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册全套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6206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册全套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九上册全套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九上册全套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九上册全套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九上册全套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上册全套教学实录.docx

《九上册全套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册全套教学实录.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上册全套教学实录.docx

九上册全套教学实录九上册全套教学实录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

“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能力要求;

(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

(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

(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

(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

(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

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难点:

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国家的产生课堂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

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

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

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

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

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出现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

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

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

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

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1“完全形成的人”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

“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

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现代人种何时出现?

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

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

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

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

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氏族社会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

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

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

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

氏族指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

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

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

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

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

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

所以最先出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

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

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

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三、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让学生阅读本课最后一个目录,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思考:

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国家又是怎么出现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列宁曾说: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国家机构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发展。

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

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

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

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

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个体劳动发展私有制产生,奴隶制度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出现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汉漠拉比法典。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

2能力要求:

(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从国家的强盛和国王对人民的残酷奴役两方面思考,使学生认识公元前15世纪埃及帝国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分析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分析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

(1)通过对古代埃及国家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一大奇迹。

(2)通过新月地带的古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河流域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汉漠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专政的实质。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

金字塔汉漠拉比法典希伯来国家重印度种姓制度难点:

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汉漠拉比法典的实质印度的种姓制度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

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园等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

这些文明古国现在还存在吗?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学习第二课。

【讲授新课】同学们知道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

翻开四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只有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源远流长。

一、金字塔的国度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

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

2500年前希罗多德就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

可见水是生命之源,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史中,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初步统一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建立了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

人们不能再称国王的名字,而要称“法老”(意为“宫殿”,相当于中国称皇帝为“陛下”)。

2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金字塔为什么叫金字塔?

埃及人称金字塔为“庇里穆斯”(“高”之意)。

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宇,所以,人们就很形象地叫它“金字塔”。

现在,在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多座金字塔。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国王胡夫的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法国埃菲尔铁塔修建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金字塔全是用石块砌成的。

比大金字塔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

塔旁还有一尊巨大的石雕狮身人面像。

希腊人称“斯芬克斯”。

狮身人面像至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

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

(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古埃及的历史结束了。

古埃及从开始统一到灭亡,经历了约2500年。

后来埃及又被罗马统治达600年。

公元640年左右,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建立阿拉伯国家,古代埃及人渐渐同阿拉伯人融合。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当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辛勤耕种的同时,在西亚这块新月形的土地上也出现了人类文明。

两河流域指哪两条河流?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这两条河并行奔流,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波斯湾。

在两河间是肥沃的平原。

这一带我们统称为两河流域。

它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

古希腊人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间的土地。

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像一弯新月,所以人们称这一带为“新月地带”或“新月沃地”。

这里先后住过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

那么谁最早在这里建立了国家?

什么时间?

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奴隶制小国。

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3500年)2古巴比伦王国有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

地理位置在今天的伊朗、伊拉克。

最著名的国王是汉谟拉比。

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国力最强大,经过战争,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

此外汉谟拉比还用什么措施来维护他的统治?

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法典在维护谁的利益?

奴隶主。

汉谟拉比让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内容全部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该法又称“石柱法”。

这部法典维护奴隶制专政的实质。

它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

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非常正确!

同学们请看图,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有一条河流是恒河,西部一条河流就是印度河。

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1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小国2雅利安人入侵后来一支来自中亚高原的白种人部落,自称雅利安人。

征服了当地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3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分化,后来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社会全体成员自上而下分为四个等级,具体情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表格。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及国家性质;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罗马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2能力培养:

(1)指导学生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2)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和罗马帝国的演变。

3思想品德教育:

(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2)罗马帝国建立后,由于内战停止,政局稳定,出现了“罗马和平”时期。

说明社会安定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点:

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

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

【讲授新课】提问1:

希腊文明以什么为中心?

与亚非文明的中心有何不同?

古希腊文明以海洋(爱琴海)为中心,而亚洲文明以大河为中心。

一、雅典城邦的繁荣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而希腊文明又渊源于爱琴文明,所以说爱琴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

从爱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

希腊形成的奴隶制城邦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城邦?

