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后题问题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767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课后题问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文学概论课后题问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文学概论课后题问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文学概论课后题问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文学概论课后题问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课后题问题详解.docx

《文学概论课后题问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课后题问题详解.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课后题问题详解.docx

文学概论课后题问题详解

(第二章:

比喻、借代、对偶、反复、倒装、反讽。

第三章:

虚境与实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象征、荒诞。

)(第三章:

生命律动。

第四章21,真实读者)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1、文学概念:

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是文学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是流动的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

美国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作品、艺术家、世界、读者

3、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4、再现说:

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代表人物:

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5、表现说:

是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代表人物渥滋渥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雪莱《为诗辩护》

6、实用说:

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

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寓教于乐”(贺拉斯〈诗艺〉)

7、独立说:

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艺术形式的创造。

代表作家王尔德和波德莱尔

8、客观说:

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既与读者不相干,也与作家不相干。

代表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英美新批评派、捷克和法国的文学结构主义、德国的文本主义批评

9、体验说:

强调作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孟子“以意逆志”、德国姚斯

10、文学的定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组织。

包含了文化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一种语言艺术。

11、符号论文学概念:

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代表作家卡西尔

12、品质阅读:

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13、价值阅读:

表示阅读者:

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14、审美:

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5、审美意识形态:

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6、经验:

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准真理的世界。

17、体验:

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8、移情:

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19、距离论:

瑞士心理学家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

“雾海航行”

20、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

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21、情致:

黑格尔,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

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问题

一、文学四要素理论有何启示意义?

答:

一切文学都有源泉,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的活动。

二、文本与作品有何区别?

答:

文本是一种无声的文字序列,作品是经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接受后,在读者的头脑中化为相互如生的具有诗意的艺术形象。

三、再现说等六说的要点是什么?

答: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学观念是固定的、永远不变的。

四、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什么?

共有那几个命题?

答:

1、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

文学作文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艺术语言。

2、共有五个命题:

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独特渠道、是一种语言艺术。

五、文学观念的演变有何规律?

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

1、文学是由一个写实到写意,从写意到图案化,再从图案化又回到写实的过程。

2、有时代的原因及文学自身的演变。

六、广义的、狭义的和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有何区别?

答:

广义的文化概念是: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做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

狭义的文化概念是:

文化是个人素质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是:

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七、文学有什么文化意义?

答: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生的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八、品质阅读与价值阅读有何区别?

答:

品质阅读:

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

是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的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九、文学和历史文化有何异同?

答:

文学重虚构、中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

十、文学与科学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科学为自然立法,文学艺术为人生立法;科学文化是自然之根,文学艺术是人生之根。

十一、我们怎样理解文学源于生活又改变生活?

答: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文学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应。

十二、怎样理解审美活动?

实现审美的条件是什么?

答:

1、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下,对于客观美的关照、感悟、判断;

2、实现审美的条件是:

主体心理层、客观对象层、中介层。

十三、文学的审美活动有何特点?

怎样理解?

答:

1、审美活动是到处都存在的;

2、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都存在审美,人的活动中无处不存在审美,而各种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是审美活动中的高级形态。

十四、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其内涵是什么?

答:

1、人类的审美意识形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就要转变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审美形态之一。

2、从性质上看,由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通性;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从目的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十五、经验与体验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

经验是体验的基础,没有经验或没有起码的可供想象和发挥经验,就谈不到体验,但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和升华。

十六、作家的体验对于文学创作有何意义?

答:

作家的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具有诗意的超越。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名词解释

1、文本:

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

2、文学文本:

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剧本等形态。

3、文学作品:

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4、文学文本四层面说:

指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对文学文本层面结构的划分:

字音及其高一级的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5、文学文本的语言性:

指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这种特性是其他一切特性所得以生成的基础。

一是文学文本以语言的形式存在,二是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三是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是言语。

6、文学中的语言:

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系统。

7、语言结构:

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8、言语:

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

9、文学语言组织:

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10、语音层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11、节奏:

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12、音律:

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13、文法层面:

是指“作文”和“作诗”之法,即文学的创作法则。

指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14、词法又称字法,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15、句法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16、篇法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17、辞格层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9、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0、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1、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2、反复:

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23、倒装:

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24、反讽:

从反面讽刺;用反语进行讽刺

25、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6、内指性:

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27、音乐性:

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28、陌生化:

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问题

一、什么是文本和文学文本?

