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6170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

《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

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第一章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与形势

第一节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

数字技术的崛起、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为文化产业突破传统模式的全新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使文化产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科技和商品的要素,因而文化产业能够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美、英、法、日、韩等国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6年,美国文化产业产值达264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20%,超过汽车、农业与航天业等产业,文化产品成为美国出口份额最大的产品。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

日本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汽车产业,成为日本的第三大产业。

自1998年韩国确立了“文化立国”战略以来,文化产业发展异常迅猛,在销售额、资产总额、净利润、市值等项目的综合排名中已列居世界第9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文化市场发展的带动下,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

十六大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被提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由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影视、出版、音像、工艺美术,乃至广告、信息传播、娱乐等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政策环境逐渐改善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江苏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早在1996年,江苏省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

2000年提出将建设文化大省的理念全面完善,并且和“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相配套。

“十五”期间,江苏省出台的《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等文件,标志着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十一五”期间,随着《关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江苏的决定》、《江苏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的出台,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2、拉动经济增长能力不断增强

江苏省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实施使文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8.55亿元,占GDP比重的1.72%;2009年实现增加值1065亿元,首次突破千亿,位居全国第二;2010年实现增加值1385亿元。

在近五年连续保持两位数的较快发展轨迹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全省文化产业平均增长速度(30%)比全省GDP的增长速度(12.6%)高17.4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13.1%)高17个百分点。

图1-12004-2010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江苏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明显增强。

据统计,2004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1.72%,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为1.8%。

此后,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度不断扩大。

到2010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34%(现价),比2009年的3.1%提升了0.24个百分点。

对全省GDP增长量的贡献率由2009年的5.2%提升至2010年的5.9%。

无论是文化产业在江苏省GDP中占比重的增加还是对GDP增长率的贡献,都说明文化产业在江苏省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3、创造的就业机会显著增加

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社会劳动力。

据统计,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110万人,文化产业岗位吸纳的从业人员比2006年的90.1万人净增加了20万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3%,比2006年提高了0.34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人均创造增加值也继续呈提升之势。

数据显示,2004年江苏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3.29万元,2008年人均创造增加值达到7.34万元,2009年人均创造增加值达到9.68万元,比2008年净增2.34万元。

文化产业既能大量吸纳就业人员,而且人均创造增加值高,说明文化产业效率高,成长性好,是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

4、重点产业的引领作用日益彰显

江苏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呈多元化趋势,基本形成了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艺演出等优势文化产业门类。

2010年全省新闻出版业实现营业收入超1070亿元,约占全国新闻出版产业的十分之一,利润总额位居全国第二。

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手机报、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台等新兴产业逐步兴起。

其中,动漫产业发展尤为迅速。

江苏原创动漫片已突破5万分钟,居全国首位。

原创电视动画产量、优秀国产动画片数量和五大国家影视动画产业基地入围数等重要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省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

5、集聚效应逐渐体现

文化产业集聚区是文化企业在地理上的相对集中,通过自发形成与政府规划,文化企业、文化产品供应商、服务商、相关产业等形成一个群体,分工协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江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无锡)、江苏文化产业园(南京)、徐州文化产业园、无锡北仓门艺术中心、扬州工艺品街区等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建成或正在新建。

这些将废旧的工厂、仓库改造为新颖别致的创意园区,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实现成本节约化。

此外,全省建有14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其中包括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10个国家级和2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

6、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物质需求所占的比重下降,精神文化需求所占的比重上升,文化产业市场需求旺盛。

据统计,2010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357.49元,比2009年增长9.15%。

2010年江苏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2133.25元,比去年增长8.4%,比2000年增长了2倍多。

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12.59%上升到2010年的14.85%,提高了2.2个百分点。

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文教娱乐所占比重增大,表明江苏城镇居民对精神文化产品消费拥有比较强烈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文教娱乐消费将逐渐成为江苏城镇居民消费的新热点。

图1-2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

二、南通市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

1、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南通处于第三等级中间地位(见表1-1)。

2010年经济总量约为上海的1/5,南京的67%,工业和服务业基础均比较良好,三产比例排名比较靠后,但二产和三产增速排位靠前,具备一定的赶超优势与后发优势。

南通经济效益较好,财政收入总量及增速排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

南通是长三角城市群支撑极的重要城市,未来将承担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服务带动的承接功能。

表1-1南通在长三角地区的地位(亿元)

2010年

南京

南通

常州

绍兴

台州

嘉兴

湖州

GDP

16872

9168

5949

5793

5163

5130

3465

3044

2795

2426

2300

2229

2048

1987

1301

633

增速(%)

9.9

13.2

12

13

12

13

14

11.7

9.3

8.5

9.3

13.8

13.8

13.7

10.2

14.3

二产总值

7139

5253

2844

3208

2870

2327

1908

1683

1566

1254

1339

1229

1125

1120

715

293

占比(%)

42.3

56.9

47.8

55.4

55.6

45.4

55.1

55.3

56.0

51.7

58.2

55.1

55.0

56.4

54.9

46.3

三产总值

9618.31

3819.31

2896.69

2479.57

2586.17

2660

1290

1261

1078

1011

833

838

771

785

482

293

占比(%)

