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心理学》第2章脑与心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6205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心理学》第2章脑与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案《心理学》第2章脑与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案《心理学》第2章脑与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案《心理学》第2章脑与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案《心理学》第2章脑与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心理学》第2章脑与心理.docx

《教案《心理学》第2章脑与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心理学》第2章脑与心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心理学》第2章脑与心理.docx

教案《心理学》第2章脑与心理

单元二脑与心理

授课内容:

心理的生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神经系统发生与进化

(2)识记神经系统基本结构和大脑功能分区

(3)理解脑与心理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脑的分工与功能开发途径

2.能力目标:

(1)举例说明脑与认知、情绪等心理与行为活动的关系

(2)分析说明日常行为与学习活动对保护利用大脑的作用

3.素质目标:

(1)养成科学用脑习惯,掌握促进大脑健康发育发展的方法技巧

(2)具备主动开发利用大脑功能的意识

教学重点:

大脑与心理行为的关系;脑功能开发;脑的进化

教学难点:

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导入:

通过重温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过程、个性差异)引出心理现象与大脑关系密切。

回顾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决定意识,指出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

二、讲授新课

引入:

人脑重量1.36千克,却拥有超过1000亿个细胞。

神经系统从何而来?

(一)神经系统进化

1.神经系统发生进化

(1)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而是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机能,如变形虫。

基本分化出內浆、外桨。

(2)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已经有了专门接受某种刺激的特殊细胞(神经元细胞),这些细胞逐渐集中,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系统,如水螅(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

(3)无脊椎动物

在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神经系统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

如蚯蚓(环节动物)的链状神经系统,昆虫(节肢动物)的节状神经系统。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位于动物体内的腹侧,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位于动物体内的背侧。

脊椎动物的神经组织是空心的。

管状神经系统的出现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在神经管的前端膨大部分首先形成脑泡,随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五个脑泡:

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及小脑。

(4)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前脑已经发展成为两半球,爬行动物开始出现了大脑皮层。

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了沟回,从而扩大了皮层的表面积。

脑的各部分的机能也日趋分化。

2.人脑的进化

从低等脊椎动物(如鱼)到高等脊椎动物(如人类),脑的进化遵循着以下方向:

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新功能区出现。

(二)个体发展

1.脑的重量增加

从胎儿期到出生六个月脑细胞数量的增长最为迅速。

第一次脑激增在妊娠10-18周,第二次脑激增在出生后开始。

2.脑皮层结构复杂化

人类胚胎发育反映了动物种系发生的演化过程,在种系发生中比较古老的结构先发育,在进化中出现较晚的结构后发育。

6、7个月的胎儿,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具备,出生后,大脑各区域逐渐分化,3岁左右小脑的发育基本完成,6岁左右完成大脑神经纤维的髓鞘化。

为了让神经信息定向传导。

如,手指接触开水不能全身都跟着发烫。

(三)神经系统基本单位及信息传递

1.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1)神经元

含义:

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

包含胞体、树突和轴突。

人脑神经元大概100亿个以上。

树突较短,形如树枝,作用类似手机天线,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其它细胞。

分类:

感觉神经元(将感受器收到的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感受器就是感觉器官)、运动神经元(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反应器,反应器就是肌肉与腺体)、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

(2)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之间有大量胶质细胞,总数在1000亿以上。

作用有三,一是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线路,像葡萄架引导葡萄藤生长,在脑细胞受损后帮助其恢复;二是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快速传递,这个绝缘层叫髓鞘;三是为神经元输送营养并清除神经元间多余神经递质。

2.神经冲动及其传递

(1)神经冲动

神经元两大特性:

兴奋性和传导性。

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点的或化学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到的电位变化,叫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当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时的电位变化过程叫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两者交替出现,由离子通道开闭实现电位变化。

(3)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动作电位产生时,细胞膜外的型分布为与静息部位出现电位差,膜内也一样,构成电流回路,称为局部电流,使邻近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产生动作电流。

此过程反复进行下去,使得兴奋从一处传向另一处。

神经冲动的这种传导叫电传导。

全或无法则。

此传导服从全或无法则(如烧开水)。

神经元反应强弱不随外部刺激强弱而改变,如同拿火把或拿蜡烛点鞭炮,不可能鞭炮的响声不一样大,只要点燃了,就会一直燃烧下去。

这种特性使信息传递过程中不会越来越弱。

三、巩固拓展

个体脑部变化让个体实现更多复杂心理活动,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基本单位,脑内信息传递的形式之一是电传导,其生理基础是电位变化。

