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温线分布图中寒暖流的判别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6574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温线分布图中寒暖流的判别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等温线分布图中寒暖流的判别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等温线分布图中寒暖流的判别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等温线分布图中寒暖流的判别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等温线分布图中寒暖流的判别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等温线分布图中寒暖流的判别方法.docx

《等温线分布图中寒暖流的判别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温线分布图中寒暖流的判别方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等温线分布图中寒暖流的判别方法.docx

等温线分布图中寒暖流的判别方法

等温线分布图中寒暖流的判别方法

等值线图的判别是高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等温线图中,如何对寒暖流进行判断

也是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难点,在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三种比较实用的方法。

、流向判别法

洋流按性质可以分为寒流和暖流,教材是这样定义的:

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的要高,叫做暖流;相反,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的要低,叫做寒流。

比如有甲、乙两幅图:

 

假设该海域中等温线的弯曲是受到洋流的影响,如何判别是受寒流还是暖流呢?

首先,从等温线的数值变化标出相对的高、低纬区域。

由于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可在甲、乙两图中标出大致的高、低纬位置。

同时可得出其所在半球,甲图中,数值由南往北递减,该区域在北半球,乙所在区域为南半球。

其次,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标出洋流的流向。

在等温线图中,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即等温线的凸向即洋流的流向,所以在图中可把流向标出来

从上图可知,甲图中,洋流由高纬流向低纬(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根据定义,所经洋流为寒流;乙图中,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可知为暖流。

、温度判别法

根据教材的定义:

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的要高,叫做暖流;相反,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的要低,叫做寒流。

所以,我们可以在等温线图中弯曲最厉害处和同纬度等温线较平直处分别找一点,比较两处水温的高低。

若弯曲处水温比同纬度高为暖流;相反,贝U为寒流。

具体步骤如下。

甲图中,先在等温线弯曲最厉害处找一点P,然后在同纬度等温线较平直处找一点Q比较两者水温的高低,从图可看出:

15CvPv16C,而16CvQ<17C,所以PvQ,即P处水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可见P处有寒流经过。

同理,乙图中N>M处,可知N处有暖流经过。

在这种判别方法中要注意两点:

一是所选的两点必须在同一纬度,二是其中一点必须是在等温线弯曲最厉害

处,另一点在等温线较平直处,否则不具有可比性。

、巧用“高高低低”规律法

 

以甲图为例:

 

从以上分析可知:

P处受寒流的影响,温度比同纬度地区Q处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在这一结论中,寒流、温度低、凸向低纬,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即“低低”规律。

同理,乙图中:

N地受暖流的影响,温度比同纬度地区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这句结论中,暖流、温度高、凸向高纬三者相一致相统一,即“高高”规律。

所以以上两句结论可概括为“高高低低”规律。

利用“高高低低”规律可以很快做题。

例如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海域位于(南、北)半球,

(2)按海水的物理性质分,洋流AB属于流,洋流CD属于流

具体分析是,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可知该海域位于北半球;根据水温的变化可标出相对的高、低纬地

区和等温线的凸向。

高纬

低纬

A、B处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处温度应比同纬度地区高,为暖流;反之,C、D处为寒流。

若学生能深刻理解“高高低低”规律中水温的高低、等温线凸向(洋流凸向)、洋流性质三者变化上的一致性,做题时可以大大提高解题速度。

在此规律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判别季节和海陆位置,这里不一一解释

浅谈风向及其应用

大气运动中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关风的内容很多,但是关于风向的问题及其应用,我们接

触不多。

现归纳如下。

、常见的风向判断

1.利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判断。

若图中甲地为高压中心、乙地为低压中心,那么①地盛行西北风,②地盛行西南风

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2.利用气旋和反气旋图判断。

例如:

北半球气旋示意图

在判断风先向时,要注意在气旋的什么方位。

一般在气旋南方则刮偏西风,在北方刮偏东风;在气旋西侧刮偏北风,在气旋东侧刮偏南风。

3.利用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来判断。

如:

