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946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docx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docx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

发布者:

孟庆民发布时间:

2012-6-1917:

26:

03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如“分类”、“确定位置”、“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等。

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分类”时,我巧妙地利用教室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

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再将这些物品打乱,将卫生用品放在讲台边,黑板擦、粉笔随处放,接着我再邀请学生来帮忙整理,恢复教室原本的整洁。

通过简单的对比,学生立即明白了“分类”的好处以及分类的要求,之后实施分组教学,给每一组一定数量的文具和学具,让学生们动手分,教师只负责巡回检查,分完学生交流自己分类的方法,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利用分类的知识来解决常见的问题:

如整理书包,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回家后整理衣柜等。

情境的创设使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体会到数学如此贴近生活,如此有趣.

二、问题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我总是精心设置悬念、冲突、矛盾,里面包含着种种实际问题,而且为学生感兴趣,但是学生现在还不知如何去解决它,从而把学生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

“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

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学习了今天的新课,你们就明白了。

”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运用媒体,创设多维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

如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变成一个长方形,不但能清楚地揭示平面图形的内在关系,而且还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秘。

新教材每册都编排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丰富,如果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东西做动态的处理,把抽象的图形知识作形象的演示,会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而且感到其乐无穷。

四、动手操作,创设活动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

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每一组都准备了长方形纸、尺、线、边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等,先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四条边可能会有什么关系,然后再想办法来证明。

经过一番操作,学生用多种方法(将长方形纸对折、用尺量一量、用线比等)证明了自己的猜想——长方形对边相等,当学生们像一个发明家那样高兴地欢呼着“耶”的时候,学习效果自不必多说了。

五、故事游戏,创设趣味情境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

”教科书上的数学问题,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枯燥的数学符号,根本不能和他们的童话书相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讲一些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数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在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讲了唐僧分西瓜的故事;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收集了祖冲之的有关资料,并讲了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在学习行程问题时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凡是教材内容适合用童话故事来串连的内容,我都尽量把他们带进欢乐的童话故事中。

另外,在教学中设计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对“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个问题难以理解,我就和学生各做了一个活动的角,(我的角的两条边长一些)我高高地举着,问:

“你们能想办法,使你做的角比我的角小吗?

”有的学生立即动手,有的想了想,然后把角的两条边合拢了,变成一个很小的角,我赞扬大家爱动脑筋,又问:

“那有办法让它变大吗?

”“能”齐声大喊,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把两条边拉得很开了。

六、猜谜儿歌,创设互动情境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利用一些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

猜谜语、唱儿歌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富有趣味。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把教科书中的知识编成谜语或儿歌,教、学互动,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教师只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教学条件灵活运用,就能创造出适合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情境,让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

教师要“舍得”把主动权教给学生,才能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的提高,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某位教师在上二年级的课前在全班学生中进行抢答式问答,规则是:

当老师数出一个数时,学生接着数出下一个数,看谁答得又对又快,而二年级的学生是刚学习数的一些初步认识,对这游戏非常感兴趣,每个都非常积极地加入这个游戏,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了;虽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集中起来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立即停止游戏,而是进行第二个游戏,这回则肖肖加深难度,由老师说出加法算式,学生说出答案,也是要求快而且对,算式不难,十以内的数相加减或者一百以内的整数想加减,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但要快,这就是他们的难度,小学生都有希望能表现自己,所以也就很积极地投入到这

一游戏中。

而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到课堂教学的正题了。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其实质就在于引发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走进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分为这样几步:

1.复习相同加数连加,激发探究新算法的意向,激活已有知识经验。

先出示一些相同加数连加的式题,让学生计算。

当加数个数较多时,计算就十分繁琐。

此时提出问题:

“相同加数相加,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没有较简便的算法?

2.引进并揭示新算法。

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得出加法算式并改写为乘法算式,如2+2+2+2+2+2=12→6个2

2×6=12。

3+3+3+3+3=15→5个3

3×5=15;

4+4+4+4=16→4个4

4×4=16。

此时提出问题:

“什么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

3.总结归纳,形成程序性知识。

提出“加法算式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一问题,让学生归纳总结。

这样,整个教学情境体现了由低到高、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演算到抽象概括这一特点。

如在数学课堂“小括号”这一教学设计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之后,让学生独立试解如下应用题:

“一辆车上午行了3小时,下午行了4小时,每小时行20千米,试问这辆车这一天共行多少千米?

”(列综合算式解答)学生这样列式计算:

“20×3+4=20×7”。

这就与已有知识“先乘除后加减”发生了矛盾——“怎么先算加法呢?

”学生说:

“不先算加法就要发生60千米加4小时的错误”,此时老师提出:

“运算顺序要求我们先做乘法,后做加法,可实际情景又要求我们先加而后乘,怎么办呢?

