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6464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docx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docx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摘要:

资源环境是制约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暴露出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可持续的绿色循环经济为基本模式,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代价和资源承受能力,评价经济增长程度要用绿色GDP,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库兹涅茨曲线能源绿色核算循环经济

前言:

环境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挑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

发展经济既是人类持续生存和社会日益进步的前提,也是实现保护环境的物质保证。

但经济发展不能脱离和超越环境的承载力,否则,就会发生环境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制约因素。

因此,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人口众多,社会需求量大;地大物博,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经济活动效率低,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等,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主要困难和矛盾,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因此,根据自己的国情,把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问题作为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本文在分析中国在过去发展的状况和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测,并讨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和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恰是这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积极保护环境的零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还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孤立、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新的发展观。

它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可持续发展认为人类与环境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环境,强调需求和限制:

一方面,人类为了社会进步必须利用资源而不能对资源实行不加利用的封闭式保护;另一方面,人类利用资源必须保持一定的度,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应以不损害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为前提,做到在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发展和保护相协调统一。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动力。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关心经济发展质量。

可持续发展倡导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节约资源减少废物实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发展处于生态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道路。

(3)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标。

任何政策措施都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样,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可持续发展观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从人类一出现生产活动一开始就产生了,社会生产和周围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主体处于主导的地位,环境处于基础的地位,他们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一定的自然环境也是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能够影响生和发展方式,人类应当在自然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发展,不能采取向自然界随心所欲的取得一切所需的态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恩格斯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没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这告诫人们决不能以短期利益最大化为价值趋向来实施其实践活动,而应当在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重要方面:

人依赖于自然界和人改造自然界。

所以,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不仅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内在要求和现实基础,而且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基本前提。

其二,生产力和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

自然环境总是这样或那样的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制约作用。

自然环境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生产力的经济效益。

如果生产力在运行过程中超越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造成严重污染,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而失去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不但使生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面临衰竭的危险,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必将失去基础。

生产力和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从根本上说,就是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状态下实现发展,在不妨碍发展的条件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和自然的辩证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生产力和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保护环境中实现保护人的价值时刻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们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的反思,一股强烈的人与自然良性互动一时应运而生,并迅速波及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

大片森林消失、生物灭绝、农药重金属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资源的枯竭等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避免人类进入孤独生存甚至无法生存的境地,必须切实树立保护环境促进发展的发展新观念,把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认识良好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意义,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先导。

其二,实践创造活动必须尊重自然生态平衡规律。

如果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施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阙限,导致系统的结构改变,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自我调节功能降低使生态失去平衡,人与自然就会处于一种相对立的状态中,人类必然丧失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人们不能狂妄到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随意改变自然规律,其实践创造活动不能逾越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能危害整个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而应尊重生态过程,尊重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自然规律,以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为尺度衡量万物衡量人类自己,规范和约束人类的行为活动和需求变化。

其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应作为发展目标的基本定位。

恩格斯告诫人们决不能以短期利益最大化为价值取向来实施其发展活动,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然而至今仍有人认为,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因为这些问题本身会迫使人们去寻求新的突破,进行新的选择。

显然,那种漠视环境危机的轻率态度和认识方法,是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相背离的,是不可取的。

今天人们必须从社会经济文化伦理和生态平衡自然资源的更加深层的角度和层面,去认识这个问题。

无论何种新的突破,都不能违背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的系统平衡是保障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一基本原理,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引导下,积极展开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活动,不断取得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创造价值成果。

2近十五年来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走势分析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长期关注的焦点,或互补或互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关系很可能存在一种联系或一种转化关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掀起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及其实证研究试图揭示这一联系。

库兹涅茨(Kuznets1955)在50年代提出一个假说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这一收入不平均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形关系,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同样也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即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由于经济活动的水平较低,环境污染水平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制造业大发展,资源耗费超过资源的再生,环境恶化。

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济结构改变,污染产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环境状况开始改善。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改善有促进作用,环境经济学家据此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

1986年到2000年我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走势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综合情况》(1986-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89-2000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的有关数据,纵坐标为环境污染,分别以1986年以来的历年废水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等指标表示;横坐标为人均收入,以1986年以来的历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指标,编制我国近十五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对于部分年份中数据未包括乡镇工业,本文亦将数据做相应估算后调整。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废水排放量(亿吨)

339

349

67

353

354

336

359

355

365

二氧化硫(万吨)

1250

1412

1523

1565

1469

1622

1685

1795

1825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亿吨)

6

 

 

 

 

 

 

 

 

 代表该年份数据中不包括乡镇企业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废水排放量(亿吨)