下图中H、K、MN为南半球中纬度海平面上的点,在H、K、MN点精确测定的沸点,H、K两点为99.95C,

11

M

K

N

A北风B•南风C•东风D•西风

4.利用季风气候的特征来判断。

我国的冬季,主要刮偏北风;夏季,主要刮偏南风。

南亚地区的冬季,刮东北风;夏季,刮西南风

5.利用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来判断。

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刮西风,北半球刮西南风,南半球刮西北风。

地中海气候冬季刮西风

二、风向的应用

1.风与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把工业放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处,把居民区放在上风处;如果是季风区应该把工业区放在垂直风向的郊外。

高级住宅区的选择应布局在上风向或最小风频处。

例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布局工业,为了避免大气污染,选用下图哪种布局方式最合理()

因为我国东南沿海为季风气候区,所以应该把工业布局在垂直风向的郊外,那么我们应选择A。

这样,工业

对居民区的影响是最小的。

2.风与交通。

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最好选择逆风的方向,所以飞机的跑道应该与风的方向一致。

航海我们应顺风航行,这样既可以提高航速,也节省燃料。

逆风与之相反。

如:

《真腊风土记》(元)记载:

①自温州开船,西南行,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

城。

又自占城顶风可半月到真腊;②真腊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不识霜雪,半年有雨,半年绝无;③信教者削发穿

黄,偏袒右肩,其下系黄布裙,跪足。

据此并结合图1,回答下面的问题。

(2004浙江卷)

当时从温州航海前往真腊的较佳时间是

A.11〜12月D.3〜4月C.5〜6月D.7〜8月

我们知道船航行时,如顺风顺水则容易,因为此区域处在季风气候区里,如果要顺风顺水则应选择在冬季时,此时冬季风与船的航行方向一致,所以我们应选择A。

3.风与能源。

在风力较大的内陆和沿海,可以建立风力发电厂,比如,在我国西北内陆和东部沿海。

4.风与农业。

如我国冬季风、干热风、台风,印度的西南季风等,他们对农业都会造成影响。

5.风与野外考察。

在野外考察时,我们可以根据树冠形状来判断方向。

在沙漠中观察流动沙丘的移动方向。

如:

读下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回答下列各题:

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

本题以外力作用形成的沙丘为考核的切入点,考核内容涉及到在指向标地图上判别方向,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陡缓,沙丘坡度的陡缓与风向的关系、等高线图高度的估计,相对高度的计算,沙丘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等一系列知识,具有一定难度。

解第

(1)小题,首先根据题干的陈述,结合等高线图及比例尺(所示范围较小,长250米左右,宽不超过150米)确定这是一幅沙丘构造图,从等高线的疏密可知左侧的坡度较缓,右侧的坡度较陡,然后根据沙丘的坡度情况(迎风的一侧坡度较缓,背风的一侧坡度较陡)确定风应从左向右吹,再根据图中的指向标(箭头N指向北,相反的方向为南,左侧为西,右侧为东)来确定风应从西北方向吹来(注意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为西北风;

6.风与军事。

例如:

(03•文综•40)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

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等为由,一再推迟。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英吉利海峡常年受(风带)的影响。

(2)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

(提示: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风与气压的强弱也发生变化。

试题第

(1)问是一道读图填空题,答题时要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纬度40。

〜60°属于西风带,图中50

纬线从海峡穿过,可知英吉利海峡常年受西风的影响。

(2)问包含两问,难度颇大。

解答时务必注意题目中的“提示”。

从常识来讲,对渡海作战的影响应考虑风浪的大小,“提示”说明风力大小与气压强弱有关。

注意了这一点,就进入了正确的解题思路。

另外,解答此问,要求针对提问进行现场的推理和分析,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关知识进行迁移和重组。

晨昏线的特点及其运用

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是由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高中地理中最为抽象、也最难以理解的内容,并且多年以来在高考试卷中频繁的以各种面目出现,且占有较高比例的分值。

这些地理现象和晨昏线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掌握晨昏线的特点、理解晨昏线与这些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那么