”学生的认知活动陷入了矛盾之中。

这一矛盾为引出“小括号”创造了心理空间,成为学习“小括号”这一知识点的认知内驱力,并引导着学生的认知方向。

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

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平衡”,导致一种“紧张感”,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紧张感的认知动机,促使其努力求知。

一旦问题得到解决,紧张感得以解除,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满足的情绪体验,从而更进一步强化认知动机。

因此,“矛盾式”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促使知识的获得,而且可以加强学习动机,达到学有所得,学而不厌之功效。

这样,就可使问题情境具有较好的发散性,即问题情境的设计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问题情境的设能充分激发学生联想,开拓学生计均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

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

失时机地设“疑”,激“疑”,激“疑”的根本办法就是设“疑”,例如:

在上自然课“阳光的光合”作用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被阳光照的小草会变绿,而被石头压在地下太阳照不到的小草却是白的呢?

其实很多小学生在是常生活中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只是不知道是为什么。

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发生的或者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情境的人为编造。

心里学家xx思认为:

儿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也渴望发现,认识,解决问题。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于他们个人来说是具有挑战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同时,真实性的问题又能让儿童更好地理解要求他们做的事情是什么,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

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这里说的“真实问题”是指与儿童直接相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的是真实的问题,或者是学生装能够想像的

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

1.班级组织春游,有40名同学参加,需乘车去,一个人7元,250元钱够不够?

2.到了河边有17位同学想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几人,要租几条船?

等等。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学生的思维如同一泓平静的湖水,通过课堂提问就好像往湖水中投入一粒石子,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例如:

教学“认识人民币”,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摆设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学习。

如教学“认识位置”,我们可以把教室作为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又如,中高年级知识应用的教学,我们可把学校要组织春游活动让学生设计一下,如:

来回怎样包车?

如何购门票?

公园游玩哪些项目等等,让学生做个花费预算,制订个合理方案,等等。

创设这些情境,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熟悉的事,学生怎么能不感兴趣。

又如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由分东西入手,“有4个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给几个?

有2个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有1个饼平均分给2个,每人多少个?

(一半)怎样用数表示呢?

这就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分数)”这时学生遇到学习的障碍,充满疑惑,想要表达,又说不清楚,自然而然创设了新的数学问题情境,促进了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

通过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把脉“情境”盘活“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如果是不好的“问题情境”,反而会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现将一些自认为不成熟的情境列举一二,分析在问题情境设置中存在的几个误区,与同行交流。

误区一:

“生活味”>“数学味”。

[情境描述]8加几

课件展示:

“儿童乐园一角”。

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纷纷发言。

生1:

我发现了儿童乐园很好玩,有小火车、有碰碰车、还有滑滑梯。

生2:

我发现了儿童乐园有很多小朋友。

生3:

我发现了儿童乐园有五颜六色的花朵。

生4:

我发现那些花会动。

生5:

我发现花的旁边还有一只蝴蝶。

……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合适的生活情境切入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们很多老师都非常重视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支点,但多数只停留在原型的塑造和气氛的营造上,真正有质量的情境并不多,这样一来,“生活味”是浓了,但“数学味”却明显感觉淡化了。

像这一情境,可谓“生活味”十足,熟悉的场景配合精美的动画,孩子们喜欢啊,小手都举得高高的,画面上有什么就说什么,可就是发现不了老师想要的,把老师急的……类似场面,相信好多老师都曾遇到。

其实,这个情境的创意还是不错的,非常适合一年级儿童的爱好,欠缺的就是情境中少了点“数学味”,假如我们换个角度让学生观察,比如:

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坐小火车?

有几个小朋友玩滑滑梯?

你知道坐小火车和玩滑滑梯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吗?

相信学生的发现肯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整堂课也会因此更加精彩。

误区二:

“趣味性”>“挑战性”。

[情境描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课件展示:

“五一”节到了,新时代电器城正在举行促销活动,规定凡是购买两件促销商品且金额满500元者,均可参加抽奖“彩色电视机”活动。

今天的促销商品如下:

万科电饭煲280元,希格落地扇140元,大亚电吹风80元,格兰仕微波炉340元,灿坤电熨斗150元。

师:

如果是你,想怎么购买才能参加抽奖活动?

生:

……

现在老师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多把调动学生的感观放在第一位,而对情境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具有思考价值往往忽视掉了,其实,数学还是那个数学,激趣固然重要,但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了使单调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气,教者创设了“购物抽奖”情境,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情境中供学生的选择的方案是唯一的,既不符合学生的购买意愿,也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如果我们能把其中某些商品做些调整,如“希格落地扇140元”调整为“美的落地扇240元”等,这样让学生选择的空间就比较大,也比较具有挑战性,当然也就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可见,我们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一方面既要考虑情境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情境的数学内涵,注意问题要有一定的宽度和难度,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误区三:

“视觉体验”>“行为体验”。

[情境描述]圆锥体的体积

视频展示:

先介绍本次实验所用到的圆锥形容器和圆柱形容器的底和高分别相等,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细沙倒入圆柱形容器,倒了三次,刚好把圆柱形容器倒满。

师:

通过实验,你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

……

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视频终端进课堂正成为一种时尚,传统的教学手段已逐渐淡出课堂,动感、实用的多媒体课件把数学教学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但由于认识和应用的误区,我们的课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过分迷信课件、把课堂当做看堂、把屏幕当黑板等等,造成现在的很多学生动眼多、动手少,极大的削弱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

