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975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docx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docx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

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__说,这_发愤著书

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缘情_而

绮靡”,“赋__体物_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

感情与形象有

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和《_楚辞_》分别为其

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

愤著书”说,提出了“

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

评家__白居易_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__别是一家_”的著

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清空_”和“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_,不拘格套”的口号,

因而提出了“_性灵”说的诗学主。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_一字,尽得_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

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

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庄子的)“虚静”说

 

Word资料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

“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

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

(1分)

 

就是要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2分)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

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造出

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2分)

 

2、(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

 

清代戏曲理论家渔在《闲情偶记·结构》里列《立主脑》一节,说:

“古人作文一篇,定

有一篇之主脑。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传奇亦然。

”提出了戏曲创作要“立主脑

“之说。

(1分)

 

文中又说:

主脑是“作者立言之本意”,

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一本戏中只

有一人是主要人物,其他是陪衬;也只有一事是中心情节,其它也是陪衬。

这主要人物和中

心情节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脑。

1分)

所谓“立主脑”就是要决定这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立了“主脑”,就要集中主要精力

来描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其他的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来展开。

(3分)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10

分)

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B)。

A‘尽美矣,又尽善也

'B

‘'思无邪

C‘尽美矣,未尽善也

'D

‘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

 

2、“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这段诗论出自(D)。

 

A《论衡·艺增》B《孟子》

 

C《史记·屈原列传》D《毛诗大序》

 

3、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D)。

 

A陆机B钟嵘C皎然D司空图

 

4、“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华少,温新声奈尔何。

”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C)。

 

Word资料

 

A赞扬华、温庭筠、商隐诗有建安风骨,只是华诗稍欠风力

 

B批评晋代诗风流情多,风云气少,不如华、温庭筠、商隐诗歌有风骨和新意

 

C认为华、温庭筠、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诗尚壮美

 

D批评华诗缺少“邺下风流”,甚至没有温庭筠、商隐有新意,主诗尚婉约

 

5、“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

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出自明代诗论家(A)。

 

A谢榛的《四溟诗话》B贽的《童心说》

 

C王士贞的《艺苑卮言》D袁宏道的《序小修诗》

 

四、翻译题(10分;提示:

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

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

穷顿困厄之中。

真是这样吗?

(2

分)

大概世上所传的诗,多数是出于古代穷顿困厄之人的言辞吧。

2分)凡是读书人胸怀才

智,又不能施展于世的人,多数喜爱放浪自己在山巅水边,外面可以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

兽的形状和品类,常常探究它们的奇形怪状;(

3分)心中怀有积存着的忧思感愤,兴起

于怨愤讽刺,用以表达羁旅的臣子和寡居的妇女们的概叹,

而描写人们感情中难于言状之处,

(这)大概是诗人越是穷顿困厄,诗就越写得好吧。

这样说来,不是写诗能使人穷顿困厄,

倒是穷顿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

1分)

五、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

25

分,共50

分)

 

1、简述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的实录精神,并结合学习过的文学史知识,谈谈其对后代的史学和文学产生过什么影响。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

《史

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5分)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

害,因而“发愤著书”。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

例如在《史记》中,他并

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

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

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

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

无赖的流氓嘴脸。

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15分)

 

Word资料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称为

“诗史”就是一例。

而后世许多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原则。

(5分)

 

2、金圣叹是如何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的?

请简要评价这种比较的意义。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了比较:

“某尝道《水浒》胜

似《史记》,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

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

是吃苦事。

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7分)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作者只能根据历史史料,进行组织、剪裁、安排,不能虚构;而《水浒传》是文学创作,可

以通过想像、夸等艺术手法,“顺着笔性去”,进行自由的虚构,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

造才能。

从纯艺术的角度,金圣叹更推重《水浒传》的虚构文学。

(9分)

 

金圣叹认识到了史学著作和文学创作的区别,前者“实录”,而后者可以虚构;而他更推重

虚构的文学,这是肯定了文学创作的价值;另外,具体地说。

他把《水浒传》这种通俗文学

置于《史记》之上,这也是对传统文学观点的突破,是一种新的文学观点。

(9分)

 

3、什么是严羽的“别材”、“别趣”说?