答:

1、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

2、文学文本是构成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如:

运用语言写成的特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

二、如何区别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

答:

文学文本是指由创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是语言系统,而文学作品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简言之,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等于文学作品。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

答: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实现,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四、文学语言组织有哪些基本层面?

答:

有语音层面、文法层面、辞格层面。

五、什么是语音层面、文法层面和辞格层面?

答:

1、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言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2、文学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放方面的构成法则。

3、辞格层面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六、举例说明什么是节奏。

答:

例杜甫《秋兴》有一句:

江间---波浪---兼天---涌,全句四个停顿,有鲜明的节奏感。

七、举例说明什么是音律。

答:

例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每一句都是有规律的平仄交替,这首诗既有规律有求和谐形成一种音乐美。

八、什么是文法层面?

答:

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构成的法则是文法层面。

九、举例说明什么是词法。

答:

例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词用得好的极致,他形象而富有代表性的描绘出春天动人的景致。

十、什么是句法和篇法?

答:

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十一、什么是辞格层面?

答: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这种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在修辞学中学通称“辞格”还称辞藻或

语格。

十二、文学语言组织存在着哪些基本的辞格层面?

答:

存在三对六种基本辞格:

比喻和借代、对偶和反复、倒装和反讽。

十三、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答:

例黄河之水天上来,“天”违背了地理常识,但是突显了黄河的巨大气势和宏伟气象,这一描述成为黄河的千古绝响,在世人心中留下了真实的震撼体验,这就是审美特征。

十四、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内指性?

答:

例“白发三千丈”这样的语言不符合事实,但更能表达出诗人内心极度的愁闷,这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力的逻辑行事,并不一定寻求外在的客观事实相符,这就是内指性。

十五、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的音乐性?

答:

例毛泽东把《智取威虎山》中的台词“迎来春天换人间”改成“迎来春色换人间”,以色换天即是为了表意上的具体生动,更追音乐美,在全句平声中嵌入一个仄声,一举打破声音的平板格局而造成奇妙的跌宕起伏。

十六、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的陌生化?

答:

例郭沫若在《凤凰涅槃》中写的:

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一切的一,芬芳。

/一的一切,芬芳。

/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

/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的就单纯日常语言的标准看似乎逻辑不通、颠三倒四,但是这种新鲜而奇异的诗句,产生一种陌生化。

第三章文学形象系统

名词解释

1文学形象:

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2形象的概括性:

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艺术至境:

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统称艺术至境

4形象的概括性:

 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5审美理想:

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6典型:

典型是指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典型是定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应注意这个概念与传统典型论的区别,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折来识记。

7特征化:

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8典型环境:

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9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0虚境与实境:

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

11生命律动:

12有我之境:

就是诗人处在心情激动的情况下,去感受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景物,并把内心情感贯注到客观景物中,使原本无情的事物有情况,他突出了主体观念性,具有很强烈的感情动态。

13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是诗人受到恬静优美景物的感染,从而在冷静中回味出来的一种境界,它并非纯然无我,而是审美主体,摆脱世俗生活之欲拘束传出平静的感情心态与物具化。

14象征意象:

文学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5内心意象:

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16泛化意象:

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17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18荒诞:

缺乏理性或恰当性的和谐,虚伪而不可信

意象应合:

意义与形象对应和契合

19意象化:

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问题

一、文学形象的特征是什么?

答:

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理想性、审美属性。

二、文学形象系统是如何表现的?

答: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表现在两种意义上:

其一就是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其二就是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其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

三、举例说明什么是表意性形象、抒情形象和写实形象?

答:

1、表意形象如苏轼的《庐山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的题目是《题西林壁》在佛家寺庙的墙上题这样的诗,实际上是赞美佛徒们置身世外,才能看破红尘的超越地位,这就是表意形象。

2、抒情形象孟浩然的《春晓》表现了诗人的惜春情怀,诗中的形象是为了抒情而存在的,这就是抒情形象。

3、写实形象杜甫《石壕吏》中写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课本136页)是对历史的实录,此诗使人们认识和感受到“安史之乱”中人民承受的巨大灾难,诗中的艺术形象明显有写实性,是写实形象。

四、试述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与文学三种审美类型之间的关系。

答:

文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审美的总前提下,以然要竭力满足人类对它提出的,关于知、情、意的精神需要。

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并给文学形成三种类型“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其实这也是人类知、情、意的审美观念的全面展开。

五、试述文学三种艺术至境形态的互补性。

答:

文学三种艺术至境形态的互补性:

“象征意向”偏重满足人们思考和幻想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象征意向提供的几种模式创造出表意性艺术形象,以启人心智、思考哲理、驰骋理想;“典型”偏重满足人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典型的艺术范式去塑造写实性艺术形象,使人类通过文字认识生活、直观自身;“意境”偏重满足人类情感方面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意境规范的几种基本模式创造出抒情作品,去陶冶人的性情、慰籍人的心灵。

这样三种艺术星星并独立而又互补地共同满足了人类的各方面的审美需要。

六、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表现在:

一种为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我们把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

七、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是怎样表现的?