415

416

416

395

401

415

二氧化硫(万吨)

2369

2346

 2200

2090

 

1995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亿吨)

 

 

 

8

 

 

 因全国乡镇企业有关数据,只有1985,1989,1994,1995年部分数据,故其他年份数据只能采取估算方式调整:

年份

1985

1989

1994

1995

废水排放量

(亿吨)

 

 

43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549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亿吨)

 

 

 

 

 

对于1986-1994年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中未包括乡镇企业的数据处理方法是1989年-1994年间以85年和89年两年的平均值估算。

1989-1994年间乡镇企业按年均增长方式估算,数据作调整。

对于1986-1994年间二氧化硫排放量中未包括乡镇企业的数据处理方法是:

按年平均增长方式估算,数据作调整。

对于1986-1989年间乡镇企业的固体排放量按1989年排放量估算。

1989-1994年间按年平均增长方式估算。

作调整。

95,96年乡镇企业固体废物量排放量按1994年估算,数据作调整。

调整后的数据为: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废水排放量

(亿吨)

366

376

394

380

384

369

396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1542

1727

1860

1924

1866

2008

2085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亿吨)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废水排放量(亿吨)

395

408

415

416

416

395

401

415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2208

2252

2369

2346

 

2090

 

1995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亿吨)

 

 

 

 

 

8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人均收入(元)

40

99

709

804

904

970

1127

1386

1872

2363

2781

3007

3153

注: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对影响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走势的因素分析

库兹涅茨曲线走势的理想过程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高,公民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增长,环保的投入加大,环境质量的供给加大,先是弥补早期损失,逐渐环境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

最终环境质量与经济同步良性循环,整个社会的总资本存量增加,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加。

决定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走势的因素。

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经济发展的阶段与水平

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由于经济活动的水平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制造业大发展,资源耗费超过资源的再生。

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

经济结构改变。

污染产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

环境状况开始改善。

我国近十五年来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质上是与我国当前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相匹配的,十五年来的快速经济发展。

对资源的开放强度日益加大。

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加大。

这一切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型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今后一段时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上必然表现为倒U型的水平阶段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第二:

产业分工,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

产业结构的选择是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以农业和轻工业的国家,污染水平较低,制造业比重较高的国家,污染程度必然会较高。

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占主体的国家,污染程度会较轻。

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产业结构的选择必然受全球分工的影响。

入关之后的产业分工将会影响我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另一方面,技术水平亦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走势。

一般来说,使用低技术的国家,会消耗更多的资源或产生更多的污染。

第三.政府的环境经济政策

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污染是个经济问题。

环境污染是由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所造成的,就是生产企业没有把生产过程中排除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损害计入生产成本。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设法将这种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即企业把对周围环境的损害的赔偿费用计入生产成本。

并反映到产品价格中,这种内部化一般是由政府部门通过法规和经济工具强制企业完成的。

政府的环境经济政策,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的政策目标的轻重缓急和管理阶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同样也会影响我国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的走势。

政府的环境经济政策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可以按以下三中情形讨论。

第一种情况是政府的决策单纯从经济增长的目标出发或从充分就业出发,而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同样重视。

第二种情况是政府感到有必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保护加以重视,但在环境治理的经济政策手段上缺乏效率,手段单一。

第三种情况是政府感到有必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政策手段有效。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经济政策是以行政命令型为主题。

侧重通过“看得见的手”:

,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

通过“费税手段”也可称为“庇古手段”,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各种经济成分(外资,民营,国有)并存。

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的能力将越来越小,仅仅依靠传统命令型会很难有效。

同时还会带来巨额的行政管理成本,因此形成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直接影响到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第四:

环保支出及其效果。

随着经济发展收入的提出,人们对环保将更加重视。

用于环保方面的资金将会增加。

环境保护意味着资金的投入,许多环抱设备十分昂贵。

环境保护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奢侈品。

对于我国而言,从长远看,环保支出及其效果是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眼前看,环保支出不会出现突然放大。

因此,眼前的该因素影响将不会很大。

 结论

 1近十五年来,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现为倒U型的左侧,即上升阶段。

  2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型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因此今后一段时间会将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的水平阶段。

3经济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政府的环境经济政策,环保支出及其效果是决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走势的重要因素。

3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能源和这三个制约因素密切相关。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能源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主要问题如下:

(1)人均能耗低而能源强度高

我国拥有世界第三大能源系统,1998年一次能源产量1240Mtce(百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1250Mt,原油161Mt,天然气亿m3;发电量1167TWh。

