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高一必修1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光合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757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生物高一必修1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光合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教版生物高一必修1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光合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教版生物高一必修1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光合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教版生物高一必修1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光合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教版生物高一必修1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光合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生物高一必修1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光合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x

《苏教版生物高一必修1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光合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生物高一必修1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光合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生物高一必修1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光合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x

苏教版生物高一必修1教案第四章第二节光合作用Word版含答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说出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举例说出主要的光合色素。

3、概述光合作用的过程。

4、举例说出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步骤、结论、优缺点。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视频展示一组预先摄制好的录像,展示一学生参观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的大棚种植园的过程。

以学生的角度观察大棚内的温度控制、人工补充光照、气肥补充、空间合理利用等措施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察影响大棚种植的经济效益的因素。

有些大棚用红色或蓝色的塑料薄膜代替普通塑料薄膜,在有的温室内悬挂发红色或蓝色光的灯管。

(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

(2)为什么不用绿色的塑料薄膜或补充绿色光源?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讨论。

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来自太阳的光能。

太阳的光能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生物体的?

(二)、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案例一: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完全依赖于土壤。

事情果真是这样?

1648年,一位比利时的科学家范•海尔蒙特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他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一棵重2.5kg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木桶里盛有事先称过重量的土壤。

以后,他每天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

为防止灰尘落入,他还专门制作了桶盖。

五年以后,柳树增重80多千克,而土壤却只减少了0.1kg,海尔蒙特为此提出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主要来自于水,而不是土壤这一观点。

范•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进步之处在什么地方?

不足之处又在什么地方?

试用你已有的知识加以评价。

进步之处是以实验为证据推翻了人们传统认识中“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完全依靠于土壤”的观点;不足之处是当时他却没有考虑到空气在植物生长(即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那么是谁首先想到植物的生长与空气的作用有关的呢?

案例二:

课件展示:

(1)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我们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两个不同的密闭的玻璃罩里,看到蜡烛不久熄灭了,小白鼠也很快死去。

(2)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一个玻璃罩内,置于充足光照条件下,蜡烛不易熄灭。

(3)将点燃的蜡烛与小白鼠一起放在一个玻璃罩内,置于充足光照条件下,小白鼠也不容易窒息而死。

(1)根据书本提供的信息,你能否说出这个实验最初是由谁提出并完成的?

这位科学家根据这个实验提出了什么观点?

(2)假如用一不透光的纸盒将实验

(2)与(3)中的玻璃罩罩住,使它不接受光线,重复做

(2)实验,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这又说明了什么?

最初是由一位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莱在1771年完成的。

这位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产生O2。

这位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在光照条件下更新空气的成分。

我认为学生乙的观点并不正确。

因为,据我了解,普利斯特莱所处的时代人们还不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直到1785年,人们才了解了光合作用过程中放出的气体是O2,吸收的是CO2。

因此,我赞同丙的观点。

假如用一不透光的纸盒将实验

(2)(3)中的玻璃罩罩住,使它不接受光线,重复做

(2)实验,会发现蜡烛不久熄灭了,小白鼠也很快死去。

这可以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1)的确,普利斯特莱根据上述实验,提出了“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浑浊的空气的观点”。

(2)但是他没有发现植物在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是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

(3)当时有人重复普利斯特莱的实验,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认为植物与动物一样能使空气变得浑浊,这个结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多关注。

(4)1779年,荷兰医生扬•英根豪斯(J.Ingenhousz)经过500多次实验,发现了普利斯特莱的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成功,而且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才能更新浑浊的空气。

案例三:

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呢?

及吸收CO2并产生O2呢?

学生活动:

阅读文本中关于扬•英根豪斯(J.Ingenhousz)实验的介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修正实验,并讨论其可行性,利用课后时间完成实验(强调实验的因地取材)。

设计一:

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实验原理

根据已有知识可以得知植物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而我们可以利用碘液来鉴定淀粉。

实验器材

生长良好的天竺葵植株,烧杯,碘液,酒精,剪刀,镊子。

实验步骤

(1)取同种两株生长状况类似的天竺葵,分别标记为A、B,均放在黑暗条件下12小时,进行饥饿处理。

(2)将经过饥饿处理后的A株植株放在光照条件下处理3~4小时,而B株放在黑暗条件下处理相同时间,其他条件均相同。

(3)分别取处理之后的A、B两株植株大小基本相同的两片叶子,用酒精加热脱脂,滴加碘液处理,观察其颜色变化。

实验预测及分析

(1)A、B两株植株的叶片滴加碘液后均为蓝色,则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并非一定需要光照。