斯巴达、雅典两城邦各有何特点?

斯巴达:

内陆、崇尚武力、经营农业,雅典:

近海、崇尚文化、工商业发达、奴隶制共和国。

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

被征服居民人数数倍于斯巴达人;雅典境内多山、临海且有良好的港湾。

希腊奴隶制城邦经济逐步发展,全盛时期的雅典,它成了地中海的霸主。

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谁当政?

伯利克里。

他是古希腊政治家,他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扩大奴隶主民主,使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达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他大兴土木,修雅典卫城、港口和确保海外交通的长墙;他奖励学术,提倡文艺,重视教育。

他当政时期雅典进入全盛时期。

另外必须指出,他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所有政绩,是建立在对奴隶的专政基础上的。

雅典处于全盛时期表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兴旺文化发达。

但是,盛世没能维持多久,希腊衰亡了。

希腊为什么衰落?

(斯巴达、雅典长期争霸)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罗马共和国是在罗马城的基础上建立的。

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了共和国。

早期的罗马共和国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城邦,包括周围一块不大的地方。

从“王政时代”到“共和时期”也正是罗马奴隶制产生的过程。

罗马共和国建立标志着罗马进入奴隶社会。

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什么?

由什么样的人担任?

执政官,由贵族担任。

罗马共和国有两名执政官,都由贵族担任,两人权力相等,任期一年,一切政令必须两人一致同意才能实行。

当国家遇到紧急情况,经元老院提名,执政官中一人为独裁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任期不能超过半年。

由于执政官任期短,两人又互相牵制,所以真正掌握国家大权的是元老院。

元老院是古罗马兼有立法和管理权的国家机关,制订一切法律、制度并通过执政官执行。

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罗马军队在意大利半岛南征北战,经过200年努力,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意大利。

接着,为取得地中海上的霸权,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同迦太基人发生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最后终于取得胜利。

到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已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

霸主地位的确立靠的是尚武精神和长期的军事征服来实现的,长期的对外侵略扩张使罗马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

但罗马社会内部孕育着危机同古希腊一样,古代罗马的奴隶也主要来源于战俘,被征服的居民以及海盗掠来的人口。

他们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处境十分悲惨。

在古罗马,奴隶主专门挑选身强力壮的奴隶送到角斗学校专门训练,让他们在竞技场自相残杀或同野兽搏斗,用鲜血和生命来供奴隶主消遣。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公元前73年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

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年罗马帝国建立公元前27年。

军权在握的将领之间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攻杀,结果凯撒在公元前49年打败了他的敌人,夺取了政权。

以后的八年里他获得了无限期的独裁权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力日渐削弱。

但凯撒的一些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招来杀身之祸。

凯撒死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公元前30年凯撒的亲戚屋大维打败对手成为罗马的军事独裁者,但屋大维没有恢复公开的军事独裁制度,而把自己称为“第一公民”,也就是元首。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元老院觉得屋大维有能力镇压奴隶和保护奴隶主利益,因此授予他“奥古斯都”的称号。

这个称号是什么意思?

神圣、庄严的意思。

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公元前27公元476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

大和的兴起;大化改新;日本的武士阶层;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分裂。

2能力培养:

“日本的大化改新”,通过对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的教与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的教与学,则要增强学生对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曾繁荣一时,但由于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缺乏牢固的基础,因此,200多年之后就瓦解了。

3思想品德教育:

古代史上,中朝、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特别是中国文化对这两个国家的积极影响,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激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更应意识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善于吸收外族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强盛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学习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帝国的建立等史实,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

将东亚和西亚的两个封建国家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对比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

日本的大化改新。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难点:

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及影响。

阿拉伯帝国建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亚洲历史舞台上,东部亚洲除中国外,还有与中国关系密切的日本。

由此引入新课。

一、大化改新日本是地处亚洲东部的岛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

那么,古代的日本是个什么样子呢?

古代日本是怎样统一的?