“看的不如说的,说的不如做的。

”像“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完全可以由学生课堂动手完成,干吗非要搬到荧幕上,要知道亲自动手的体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

任何的数学课堂,都应牢记一点:

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做。

多媒体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宜过分依赖,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机会。

误区四:

“做秀”>“实用”

[情境描述]5的的乘法口诀

师:

小朋友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做“找朋友”游戏。

老师分发游戏用的彩色卡片,并说明游戏规则。

生1:

我是5×3,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2:

我是15,你的朋友在这里。

……

关于情景创设徐特有独到的见解,为了方便大家学习,转贴如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认识乘法》,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

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生1:

我发现这儿真好玩!

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

我发现xx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3:

我发现xx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

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

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在吃虫子?

生6:

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7:

那两座房子拿是小鸡家的拿是小兔家的?

生8:

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象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

……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

”于是,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

听到这儿,笔者不禁要问:

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

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抑或想象作文课?

虽然气氛之热烈是空前的,可课的性质却变了。

其实,在出示情景图后教师只要提问:

图上有几种动物?

(两种,即鸡和兔)它们是怎样站立的?

(兔是每2只站在一起,鸡是每3只一堆)接着引导学生2只地数小兔,3只地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

这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有效地捕捉了数学信息,初步感知了“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接下来学习乘法的含义作了必要的准备。

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

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问题的另一方面,新课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

其实,新课前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

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后者,常常有老师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

这种把知识咀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铺垫”,对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可见,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也不矛盾,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有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看起来挺热闹、挺花哨,其实很多情境纯粹是“做秀”,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如为“5的乘法口诀”而设计的“找朋友”游戏,目的到底是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有多大实效,我们看不出。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高兴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大帮助,更感受不到知识的获取过程。

因此,在设置游戏情境时,目的一定要明确,要着力于突破难点,必须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让游戏活动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把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变的生动形象,富有兴趣呢?

以下几个教学片断,颇有创意,执教者不仅依托教材,能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年级,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提炼创设适合学生探索、思考、易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情境。

一、童话情境案例1(时分的认识)师:

谁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

(学生争着回答)师:

上次兔子输了,不服气今天又要比赛,请你们当好裁判。

(多媒体动画演示,龟兔沿着圆周同时从一点(0点)出发赛跑圆周上等距离分布着12棵树,色彩鲜艳,令人夺目)演示结果:

兔跑了一圈龟跑了一格。

生:

这次兔子不敢睡觉,赢了。

(一片欢呼声)师:

数一数,免子跑了几格,龟只跑了几格?

生:

兔子跑12格,龟只跑了1格,龟这次输定了。

师;仔细观察,像生活中离不开的什么东西?

生:

钟表。

师:

观察你的钟表,上面都有什么呀?

……反思:

学生在声、色、动的情境中,不自觉的进入了学习状态,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奇,爱动,对故事、动画、色泽感兴趣的特点,巧妙的把童话故事与钟表联系起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问题情境案例2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师:

(板书34+2)34+2=?

你想用什么方法做这道题?

生:

摆小棒、口算。

师:

想用什么方法做就用什么方法,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小组商量着做。

生1:

摆小棒(略)生2:

34+2=36,4加2得6,6再加30得36。

生3:

34+2=36,先把34分成30和4,4加2得6,30加6得36。

师:

为什么4和2相加?

不把3和2相加呢?

生:

因为3在十位上,应该个位加个位。

反思:

教者创设的问题情境充分体现了开放性、自主性,冲出了划活动范畴、统一行动的教学方式,如:

全班同学统一摆小棒,说思路。

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原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得到创造的机会,又能在交流中拓展思维,启发智慧。

三、信息情境案例3简单的数据整理师:

听说同学们特别爱看《正大综艺》。

今天老师特地录制了一段,欢迎收看。

(接着出示观众支持率条形统计图)生:

观察条形统计图。

师: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这幅图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学生疑惑)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数据整理”(板书)反思:

这节课教者能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生活爱好中优选学习素材。

《正大综艺》节目一放,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能够主动探究如何收集整理数据。

四、实践情境案例4(利息)课前教者布置活动任务,每人到银行存在10元钱,并收集一些有关存钱方面的知识。

所以一上课,教者就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

谁说一说,存钱有哪些好处?

生:

安全,有利息,支援国家建设。

生:

养成好习惯,不乱花钱……师:

你存款时,收集到哪些存款知识?

生1:

存款方式有活期,定期,定期有一年、二年、三年等。

生2:

存款时间不同,金额不同所得到的利息都不同。

生3:

还有利息税、本金、利息、利率(出示存款单)师:

请小组观察、讨论,了解利息、利率、时间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利息的公式。

反思:

利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根据这一特点,我课前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了解存款的有关知识。

因此新课开始,教师就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学生有亲身的体验,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自己得到的表象知识,如利息、利率等更想深层次探究。

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学习目的教育,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