(2)A植株的叶片滴加碘液后为蓝色,B植株的叶片滴加碘液后不显蓝色,则说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3)A植株的叶片滴加碘液后不显蓝色,B植株的叶片滴加碘液后显蓝色,则说明光照抑制植物光合作用。

实验结果

以实验数据为最后结果。

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事项?

要注意实验之前的饥饿处理,处理时间要相对长一些,以消耗掉其中原有的淀粉;注意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单因子变量控制。

设计二:

证明光合作用需要CO2

学生设计实例:

实验步骤

(1)取两株生长状况良好的普通天竺葵,放在黑暗条件下12小时,进行饥饿处理。

(2)将经过饥饿处理后的植株各取下一片叶片,酒精加热脱脂,滴加碘液处理,观察其颜色变化。

(3)将上述两株植株如右图所示,放在光照条件下处理3~4小时,取处理之后的甲、乙植株各一片叶子,用酒精加热脱脂,滴加碘液处理,观察其颜色变化。

实验预测及分析

(1)若甲装置中天竺葵的叶片滴加碘液后均呈现蓝色,而乙装置中的叶片不显蓝色,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CO2。

(2)若甲装置中天竺葵的叶片滴加碘液后不现蓝色,而乙装置中的叶片显蓝色,则说明CO2抑制光合作用。

(3)若甲、乙装置中的叶片均显蓝色,则说明CO2不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

设计三:

证明光合作用产生O2

实验步骤

(1)取一份生长状况良好的金鱼藻,如右图所示放在充足光照、适宜温度条件下(烧杯中加入一定的NaHCO3),处理3~4小时,并令之为实验组。

(2)取相同的实验装置,不放金鱼藻,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相同处理,并令之为对照组。

(3)收集两个装置中所产生的气体,以带火星的卫生香放在试管口,看其是否复燃。

实验预测及分析

(1)若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卫生香均复燃,则直接说明两支试管均产生了O2,间接说明O2不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

(2)若实验组中卫生香复燃,对照组卫生香不复燃,则直接说明实验组产生了O2,对照组没有产生O2,间接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O2。

(3)若实验组中卫生香不复燃,对照组卫生香复燃,则直接说明实验组消耗了O2,对照组没有消耗O2,间接说明植物光合作用消耗O2。

案例四:

光合作用过程中,绿色植物吸收了光能,那么从能量转化与守恒角度来看,光能到哪里去了呢?

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那么,你了解的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有哪些呢?

淀粉。

那么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的推论?

可以进行这样的实验,实验设计如下:

(1)取一株生长状况良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条件下12小时,进行饥饿处理。

(2)将经过饥饿处理后的植株取下一片叶片,酒精加热脱脂,滴加碘液处理,观察其颜色变化。

(3)将上述植株放在光照条件下处理3~4小时,取处理之后的植株的一片叶子,用酒精加热脱脂,滴加碘液处理,观察其颜色变化。

师:

为何要首先对经过饥饿处理后的植株叶片进行碘液处理,观察其颜色变化?

可以鉴定其中的淀粉是否被完全消耗了。

 还可以说明在第三步中若滴加碘液后产生了蓝色,则其蓝色并非是由叶片中原有物质产生的。

我们来回顾一段关于对光合作用产物的探索的一段历程:

(1)光合作用历史中的另一个里程碑就是1854年,一个德国医生RobertMayer宣布:

植物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因而,在20世纪的中叶,光合作用现象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CO2+H2O+光O2+有机物质+化学能

(2)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J.vonSachs)(萨克斯还发现植物呼吸)证明了光合作用时有淀粉生成。

萨克斯把一些绿叶放在黑暗的房间中一些时间,使其中的淀粉消失。

然后,他使无淀粉的叶子的一半照光,另一半用黑纸遮住,使其仍处于黑暗之中,若干时间之后,整片叶子用碘蒸气处理。

结果,由于形成了淀粉—碘络合物,叶子的照光部分呈黑紫色,而另一半则没有颜色。

(3)需要指出的是,在萨克斯的实验中,绿叶在光照条件下处理的时间不能过长;因为植物叶片内的维管系统会把光照部分产生的淀粉运输至黑暗部分的叶片,而导致实验数据不正确。