古代的日本,是随着大和的兴起和扩张而走向统一的。

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

日本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

646年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从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大化改新的背景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就国内而言是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从国际来看是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对于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清楚课文的意思后,将内容归纳为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孝德天皇效法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进行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其历史意义正如课文所概括的一句话一样,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进入封建时代,封建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但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又形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这就是武士阶层。

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它位于亚洲西南部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半岛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适于畜牧业,少数有绿洲的地方适于农业,在6至7世纪时,半岛处于氏族公社的解体过程中,阿拉伯不同阶级的人们从不同的愿望出发,都要求尽快实现统一。

在这种前提下,一神教的产生,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首先在麦加传教,这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对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伊斯兰教的创立虽然符合阿拉伯半岛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但遭到有钱有势的麦加贵族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麦加贵族由此获利不少,他们害怕穆罕默德的说教损害自己政治、经济利益,就百般迫害伊斯兰教徒。

622年,穆罕默德带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麦地那的许多农民、手工业者接受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因此,622年后来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即回历元年。

这是一个重要时间。

630年,穆罕默德率大军从麦地那返回,进军麦加,麦加贵族无力抵抗,只好向穆罕默德妥协,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宗教领袖,穆罕默德也做了让步,把克尔伯神庙改为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朝圣之地,克尔伯神庙内的黑色陨石成为伊斯兰教的圣物。

伊斯兰教还规定,穆斯林做礼拜时,要面向麦加克尔伯神庙的方向。

此后,穆罕默德的势力日益壮大,不久,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思考:

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有什么作用?

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最终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而且继续向外扩张,使阿拉伯最终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

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产生、传播、分裂;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

2能力培养:

(1)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大量古代希腊、罗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继阿拉伯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它是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形成的。

它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3思想品德教育:

(1)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2)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因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奴比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在生产中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

(3)通过对基督教会在西欧中世纪所起作用的讨论、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

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和西欧封建社会。

重点:

基督教。

难点:

基督教性质的变化。

难点:

西欧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新课】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的崩溃,之后,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

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封建国家,孕育了欧洲国家的雏形。

今天的英、法、德、意等国是西欧主要的国家,它们是怎样建立和发展的,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去寻找英、法、德、意等国家的根基。

【讲授新课】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1法兰克王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领土上建立了几个国家,其中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是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达到全盛时期的君主是查理。

为什么说查理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2查理曼帝国从8世纪后期到9世纪前期查理在位四十多年,发动了五十多次战争,几乎和西欧尽管查理是一国之主,他还渴望得到帝王的尊号。

800年,机会终于来了。

从此法兰克王国成了查理曼帝国,查理则成了“查理大帝”。

这样,查理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

在欧洲,教权与王权结成了联盟。

查理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下令全国人民信仰基督教,违者一律杀死,从而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查理不仅武功显赫,而且也注意恢复和发展西欧的文化教育。

他为培养传播基督教和管理国家的人才,积极提倡文化教育,并且带头学文化。

查理的文化教育政策对提高日耳曼人文化和恢复古典文化是有积极作用的。

3西欧封建社会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封建制度逐渐形成,9世纪开始确立。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历经数百年,而在9世纪,我国却处在封建社会的高峰繁荣的隋唐时期。

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后,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

封主与封臣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

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力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内,甚至无权管辖一个不直接隶属他的小封建主。

正如西欧封建社会流行的一则规矩所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同的庄园、农奴武装,形成“封建金字塔”,压在广大农奴身上。

从国王到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是统治阶级,他们靠共同压迫剥削处在最底层的农奴为生。

二、西欧城市的兴起几百年过去了,农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改进生产技术、扩大耕地面积,使农作物的产量不断增长,农作物的增长使商业活跃起来;还有不堪忍受封建主奴役的庄园手工业者,被迫逃出庄园,定居在有集市的地方,成为商品的生产者,后来又成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

这些地方逐渐成了日趋活跃的商业城市。

城市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开始摆脱原始的孤立状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当时的城市遍布欧洲各地。

正如恩格斯所说城市如同“中世纪的花朵”到处开放。

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它们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辐辏的都市。

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

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