一次能源消费两居世界第二位。

但人均能耗水平很低。

1997年商品能源人均消费量1150kgce,不及世界平均值的1/2,OECD平均值的1/6,不及美国的1/10,仍处于很低的水平。

到20世纪中叶,我国将努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此必须保持6%~7%左右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同时努力改进能源利用效率,使平均年能耗下降约为%(我国1980年至1995年间此值约为%)。

到20世纪中叶,全国终端能源消费量估计为35~40亿tce。

(2)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对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造成压力。

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准,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和55.4%。

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预计为1.8-2.0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

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

2000年可供建设新矿的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仅203亿吨,远远满足不了近期煤矿建设的需要,必须加紧勘探。

另外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中86%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开发、运输和利用的难度势必加大。

从世界范围看,据世界能源委员会/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评估,全球开采成本较低的化石燃料储量将在本世纪中期到末期耗尽。

(3)能源利用效率低,对能源的依赖度仍然较大

  能源系统的总效率是由开采效率(能源储量的采收率)、中间环节效率(加工转换效率和贮运效率)和终端利用效率(终端用户的有用能与输人能量之比)三部分组成的。

我国学者估算.1992年中国能源系统的效率,三者各为32%、70%和41%,三者乘积称为"能源系统总效率",约为%。

中间环节效率和终端利用效率的乘积为能源效率,约为29%,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

终端利用效率也大约低近10%。

近年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总的水平仍然是落后。

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用在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

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准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准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

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准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

从前述情景分析的结果看,到2020年存在少用8亿吨标准煤的可能。

要实现此目标,其艰巨性要远大于过去的20年。

(4)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如何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的要求面临着巨大挑战。

1987年至1991年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6%,而1995年世界一次能源构戚中,这一比例只占%。

近年来,我国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在1999年仍高达%。

1995年,我国煤炭消费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29%.同石油、天然气相比,煤炭的能源利用效率要低8%-10%,而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要严重得多。

我国主要的污染物,包括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氟氧化物(NOx)以及温室气(CO2),其主要来源均为煤炭的燃烧和利用。

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成果显示,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

造成大气品质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并且没有对煤炭利用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来自于燃煤.环境容量看,要使二氧化硫排放量处在生态系统能承受的降解能力之内,全国最多能容纳1620万吨左右;氮氧化物的环境容量也不会高于1880万吨,这些标准应是“环境小康”的最低要求。

从国际经验和中国的潜力看,在保持经济增长和能源发展的同时,明显减少环境污染,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品质的要求,不是不可能,但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5)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如果措施不当就会出大问题。

随着人均收入水准的提高,中国必须面对难以避免的两个情况:

其一是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其二是受石油资源的约束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满足国内需求。

目前这些情况已有所表现,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凈进口国之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1.0%。

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准相当(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8%)。

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半将依赖国际资源,一方面将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使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除此之外,保障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安全也是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

4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趋势及能源展望

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我们运用动态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在对一些基本影响因素作出不同假设的基础上,模拟了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可能情景

我们所模拟的基准情景基于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政策环境变化的一些较为乐观的估计。

它假设在未来20年中国将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不断转移,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加深,国际环境也保持稳定,而这些因素将使得中国在未来20年中生产率的提高与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中的成绩相当,即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年均增长%-3%。

  未来20年经济增长仍主要依赖于资本的积累和生产率的提高。

2050年总人口将达亿人,2040年前后,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龄人口都将达到高峰。

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也是能源战略的最大难题。

由于劳动力在2010年之后停止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减少到0。

在2010年之后,资本增长趋于缓慢和劳动力逐步停止增长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比2000-2010年平均下降个百分点。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为实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1990年至2020年为高速增长阶段,GDP年均增长率%左右。

2020年至2050年为稳定增长阶段,年均增长%左右。

按高速增长方案,到2050年,GDP可增长到1990年的27倍,人均GDP为1990年的20倍。

若按购买力平均计算,到2020年,我国经济规模可居世界前列,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1世纪中国能源展望

未来能源系统情景及能源需求预测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构建系统动力学和投入产出模型,采用分部门终端需求分析方法,进行长期能源需求预测,假设条件考虑了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环境影响和能源安全等因素。

预测结果如下:

(1)能源需求总量巨大,结构明显改善。

到2050年,一次能源需求将达3440Mtce~4150Mtce。

这是假设采用已经或可在下世纪实现商业化的最先进技术,达到很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率的条件下预测的结果。

能源结果明显改善,按基础方案,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将由1990年的60%(不计生物质能为%)下降到2050年的%%),石油和天然气从%%)上升到%,水电由%%)上升到%%),核电由0上升到%,新能源和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