维系生命和爱情的吉祥鸟”,是老人爱情的见证,也是生命延续的载体。

【解析】【分析】

(1)“或横于额头,或环绕双眼,或聚拢唇边,”句式排比,“都让我想到”为联想,突出其皱纹如山川“高低起伏、深浅不一”;“宛如”句为比喻,“幽远的山路”,意味经历的多,“田地醒目的犁痕”,暗示是因为养育了儿女;“宛如深秋原野,山路弯曲幽远,恰似秋日田地,犁痕鲜明醒目”、“记录着岁月人生,举证着真诚、美丽”为整句,和散句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