案例五:

在扬•英根豪斯的实验中,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由绿叶来进行的。

那么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教师引导:

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银边天竺葵叶片结构特点的信息。

学生活动:

独立设计其中一个实验,小组交流、讨论,分享设计方案。

学生设计实例:

实验步骤

(1)取一株生长状况良好的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条件下12小时,进行饥饿处理。

(2)将经过饥饿处理后的植株取下一片叶片,酒精加热脱脂,滴加碘液处理,观察其颜色变化。

(3)将上述植株放在光照条件下处理3~4小时,取处理之后的植株的一片叶子,用酒精加热脱脂,滴加碘液处理,观察其颜色变化。

实验预测及分析

(1)若银边天竺葵的银边部分与绿色部分滴加碘液后均现蓝色,说明光合作用不一定需要叶绿体。

(2)若银边天竺葵的银边部分滴加碘液后均现蓝色,绿色部分滴加碘液后不现蓝色,说明叶绿体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

(3)若银边天竺葵的银边部分滴加碘液后不现蓝色,绿色部分滴加碘液后现蓝色,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光合作用中的原料是CO2和H2O,那么光合作用产生的O2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学生活动:

阅读文本中“解开光合作用之谜”中鲁宾、卡门与卡尔文研究的相关信息。

课件展示:

(1)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与变化规律。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发生改变。

科学家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这种技术称为同位素示踪技术。

同位素示踪技术是一种生物科学研究的技术手段。

同位素示踪技术与X光衍射技术是20世纪初期至70年代的生命科学研究较为成功的两种技术手段。

(2)普通的、无放射性的碳是12C。

第一个用作示踪者的同位素碳是11C,但是因为它的半衰期只有20.5秒,因而,它的应用成效有限。

(3)卡门(M.Kamen)和鲁宾(Sam.Ruben)发现了寿命长的14C(它的半衰期为5720年),这就使示踪碳从标记物质(如CO2或者重碳酸盐)相继进入有机物质成为可能。

因此,同位素14C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碳的示踪者。

(4)借助光合作用的光化学反应中形成的还原剂(NADPH),CO2转变成碳水化合物,这是光合作用中分析得最清楚的一个阶段。

取得这个成就,是因为应用了一种简便的示踪剂——放射性碳同位素14C。

根据物理常识,我们知道,这样的示踪者能用来追踪各种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途径,其方法是观察不同反应中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它们特有的放射线的出现。

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光合作用的研究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为此,在1961年把诺贝尔奖授予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卡尔文。

以奖励他与A.A.Benson、J.Basshan及其同事们,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极其重大的进展。

从上面这些信息,你能否设计一种可以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O2分子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提出设计方案。

设计案例:

(1)取生长状况良好的小球藻分成均等的两份,分别标记为A、B。

(2)将A置于一盛有同位素18O标记的H218O的试管中,同时在容器中充入未被同位素标记的CO2,一段时间后,收集光合作用中所产生的O2,鉴定其放射性。

(3)将B置于一盛有未被同位素标记的H2O的试管中,同时在容器中充入被同位素18O标记的C18O2,一段时间后,收集光合作用中所产生的O2,鉴定其放射性。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1)鲁宾与卡门两位科学家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发现在类似于A组的实验中,所收集的O2全部都是具有放射性18O的18O2;而在类似于B组的实验中,所收集的O2全部是无放射性的O2。

间接说明了光发合作用所产生O2都来自于参加光合作用的水。

(2)美国科学家M.卡尔文利用小球藻作为实验材料,用14C标记的14CO2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其放射性。

最终探明CO2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的碳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三)、光合色素与光能的捕获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叶绿体中的色素具有吸收光能的作用。

那么,叶绿体中究竟有几种色素?