57.0

41.4

48.7

42.8

50.1

51.9

37.2

41.4

38.6

41.7

36.2

37.6

37.6

39.5

37.1

46.3

财政收入

2873

900

1245

1579

1171

1075

486

215

349

310

334

310

343

296

172

98

增速(%)

13.1

20.9

22.2

20.7

20

19.3

24.6

16.6

15.8

12

10.8

16

31.1

27.1

11.7

15.5

注:

长三角16个经济中心城市名录参照长三角经济协调会范围;数据来源于各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南通市国民生产总值达3417.9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69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2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914元。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1908.56亿元和1246.89亿元,均维持两位数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8.2:

56:

35.8转变为7.7:

55.8:

36.5,工业主导经济格局呈弱化态势,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

这些都为南通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

按照当年汇率将南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换算成美元,已经达到人均7000多美元,远远超过人均3000美元。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第三产业,特别是文化服务业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上升时期。

2、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南通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南通以江海文化作为身份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有起源于明代的蓝印花布、板鹞风筝、四大古琴派之一的梅庵派古琴。

既有百年历史的南通博物院,又有蓝印花布、珠算、纺织、风筝、股票等一系列专业博物馆,在国内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已初具“博物馆城”之美誉。

南通风筝、扎染、彩锦绣、蓝印花布、红木雕刻等是响誉海内外的民间工艺瑰宝。

南通童子戏、海门山歌剧、花鼓戏、扇子戏等地方特色剧种,在国内外也享有一定声誉。

在全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南通市的文化产业也顺应潮流,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经过多年发展,南通市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以广播电视和文化艺术为主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传媒相结合的核心文化产业;以城乡居民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网络文化服务、广告商务等为代表的外围文化产业;以文化用品制造为主导的相关文化产业。

据估算,2010年南通文化产业增加值近70亿元,较三年前增长了近80%,不仅带动了全市产业结构转型调整,还带动4万多人创业就业。

2010年,南通市确定了15个项目申报2010年度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其中海安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二期)艺术交易推广平台、南通电视台新媒体内容生产和发布平台、慧源书城文化广场、茶文化旅游及文化产品开发、如皋艺术毯加工研发技改项目、国产动画片《青蛙王子之蛙蛙探险队》等被列为重点项目。

三、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

海门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濒黄海,南倚长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与上海隔江相望。

海门是长三角北翼联通上海的第一桥头堡,处于承南接北的重要枢纽位置。

全市土地面积1148.7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76万人(南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辖2个省级开发区、2个园区和17个乡镇,是全国闻名的“科技之乡”、“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长寿之乡”,被誉为“金三角上小浦东、江风海韵北上海”。

1、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1)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010年,海门市GDP突破500亿元,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比全省平均高1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2.2万元和1.1万元,名列苏中第一;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65亿元,列南通各县市之首。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301.95亿元和160.86亿元,均维持两位数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为7.4:

60.4:

32.2,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自2007年建成了苏中苏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以来,持续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成功跻身全省前十强,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中国最具潜力十强县市”之一,被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等组织评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市、区)”十强之一。

这些都为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门市已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文化市场体系。

2010年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500多家,所有乡镇均设有功能齐全的文化站或文化活动中心,村级的文化活动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建成。

近几年来,海门大力开展以激情江海风为主题的市镇互动、镇镇联动的区域文化联动的特色文化创建活动,同时举办“海门之春”、“海门之夏”、“东洲好家园”广场文艺活动;全民读书节的顺利开展,使全民读书的浓厚氛围逐步升温,全民阅读已成为海门又一张文化名片,;文物保护工作在对22个乡镇进行全面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确认50个重点保护项目,并实施建档、保护修复等一系列措施。

2、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海门市把文化产业作为提高文化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载体,积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出台了《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意见》等文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2)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

近几年来,海门市政府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扶持相关企业发展,推动了各类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九大板块为代表的文化产业。

其中包括:

以广播电视和金花世纪影城为龙头的广播、影视业及网络文化服务业板块;以新华书店、海门日报为龙头的出版发行业板块;以麒麟红木雕刻、货隆农民书画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业板块;以证源印务、鑫隆包装制箱为龙头的印刷业板块;以张謇文化产业园、叠石桥购物游为基地的文化旅游业板块;以国际家纺研发基地为龙头的文化创意业板块;以山歌剧团、人民大剧院演艺广场为龙头的演艺业板块;以玩具、球类、纸业等产品为主的文化产品和设备生产业板块。

2010年,各类文化企业为社会提供了近2万个就业机会,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33亿元,占GDP比重的1.67%。

2011年,纳入文化产业范畴的企业近千家,注册资本超10亿元人民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02亿元,占GDP比重的1.87%,同比增长32%。

(3)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

近年来,海门依托叠石桥家纺和麒麟红木两大传统产业,发挥了家纺创意设计和红木工艺美术设计对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的积极作用。

家纺创意设计直接经济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2010年,创意产业直接经济产值达到1.7亿元。

(4)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

海门市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张謇文化、余东古镇、江海特色文化、家纺文化的资源优势,注重文化内涵塑造和品牌效应提升。