请结合“别材”、“别趣”说,谈谈他对宋诗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严羽主作诗要“妙悟”,诗本身要有“兴趣”,即指诗人直觉到的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严羽认为唐诗有这种“兴趣”,而宋诗所缺乏的恰恰正是这种丰富隽永的审美特征。

为什么

宋诗没有“兴趣”呢?

严羽认为宋人好“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即在诗歌里用事、用典故、议论说理,破坏了诗歌的“兴趣”的审美特征。

5分)

 

为了反对宋人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

《沧浪诗话·诗辨》说: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

理也。

”即是说诗写得好坏,别有一种“妙悟”的才能,别有一种“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兴趣,与学问、理论没有太大的关系。

他举了韩愈与孟浩然的例子,认为孟浩然学力、学问

远不如韩愈,但诗歌却超过韩愈,就是因为孟浩然有“别材”、“别趣”。

这可以作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的注脚。

尽管他的这一对比不一定公平和符合

事实。

(10分)

 

在赞扬唐人诗歌后,严羽批评宋诗说:

“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

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

”严羽对“近代诸公”的批评,实则是对宋诗的批评,这是符合

实际情况的,这种倾向从宋初就已开始。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缺乏唐诗那种“妙悟”的“兴趣”,即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是宋诗的主流倾向。

(10分)

 

Word资料

 

古代文论自测题

(2)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材指出:

《典论?

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作是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2.《典论?

论文》说: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3.教材指出:

《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4.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

原道》篇中。

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是其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5.教材指出:

勰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体裁与作家的才

性之间的关系。

 

6.勰在《文心雕龙?

风骨》篇中提出了风“骨”的说法。

教材认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

“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7.“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这段话出自钟嵘的《诗品序》。

 

8.我们学习过的子昂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白居易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与元九书》。

 

9.教材认为:

皎然在《诗式》中关于诗歌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

的创造问题。

 

10.韩愈在《答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12.司空图提出的“四外”说是指“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这是晋代陆机在《文赋》里提出的说法。

他在说到对纯文学的诗和赋的特点时,要求“诗缘

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

这实际上是说,诗歌作为文学作

品,是为了抒发情感的,因而要求语言精细美丽。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陆机在此对诗歌只讲

容应“缘情”和语言应“绮靡”,不讲“言志”,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诗言志”、诗应

该“发乎情,止乎礼义”说法的反动,是要诗歌抒情不受“礼义”的束缚。

陆机的“诗缘情

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说法,突出了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并对此有

 

Word资料

 

极为深刻的认识,说明了他对文学的认识更加自觉。

但是,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受

到许多人的批评,特别是清朝的很多学者、文论家,站在传统儒家的观点上对陆机的“诗缘

情而绮靡”说有很多批评指责,甚至把六朝的淫靡柔弱诗风归罪陆机。

但这正从反面说明陆

机的“缘情”说,在突破儒家经学束缚诗歌文学性发展上所做的积极贡献,具有开一代风气

的重大意义。

我国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感动人心的力量,总是或多或少地、

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缘情”说的影响。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陆机《文赋》题解)

 

2.(钟嵘的)“滋味”说

这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

《诗品序》里提出的说法。

他说:

“五言居文词之要,

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他认

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的作品,

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

为了使诗歌有“滋味”,

钟嵘认为关键在于

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

钟嵘的“滋味”论,既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

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

作为

钟嵘基本文学观点之一的“滋味”说,

也像他的整个文学批评体系一样,

对后代诗歌追求文

学意味、对后代文学批评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3.(白居易的)“美刺”观

 

主诗歌应有“美刺”作用是传统儒家的诗论观点,白居易继承了这一观点,但他更强调

“美刺”中的“刺”即“讽谕”的一面,而不主“颂”即歌功颂德的一面。

在他的著名的文

学理论批评著作《与元九书》中,他批评“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的创

作倾向,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是在强调文学创作的“讽谕”作用。

在《采诗官》诗中他更是明确地说:

“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而且他还要求

讽谕诗要写得明白直切,不要躲躲闪闪、避重就轻。

白居易的“美刺”观虽然继承了儒家的传统诗论,但又加以发展,扬弃了其中“发乎情,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的保守、消

极的容,将其积极、进步的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高扬了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传统。