四、评价总结

本节课难点在于神经系统信息传递。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六、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导入。

神经系统是自然进化产物,人脑脑内信息传递方式有两种,一种电传导,一种化学传导。

二、讲授新课

(一)神经系统基本单位及信息传递

1.突触

一个神经元不能单独执行神行系统机能,神经元必须互相联系,构成神经回路才能传导信息。

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部位(并不连接),它们之间空隙叫突触。

它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上有重要作用。

突触结构。

突触前成分(指轴突末梢的球形小体,包含许多突触小泡,其中含有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

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突触间隙(一个神经元末端与一个神经元开始之间的缝隙)、突触后成分(下一个神经元或临近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胞体内一定部位。

后膜含有分子受体)。

2.突触传递(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这是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化学传导方式。

神经冲动作用于轴突末梢,突触小泡破裂并释放神经递质,穿越突触前膜张口处到达突触间隙,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分子受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冲动的传递。

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神经冲动传递叫突触传递。

突触分类。

兴奋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出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

抑制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出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

——小结:

人脑是由大量的神经元组成的。

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和传导刺激。

神经信息传导有两种。

神经元内的神经冲动主要通过电传导,神经元之间的传导主要通过化学传导。

神经元之间连接和传导都是非常复杂,脑的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系列神经元之间信息的相互传导。

(二)神经系统基本结构

神经系统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内的全部神经元组成;外周神经系统是由将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联系起来的全部神经元及其纤维组成。

1.外周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

(1)躯体神经系统(随意支配)

构成:

脊神经和脑神经。

分布:

头、面、躯干和四肢的肌肉内。

此类肌肉为骨骼肌,其最大特征就是随个体意志支配,肌肉之所以能够随意支配就是因为有了躯体神经系统。

脊神经:

发自脊髓,共31对,联结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

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负责躯体与四肢的感觉运动信息传递。

脑神经:

由脑部发出,共12对。

分布于头、面部,负责头、面部的感觉运动信息传递。

(2)植物神经系统(不随意支配)

含义:

植物性神经系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又称自主神经。

功能:

控制身体内的不随意运动(内脏与内分泌腺),如出汗、心跳、消化和血液循环等。

构成:

由分布在内脏器官、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构成。

下丘脑是其主要管制中枢。

分类: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两者在功能上具有拮抗性质,起反方向的作用。

一般来说,交感神经是在危急情况下、唤醒时起作用活动(主要功能是在机体应付紧急情况时产生兴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副交感神经作用则相反,安静时活动(具有保持安静时的生理平衡的作用)。

2.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1)脊髓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由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组成,白质由神经元轴突组成。

两个作用:

一是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躯体与脑部神经传导的通路;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盖反射、跟腱反射。

反射弧。

反射弧是通过五个环节而实现的。

即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效应器。

例:

医生用小铁锤测试病患神经系统损伤程度。

(2)脑(脑干、小脑、前脑)

功能:

整合与调节全身,加工全部的神经信息,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发送指令。

①脑干

位置:

上承大脑,下连脊髓。

功能:

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与生命相关的活动与脑干有关。

组成部分:

延脑(脑干最下部,生命中枢,支配呼吸、排泄、心跳、肠胃、吞咽等生命活动)。

桥脑(位于延脑上方,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中介,对注意、睡眠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把神经冲动从小脑一侧传至另一侧,传递身体运动的信息)。

中脑(位于桥脑上方,恰好是整个脑的中点,存在视觉、听觉的反射中枢)。

网状系统(脑干中央,控制觉醒、注意和睡眠等不同意识状态)。

②小脑

位置:

脑干背面,大脑及枕叶下方

功能:

与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调节身体的姿势,维持平衡,如签名、走路、舞蹈等。

在控制身体运动的运动技能的学习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小脑损伤会出现痉挛、运动失调,丧失简单运动能力。

③前脑(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质)

位置:

脑的最高层部分。

组成部分:

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质。

丘脑与下丘脑有时也称为间脑。

丘脑:

除嗅觉外,所有外界感官信息都从此导向大脑皮层,是信息中继站(收费站)。

下丘脑:

管制自主神经系统,维持体内平衡和新陈代谢,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调节体温。

下丘脑前、后部分别对体温增高、降低敏感。

同时,它对情绪有重要作用,快乐痛苦。

边缘系统:

