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99812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生态学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生态学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生态学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生态学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实验.docx

《生态学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实验.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学实验.docx

生态学实验

实验

目录

实验一光强度的测定※

实验二温湿度测定※

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实验四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

实验五植物群落中种的多样性测定※

实验六人体内微生物菌群分布的测定※

实验七牛乳在自然发酵与酸败过程中细菌的生态演变※

实验八种间关系分析

实验九饮料和水的卫生检测

实验十污染胁迫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十一等位酶技术

实验一光强度的测定

一、目的

1、了解测定光强度的几种途径,并掌握照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通过不同树冠内及不同群落中光强度的测定,认识植物和光的相互影响。

二、仪器

ZDS-10型照度计、钢卷尺、皮卷尺、记录纸。

事先选好被测树木及测试群落。

三、原理

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维持,均依靠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生物圈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其波长范围在290纳米到3000纳米之间,其中,波长380纳米到720纳米的可见光谱区的能量约占全部辐射的40~45%。

绿色植物仅吸收波长380纳米到740纳米的辐射。

测定太阳辐射有两种途径,第一是测定辐射量,即入射到接收表面上的总辐射量以热量单位、能量单位或功率单位表示,如卡.厘米-2.分-1;瓦.厘米-2等。

所用测定仪器为各种辐射仪和日射仪,前者是以热电偶为基础的热电装置,后者以双金属的变形对比做基础。

这一途径对研究植物的能量平衡和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过程是必要的。

第二种途径是测定照度或光强度,即物体表面所获得的光能量,以照度单位米烛光(lx)或千米烛光(klx)表示(100klx=1.5卡.厘米-2.分-1)。

由于植物生理有效辐射大致与可见光谱相吻合,所以这一方法也常被生态学或生理学工作者所采用。

所有测定仪器通常以光电原理为基础,如各种照度计。

照度计通常由光电变换器(光探头)、放大器、显示器等部件构成,关键部件为光探头。

光探头的大小、形状可以不同,但其工作原理是相拟的。

四、实验步骤(分组进行)

1、仪器使用方法:

⑴取照度计,将电池放入主机箱内,然后放在测量环境位置进行测量;

⑵将开关拔向“ON”位置;

⑶打开按收器遮光罩,则仪表显示出被测点的照度读数。

读数时注意事项:

显示屏的右方有四个箭头(任何情况下只有一个箭头显示出来),当箭头指在×10-1档位时,应将显示屏上的读数乘以10-1后才是被测点的照度值。

同理其它。

箭头指在哪一档是由被测点的照度值决定的。

⑷若测量场合的照度多变时,为了便于读数,可将读数保持开关拔向“KEEP”一端,便可使显示屏上的读数保持不变;待读数结束后再将开关拔向“ON”,即可进行下一次的测量;

⑸当仪器工作时,如液晶显示屏上方出现“LOBAT”,说明机内电源电压已不足,应更换新电池;

⑹仪器用完毕,应将电源开关拔向“OFF”,以防电池空耗。

使用注意事项:

严防剧烈震动,且应放干燥、无腐蚀性有害气体的环境中。

2、不同树冠内光的分布:

选树冠密实与疏散的树木各一棵,分层测树冠内的光强度;同时测树冠外光强度,做为对照。

每一层重复6次,记录结果,求平均值,计算各层相对光强度。

3、不同群落中光强度测定:

选禾草群落、杂类草群落及人工林各一块。

在每一群落中随机设置3个样点,每一样点上分层测定光强度,每层重复4次,记录结果,求平均值,计算各层相对光强度。

4、2和3步骤连续测5~8次制光强与时间的图。

五、讨论

1、比较各层光强的差异,分析植物对光强的影响。

2、大致绘光强与时间二度图,观察光强的变化规律。

 

 

实验二温湿度测定

一、目的

温度与植物的生态学关系分析中,大气候、地方气候的特性可依据气象资料说明,局部小气候或生境中的热状况,则通常由实地观测获得。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境中气温与地温的测定,掌握测定温湿度的一般方法,并讨论植物与温湿度的生态关系。

二、仪器

水银温度计,TES-1360数位式温湿度计,记录纸,钢卷尺。

三、原理

植物生态研究中,测量温度的仪表可分为液体温度计、金属温度计和电温度计三大类。

读数要准确。

气温测定:

水银温度计或温湿度计

地表温度测定:

最高和最低温度表

土壤温度测定:

曲管地温表(浅层),直管地温表(较深层)

水温测定:

水温计(表层温度),深水温度计(40米以下水深),颠倒温度计(40米以上水深)