我们就能在教学中、在解决昼夜示意图等这一类问题时,因抓住“一线”而获得“生机”0

、晨昏线的产生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阳光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半球是明亮的,被称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半个球是黑暗的,也就是夜半球。

昼、夜半球的界线就称为“晨昏线(也称晨昏圈)”。

在现实的地球表面,由于地球大气的折射、散射等作用,晨昏线所在的地方其实是处在昼、夜的过渡地带,如图1为北京时间2004年12月14日20时52分时的地球昼夜示意图。

也就是说,晨昏线上的各个地方在时间上可能是早晨或黄昏这样一个时间段,而不是一个截然区分的时间点,但为了便于我们研究,在图中,我们将“晨昏线”画成一条线,把昼夜的更替看成是一个截然区分的时间点。

 

二]|如:

£1:

f■弘n*ia#

|旳1痒曲月山日

 

图1昼夜示意图

来源:

Amiglobe2002软件模拟、晨昏线与地球

从理论上讲,晨昏线所在的平面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在地表的晨昏线是一个大

圆[大圆:

球面被通过球心的平面所截成的圆,是球面所能截取的最大的圆。

大圆的圆心就是球心。

],地球的球心就是晨昏线的圆心。

但实际上,包围地球的大气有散射折光作用,使地平面以下34'的光线能折射到地面上来,这样,当清晨太阳在地平面以下34'时,在地平面上就已经看到了散射折射光;而在傍晚,太阳已经落在地平面以下34'时,在地平面上还可以看到它。

另外,在地球上看,由于太阳的巨大,太阳是一个圆面,而不是一个光点,它具有16'的视半径,这样使白天延长,所以,昼半球向四面八方扩大50'(34'+16'),而夜半球都缩小50',因此昼夜半球不一样大,晨昏线也不是真正的大圆。

经过测算,在春分、秋分两天,全球昼夜也不真正等分,白昼时间为12时8分钟,黑夜时间为11时52分钟。

为简便起见,我们仍把晨昏线看成是一个大圆,把昼夜半球等分。

但这一事实我们要了解,它能加深我们对理论与生活之间差别的理解。

、晨线和昏线

晨昏线分为晨线和昏线两部分。

随地球的自转,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部分就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部分就是晨线。

对地表某个具体地点而言,它的地方时如果是早晨(日出),那么它就在晨线上,如果是黄昏(日落),它就在昏线上。

理解这一点对我们判断晨线和昏线至关重要。

根据晨线和昏线的特点,其实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我们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晨线和昏线。

如图2。

由此我们也可以反推,即如果知道了晨线或昏线,就可以推测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ECD

图2A图中的为晨线;B图中的为昏线;C图中的晨昏线上半部分为昏线,下半部分为晨线;D图中的晨昏线上半部分为晨线,下半部分为昏线。

四、晨昏线与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

在众多太阳平行光线中,必有一条太阳光线的延长线穿过地球球心,这条就是太阳直射光线,其与地表的交点就是太阳直射点。

任一时刻,晨昏线(圈)与太阳直射点之间都存在着固定的相互位置关系,即太阳直射点位于由晨昏线围成的昼半球球面(地表)的中心点,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点到晨昏线上各地的球面距离都相等。

掌握这一特征,我们就可以从中分析出以下几点规律。

1.太阳光线和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垂直。

在这里一定要注意平面两字,因为在实际的

图上,由于观测的方位不同,我们往往看到的可能不是晨昏线所在的平面而是晨昏线,因此它与太阳光线之间可能就不是垂直的关系。

如图2中的AC、D图。

2.等太阳高度线(圈)。

太阳直射点处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

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

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为90°,但随着球面的变化,太阳高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总体规律是:

距离太阳直

射点的球面距离相等的地方,太阳高度相等。

即在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处最大

(90°),并由太阳直射点向四周呈半球(在投影图上呈以太阳直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状递减,到晨昏线上,太阳高度减小为0°,这就是等太阳高度线。

如例1中第1小题。

例1:

右图为北京时间某日2点时的全球太

阳高度等值线图,图中15°N纬线与BAC垂直相交于A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图示情况,错误的说法是()