答:

文学形象必须是灌注了作家审美情感的,既揭示生活意蕴,又具有审美的价值形象。

第一、直接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二、是通过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第三、是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丑陋的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求善之心的回归,第四、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的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生活的病苦和对美的渴望。

八、简述西方典型论的三个阶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答:

1、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道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艺术中心的转移,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相对显得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会国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并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2、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西方典型于“五四”以后传入我国,但真正的讨论和应用是在建国以后。

九、试述文学典型的特征。

答: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体特征,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种总特征,阿Q的许多行为都与他的“精神胜利法”息息相关。

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像王熙凤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这些典型的总特征,使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具有在总体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十、文学典型是怎样体现丰厚历史意蕴的?

请举例说明。

答1、凡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历史的内容,从而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

2、如鲁迅笔下的阿Q表现了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意蕴,阿Q的命运里道不见的“思想”仅有大的方面将有:

对中国国民性的痼疾的认识;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和历史教训的总结,对辛亥革命时期历史面貌的认识和中国农村各阶层状况的分析等等,这便是典型提供的丰厚的历史意蕴。

十一、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

1、文学典型以生命形式呈现出的无穷魅力;

2、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

3、还来自它的新颖性,新颖性就是典型创造的独创性。

十二、简述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答:

首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没有典型的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

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性关系,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无能无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作用。

十三、是述意境的特征。

答:

1、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2、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3、生命律动是意境的本质特征;

4、韵味无穷的美感特征。

十四、举例说明意境虚实相生的结构原理和虚假与实境的关系。

答:

1、例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的结构十分明显:

除夕阳黄昏、春燕翻飞於六朝荒凉旧的画面是实境外,其余对六朝繁华景象的联想,对历史变化的洞察与领悟,对现实的联想与对比等,均在虚境之中,这数层意蕴均由实境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得来,由此可见,虚境的开拓才是意境创造的目的所在。

2、虚实境的关系:

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者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作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

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虚境与实境看似两个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功夫全要落实道对实境的描写上。

十五、试述生命律动与意境美的关系。

答:

生命律动是意境展示的生命本身的幽情状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生命律动便是意境的本质特征。

十六、简述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答:

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础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它和典型、意境鼎足而居,也是达到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它的基本特征是:

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求解性。

十七、举例说明什么是象征手法。

答:

例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夸父》,(课本177页,此处省略)是一首立意警策的象征诗,表达了诗人对名族前途乃至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担忧,全诗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中国人仰慕西方文明、穷追不舍的现象,最后提醒我们,既然追不上了,何不迎头撞上去,从东方的“旭阳”那里寻求美好的未来。

十八、象征意向的求解性与意境鉴赏时的共鸣性有什么不同?

举例说明。

答:

余光中的《夸父》用的是象征手法,立意警策;而李白的《月下独酌二》(课本162页),是意境创造中化实为虚的艺术处理。

十九、何谓荒诞?

荒诞性在文学作品是怎样表现的?

请举例说明。

答:

1、荒诞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2、例中国古代神话中刑天,头被砍掉后,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还有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曾是人与兽的嫁接等等,都是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情。

二十、意象化的主要工作和常见方法有哪些?

答:

作家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称为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它的原则可以归为以下三点:

1、以荒诞意象表达真实的意念;

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向组合;

3、意象应合的原则。

二十一、象征意象在文学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哪些类型?

请举例说明。

答:

寓言意向和符号式意象两种。

例:

尤涅斯库的《秃头歌女》人物形象虽影子般模糊,但通过舞台组接了夫妇对面不相识的事,显示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与隔阂集作家的忧虑和思考。

这就是寓言式;再例:

埃及的金字塔是取基大顶尖、象汉字的:

“金”字造型,这就是符号式。

第四章叙事作品

名词解释

1叙事:

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2叙事时间:

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

3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叙述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