在全

部古诗论中很难找到像他这样大声疾呼以诗歌为民请命,以诗歌暴露弊政的思想。

但他的诗

论也有忽视甚或否定诗歌的审美娱乐作用、忽视诗歌艺术要含蓄蕴藉(jiè)的原则。

总之,

白居易的“美刺”及其他诗论观,虽然受到过不少批评,但也有不少标举现实主义的诗人和诗论家赞扬他的诗论观,学习他的诗歌创作原则。

 

4.(司空图的)“韵味”说

 

司空图《与生论诗书》开篇就说:

“文之难,而诗之犹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

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xī醋),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

若鹾(cuó盐),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

有所乏耳。

”开宗明义地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

他的所谓“味”是指

“咸酸之外”的诗歌的“醇美”,这显然是指意境的特体涵——丰富的审美韵味。

这种韵味

不是任何一篇诗歌作品都具备的,必须是有意境作品的特质。

而有“韵味”有意境的作品,

也就是他在《与极浦书》中所说的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作品。

这“四外”说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有“四外”,即有意境,也即有

“韵味”。

司空图的“韵味”说和他的“四外”说对诗歌的意境理论作了深入细致而又精辟

的分析阐述,对后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宋代苏轼的“远韵”观、严羽

 

Word资料

 

的“兴趣”说、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都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受到司空图“韵味”说的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

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段文字出自(B)。

 

A.《文赋》B.《典论.论文》C.《文心雕龙》D.《诗品序》

 

2.《文心雕龙.神思》篇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D)。

 

A.真实问题B.构思问题C.风格问题D.想象问题

 

3.“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

”这段文字出自(A)。

 

A.曹丕《典论.论文》B.陆机《文赋》C.勰《文心雕龙.风骨》D.钟嵘《诗品序》

 

4.“虽然,(气)不可以不养也。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这段话里的“气盛”,教材认为是指(D)。

 

A.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B.崇高的仁义道德信条C.雄辩的文章气势D.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5.司空图提出:

“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这里的“境”是指(C)。

 

A.作家创作的社会环境B.作品的情景交融的意境C.激发作者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D.作品中表现出的烘托、体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客观环境和作品背景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故诗有三义焉:

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秽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钟嵘《诗品序》)

 

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

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

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

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

扩大这三

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

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

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

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

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

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Word资料

 

2.这段文字说明了钟嵘的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在这段文论里,钟嵘提出了“诗有三义”的观点。

并且解释了什么是“三义”,即“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含义。

分析了这三种表现手法各自的缺点,必须综合运用“三

义”,才能避免这些缺点,做到风骨与文采兼备,使文章余味无穷,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简析《文心雕龙.神思》中关于创作论的论述。

 

《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

他说:

“文

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

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这里他不仅道出

了想象活动的特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并对它做了非常精彩形象的描绘和

相当深刻的概括,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更进一步,他阐

述“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即分别是“统其关键”和“管其机枢”,这实

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和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勰还充分意识到了艺术创作活

动中思维和语言的并非完全相偕的非对应关系,即所谓“方其搦(nuò)管(执笔),气倍

于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这不仅是作家的才

能所决定的,更是由语言的本性所决定的。

“意翻空”和“言征实”总是文学创作中一对永

恒的矛盾,。

《文心雕龙》的许多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因此可以说,《神思》篇提

出的“言”和“意”的关系是勰创作论的纲。

 

2.结合子昂的创作实践,简析子昂《修竹篇序》中所提出的“风骨”和“兴寄”的涵和影响。

 

子昂在他的著名的《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中开篇即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

宋莫传。

”又说:

“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他批评晋宋齐梁间诗缺少“兴寄”,没有汉魏诗的“风骨”。

提出了诗歌应有“风骨”和“兴寄”的观点。

什么是“风骨”和

“兴寄”呢?

我们先看看他自己的诗歌创作。

他的代表作是《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它们共同的特点都表达自己深沉的感慨和悠远的寄托,思想感情鲜明爽朗,语言精要劲健,

是兴寄深远,风骨清俊之作。

因此,他的所谓“风骨”就是感情爽朗,意象鲜明,语言精警;“兴寄”就是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起情。

总之是有真实健康的思想感情,有精警刚健

的语言,有深远寄托,有铮铮骨气是他对诗歌创作的理想。

 

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世的许

多进步作家和诗人都以“兴寄”和“风骨”作为衡量自己创作的标准,而许多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