A.中心点A点表示太阳直射点

B.最大圆圈为晨昏圈

C.B、C两地经度相同

D.图示半球为昼半球

(2)C地的纬度是,经度是。

(3)此时,图中各点有极昼现象的是。

(4)B点的地方时是点,C点的地方时是点。

(答案:

C75°N90°

WC1224)

3.晨昏线在地表的移动规律。

由于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始终与太阳(直射)光线垂直,因而在一天之中和一年之中,随着太阳光线的变化,晨昏线在地表的移动就有着相应的变化规律。

一天之中,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就产生了地表各地太阳自东向西的周日视运动,也就是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太阳光线垂直的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也就随之自东向西在地表移动(如图3)。

图3一天之中,地球的自转与晨昏线在地表的移动之间的关系图

一年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若图4

中p为太阳直射点,o为球心,我们可以将po看成是一条太阳(直射)光线,我们发现,随着太阳直射点p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太阳光线po照射的方位不断发生变化,与之垂直的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移动。

NS为地轴所在的位置。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①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与地轴的夹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①地表某点的纬度等于这一点与地心的连线和赤道平面所成的角度。

]在数值上相等,

②同一时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数和与晨昏线相切的纬度数之和为90°(如例1

中第2小题)。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0°),晨昏线经过极点(90°),两者之和也为90°。

图4NS为太阳直射点在P时晨昏线所在的平面,A1B1A2B2分别为太阳直射点在P1、P2时晨昏线所在的平面

若从极地上空俯视(图5),我们发现,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年中,晨昏线

的位置总是在极点到极圈之间的范围内作有规律的移动。

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日,晨昏

线经过极点,全球各地昼夜平分;从春分日到夏至日,晨昏线的位置由北极点移向北极圈,北极点周围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且极昼的范围在变大;夏至日,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极昼的范围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夏至日到秋分日,晨昏线的位置由北极圈向极点移动,北半球极昼的范围在变小;秋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全球昼夜平分;秋分日到冬至日,晨昏线的位置有极点移向北极圈,北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且极夜的范围在扩大;冬至日,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极夜范围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晨昏线由北极圈向极点移动,且极夜的范围变小。

图5N为北极点,AB为晨昏线和北极圈的切点

五、晨昏线与经纬线

1.晨昏线和纬线的关系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表各地产生昼夜现象,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若以太阳作为参照物来计算的话,是24小时,每一小时转过15°,我们称之为一个太阳日,它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作息。

地表各点也沿各自的纬线圈随地球转动,每一小时转过的圆心角为15°晨昏线如果和纬线圈相交,就把纬线圈分成两部分,在昼半球的那部分,叫昼弧,在夜

半球的那部分,叫夜弧,我们就可以根据昼弧和夜弧所对应的圆心角来计算纬线上各地某一日的昼长和夜长。

女口,某地所在昼弧对应的圆心角为270°,那么该地的昼长为18小时(x/24=270°/360°)。

而昼弧中点处的地方时就应该是12点,夜弧中点处的地方时是24点。

具体的讲,晨昏线和纬线有三种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和其他纬线相交,且平分其他纬线,因而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相等,如图6。

除了春、秋分日,在任一天的任一时刻,上述三种关系我们都可以找到,如图7。

A

图为北半球,冬至日,图中晨昏线和北极圈相切,北极圈都为夜弧,所以出现极夜现象;北极圈以北的各纬线都和晨昏线相离,也都为夜弧,出现极夜;北极圈以南至赤道,晨昏线和纬线圈相交,将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但我们发现,随着纬度的降低,昼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在变大,因此白昼在变长,黑夜在变短,但昼长都小于夜长。

B图为南半

球,分析方法相类似。

通过对图7的分析还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当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是极昼时,切点的地方时为0时,当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是极夜时,切点的地方时为12时。

g|4春分(較秋分)日从北极上空俯桃斷看到的昼夜乐意囹・

 