四、实验步骤

1、观测场地的选择

2、仪器的安置(用绳固定)

3、观测程序:

正规要求日进程,每2小时测一次。

本实验每1小时读一次数,观察7小时,记录结果。

(自设计表)

五、讨论

1、比较各测量点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分析植物对它们的影响。

2、大致绘温度与时间二度图,观察温度的变化规律。

3、从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分析大气候与小气候之间的关系。

 

 

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一、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不同类型,了解检验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并掌握种群最小面积确定方法和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态学数据基本方法。

二、仪器、设备及材料

皮尺、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计算机。

三、方法与步骤(野外调查)

1、准备工作:

每两个学生一组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或动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位置。

调查前先画好野外记录表格(P58),并带齐调查所需物品。

2、确定样地面积:

应根据最小面积确定,草本1m×1m,灌木5m×5m,乔木可20m×20m。

3、采用邻近格子法在所选出样地中划分小样方:

草本0.1m×0.1m或0.2m×0.2m,灌木1m×1m,乔木可4m×4m或5m×5m。

至少测8个小样方。

4、计数:

将每一小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

四、结果

1、画出你所确定种-面积曲线图,最小面积为多大?

2、采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法得出所调查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之比=0为均匀分布;=1为随机分布;大于1为成群分布。

3、列出原始数据表格,并打印出植物丰富度的柱形图及折线图数据处理。

五、思考题

1、种群空间格局分布类型的特点及可能形成原因的分析。

2、讨论样方大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四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

一、目的

使学生通过本实验掌握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方法,进一步可了解通过这些基本数量特征如何得出群落的其它特征。

 

二、仪器

1平方米方框、铅笔、野外调查记录表格、计算器(自备)

三、原理

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群落调查的重要内容,在植物生态学定量分析中尤为重要。

在调查中取样非常重要,一般有两种:

主观取样法和客观取样法。

后者包括随机取样(较理想的方法)、规则取样(系统取样)和分层取样。

选定取样方法后,取样技术确定。

常用的有样方法、样线法(植物组成分析及植被动态研究多用)、点样法(常用于草本群落的调查)及点四分法(森林和灌丛调查中多用)。

本实验采用样方法。

样方即方形样地,是面积取样中最常用的形式,也是植被调查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取样技术。

物种丰富度:

群落所包含的物种数目。

多度:

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

密度(D):

单位面积上特定种的株数。

相对密度(RD)=100×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全部植物的个体数目

高度(H):

植物体自然高度

相对高度(RH)=某个种的高度/所有种高度之和

高度比(HR)=某个种的高度/群落中高度最大的种之高度

频度:

指某物种在样本总体中的出现率F=某物种出现的样本数/样本总数×100%

盖度、相对盖度、盖度比、优势度、相对优势度、重量、相对重量、重量比、总优势比、相对频度、频度比。

四、实验步骤

1、每4个学生一组,在已知的群落类型里用1平方米样方测定其种数及每个种的确个体数,及每个种的高度。

重复取样8次,样方随机放置。

2、整理合并数据。

五、结果与讨论

1、列出你所调查的各样方调查结果,并得出整个群落的数量特征。

(可进一步利用它们得出群落的其它综合特征。

2、您认为合适的样方为多大?

多少个样方最合适?

怎么减少数据误差?

3、对研究的群落,取哪些数量指标较为合适?

为什么?

 

实验五植物群落中种的多样性测定

一、目的

通过对群落中种的多样性的测定,认识多样性指数的生态学意义及掌握测定种的多样性的方法。

二、仪器

1平方米方框、铅笔、野外调查记录表格、计算器(自备)

三、原理

物种的多样性是反映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有效指标,是生态学稳定性的量度,因此研究群落中种的多样性对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种的多样性反映了群落自身的结构和演替特征。

群落的自身发展均趋于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构成最复杂的结构特征,以适应当地环境空间的异质性。

因此,要充分发挥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能力,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多样性指数是以数学公式描述群落结构特征的一种方法,一般仅限于植物种类数量的考察。

在调查了植物群落的种类及其数量之后,选定多样性公式,就可计算反映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多样性指数。

计算多样性的公式很多,形式各异,而实质是差不多的。

大部分多样性指数中,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越多,其多样性的数值越大。

种的多样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生态学意义:

1)是刻划群落结构特征的一个指标;2)用来比较两个群落的复杂性,作为环境质量评价和比较资源丰富程度的指标;3)从演替阶段的多样性比较,可作为演替方向、速度及稳定程度的指标。