比其它部分出现得更晚,哺乳动物以下的有机体没有边缘系统。

它与动物本能活动有关,如动物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和内脏活动等。

其中,海马体和杏仁核分别与情绪表现和记忆有关。

如海马受损病人,空间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受破坏。

海马受损,只能记住过去发生的事情,记不住现在发生的事情,失去了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能力,长期压力和应急状态,海马神经元萎缩,记忆力下降。

杏仁核与愤怒、恐惧等情绪有关。

如杏仁核受损的病人对会引起人愤怒、恐惧的图片没有反应,相反,高兴的图片能够进行辨别。

三、巩固拓展

神经系统是由许多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外周中枢协调配合。

四、评价总结

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在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学生需要对结构熟悉并对应其功能。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六、课后反思

第3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导入。

前脑的大脑皮质部分是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皮质构造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

大脑比脑干出现得晚,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

组成:

表层灰质(大脑皮层)和深层白质。

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负责大脑回间、叶间、两半球间及皮层与皮下组织间的联系。

其中最重要的横行联络纤维叫做胼胝体,它位于大脑半球底部,对两半球协同活动有重要作用。

体积与重量:

其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总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约为1400克,占脑的总重量的60%。

构造: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中间由胼胝体连接起来。

大脑皮层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裂或回。

三个沟:

中央沟、大脑外侧裂、顶枕裂;两个回:

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四个叶:

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

2.大脑皮层分区及机能

大脑机能分区思想开始于19世纪欧洲的颅相学家,之后许多医生和生理学家提出不同设想,以布鲁德曼的皮层分区图为大家所公认。

大脑半球功能划分上,左半球管制右半身,右半球管制左半身;每一半球纵面,功能有层次之分,上层管制下肢,中层管制躯干,下层管制头部。

如此形成上下倒置左右交叉的构造。

每个半球,有各自区分为数个神经中枢。

(1)初级感觉区

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视觉区:

枕叶内,接受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

如,光的觉察。

听觉区:

颞叶内,接受在声波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

如声音察觉。

机体感觉区:

中央沟后面的狭长区域,接受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刺激,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疼痛、运动觉、内脏觉等不同的感觉。

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头部感觉区投射是正直的;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大小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2)初级运动区

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运动区与躯干、四肢运动的关系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运动区和头部运动的关系是正且直的;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大小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3)言语区

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

言语运动区叫布洛卡区,该区域受损引发运动性失语症,这类人说话不流利,遗漏功能词;言语听觉中枢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称为威尔尼克区,该区域受损引起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不理解口语单词,不能重复刚刚听过的句子,也不能完成听写活动;言语视觉中枢,该区域受损引起理解书面语言障碍,病人看不懂文字材料,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

(4)联合区

感觉联合区接受大部分输入信息,并提供更高水平的知觉组织,如视觉联合区受损会导致病人能看见光线,视敏度正常,但不能区别不同形状,或者看见不能称呼、不知道用处。

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如受损导致提琴家能移动手指、完成基本演奏动作,但不能完成完整乐曲,甚至不能有韵律地弹动手指。

(二)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1.颅相说

颅相说是关于颅骨外形特征与性格相关的一种学说。

19世纪德国医生加尔提出,其弟子施普茨海姆采用颅相说一词。

加尔认为颅骨的外部形状与内部脑的结构有关,并且心理特征与颅骨形状也有一定相关。

加尔通过观察周围熟悉人的心理与颅骨外形特征,确定了27个功能区,后施普茨海姆修订为35个。

曾一度受到人们关注,但仅是主观推断,未得到实证研究支持。

2.定位说

根据大量脑功能实验结果和临床观察的事实,尤其是脑损伤病人发生的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而确立。

认为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各有其功能,并排列在不同的等级上,依次是大脑皮层、基低节、间脑、小脑、脑干和脊髓。

18-19世纪,发现布洛卡言语中枢、温尔尼克区、运动中枢与感觉中枢;20世纪50年代,潘非尔德用电刺激法绘制出大脑技能定位图。

3.整体说

弗卢龙(19世纪中叶)是法国生理学家,他通过大脑切除手术,测定了小脑、延髓等的特殊技能,发现脑功能的统一性,任何部分的消除都可减少其他部分的能力。

拉什利(20世纪初)提出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部位无关。

4.机能系统说

苏联著名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提出。

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技能系统。

把脑分成三个紧密相互联系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

为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技能系统,也称动力系统,由脑干的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第二机能系统:

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的系统。

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彼此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

5.模块说

由美国生理学家加查尼加提出。

认为在结构和功能上,人脑是由高度专门化的、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模块之间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人脑的功能模块是一种快速、特异的信息过程。