图7冬至日从极点上空俯视所看到的昼夜示意图

在任一天,晨昏线都将赤道平分,也就是说,赤道上各地终年昼夜等长。

由于终年

昼夜等长,因此每天日出日落的时间就是不变的,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

在图上,

晨线和赤道的交点处的地方时就是6点,昏线和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就是18点。

2•晨昏线和经线的关系:

春、秋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在任一时刻,晨昏线都和一个经线圈重合,因此,在这一天,各地日出日落的时间(地方时)都相等。

如图6。

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我们看到的昼夜示意图会有各种变化,如图2中A、图6和图

8中甲,但我们只要抓住一个特征:

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除了春、秋分日外,晨昏线和经线相交,并成一定的角度,一条特殊的经线是经过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它和晨昏线所成的角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相等。

如图8中,乙图表示冬至日的昼夜状况,丙图表示夏至日的昼夜状况。

根据前述,这条经线的地方时也可以分析出。

另一条特殊的经线是经过晨昏线和纬线切点的经线,如图7中的NA经线和SB经线。

经线NA和SB构成一个经线圈,这个经线圈和晨昏圈垂直。

从图中可以分析出,NA经线经过了其他昼弧的中点,因此它

的地方时为12点,SB经线经过了其他夜弧的中点,因此它的地方时为24点,见例1中第4小题。

分析晨昏线和经纬线的关系,将更有利于我们精细地理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表某地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各种昼夜示意图时能准确地判断出图所表示的日期,以及图中经线的地方时。

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因此我们在理解晨昏线的特点时必须有一个立体的视角,在

我们的头脑中必须要有一个空间上的球体,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多去把玩地球仪,观察

地球仪,也要求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要多借助地球仪来演示,多利用更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理论上的晨昏线和生活中的晨昏线有更深切的体会。

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例读下面的“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其中AB线为昏线,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考点]在太阳光照图上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

(解析)地球自转方向,在赤道上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

(参考答案)略。

(2)这幅图表示的是月日太阳光照射情况,直射点的纬度是。

[相关考点]依据晨昏线确定节气。

(解析)在公转轨道平面图上识别节气,应先考虑“二至”再确定“二分”点。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5°N)上,北半球倾向太阳,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23.5°S)上,南半球倾向太阳,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然后根据地球公转方向确定出春分和秋分点。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由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

AB是

昏线,说明现在AB的左侧为白天,右侧为晚上。

(参考答案)12月22或23日;23.5°S。

(3)当地球公转处于图中A点时,太阳直射在_纬线上,北半球的白昼比南半球(长、短)。

[相关考点]太阳直射点与节气的关系,昼夜长短在南北半球上分布情况。

(解析)春分日一一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日一一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地球越往北的地方昼越长,夜越短,北

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日一一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上,地球越往南的地方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参考答案)南回归线,短

(4)当地球公转处于图中E点时,是_(时间),此时_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相关考点]节气对应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解析)春分日一一3月21或22日

夏至日一一6月21或22日

秋分日一一9月22或23日

冬至日——12月22或23日

正午太阳高度在直射点纬线上最大,由此向南北减小。

(参考答案)3月21或22日,赤道

(5)当地球公转处于图中C点时,北半球得到太阳的热量比南半球是_(多、少)

[相关考点]太阳直射点与南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少的对应关系。

(解析)一般来说,全球获得太阳热量的收支是平衡的,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春分日一一夏至日一一秋分日)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比南半球多,北半球为夏半年;当太阳直射南半球(秋分日一一冬至日一一春分日)时,北半球得到热量比南半球少,北半球为冬半年。

(参考答案)多。

(6)当福州黑夜比白昼长,且黑夜一天比一天短的时段是从到。

[相关考点]地球上某地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地球上某地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也发生变化。

北半球在春分一

—夏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过程中昼长于夜,但在春分夏至的过程中昼变长

夜变短,在夏至秋分过程中昼变短夜变长;在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南

半球)过程中夜长于昼,但在秋分——冬至的过程中夜变长昼变短,在冬至——春分过程中夜变短昼变长。

南半球相反。

(参考答案)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