本实验采用Simpson的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见教材)进行练习。

四、实验步骤

1、每4个学生一组,在已知的群落类型里用1平方米样方测定其种数及每个种的确个体数,及每个种的高度。

重复取样8次,样方随机放置。

2、整理合并数据,并分别计算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3、比较不同群落类型的种多样性指数,并给以生态学意义上的解释。

五、结果与讨论

1、1、 计算出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2、2、 多样性指数在群落分析中的作用;比较不同组之间的结果,分析相同或相异的原因。

实验六人体内微生物菌群分布的测定

一、目的

通过微生物菌群的初步测定,了解微寄生物与宿主的关系以及在宿主的分布规律。

二、原理

种群与种群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竟争、捕食和寄生等,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寄生的方式及传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寄生物包括微寄生物、大寄生物及拟寄生物,微寄生物在人体不同部位分布情况是不同的。

三、仪器、试剂

恒温培养箱,冰箱,酒精灯,光学显微镜,培养皿,三角烧瓶,试管,载玻片,玻棒,500mL葡萄糖盐水瓶,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

四、实验步骤

1、分别取痰液、鼻内容物、牙垢或耳内容物或用手,涂布或划线

2、于28℃倒置培养24h。

3、观察菌落特征,进一步纯化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形态观察。

五、讨论

1、绘出所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并描述菌落的特征。

2、比较不同部位分离微寄生物的的异同,有何规律?

 

实验七牛乳在自然发酵与酸败过程中细菌的生态演变

一、目的

1、通过生牛乳的自然发酵了解牛乳酸败过程中细菌的生态演变过程。

2、了解牛乳的制作原理。

二、原理

由于牛乳的特殊生态,刚采集的生牛乳含有少量不同的细菌,而牛乳的成分对细菌来讲是一种很好的营养培养基,因此,在温暖的条件下,细菌即开始很快地繁殖。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细菌都能如此,由于当时生牛乳的pH是中性,含有丰富的乳糖,故有利于自然存在的乳酸菌繁殖。

它们发酵乳糖,使pH降低,随后被耐受低pH的发酵乳糖的菌种所代替,接着pH更低,接着酵母菌生长,pH再上升,假单胞菌和芽胞杆菌生长,当乳中蛋白质被利用完毕,牛乳的分解也就完成。

生牛乳的这种生态演变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还有沼气。

三、仪器、试剂

恒温培养箱,光学显微镜,酒精灯,三角烧瓶,吸管,载玻片,玻棒,小倒管,牛奶,试纸,革兰氏染液,二甲苯,载玻片

四、实验步骤

1、旋转装牛乳的三角烧瓶,使样品充分混匀。

2、用灭菌滴管或接种环以无菌操作取一滴牛乳,放在pH试纸上比色,将结果记录于“结果”的表格内。

3、用无菌操作取满一接种环牛乳,在玻片上均匀涂2.5cm2面积(可先在纸上画2.5cm2的方格,然后将玻片放在纸上),玻片标明日期。

4、玻片放空气中干燥。

贮存在一有盖盒内,待整个实验的所有涂片制作后一起进行“7”以后的步骤或每片先进行“7”步,再贮存,待所有玻片制成后再进行“8”以后的步骤。

5、牛乳样品放30℃温箱内培养。

整个实验(约需10d)均需地此温度下培养。

6、每两天重复取样测pH和制作涂片。

每次制作用同一接种环,取同样的量。

直至牛乳完成变酸过程和开始腐败为止。

7、所有涂片都用二甲苯处理约1min,以除去牛乳的脂肪,干燥后,火焰固定。

8、革兰氏染色。

9、油镜下观察,数几外视野的主要类型的细菌数,计算每一视野的平均数,描写细菌类型,注明形态(杆状或球状),大小(长或短,细长或宽大)以及排列(单个或呈链状)等。

五、结果与讨论

1、结果

pH

描写微生物类型

每视野的近似数

 

 

 

 

用上表数据绘制pH曲线和各细菌的生长曲线。

2、用自己的实验结果说明细菌在牛乳的自然生态演变中是如何改变其环境的,又如何依次影响有关细菌的?