初步形成了以张謇文化、千年古镇为基本元素的名镇人文游,以家纺产品为主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购物游,以滨江临海风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和以农家休闲等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农业游等四大旅游品牌。

第二节海门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海门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党和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政府的关注。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为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江苏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

其中包括:

《江苏省2011-2015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江苏省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振兴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

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区域经济合作加强拓展了发展新空间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逐步推进,长三角文化产业区域合作的条件日益完善。

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关注文化产业在本地及周边区域的融合发展,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区正在逐步形成。

政府间积极主动地磋商和全方位的经济合作,为文化企业共享区域资源和共用区域市场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企业和相关组织在不同领域和较大范围内开展合作。

(3)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恩格尔系数,文化消费是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后较高层次上消费,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决定文化消费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在中国总体上进入小康水平之后,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开始追求文化艺术,追求高档次、多样化商品。

城乡居民在食品等方面支出比例下降,对文化娱乐类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将上升。

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2、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周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对海门形成了冲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省市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并通过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措施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与无锡、苏州、常州、镇江等地区相比,海门市无论是在文化底蕴还是资金、政策支持、区域级重大项目及发展基础上,存在明显差距,这些邻近城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海门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的马太效应,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从海门地区逐步流向苏南、上海等文化产业更为发达的地区,这就使海门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处于不利的状况。

(2)思想意识与文化体制瓶颈阻碍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本身属于经济范畴,而不属于文化范畴。

在我国几十年的文化发展中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直到十六大才首次承认文化的产业性质。

各级领导和产业界能不能迅速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经营模式的束缚,认清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化的内容、性质和意义,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虽然目前江苏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但是在现代企业制度、文化市场、投融资政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以使生产力配置、资源配置、文化要素配置的流通渠道畅通起来,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规模扩大成为可能。

(3)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度较低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

现代科技已广泛运用于文化生产、服务、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产生了新兴文化形态,并使传统文化形态发生了变化。

但目前海门在应用新技术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高新技术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

二、海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1、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1)特色文化资源优势

海门拥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自清代中叶以来,海门文化受江南吴文化的影响而迅速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涌现出了一大批各领域的名人。

通过对沙地文化艺术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江海特色文化的整合、利用,形成了具有江海风韵的特色文化。

海门民间文化传统底蕴深厚,形成了沈绣、红木雕刻等传统工艺,海门山歌、货隆农民书画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麒麟威风锣鼓、余东京剧票友、补天戏苑等艺术活动品牌。

其中麒麟镇因其红木雕刻驰名中外,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惟一的民间艺术木雕之乡。

(2)交通区位优势显著

海门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大上海城市圈内,直接接受上海等大中城市的辐射,区域位置举足轻重。

海门拥有海陆空、江海河、公铁水相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中西部、连接中西亚大陆桥的交通枢纽节点;周边拥有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和南通机场等三大机场以及上海港和南通港集装箱码头等两大港口;拥有苏通长江大桥和即将开工建设连接沪崇苏大通道的崇海大桥。

海门正在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一小时生活圈和一小时经济核心圈,并与上海全方位接轨。

(3)与周边城市文化产业“错位”发展

近几年来,海门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9大板块。

其中,以家纺和麒麟红木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在海门文化产业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形成了从研发设计、产品制造到市场营销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而在海门周边城市中,无锡市以影视、动画动漫等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优先发展产业,常州市以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作为优先发展产业,昆山则以数字印刷等5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因此,海门市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形成的家纺和红木产业,与苏南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实现“错位”发展,有助于避免区域间的同质化竞争,有助于生产要素互补,协调发展。

(4)文化教育消费支出增长迅速

2010年,海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38元,比2009年增长14%;文教娱乐支出为2631元,比2009年增长19%,是2002年的4倍。

2010年文教娱乐支出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8.22%,比2009年的17.45%上升0.76%。

由此可见,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海门居民消费支出和文教娱乐消费支出都出现了较快增长。

当前海门的经济环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精神文化消费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与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条件。

图1-4海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文教娱乐支出情况

2、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

(1)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小

相对于苏南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海门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偏小。

在苏南主要城市中,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并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正在成为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2010年,苏州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50亿元,2011达到了533亿元,占到GDP比重的5.08%,成为苏州的支柱产业。

无锡、昆山、镇江、常州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0亿元、95.83亿元、76.92亿元、70.15亿元,并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海门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8.33亿元。

与苏南地区相比,海门文化产业在整体规模上处于劣势地位。

同时,在所有文化企业中,小企业占很大比例,缺乏有强实力的龙头企业。

图1-52010年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

(2)文化产业高级人才短缺

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人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上,依靠经验的积累已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从产品策划、包装、营销以及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等方面都需要高素质、专业性的人才,也需要大量管理人才。

从海门实际看,文化产业创新领军人才不足,人才总量储备较少,人才结构也不合理,懂经营、善创意的复合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文化经纪人才严重短缺,这些因素已经制约着海门文化产业的发展。

(3)科技、资本制约明显

总体上看,目前海门文化产品生产主要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把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引入文化产业还十分有限,产品科技含量普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