怎么才能把它们提取和分离出来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1、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丙酮(有机溶剂,酒精、汽油、苯、石油醚等)中,所以用丙酮可提取叶绿体中色素。

(2).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的色素分离。

2、实验步骤

3.光合色素与光能的捕获

(1)太阳光到达地面时为混合可见光(看起来是白色的),通过三棱镜时就会分成红、橙、黄、绿、蓝、青、紫7色连续光谱,波长在380~760nm之间

(2)植物的叶绿素分子等吸收光的能力很强,除了部分橙光、黄光和大部分绿光被反射外,其他波长的光基本上都能被叶绿素分子等所吸收,因而植物的叶片多呈现绿色。

(3)光合色素成分

①色素颜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

②化学式

叶绿素a:

C55H72O5N4Mg,叶绿素b:

C55H70O6N4Mg。

Mg是构成叶绿素分子必需的元素。

胡萝卜素:

C40H56,叶黄素:

C40H56O2。

实验注意:

1.选材时应注意选择鲜嫩、色浓绿、无浆汁的叶片。

如菠菜叶、棉花叶、洋槐叶等。

2.画滤液细线时应以细、齐、直为标准,重复画线时必须等上次画线干燥后再进行,重复2-3次。

3.层析时不要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实验表明:

叶绿素a和b在蓝光和红光部分都有很高的吸收峰,叶绿体中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四)、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

通过展示叶肉细胞显微结构、叶绿体亚显微立体结构、光反应和暗反应循环动画等情景,把学生带入真实场景,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并产生探究欲望。

2、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光合作用图解”的图群,同时,注意观察多媒体信息。

光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的什么部位?

为什么?

在叶绿体的类囊体(囊状结构)膜上进行。

因为在叶绿体的类囊体(囊状结构)膜上有色素分子,还有与光反应有关的酶也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囊状结构)膜上。

光反应需要怎样的条件?

为什么?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光反应需要光照、适宜的温度、光反应的酶、各种色素分子、ADP+Pi以及完整的叶绿体的类囊体(囊状结构)结构。

(2)光照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来源;适宜的温度可以为光合作用的酶提供适宜的温度(需要说明的是:

光反应的酶受温度的影响较暗反应的小);光反应的酶可以催化光反应的各种酶促反应;各种色素分子可以吸收、传递或利用光能;ADP+Pi可以为合成ATP提供原料,而ATP可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完整的叶绿体的类囊体(囊状结构)结构是植物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前提条件。

光反应需要的原料有哪些?

H2O、ADP、Pi等。

从物质和能量角度分析光反应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从能量角度来看,光反应是将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

(1)从物质角度来看,光反应可以分为光能的吸收与利用、ATP的合成与水的光解;

(2)光能的吸收与利用是指色素分子在光下吸收并利用光能;

(3)ATP的合成是指在叶绿体的类囊体(囊状结构)膜上,利用色素分子吸收的光能,在相关酶的作用下,将ADP、Pi合成为ATP的过程,这样,光能就暂时储存于ATP中,形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反应式为:

ADP+Pi+能量ATP。

(4)水的光解是指在叶绿体的类囊体(囊状结构)结构中,在光反应的酶作用下,将水分解形成还原态氢ks5uH]并释放O2的过程。

反应式为:

H2O2H+分12O2。

光反应的产物有哪些?

产物的去向如何?

光反应的产物有ATP、ks5uH]以及O2;ATP、ks5uH]将进入叶绿体基质参与暗反应;而O2则进入线粒体参与细胞呼吸,或以气体形式从植物表皮的气孔释放进入大气。

师生共同总结:

(1)光反应的光能的吸收与转换(光合磷酸化)过程,叶绿素分子和类胡萝卜素分子在光下吸收太阳光,捕获光能,然后将光能交给某些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并将光能转化成为电能,最终将光能暂时储存于ATP中,形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ATP将参与暗反应过程。

(2)植物代谢产生或从植物的根系吸收来的水,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的类囊体(囊状结构)结构上被分解成为O2和还原态的ks5uH]。

(3)水的光解产生的氧以气体形式从植物表皮的气孔释放进入大气,或O2则进入线粒体参与细胞呼吸,具有还原能力的ks5uH]则继续参加下一步反应。

(4)该过程的主要特点:

该过程需要光提供能量;该过程发生于叶绿体的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该过程需光反应阶段酶的参与,同时也离不开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而叶绿体的特殊结构能帮助光反应的进行;其中将涉及一些光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再转化为化学能的问题。

你能否根据光合作用光反应的相关信息的提示,结合文本中“光合作用图解”的图群、光合作用过程的暗反应过程的多媒体信息,描述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特征?