3、如果你利用生牛乳通过细菌自然发酵制造能饮用的酸牛奶,应控制在哪一时期。

 

实验八种间关系分析

本实验包括种间竞争和他感作用两个部分。

一、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种间竞争,种间竞争与他感作用的区别是什么。

种间竞争是指两个种在所需的环境资源或能量不足的情况下而发生的相互排斥关系。

在为种相互关系中,对竞争中的个体生长和种群数量的增长都有抑制作用。

种间竞争在自然界中是易于观察到的。

种间竞争能力,决定于种的生态习性和生态幅度。

而生长速率、个体大小、抗逆性、叶子和根系的数目以及植物的生长习性,也都影响竞争能力。

种间竞争在决定共存的种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Candolle在1832年首先提出植物间存在他感作用,并使之广泛接受。

Molisch首先给出他感作用(allelopathy)定义:

化学物质从一种植物转移到另一种植物的过程中,对另一种植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Molish,1937)。

他感作用发生在两个不同种之间,研究供体植物(他感植物)对受体植物(目标植物)的他感作用。

二、仪器、设备及材料

1.仪器与设备

直径为22cm的花盆,沙土,有机肥,种子袋,剪刀,漏斗,胶皮管,标签以及放置花盆的台阶型装置等。

2.材料

种间竞争实验选用黑麦草(Loliumperence)和高羊茅(Festucaarundinacea)种子。

他感作用选用向日葵(HelianthusannuusL.)和莴苣(L.sativa)种子。

三、方法和步骤

(一).种间竞争

实物设计:

黑麦草和高羊茅种子按不同比例进行播种,从全部为黑麦草种子到全部为高羊茅种子,两者的比例分别为:

0.00:

1.00,0.25:

0.75,0.50:

0.50,0.75:

0.25,1.00:

0.00每个实验有5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三次,共需15个花盆。

(1)土壤和有机肥充分拌匀,分别装到花盆里,使土面稍低于盆口约2cm,放在温室内备用。

(2)按上述比例,每盆均匀播种40粒种子。

播完后,将每个花盆贴上标签,写明处理、重复编号和播种日期。

将花盆依次排列在温室内,定期交换位置、浇水。

(3)种子萌发后,统计发芽率和幼苗成活情况。

(4)将生长3个月的幼苗进行收获,分盆分种统计并登记分蘖数、生物量(鲜重)、株高。

(5)将3个重复的分蘖数、生物量(鲜重)、株高进行统计,取其平均值。

用图解法进行统计分析。

四、他感作用

实物设计:

如图12-1所示,在台阶型装置上部的一排花盆中,每盆播种10粒向日葵种子。

在下面一排花盆中,3个盆通过管子和漏斗与上面的盆相连,作为处理;另外3个作为对照。

共两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

(1)将土壤和有机肥充分拌匀,分别装到花盆里,使土面稍低于盆口约2cm,放在温室内备用。

(2)先播种向日葵,等到向日葵的真叶出现以后,开始浇一定量的水(超过田间的持水量),使一部分水能够从上边的盆中流出来。

第一次流出来的水溶液弃掉。

第二次同样处理,将流出来的水溶液通过胶片皮管引入下边的盆中,同样过程进行两次以后,保证下边盆中的土壤水量可以播种。

对照浇清水,保证与处理的含水量相同。

(3)每盆播50粒莴苣,将每个花盆贴上标签,写明处理、重复编号和播种日期,同时登记在表格上。

(4)按处理和重复编号,将花盆依次排列在温室内,定期浇水。

(5)种子萌发后,可以统计其发芽率和幼苗成活情况。

对生物量进行测定,对所测定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思考题

1、何为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2、什么是他感作用?

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发意义?

3、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

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实验九饮料和水的卫生检测

一、目的

了解水及其它饮料的常规检测项目,掌握细菌总数检验方法和报告方法,进而了解牛奶、乳制品及多种食品的卫生检验。

二、原理

细菌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适当处理,37℃经24h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经过消毒处理的食品,一般是无菌的或其细菌数减少到一定的程度,但当食品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较长时期的保存、或贮存情况不良,这些因素均可使食品中的细菌大大增加,因此,被检食品中的细菌数越多,则表示其质量越差,是判定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

三、仪器、试剂

恒温培养箱,水浴锅,冰箱,光学显微镜,试管架,酒精灯,500mL取样瓶,培养皿,三角烧瓶,试管,吸管,载玻片,盖玻片,玻棒,小倒管,500mL葡萄糖盐水瓶,吸耳球,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牛奶、矿泉水(2个不同品种)、自来水

四实验步骤

试验准备:

培养皿150个(每10个一包),试管25支(每5个一包),10ml吸管5支(单独包),1mL吸管25支(每5个一包);配制普通营养培养基2000mL,每500mL一瓶

1、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或25mL)剪碎放于含有250mL(或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它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摇或研磨作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振摇试管混合均匀,作成1∶100倍稀释。

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

(2)操作作10倍递增稀释,如此递增稀释一次,即换一支1mL吸管。

4、根据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样品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作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作2个平皿。

5、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即将冷却至46℃左右营养琼脂培养基(可放置46℃水浴中保温)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灭菌稀释液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

6、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7℃温箱内培养24±2h(肉、水产、乳、蛋为48±2h)取出,计算平皿内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即得每g(mL)样品所含菌落总数。

五、讨论

1、食品卫生检验中应注意哪些环节?