目前已得到许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用无创伤脑功能成像技术所获得的科学事实的支持和证明。

6.泛脑网络说

认为机能定位既可以是相对隔离的结构,又可以是动态联系的体现。

比如左右脑半球的分工与合作。

机能定位会发生动态联系。

机能定位还可以是分子结构序列的体现。

人的大脑和脊髓可从宏观到微观分为回路、神经元群、神经元和分子序列四级层次的网络。

三、巩固拓展

大脑皮质分区所对应的心理功能,举出合适例子说明。

四、评价总结

本节课是关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最后部分,下一课时指导利用丰富方法激发大脑潜能。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六、课后反思

 

第4课时

一、引入新课

问题导入。

为什么会有胎教、早教等理念和方法?

二、讲授新课

(一)脑与心理活动

1.脑与认知

(1)脑与记忆

记忆是一种普通的心理现象,指获得的信息或经验在大脑中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分三个阶段:

信息的登录、巩固和再现。

遗忘症或失忆症是严重的记忆障碍或记忆丧失;而生理性遗忘,即正常遗忘,正常的遗忘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心理现象,也有积极的一面,可以减轻人们记忆负担。

(2)脑与创造

打破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指人们在头脑中以一种固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去认识事物或解决问题的现象。

心理定势往往阻碍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

例如,卢钦茨的量水实验。

超越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追求连续性和逻辑性,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创造性发挥。

人类大脑可以多种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活动。

例如,“解决问题的另一种途径”。

相信直觉。

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直觉与顿悟。

如:

阿基米德在洗浴时发现了浮力。

(3)脑与想象

想象是头脑中的实验,使我们可以制造新奇的产品,拓宽大脑的空间、超越现有事物的限制,是引导个人开发潜能进行自我实现的一条途径。

如《反三国演义》。

(4)脑与语言(略)

(5)脑与思维

思维过程在“三个机能系统”共同参与下完成。

也有人提出认知结构图式理论,大脑中存在图式即经验,思维过程就是以新刺激匹配图式的过程。

2.脑与情绪

脑调控人的情绪,情绪对脑的反作用。

以海马为核心的神经环路,是一个负责情绪的神经框架,以后扩展为边缘系统。

以杏仁核为中心的杏仁复合体与攻击行为、恐惧感相关。

在极端、强烈情绪下的“大脑空白”。

如德尔加多,欧兹与米勒的实验

3.脑与行为

脑与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成熟时间上存在差异。

女性成熟、发育得更早。

男女两性在脑结构上存在差异,胼胝体还未成熟时,女性大脑两半球的语言功能已得到了发展,且一侧化程度低,因此语言能力强、空间思维能力弱。

男性对于解决高水平的创造性问题具有很大优势。

男性优势在于空间能力、抽象记忆、数学逻辑推理等;女性优势在于言语能力、形象记忆,在感知觉速度、算术计算、精细动作等,以及第六感觉能力。

脑与智商。

爱因斯坦大脑左右半球的顶下叶区域异常发达,比普通人的平均厚度多出一厘米,这造成爱因斯坦大脑宽度超过普通人15%左右。

位于大脑后上部的顶下叶区在视觉空间认知、数学思维和运动想象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脑与心理健康。

大脑受损(外伤、脑震荡、脑溢血、脑萎缩)后,人的心理活动会受到严重破坏,如变聋变哑、记忆丧失等。

很多疾病是与脑的畸形有关。

4.脑与人格

研究表明:

右额叶电活动较多的人更容易表现出害羞、忧郁等抑制性特点;左额叶电活动较多的人更容易表现出高兴、好奇等非抑制的特点。

如盖奇事件。

大脑内的额叶与人格的关系最为密切。

额叶受损伤之后,病人一般无法做出计划和安排,难以完成有组织的复杂任务,表现为固执己见和行为不合时宜。

额叶损伤病人表现出两类极端人格:

一是情绪多变、易怒、异常兴奋、攻击性强;二是极度冷漠,对事情漠不关心。

(二)脑功能的开发

1.开发可能性

温·威格表示,人类只用了不到1%的大脑功能,用人脑10%的容量足可以记住一生的经历,人脑的潜能是无穷无尽!

2.开发途径

敞开心灵,培养创新精神,勤于思考;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充电,不断获得刺激;利用其他多种方法开发大脑潜能。

三、巩固拓展

脑潜能开发在于科学用脑补脑。

四、评价总结

复习神经系统结构功能以及大脑皮层分区。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六、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