(2)暗反应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

1.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暗反应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多种暗反应的酶、叶绿体基质中的一种五碳化合物(C5)以及光反应产生的ATP、ks5uH];

3.暗反应需要的原料有CO2以及光反应产生的ATP、ks5uH];暗反应的过程:

①从能量转换角度来看,是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换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的过程;②从物质转变角度来看,包括CO2的固定、C3的还原以及C5的再生过程,即卡尔文循环。

(1)关于CO2的固定:

这是碳同化的第一步,从叶片的表皮气孔吸收的CO2被C5固定;C5为一种五碳糖,即核酮糖二磷酸,有人称之为RUBP;一分子CO2为一分子C5所固定,形成两分子三碳化合物;反应式可以简单表示为:

CO2+C52C3。

(2)关于C3的还原:

首先在暗反应的酶的作用下,三碳化合物被ATP磷酸化,被还原态ks5uH]所还原,形成糖类等有机物;因为一种化学物质被还原的过程,就意味着能量积聚于这种化学物质中的过程,因而,光反应阶段所形成的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就储存到了糖类等有机物中,从而形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关于C5的再生:

一部分被还原的三碳化合物,并不参与形成糖类有机化合物,而是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RUBP),从而再次参与卡尔文循环。

(4)暗反应的C3的还原与C5的再生可以总体表示为:

2C3+ks5uH]CH2O+C5。

4.暗反应的产物有糖类等有机物、ADP+Pi等;其中,淀粉等光合作用产物可以储存在叶绿体基质,也可以转化为蔗糖等形式进行运输;而ADP+Pi则重新回到叶绿体的类囊体(囊状结构)膜上参与光反应。

从能量转化角度来看,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是将ATP和还原态ks5uH]中活跃的化学能,转换为储存于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的过程,从而起到在较长时间内供给生物活动需要的作用;从物质生产的角度来看,占植物体干重90%以上的有机物质,基本上都是通过光合作用暗反应形成的;暗反应(碳同化)是在叶绿体的间质中进行的,由许多酶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高等植物碳同化的途径有三条:

卡尔文循环、C4途径和景天科酸代谢途径,其中,最主要,也是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卡尔文循环。

卡尔文循环是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M.Calvin)等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纸谱色层的方法,经过10年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二氧化碳同化循环途径;卡尔文循环实质上是CO2的固定与还原的过程。

我们是否可以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进行比较呢?

二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区别?

具有何种联系?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提供ATP和还原态ks5uH];而暗反应消耗ATP和还原态ks5uH],又可以促进光反应。

光反应、暗反应是光合作用整体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科学研究表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糖类(包括淀粉、葡萄糖等)和O2外,蛋白质和脂肪也是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

我们将怎样用实验证明这种观点呢?

根据同位素示踪技术,以14C标记参加光合作用的CO2,测定其直接产物是否有蛋白质、脂肪即可。

(3)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光能将CO2和H2O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并释放出O2,同时将太阳光能转化为储存在糖类和其他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的过程。

整个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 变化和能量变化分别是什么?

(4)、光合作用的实质:

物质变化:

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能量变化:

光能转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5)、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①?

、光——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解题思路:

利用光合作用的模型分析光强(自变量)和光合强度(因变量)的关系。

②‚、CO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保证田间植物通风、、施用农家肥、在大棚中经常使用二氧化碳生发器,施用干冰,或混养家禽、家畜等。

ƒ③、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生产上应用:

在大棚生产中常常采用白天适当升温(保证光合作用正常进行,晚上适当降温(降低呼吸酶的活性)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难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该过程十分复杂,牵涉到许多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而有机化学知识学生还未学到,因此理论性很强,很抽象很枯燥,大家很难理解和掌握。

大家在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后,利用光反应和暗反应比较的表格,并结合教材完成,比较可以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部位、进行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大家的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并且帮助大家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板书

第四章  第二节  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二、光合色素与光能的捕获

三、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场所

2、光合作用的过程

3、光合作用反应式

4、光合作用的概念

5、光合作用的实质

6、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