2、比较不同样品的检验结果。

3、简述食品检验中的卫生指标。

 

 

实验十污染胁迫对生物的影响

目的和意义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直接影响生物的生理生化过程,进而对生物的生态过程和生态后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可以从生物形态结构、生理生态过程,种群动态变化、群落的结构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景观格局的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反映。

本实验主要是从生理生态学的角度认识和分析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一、一、重金属污染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最重要的色素。

本试验通过模拟不同剂量重金属污染对植物叶片叶绿素a、b含量及其比率变化影响,使学生认识污染对植物作用的剂量效应和毒害过程。

(一)

(一) 仪器.设备

研钵、分光光度计(如国产UV—751或755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二).材料

小麦种子。

(三)试剂

(1)

(1)重金属溶液处理:

用水配制分别含Cd2+为0.00、5.00、10.00、25.00、50.00?

g·ml-1的溶液。

(2)

(2)80%丙酮水溶液

(四)方法与步骤 

1、实验材料准备

将大小比较均匀的种子用蒸馏水浸泡、吸胀后,移入铺有滤纸的20cm培养皿中,置入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一)

(一) 染毒处理

在小麦长出2片真叶后,标记培养皿,分别用5个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溶液处理。

每组作三个平行处理。

每两天用蒸馏水冲洗1次,再用原相应浓度的重金属溶液培养。

各种材料培养1周后,即可进行叶绿素提取分析。

(一)

(一) 叶片叶绿素的提取

称取植物叶片0.1—0.5g,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细石英砂研成糊状,用80%丙酮水溶液分批提取叶绿素,直到残渣无色为止。

将丙酮提取液过滤后定容至50mL。

(一)

(一) 叶绿素的测定

在波长分别为663nm、645nm条件下测定提取液的吸光度。

如果浓度较高,经适当稀释后比色定量。

叶绿素a和b及总叶绿素的浓度分别为Ca、Cb、CT,可根据下式求算:

Ca=12.7A663-2.69A645

Cb=22.9A645-4.68A663

Cr=8.02A663+20.21A64

式中:

A663、A645——分别为提取液在波长663nm、645nm下的吸光度。

 

(五)实验结果分析

每个处理的平行测定结果用平均数±标准误表示,并用F检验分析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性,利用Execel作图,展示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1、1、   提取叶绿素过程中尽量避免光照,以免叶绿素受光分解。

提取过程中可适当加温,以加快提取速度,但要补足丙酮因挥发而减少的量。

2.有些植物材料细胞间质的酸度很高,在磨碎过程中会使叶绿素脱镁成去叶绿素,从而降低了测定值。

因此,在磨碎这些材料时要加入pH为8.0的缓冲液一起研磨,并适当提高丙酮浓度,使混合后的丙酮浓度达到80%。

3.使用的分光光度计一定要用光分辨率高的型号如751型。

分辨率低的分光度计测定波长的半波宽值大,不足以区分叶绿素a、b的吸收峰,易造成读数偏低,叶绿素a、b比偏小的现象。

分光光度计使用前应作波长校正,稍有偏差也可造成相当大的误差。

校正方法是:

测定叶绿素a丙酮溶液的红光最大的吸收峰必须在波长663nm处。

二.农药污染对植物微核产生的诱变效应

在环境污染物质中,一部分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简称为“三致”)的物质,被称为环境污染优先污染物。

环境污染优先污染物进入大气、水和土壤环境后,虽然对生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可能不大,但其潜在危害性很大。

在“三致”作用下,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生畸变,这些畸变在细胞分裂间期中以微核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通过观测统计微核率的大小,认识和评估这类污染物对生物的诱变影响。

目前有很多农药溶剂、助溶剂和乳化剂含有这类物质。

本实验通过农药污染对植物微核诱变效应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农药污染对植物的细胞遗传毒害作用,并以此检测环境中的“三致”物质。

(一)

(一)     仪器、试剂和材料1.仪器

(1)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等显微解剖试验用具。

盖玻片和载玻片一定要清洁干净。

以免影响观察统计结果。

(2)人工光源:

自制日光灯灯架。

架高50cm,光源为两支并列的40W日光灯。

(3)塑料薄膜或直径为10cm带孔塑料板。

(4)血球分类计数器。

2.试剂

(1)卡诺氏液:

由三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